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昌源 《肝博士》2007,(2):50-51
随着核苷类似物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和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其对乙型肝炎的疗效得到肯定,但耐药成为困扰患者和医生的问题。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个高变异的病毒,在它逆转录复制过程中,因R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缺乏校正功能,可使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发生一个或多个核苷酸的变异。HBV可以在慢性持续性感染过程中自然变异;  相似文献   

2.
乙肝病毒变异与耐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肝病毒(HBV)是一个高变异的病毒,在它逆转录复制过程中,因R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缺乏校正功能,可使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发生一个或多个核苷酸的变异。HBV变异可以在慢性持续性感染过程中自然变异,也可以受人体免疫应答和疫苗接种,使病毒受免疫压力而导致变异,也可以因各种抗病毒药  相似文献   

3.
马元吉  杜凌遥  唐红 《四川医学》2019,40(3):302-305
<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嗜肝DNA病毒,通过逆转录机制复制。HBV基因组转录生成3. 5kb HBV m RNA(前基因组RNA)是病毒复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1]。多种细胞转录因子通过激活HBV核心启动子,促进病毒前基因组RNA的转录生成和病毒的逆转录复制[2-3]。在这些细胞转录因子中,肝富集转录因子最受关注,是调节前基因组RNA转录的<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嗜肝DNA病毒,通过逆转录机制复制。HBV基因组转录生成3. 5kb HBV m RNA(前基因组RNA)是病毒复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1]。多种细胞转录因子通过激活HBV核心启动子,促进病毒前基因组RNA的转录生成和病毒的逆转录复制[2-3]。在这些细胞转录因子中,肝富集转录因子最受关注,是调节前基因组RNA转录的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是一个遗传容量很小的DNA病毒。尽管如此,HBV的高复制活性以及复制过程中的逆转录机制都使HBV比其他DNA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HBV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野毒株,在全球不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基因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乙肝病毒基因型和变异对肝炎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也有较多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 (HBV)属于嗜杆DNA病毒科。在感染的肝细胞中 ,HBV主要以RNA为中间体逆转录复制 ,复制时利用的是病毒本身的DNA聚合酶 ,此酶缺乏校对修复活性 ,发生变异后难以修正 ,所以造成复制过程中的反转录失真。HBV基因的突变率较一般DNA病毒为高。据估计 ,嗜杆DNA病毒的突变率接近于 2× 10 - 4·位 - 1·年 - 1[1] ,这比RNA病毒的突变率低 1~ 2个数量级 ,但却比一般的DNA病毒高出 4个数量级[2 ] 。S基因编码的HBsAg可以诱导保护性抗体的产生 ,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 ,也是诊断HBV感染的主要依据之一 ,所以S基因变异…  相似文献   

6.
新近研究发现,人类La蛋白(human La protein,hLa)是一种与HBV RNA转录调节相关的因子.La蛋白可能结合在HBV RNAs的茎环结构上,具有保护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RNA,促进其翻译启动的作用,可能是HBV RNA的稳定因子.当La蛋白发生突变后将无法与HBV RNA结合,丧失保护HBV RNA的功能,使其受到酶的降解,无法转录翻译,病毒的复制受阻,从而抑制HBV感染.本文综述了La蛋白、HBV RNA及核酶(nuclear RNases)三者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导致HBV RNA降解的可能机制,推测了野生型和突变型La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RNA的翻译启动和病毒复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乙肝患者前S1蛋白和HBV—DNA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前S1蛋白和H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748例乙肝患者HBV—M和前S1蛋白,并与HBV—DNA做对比分析。结果在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高复制组中,前S1蛋白阳性占86.9%,HBV—DNA阳性占98.2%;HBsAg/HBeAb/HBcAb均阳性的低复制组中,前S1蛋白阳性占31.1%,HBV—DNA阳性占41.6%;HBsAb/HBeAb/HBcAb均阳性的康复组中.前S1蛋白和HBV—DNA均为阴性.结论前S1蛋白能够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惠者是否有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8.
