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目标-活动-丰富运动(GAME)疗法对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患儿智能的疗效及对患儿家长焦虑和抑郁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全面性发育迟缓的1~3岁儿童66例,随机分为2组各33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治疗,GAME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GAME疗法干预,干预时间为16周。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组患儿的智能及其家长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干预16周后,2组GDS评分各能区的发育商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且GAME组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个人-社交各能区发育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干预后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均P<0.05),且GAME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GAME疗法对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智能有促进作用,并且有利于患儿家长焦虑和抑郁情况的改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康法作为早期干预手段对高危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62例具有高危因素患儿分为干预组(n=32)和对照组(n=30),治疗前及3个月后对两组进行智能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并定期随访。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MDI和P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降低其他功能障碍上,干预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结果:干预组在降低脑瘫发生率上存在一定优势。结论针康法作为早期干预手段能提高脑瘫高危儿的运动功能和促进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4.
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干预后智力发育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高危儿智力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瘫高危儿分成 干预组(60人)和对照组(60人);仅干预组接受早期干预,两组患儿随访及智力测定由专人进行;发生脑瘫后的治 疗相同。结果:干预组在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自我照顾、认知社交四部分内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且DQ分级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中脑瘫、智力低下、癫痫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 著性(P<0.05)。结论:对脑瘫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能有效改善智力及运动发育,减少伤残,降低脑瘫、癫痫的发生 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配合粗大运动功能测评对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脑瘫患儿102例,按照GMFCS系统随机分成2组各51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指导家长参与根据GMFCS联合粗大运动功能测评评定结果而设定的动作进行训练.于治疗前后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测评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得分以及家长坚持治疗的依从性.结果:训练5个月后,2组患儿GMFM-6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GMFCS配合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而设定的训练动作进行康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且观察组继续坚持训练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对脑瘫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6-07 -2010-12在我院产科出生或在新生儿科就诊的180例具有脑瘫高危因素的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早期干预)和对照组(未早期干预)各9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及育儿指导,研究组患儿在3个月内开始接受早期的综合性康复训练.结果 1岁时研究组脑性瘫痪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2.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干预组儿童3月龄、6月龄及1岁时的智力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明显优于非干预组,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给予康复干预是预防或减少高危患儿脑瘫发生的有效手段,同时可提高高危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脑瘫高危儿母亲在长期照护患儿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行设计的相关因素问卷,对50例脑瘫高危儿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脑瘫高危儿母亲在SCL-90总分及除精神病性的8项因子分方面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治疗效果及治疗费用不同脑瘫高危儿的母亲SCL-90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高危儿母亲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受脑瘫高危儿治疗效果及治疗费用的影响。治疗脑瘫高危儿的同时,应关注其母亲的身心健康,为其提供医疗、信息、情感支持等,以提高脑瘫高危儿母亲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运动学习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运动学习联合生物反馈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瘫患儿按性别、年龄、分型、病情进行前瞻性随机配对设计。对照组(28例):采用运动学习法;观察组(28例):运动学习法+生物反馈疗法。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以盲法测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66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分值比较P<0.05;分值改变量比较P<0.01)。结论:运动学习联合生物反馈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在我院就诊的103例脑瘫患儿分为康复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康复组实行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治疗,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患儿家长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放弃康复治疗或不规则治疗)。两组患儿分别在入组时、第3个月和第6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88项(GMFM-88)评定量表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两组患儿入组时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组内比较,康复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月增长幅度、月相对增长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时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6个月时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和6个月后2组间各年龄段月增长幅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6个月~2岁、2~4岁、4~6岁各年龄段均P<0.01,6~12岁年龄段P<0.05。 结论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可以明显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脑瘫患儿应积极给予康复治疗,早干预早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目标-活动-运动环境疗法对全面性发育落后患儿的疗效,为治疗全面性发育落后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安徽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康复中心收治的177例全面性发育落后患儿,将全面性发育落后(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GDD)患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目标-活动-运动环境(goals-activity-motor enrichment,GAME)组与常规治疗组(以引导式教育原理为主),GAME组:85例,常规治疗组:92例。治疗前及治疗后8、12个月对两组患儿进行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scale,GDS)、ADL量表评估(activity daily living scale,ADL),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8、12个月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与ADL评分的差异性;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后12个月时进入正常化的发生率。结果:(1)发育商:治疗前GAME组DQ(52.13±14.11)与常规治疗组DQ(51.73±16.25)无显著性差异(t=0.177,P>0.05);治疗8个月后,GAME组DQ(69.01±13.27)高于常规治疗组DQ(62.46±17.6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09,P<0.05);治疗12月后,GAME组DQ(79.89±12.44)高于常规治疗组DQ(71.34±18.1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634,P<0.05)。