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肉类定性鉴别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黄伟 《肉类研究》2014,(1):31-34
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新型的快速绿色检测技术,在肉类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肉类定性鉴别中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在肉的等级鉴别、品种鉴别、物种鉴别以及产地溯源、饲喂方式中的鉴别研究。肉的等级一般人工分为RFN、PFN、PSE、RSE四类,近红外光谱对肉的等级鉴别正确率在80%以上;对于同一物种不同品种肉的研究主要是在猪肉、牛肉上,主要通过多元定量校正方法或判别分析法来鉴别同一物种不同品种、不同年龄阶段的肉,且鉴别正确率大于95%;在不同物种之间的鉴别主要应用于鉴别猪肉、羊肉、牛肉、鸡肉等不同物种以及掺假肉,鉴别正确率在90%以上;在产地溯源、不同饲喂方式之间的鉴别,能够正确鉴别牧草和浓缩料饲喂的羔羊、母羊和人工饲喂的羔羊、不同地区的牛肉以及羊肉的产地溯源等,鉴别正确率大于83%。综上所述,近红外光谱在肉类定性鉴别中可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柑橘的生产销售整个链条上,柑橘品种和产地的混淆造假以及以次充好等质量问题突出,所以研究柑橘属产品真实性溯源技术很有现实意义,目前已有的报道尚缺乏对柑橘属产品真实性溯源技术研究进展的系统性梳理和总结。该研究重点梳理和综述了稳定同位素和多元素分析、代谢组学分析、风味物质分析、光谱分析及核酸扩增检测等技术在柑橘属产品真实性溯源研究中的应用,并总结了各类溯源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目前有关湖北省脐橙的产地和品质等级鉴别研究存在的不足,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以期为湖北省脐橙的产地溯源和质量监管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产地溯源是保护产品原产地信息及以假乱真等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有效保障, 而稳定同位素溯源技术具有高精准的示踪及溯源能力, 是农产品产地溯源的有效手段, 该技术在国内外已有显著成果。基于这些研究成果, 本综述归纳了近5年(2018—2022年)农产品中轻、重元素稳定同位素在产地溯源和真伪鉴别方面的应用进展, 阐述了稳定同位素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溯源的研究, 并依据判别结果得出结论: 增加采样数量、扩大采样范围、筛选有效溯源指标、选取适当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种分析技术融合鉴别, 从而提高溯源正确率, 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 为稳定同位素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畜禽肉掺假问题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及市场监管部门的关注.禽畜肉溯源分析和鉴别技术成为食品领域研究热点,畜禽肉中的源成分是用于区分鉴定不同物种的定性成分,在肉制品质量检测及肉制品真实性鉴别方面应用广泛.本文针对目前定性及定量检测禽畜肉中源成分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基于蛋白质的检测技术、基于脂...  相似文献   

5.
农产品产地溯源的目的是保证农产品的真实性, 为地理标志产品、地区特征性产品产地真伪鉴别提供关键技术。近红外光谱是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 因操作简单、绿色、高效、快速等特点, 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产地溯源研究中。本文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综述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谷物、油料产品、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地溯源的研究进展, 分析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并对今后农产品产地溯源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产品产地溯源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发展日渐繁荣,产地已经成为优质葡萄酒品质评价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发葡萄酒产地溯源技术有助于加强市场监管和保障消费者权益。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葡萄酒产地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基于矿质元素指纹、稳定同位素及次生代谢产物的葡萄酒产地鉴别研究及发展趋势,同时指出国内葡萄酒鉴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推动我国葡萄酒产地鉴别技术的建立健全,促进我国葡萄酒市场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羊肉是人们喜好的保健型肉品,但近年来市场不断有假羊肉事件曝出。目前羊肉串、羊肉卷、冻羊肉等掺假较为常见,大多数假羊肉采用掺入鸭肉或者猪肉进行造假,有的直接用猪肉或鸭肉、香精、羊肉粉、色素等造假,让消费者难以辨别真假,严重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本文对假羊肉泛滥的危害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如通过建立羊肉产业大数据库、加强羊肉品牌与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羊肉鉴别技术研究、羊肉定点屠宰等方式,旨在提高羊肉食品的安全水平、杜绝假羊肉的泛滥。  相似文献   