含缬酪肽蛋白(VCP)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功能的ATPase,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质网相关降解和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发挥重要功能。VCP不仅参与真核细胞核酸的重建、膜损伤和细胞周期调控等生命活动,还在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复制和释放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VCP能够促进西尼罗河病毒(WNV)、丙型肝炎病毒(HCV)、脊髓灰质炎病毒(PV)、肠道病毒71型(EV71)、冠状病毒(CoV)、基孔肯雅病毒(CHIKV)、辛德毕斯病毒(SINV)和裂谷热病毒等单链RNA病毒的复制或释放,还能促进加州苜蓿多核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和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等双链DNA病毒的复制。VCP通过其ATPase酶活性及参与的内质网相关降解(ERAD)和泛素-蛋白酶体等途径促进单链RNA和双链DNA病毒的复制或释放。现从VCP促进多种单股正链RNA、双链DNA病毒的复制和病毒粒子释放等3个方面综述近年来VCP同病毒感染相关的研究进展,为抗病毒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患者HBV前S1抗原和HBV-M及ALT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S1蛋白(PreS1)、前S2蛋白(Pres2)和乙肝病毒抗原(HbsAg)三者共同构成乙肝病毒(HBV)的外壳蛋白,前S1抗原含有肝细胞膜受体,在HBV感染肝细胞和抗体免疫应答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前S1抗原介导病毒颗粒黏附宿主肝细胞上,与HBV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王金科  武田 《医学文选》1995,16(2):164-165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DNA病毒,由于该类病毒复制需要有RNA聚合酶及逆转录酶的参与,所以DNA病毒极易发生变异。现已知HBV的变异与乙型病毒性肝炎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1 HBV DNA的结构 HBV基因为3.2Kb,由两条链组成,呈环状结构。两条链的长度不同,其中一条链约占圆周的15~50%;另一条几乎为圆周的总长,但其两端并不连在一起。5’未端结合有引物蛋白,在3’末端与5’未端间约有10个硷基重叠,形成所谓的短末端伸延结构。DNA的正链(短链)5’末端附近有11个硷基重复序列,亦即DRI(nt1824~1834)、DR2(nt1590~1600)目前认为与HB-VDNA复制,并使DNA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内有关。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由于HBV复制过程中HBVDNA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导致HBV容易发生突变。HBV基因组中四个开放读码区均可发生变异,其中某些关键位点的变异可能与疫苗接种失败、肝炎的慢性化、重型肝炎、肝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并可能影响肝炎的治疗。本文综述了HBV基因关键位点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顾小红  李奇芬 《医学综述》2001,7(4):197-199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第一个被认识的具有环状RNA基因组的动物病毒,其病毒抗原(HDAg)是在RNA介导的RNA复制过程中由HDV抗基因链的ORF(-5)编码的一种核糖核酸蛋白,HDAg和病毒RNA组成病毒核壳体,由于HDV是一缺陷性的负链RNA病毒,参加类病毒和负链RNA病毒,使得HDV的研究有了很快发展,现将近年来有关HDV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的临床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蕊  李鲁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0):1851-1852
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epatitis B virus large surface protein,HBV-LP)结构、功能的阐述,分析其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让临床医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其临床意义,为今后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做好铺垫。HBV基因组的S区分为preS1、preS2和S基因3段。HBV—LP即由S、Pre—S1及Pre—S2基因区所编码。大蛋白的前S区具有独特的立体构象拓扑结构,是HBV—LP发挥多种功能作用的依赖性结构。拓扑结构决定其具有反式激活作用。在HBVDNA阴性的患者中,HBV—LP阳性可能是肝内病毒继续复制和抗病毒治疗不彻底的标志。使用酶联免疫定量方法检测HBV—LP与HBVDNA的检测有良好一致性,是反映HBV复制活跃的可靠指标,可以作为HBV感染、复制和乙肝患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玉艳红  黄力毅  宣伟军  庞辉 《广西医学》2006,28(10):1493-1495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基因启动子(BCP)变异与e抗原(HBeAg)及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为176例HBV慢性感染者(轻、中、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2)研究方法:①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患者血清进行检测HBV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②采用PCR结合荧光探针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③采用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标志物(HBsAg、HBeAg、抗-HBs、抗-HBe及抗-HBc)。结果(1)在176例HBV慢性感染者中检出HBVBCP区T1762A1764变异者73例,HBVBCP变异的阳性率为41.5%。HBV BCP变异在HBeAg阴性病例的阳性率为49.4%(44/89),显著高于HBeAg阳性病例的阳性率33.3%(29/87)(P=0.03)。(2)HBV BCP变异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HBV BCP变异阴性组的含量(P=0.000)。BCP阳性组HBV DNA含量在HBeAg阳性病例及HBeAg阴性病例中均较BCP阴性组高(P=0.000)。结论(1)HBV BCP变异可引起HBV感染者的HBeAg阴转。(2)HBV BCP变异可使HBV致病力增强,病毒复制水平提高。(3)对HBsAg 阳性/HBeAg阴性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测HBV DNA,以免由于基因变异导致将HBeAg阴性者误认为病毒的免疫清除或静息而延误抗病毒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5.
