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了解济南市6~18岁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为超重肥胖相关预防政策的制定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济南市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295名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使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评价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结果 济南市6~18岁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8.98%,22.71%,其中男生分别为21.39%,24.39%,女生分别为13.83%,19.15%.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6~18岁年龄段学生超重率最高,为26.98%;10~12岁年龄段学生肥胖率最高,为23.46%.不同年龄段学生超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智障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最高,分别为26.42%和31.13%.不同智障程度学生超重、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济南市6~18岁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处于较高水平.特殊教育学校、社区、家庭等应对此给予重视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了解武汉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现况及其相关行为危险因素,为中学生肥胖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2所中学共1 01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参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将中学生分为体重正常组与超重肥胖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男生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超重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享受做体育活动、把水果或蔬菜作为点心代替炸薯条或糖、朋友鼓励不要长时间久坐不动等均是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体育活动以及膳食习惯对肥胖的发生有影响,同伴的作用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了解江苏省儿童与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青少年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7年11月21日-12月11日抽取江苏省13个市6~18岁32 055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江苏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7.8%,肥胖率为13.8%.男生超重肥胖率(37.0%)高于女生(25.9%);城市学生超重肥胖率(32.6%)比乡村(30.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苏南、苏中、苏北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不同(x22=25.35,P<0.01);不同学段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不同,小学生检出率最高(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62,P<0.01).喝含糖饮料者超重肥胖率比不喝的高,不喝牛奶的比喝牛奶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23,4.09,P值均<0.05);进行高强度锻炼者比不锻炼的超重肥胖检出率高(x2=58.4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江苏省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因素为地区、居住地、学段、性别、饮食习惯、运动(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严峻.应从全社会角度人手预防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延缓或防止成年期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了解阿克苏市汉族、维吾尔族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现状,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2013年阿克苏市学生体检信息报表中抽取7~ 12岁汉族小学生5 377名,维吾尔族小学生4 984名,共10 361名.利用中国学生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判定超重和肥胖.结果 汉族小学生总体超重率(15.10%)、肥胖率(11.20%)高于维吾尔族小学生总体超重率(6.48%)、肥胖率(2.71%)(x2值分别为197.05,281.98,P值均<0.01).汉族男生总体超重率(18.11%)、肥胖率(13.69%)高于汉族女生总体超重率(11.87%)、肥胖率(8.52%)(x2值分别为40.73,36.10,P值均<0.01);维吾尔族男生超重率(7.60%)高于女生(5.40%)(x2=10.00,P<0.01);维吾尔族男、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11%,2.48% (x2=1.01,P>0.05).汉族男生超重检出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汉族男生肥胖检出率及汉、维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P值均<0.05).结论 阿克苏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已处于流行期.应及早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有效控制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了解蚌埠市超重肥胖青少年进食障碍相关症状和心理行为特征,为预防青少年肥胖和进食障碍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蚌埠市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共910名学生,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分析超重肥胖与进食障碍的相关性.结果 共发现超重肥胖学生203名,占22.3%;正常体重学生547名,占60.1%;低体重学生160名,占17.6%.男生超重肥胖率(30.6%,147名)高于女生(13.0%,56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5,P<0.01).超重肥胖组青少年瘦身倾向、不满体型、低自尊感和饮食障碍危险评分得分均高于体重正常组和低体重组(F值分别为7.83,29.37,3.99,17.03,P值均<0.05);且瘦身倾向、不满体型、低自尊感和内感受缺陷得分与体质量指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0.30,0.09,0.08,P值均<0.05).随着体质量指数的增加,青少年进食障碍的总体危险性增高(r,=0.11,P<0.01).结论 青少年肥胖所导致的一系列身心问题,增加个体患进食障碍的风险.应积极预防肥胖的发生,矫正和干预青少年进食障碍.  相似文献   

6.