(2)ADL评分:治疗后GAME组和常规治疗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GAME组与常规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月和12月时,GAME组ADL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预后:治疗12月时发展为正常儿:GAME组20例,常规组21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GAME疗法对全面性发育落后患儿的认知提高优于常规疗法;(2)GAME疗法对改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常规疗法;(3)GAME疗法和常规疗法均能促进全面性发育落后患儿的DQ值正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步态异常很常见,如何改善步态是康复治疗的重点。目的:观察4~6岁痉挛性双瘫型脑瘫儿步行中时空参数和骨盆运动特征。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对20例扶走脑瘫儿、20例独走脑瘫儿和20例正常儿童进行步态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时空参数: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支撑相和双足支撑相延长、步长和复步长缩短(P<0.05);脑瘫患儿组间相比,扶走脑瘫组患儿支撑相和双足支撑相延长、复步长缩短更显著(P<0.05);3组儿童步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骨盆运动特征: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骨盆上下移动变化范围值增大(P<0.05),扶走脑瘫儿较独走脑瘫儿增大更显著(P<0.05);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在步行周期各时相均呈过度前倾(P<0.05),扶走脑瘫儿较独走脑瘫儿前倾更显著(P<0.05);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骨盆内外旋变化范围值增大(P<0.05),扶走脑瘫儿较独走脑瘫儿增大更显著(P<0.05)。提示4~6岁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步行中的时空参数、骨盆运动存在异常,且步行能力越差,异常越显著;骨盆过度前倾可能是影响痉挛性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气泡浴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对照组13例患儿行单纯气泡浴;实验组14 例行中药气泡浴。治疗前和治疗10 周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别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66 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01),M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GMFM-66 的B、D、E 区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实验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气泡浴能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降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康复模式对脑瘫患儿整体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现代医学康复+传统医学康复+家庭医学康复”的三结合康复模式治疗,观察组应用“医学、教育、家庭与医务社工”四位一体全人康复模式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88项)、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发育商(DQ)、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评价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2组GMFM-88项评分、PDMS-FM评分、DQ值、PedsQL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1),观察组各项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医学、教育、家庭与医务社工”四位一体全人康复模式能显著提高脑瘫患儿整体功能,即实现了从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个人及环境因素三个层面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42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n=21)和对照组(n=21)。观察组由固定家长陪伴患儿治疗全过程,对患儿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康复医师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环境优化及家庭康复方法培训。对照组因经济及其他因素放弃康复或间断康复,未采取家庭康复环境优化措施。两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 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FM-88 总百分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按家长意愿,将98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50)。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引导式教育。于治疗前、治疗后6 个月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总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 项总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常规康复能更有效地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联合推拿对脑瘫患儿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128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观察组采用引导式教育联合推拿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及疾病控制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联合推拿治疗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促进患儿日常活动功能的恢复,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MS)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 年7 月~2012 年1 月在本院就诊的脑瘫患儿80 例,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按摩、头针、体针、穴位注射、理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治疗。3 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88 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 评分各能区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B、D、E能区及总分百分比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父母焦虑及抑郁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探讨父母焦虑及抑郁状况对脑瘫儿童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拟父母行为量表,对2019年1月—2019年10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100例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父母(主要照料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SAS和SDS结果,在父母焦虑抑郁组抽取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各10例(共20例)为观察组,父母无焦虑抑郁组抽取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各10例(共2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88项(GMFM-88)、儿童功能独立性测量(WeeFIM)、儿童生活质量量表3.0脑瘫模块简体中文版(PedsQL~(TM)3.0)评估。结果: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父母焦虑及抑郁的心理健康状况特点有所不同。治疗8周后,两组GMFM-88评分、WeeFIM评分及PedsQL~(TM)3.0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GMFM-88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照组WeeFIM评分及PedsQL~(TM)3.0评分均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两种类型脑瘫儿童父母焦虑及抑郁状况存在差别,父母焦虑抑郁状况对脑瘫儿童的功能独立性和生活质量产生消极影响,可能影响脑瘫儿童身心全面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 114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7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西医治疗,联合治疗组患儿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脑瘫儿童生存质量评价问卷(CP QOL-Child)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GMFM-88各功能区百分比及总百分比均较同组治疗前提高,且联合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脑瘫患儿CP QOL-Child中社会交往、自理能力、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生活环境6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残疾影响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88%(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GM-FM-88评分提高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