8.
探究一种基于矿物元素指纹结合单分类建模策略的地理标志羊肉真实性鉴别技术。结果表明,盐池滩羊、巴里坤哈萨克羊、苏尼特羊3 种地理标志羊肉中矿物元素含量均具有指纹特征。采用单分类建模策略,只需收集真实样本集建模,即可在多种欺诈样本中鉴别真实样本。基于3 种地理标志羊肉样本分别建立的类类比软独立建模(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of class analogy,SIMCA)模型性能优良,对测试样本的鉴别准确率达到100%。因此,基于矿物元素指纹结合单分类建模(SIMCA)的真实性鉴别技术在地理标志羊肉真实性鉴别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我国多个产区所产羊肉中多种无机元素含量的特征,探索元素含量差异在羊肉产地溯源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在地域和喂养方式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产区所产羊肉样本,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羊肉中无机元素含量。结合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多种统计方法对各元素含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了18种元素在产地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了5个主成分,可以大致将4个产地的样品区分开。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牧区的样品大致与农饲区样品区分开。通过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对样品的交叉判别正确率为82.0%。结论 研究表明无机元素可以作为羊肉产地溯源的指标。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国内4个羊肉产地的溯源模型,为国产羊肉产地溯源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稳定同位素和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是肉类食品产地溯源最为可靠的技术手段之一。本文按照牛肉、羊肉、猪肉和禽肉四大肉类食品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基于稳定同位素和矿物元素指纹分析的肉类食品产地溯源技术研究进展,整理和归纳已有研究路线和成果,旨在为我国肉类食品产地溯源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可追溯系统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射频识别技术(RFID)应用于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个体标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阐述了利用RFID技术构建畜产品可追溯系统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介绍了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RFID技术在可追溯系统中应用的主要技术指标,回顾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可追溯制度建设和可追溯系统的实施情况,比较了国内可追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归结出RFID技术与计算机、网络通信、自动化等技术在可追溯系统中的应用情况.最后结合我国追溯系统发展面临的RFID技术不成熟、制度不完善、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及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及发展的趋势,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基于RFID技术的家畜和畜产品可追溯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水产品需求的迅速增长, 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对水产品原产地的关注也日益增加。近年来, 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 采用虚假宣传的方式, 将普通水产品的产地标注为高档次产品的产地, 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 水产品产地溯源与真伪鉴别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 水产品溯源与真伪鉴别技术涵盖了基于DNA条形码、核酸检测技术、质谱技术及光谱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水产品的核酸、元素组成、有机物质的含量等信息, 结合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实现对鱼类、贝类、藻类等水产品的追溯, 以确定其产地和生长环境等信息。本文总结了元素分析法、代谢组学法、核酸检测法等水产品溯源技术, 阐述了水产品溯源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并对各方法应加强关注和改善的问题进行展望, 以期进一步推进水产品溯源与真伪鉴别技术在水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羊肉制品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羊肉制品将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羊肉制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羊肉加工技术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羊肉脱膻技术、羊肉嫩化技术、超高压等技术应用也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本文在分析我国现在羊肉制品及其特性的基础上,对其现代研究和开发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稻米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当今稻米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开发稻米可追溯体系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从产地判别关键技术(指纹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多元素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可追溯体系关键技术(信息识别技术、信息编码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两方面归纳总结了稻米可追溯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稻米可追溯体系发展趋势,同时新技术也将继续应用于可追溯体系。  相似文献   

15.
烤制羊肉是我国一种特色的传统肉制品,因其风味独特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当前我国烤制羊肉生产多以手工作坊为主,质量不统一且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烤制羊肉的发展。加工工艺会影响产品的风味,风味极大程度决定了消费者对于食品的接受程度,目前已有研究主要从原料肉的选择、加工工艺的优化及风味物质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就烤制羊肉目前工艺现状,对烤制羊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来源及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等检测方法进行概述,以期为我国烤制羊肉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屡屡曝光的食品安全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肉类掺假造假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其中用低价鸡肉、鸭肉、猪肉等掺入、冒充牛羊肉成为主要的掺假方式。国内外进行肉类掺假鉴定主要以核酸作为靶标,核酸鉴定也是物种鉴别最常用、最核心的方法,以DNA检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DNA条形码、多重PCR、荧光定量PCR、荧光探针等技术也得到空前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针对动物源性成分检测也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大多现行标准中基于DNA检测建立的PCR技术只能检测单一物种,滞后于技术的发展。目前,基于PCR发展起来的衍生技术凭借其高灵敏度、强特异性和高通量等优势在动物源性成分检测工作中显示出巨大潜力,也是肉类成分鉴定未来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PCR技术在肉类检测中的研究概况和现行标准的技术概况,以期为肉类成分鉴定研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白酒溯源研究起步较晚,且其溯源技术体系尚未建立完善。近代相关研究表明白酒中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因子,结合统计学手段对这些特征因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可以达到白酒产地判别目的。由于白酒产地溯源技术研究对白酒鉴伪和优质白酒产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白酒化学基础,对其地域特征物质(无机元素、稳定同位素、挥发性物质等)与相应的检测技术进行了分类探讨。同时,本文论述了白酒地域特征物质的来源,分析了白酒产地溯源研究的关键问题,以期为白酒产地溯源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