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白血病在发病以前,有一段时间表现为难以确定性质,治疗常很困难的血液学异常,即所谓白血病前期,以后再发展成白血病。诊断白血病前期都属回顾性的。我们观察到2例有前期表现的急性白血病,一例白细胞减少4年后发生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例增生性贫血一年后发展为红白血病。兹摘要报导,并复习有关白血病前期血液学变化的资料以便提高警惕,为早期发现白血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经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按常规采集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0×100倍观察血小板的形态。结果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观察到8种异常血小板形态,结合相应疾病进行应用。结论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外周血涂片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海拔3700米门诊及住院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肺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患者确诊后,治疗前的外周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0×100倍﹚观察淋巴细胞形态。结果发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患者的淋巴细胞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淋巴细胞形态学检查在上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将44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以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观察组以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且血小板达到70×10~9/L、100×10~9/L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93%(P <0.05)。结论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效果显著,可有效增加血小板数量,且药物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诊断(附613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病因及时、准确治疗;方法对本院4976血液病及非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诊断分析,其中613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按国际及国内诊断标准,进行确诊诊断分析及预后转归评价。找出发病原因,总结全血细胞减少病因诊断及相关疾病鉴别诊断指标;结果发现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病因众多,其中造血系统恶性疾病(急性白血病、MDS、MM)1815例中,有287例为全血细胞减少症,占46.8%;造血系统难治性疾病(AA、PNH-AA)286例中有124例为全血细胞减少症,占20.2%;造血系统良性疾病(ACD、自免贫、巨幼贫、缺铁贫、继发贫、粒减、ITP)1379例中有120例为全血细胞减少症,占19.4%;在非造血系统疾病(脾亢、病毒感染、免疫相关疾病、胶元病、恶性癌肿)1272例中有82例,占13.3%为全血细胞减少症;结论全血细胞减少症,不只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脾亢、巨幼细胞贫血等传统疾病。还有许多非造血系疾病,如免疫性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和病因复杂全血细胞减少症及病因不明全血细胞减少症等。  相似文献   

6.
早在1949年法国 Hamitown-Paterson 已注意到白血病的早期表现,并提出“白血病前期性贫血”一词。1953年 Block 等首先使用白血病前期(Preleukemia 即 PL)这一术语。为了更为确切,Liaman 建议采用白血病前期综合征(Prele-  相似文献   

7.
段琼 《北方药学》2016,(1):46-46
目的:总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老年人个体化干扰素剂量应用。方法:老年人患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2例),根据年龄、体质评估病情,干扰素剂量个体化,干扰素100万u~300万u不等剂量化疗。结果:38例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血小板值维持正常,副作用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8.
杨崇礼  龚孝 《天津医药》1989,17(3):149-152
分析了36例缓解再障骨髓象,并与患病时进行对比,发现骨髓增生程度改善,红系统增生,可分裂池细胞增多,粒系的可分裂池细胞也增多,巨核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减少,表明再障的病变是可逆的,缓解的骨髓有病态造血的现象,但只代表细胞增生,无白血病前期著明的病态造血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再障与白血病前期属于不同性质的疾病。未找出再障复发与骨髓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研究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们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联合治疗组患者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照组患者只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对比。结果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检测值恢复正常时间相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将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应用于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中,其能够有效促进血小板计数恢复,对预防出血及改善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吉小莉  金涛 《中国药师》2009,12(8):1147-1149
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造血干细胞的疾患,表现为在外周血中含有大量未成熟的粒细胞、嗜碱性细胞、血小板以及能引起脾大的白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1~2)/100000,占成年人白血病的15%左右。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49年法国 Hamitown-Paterson即注意到白血病前期,1953年 Block 首用“白血病前期”这一术语,但当时属回顾性诊断,即指某些白血病患者在其白血病显露之前,有一段不能确诊为白血病的血液学异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118例骨髓活检标本,并结合涂片观察。除6例未取到活检组织外,112例中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22例,急性白血病6例(急淋白血病3例,急粒白血病1例,急单白血病1例,亚急粒伴骨髓纤维化1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6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6例,骨髓增殖性疾患7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例),骨转移癌2例,恶性淋巴瘤骨播散1例,其它62例,包括部分血细胞增多或减少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为对照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PLT)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9例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皮下注射rhTPO、rhIL-11,观察外周血小板变化.结果 治疗组血小板的最低值和恢复的最高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血小板<50×109L-1的持续时间、恢复至70×109L-1和100 ×109L-1所需的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较轻微.结论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抗感染药学》2016,(3):550-552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参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感染患者临床治疗的药学监护。方法:以1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化疗后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为切入点,参与临床医师制订药物治疗方案,并提出合理的药学监护措施。结果:通过实施药学监护,临床药师参与治疗团队,提高了药物治疗的效果。结论:临床药师协同临床医师对特殊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可有效保障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家族性白血病(familial leukemia,FL)是指具有家庭或家族聚集性质的白血病或白血病前期,即一个家庭或家族中发生1例以上的白血病或白血病前期。其发生与遗传或环境因素有关,临床上发病率低,较为少见,发病可见于父辈与子代、同辈之间,临床类型可相同,也可表现不同类型白血病亚型,临床预后较差。现将本院历年收治的三户家庭6例白血病进行报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咖啡酸对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方法选54例急性白血病经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巩固化疗中患者。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均≥100&#215;109/L。将5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患者在化疗开始前3 d即口服咖啡酸片,0.3g/次,3次/d,至血小板恢复正常;对照组在化疗开始后不服用任何提升血小板药物。结果服用咖啡酸可有效减少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减少持续时间、输注血小板量。结论咖啡酸能减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程度,加速其恢复,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院2000-2007年共收住的15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保健、分娩的产妇共12760例,除外合并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结缔组织病等,血小板减少症156例,占1.22%。  相似文献   

18.
骨髓增殖性疾病(MPD)主要包括下列一组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嗜酸性细胞增多症(HES)、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CEL)、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和系统性肥大细胞白血病(SMCD).  相似文献   

19.
白血病为小儿常见的恶性肿瘤(占第一位),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引起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其不仅影响骨髓及整个造血干细胞系统,并侵入身体其他器官。小儿白血病患者包括各类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白血病、再障、淋巴瘤、骨髓瘤、MDS等,均有不同血液细胞质或量的异常,易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应该做好预防感染、预防出血等日常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disorder,MPD)系不明原因所致骨髓调节功能异常的一组综合征,本征包括一组恶性及潜在恶性的疾病,特点是骨髓各种成分不同程度增生,各种血细胞不同程度增多或减少,肝牌肿大(尤以脾肿大明显),出血倾向以及血栓形成。1951年 Dameshek 首先提出这一名称,以描述骨髓中三个造血系统的增生,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巨核细胞白血病、Di Guglielmo 综台征(红血病、红白血病)、原发性脾髓样化生。尔后,他于1969年又提出将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及造血早期细胞有发育紊乱的疾病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也包括在内。但由于细菌感染、急性出血、溶血反应等引起的一过性骨髓增生性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