流感病毒是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由RNA依赖的RNA聚合酶起始病毒的复制。流感病毒的特殊基因组结构和病毒蛋白的功能使其极易发生抗原转换和抗原漂移,这使得病毒能够逃避多种宿主的长效中和性免疫反应。本文从病毒结构、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质、病毒复制过程和病毒的易感宿主等几方面论述了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何启军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2):2216-22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前S1抗原(HBV 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复制关系,阐述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 Pre-S1)对乙型肝炎的实验室检测的分析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5201例和HBV-M阴性1840例,检测其胁-S1蛋白、HBV标志物与HBV DNA。结果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者1280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7.5%和87.0%。HBsAg、抗一HBe、抗一HBc阳性者3582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41.O%和36.O%,HBsAg和抗一HBc阳性者339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32.2%和29.2%,说明部分HBeAg阴性而抗一HBe阳性/阴性的患者仍存在着病毒复制。HBVDNA定量〉1000拷贝/ML为诊断标准。经卡方检验,HBV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re-S1蛋白较HBeAg更敏感的反映了HBV复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属于小 RNA 病毒科(picornaradae)肠道病毒属( entero-virus)[1]。EV71病毒颗粒为二十面立体对称的球形结构,无包膜和突起,直径约为30 nm。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全长7413 bp,基因组中仅有一个开放阅读框( ORF),在其两侧为5&#39;和3&#39;-非编码区(UTRs),3'非编码区的末端含有一个长度可变的多聚腺苷酸尾巴(poly - A)。病毒基因组编码2194个氨基酸,主要有 P1、P2和 P3这3种前体蛋白,P1前体蛋白被蛋白酶切割为 VP1、VP2、VP3和 VP4这4个病毒外壳蛋白,为组成病毒颗粒的结构蛋白;P2和 P3前体蛋白则被切割为7个有活性的功能蛋白,负责病毒RNA 的复制与蛋白组装[2]。病毒颗粒的衣壳由60个亚单位构成,每个亚单位由 VP1~ VP4拼装成五聚体样结构,其中 VPl 蛋白是最主要的衣壳蛋白,具有最多的型特异性中和位点,与病毒血清型相关性高,是EV71主要的中和决定因子,直接决定病毒的抗原性,成为 EV71基因分型和遗传进化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3],曾被多次报道用来研制病毒疫苗[4]。  相似文献   

18.
许多人类肿瘤是由致瘤病毒引起的,除病毒编码蛋白外,大量证据表明,由致瘤病毒诱导宿主转录的非编码 RNA(non-coding RNA, ncRNA)也是促进肿瘤产生的重要辅佐因子。在早期,由于ncRNA不能编码蛋白质,因而被研究者认为是无用的RNA,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了解其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占比大,其患者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三,常见于亚洲、非洲和欧洲南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持续性感染是其主要产生原因。大于200个核苷酸识别的ncRNA被称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目前人们对lncRNA在HBV相关HCC中的机制仍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ncRNA在HBV相关HCC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使得lncRNA成为HCC治疗的关键要素。本文主要就HBV感染导致的HCC与lncRNA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过程中发生病毒突破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P基因区变异发生情况。 方法选取51例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10mg/d,疗程>12月)发生病毒突破的慢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随访发现病毒突破时患者的血清ALT、HBV DNA水平,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HBV P区基因的变异发生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有37例检测出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变异,且rt181位点变异多于rt236位点(分别为33例和8例,其中两位点联合变异4例,P<0.001)。联合变异患者其血清HBV DNA水平高于单一变异患者[分别为(6.53±0.45)log10拷贝/mL、(5.37±1.08)log10拷贝/mL,P=0.043]。结论在应用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中可筛选出HBV P基因区的相关耐药变异,不同耐药位点患者的HBV DNA水平可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专一的嗜肝病毒,近年由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进展,在肝外器官细胞也能检出HBV—DNA,通过北京鸭乙肝肝病毒试验研究提供了在肝外细胞复制的证据。HBV感染者血清经电镜检查有3种病毒颗粒:①Dane颗粒(HBV颗粒),外壳蛋白为HB—sag,核心含有HBV—DNA及HBVDNAp(DNA-多聚酶)、HBcAg、HBeAg;②小球形颗粒;③管形颗粒。后二者为HBV复制过程中过剩的病毒外壳(HBsAg),不含核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