胡媚  孙贵龙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737-1738
探究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为制定关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以鄂伦春族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为研究资料,对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进行筛选,分析其超重肥胖情况.结果 鄂伦春族聚居区7~12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段BMI均值均在超重值以下,但各年龄段超重肥胖检出率均大于35%,其超重检出率分别为20.0%,17.9%,14.2%,11.4%,21.3%,19.4%,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0.7%,21.9%,28.5%,23.6%,22.4%,16.1%.同龄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19.98,17.54,15.05,11.61,20.92,18.50,P值均<0.05).结论 鄂伦春族聚居区7~12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同龄男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生,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分析宁夏银川、吴忠两市7~18岁儿童青少年膳食知识水平和饮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控制提供合理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9月在银川、吴忠两市抽取儿童青少年3 910名,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1%,5.8%.男生超重、肥胖率(12.5%,7.4%)均高于女生(7.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4.86,17.70,P值均<0.01).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超重率分别为13.8%,10.3%,6.9%,肥胖率分别为11.1%,5.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 206.27,3 540.96,P值均<0.0l).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高膳食知识水平可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率(OR=0.71,95%CI=0.52~0.97,P=0.03).因子分析共确定3种饮食模式:模式1与油炸食品、高能量零食、含糖软饮料、西式快餐、在外就餐有关;模式2与鲜奶、早餐、蔬菜、水果有关;模式3与吃饭速度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肥胖在模式3中的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吃饭速度适中与超重和肥胖呈负性相关(OR=0.59,95%CI=0.47~0.74).结论 儿童青少年膳食知识水平及饮食模式与超重肥胖存在一定的关联.提高儿童青少年知识水平可降低超重肥胖率,改变饮食行为方式可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吉林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2015年吉林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资料,对吉林市5~18岁学生196 454名进行体格检查,利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和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推荐的BMI标准筛查超重、肥胖。结果吉林市5~18岁儿童青少年男生肥胖率为20.2%,女生肥胖率为10.4%;男生超重率为19.0%,女生超重率为13.8%;‘超重+肥胖’:男生39.1%,女生24.2%;男生超重率、肥胖率均显著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吉林市儿童青少年男性比女性超重、肥胖情况更严重,均高于国内其他城市水平。吉林市超重、肥胖有一定的流行趋势,因此需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朱莉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8):1264-1265
分析昆山市2016年中小学在校生超重和肥胖流行情况,为开展超重和肥胖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中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等资料来源于昆山市学生年度体检,共体检中小学在校生110 571名.计算分年龄和性别等特征变量的超重率、肥胖率,并分析其在年龄、性别、生源及学校类别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 超重率在所有学生、男生和女生中分别为16.4%,19.4%和12.8%;肥胖率在所有学生、男生和女生中分别为15.6%,19.2%和11.2%.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Z值分别为8.13,29.28,P值均<0.01).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地区和学校类别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昆山市2016年中小学在校生超重和肥胖较为流行,且在不同特征变量之间的分布差异明显.应从全社会角度入手预防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以期延缓或防止成年期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探讨父母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为从父母因素方面入手预防儿童超重肥胖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北京市昌平区小学二~五年级和初一、初二年级的749名7~ 15岁学生.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并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父母的身高与体重.分别按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和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将学生和父母划分为非超重、超重/肥胖.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749名儿童青少年中,超重肥胖者占36.7%(275/749).父亲的超重肥胖率为65.6% (491/749),母亲为33.6% (252/749).父母均超重肥胖、仅父亲超重肥胖、仅母亲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分别是父母均非超重者的3.95倍(95% CI=2.41 ~6.48)、3.11倍(95% CI=1.97 ~4.93)和2.74倍(95% CI=1.45~5.18).男生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最高的为双亲均超重肥胖者,其次为仅父亲超重肥胖者;女生父母均超重肥胖者、仅父亲超重肥胖者和仅母亲超重肥胖者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父母超重肥胖是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存在子女性别差异;仅父亲超重肥胖对于男生的影响大于母亲,应作为今后儿童肥胖防控的重点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