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以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为切入点,分析了在紧急情况下发生火灾时人员安全疏散状况,提出了应急疏散优化策略。首先,介绍了项目概况及建筑消防设计,为模拟对象的选择和分析提供依据。其次,进行人员分析和疏散模拟,借助Pathfinder软件的Steering模式对独角兽园区的一栋办公商业综合体进行疏散仿真研究,通过调研得出人员构成情况、人员基本参数,以及人员特征。进而通过模拟人员疏散情况,分析火灾时人员特征、堵塞情况、疏散出口通过率,以及人员安全疏散时间,总结出该栋建筑疏散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疏散结果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主要从水平疏散路线和垂直疏散路线两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提高疏散效率。本文重点探讨建筑与人员疏散的关系,对其他因素未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2.
针对地铁换乘站在火灾情况下人员是否能够及时逃生的问题,采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Pathfinder对某大型地铁换乘站进行火灾时人员疏散的模拟。在站厅南部楼梯处发生行李火灾的火灾场景下,楼梯将被停止使用,运用疏散仿真软件得到人员安全疏散时间情况,同时合理优化人员逃生路径,提高疏散效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黑箱理论的原理,通过对大型商业综合体不同时间段的入口和出口人流量的统计,计算春节假期期间的建筑内人员滞留量和人员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该商业综合体人员滞留量最大值出现在2月19日15:00前后,最大滞留量为11 846人。建筑内人员密度也达到最大,为0.37人/m~2。利用Pathfinder模拟商业综合体在最大滞留量时的人员疏散,发现人员从开始行动至全部疏散完毕需要443.5 s,该时间可作为春节期间该商业综合体消防管理以及人员疏散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薛莲 《消防科学与技术》2020,39(8):1071-1074
对某商业综合体进行疏散模拟,通过分析其人员疏散过程,发现该商业综合体的疏散走道中存在“瓶颈现象”、不平滑拐角的堵塞现象以及“T”形或“Y”形汇合处的集聚现象。分别采取增大瓶颈的宽度、改变走道轮廓线形状、适当扩大汇合处宽度形成缓冲区的措施进行优化,优化效果良好。此外,该商业综合体的安全出口、楼梯利用率较低。通过协调各出口的疏散宽度,使各安全出口的疏散同步进行,可以提高安全出口的利用率;将疏散利用率相差较大的相邻楼梯合并,可大幅度提高楼梯的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个体差异对商业综合体人员疏散规律的影响,对徐州市某商业综合体3月份的客流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并根据"黑箱理论"确定该商业综合体的人员最大滞留量为10 176人。利用Pathfinder软件建立该商业综合体的模型,考虑人员身高、肩宽、疏散速度、响应时间以及分布位置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人员的参数设置;通过模拟100次该商业综合体在最大滞留量时的人员疏散,发现人员的疏散时间近似服从均值为399.4 s、标准差为8.4 s的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6.
针对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特点,通过对人群组成、行动规律、避险行为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功能特征将商业流线和疏散路径结合进行疏散引导与疏散优化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宾馆火灾逃生调查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通过对5起中小型宾馆火灾中的55名人员的逃生问卷调查,了解火灾现场及逃生人员的基本概况、火灾发生时人员所处的初始环境状态、火灾逃生行为反应及逃生途中的信息。研究表明,中小型宾馆类建筑在火灾时,服务人员和安全保卫人员能忠于职守,有效组织引导旅客疏散,是宾馆安全疏散的基本保障;疏散楼梯分隔使用,是造成火灾重大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疏散标志失效,加重了火灾伤亡;疏散楼梯被封堵,加重了灾情。分析总结的火灾逃生经验,对于中小型宾馆类建筑逃生设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由于自然条件、防火规范的限制,深于10m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面临一个技术瓶颈,即受限于人员应急疏散问题而无法进行商业开发。以青岛某地下人防工程为例,为了解决埋深大于10m的地下公共空间中逃生人数多与垂直高差大的矛盾,考虑将疏散电梯与楼梯整合,形成疏散综合体,即“垂直疏散体”,旨在从建筑设计层面为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的安全疏散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丰富其安全疏散设计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在疏散口设置适合的指示牌,有利于事故时逃生人员通过该疏散口逃生。为了研究火灾疏散出口绿色闪烁的灯光是否会影响人们逃生出口的选择,通过某电影院和办公大楼临时消防演习实验,探讨了火灾疏散中影响逃生出口选择的因素。实验研究表明,绿色闪烁的灯光确实会在火灾紧急疏散中影响人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党毅 《今日消防》2021,6(12):73-75
大型商业综合体是现代化城市中的常见建筑类型,满足了商业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捷.然而,由于其楼层较高而且结构复杂,在发生火灾后容易给人员疏散和逃生带来困难,加大了运行风险.文章将对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中的问题,探索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为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地铁隧道人员安全疏散可靠度,为安全疏散设施设置提供决策依据。采用FDS 建立某隧道列车火灾模型,研究不同排烟模式下列车中部火灾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采用Pathfinder 软件模拟不同疏散场景下的人员疏散过程,获得人员必需安全疏散时间。采用SPSS 软件进行正态分布分析,计算不同疏散场景下的人员安全疏散可靠度。结果表明:采用纵向通风排烟可有效提高人员安全疏散可靠度,在火源位于疏散口中间和疏散口处时,可分别提高82.48%和86.62%;相同疏散条件下,人员疏散可靠度随火源功率以及疏散口间距的增大而减小,而疏散门宽度对人员疏散可靠度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下车站的开发建设向深层化与综合化发展,深层地下车站组织复杂、结构特殊,在破坏性灾害下,深层地下车站存在疏散路径长、层数多、出口少等问题,疏散困难,易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因此,本文以深层地下车站空间中人员疏散安全设计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切入点,通过疏散目标、疏散时间、性能化消防工程安全指标3个方面,梳理现有疏散安全法规与评估方法中深层地下车站安全疏散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用于深层地下车站疏散的楼梯、扶梯、电梯等疏散设施,提出了深层地下车站空间中人员应急疏散组织的同时疏散、分阶段疏散、延迟疏散3种策略。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深层地下车站开发建设中疏散安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某学校地下体育场馆为例,针对其火灾危险性、人员安全疏散等特性,分析当前规范体系下,地下体育场馆主要消防设计难点。从防火分区划分、人员安全疏散等方面提出整体消防安全保障措施,通过对烟气控制及人员安全疏散进行模拟分析,验证采取的消防安全措施整体有效性。结果表明,在控制火灾荷载、设置有效隔离带、合理布置安全疏散出口的情况下,中小学校地下体育场馆适当扩大防火分区的面积不影响人员安全疏散。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型公共建筑结构复杂、消防疏散困难等问题,以改进蚁群算法为基础构建动态火灾疏散模型,分析火灾 3 个不同阶段并获取最优动态消防疏散路径,并通过数值模拟与其他算法对比,验证有效性;结合物联网技术以 Android 平台为载体设计消防疏散系统移动终端,实时引导用户撤离建筑物并迅速到达安全出口。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大型公共建筑消防疏散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寻找到最优疏散路径,提高消防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15.
地下综合体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及空间组织模式的复杂性,导致出现导识效率低下的问题。而软导向设计有机融入空间环境,巧妙利用建筑元素形成一套不被察觉却又无时无刻引导人们行为的导向系统,它与标识相结合,帮助人们在正常状态下有效定位、快速找到疏散出口,在改善地下综合体使用品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空间意象理论基于人们对城市、建筑、环境的认知心理特征,构建出完整的空间认知系统。地下综合体软导向设计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成熟理论,对应提出地下综合体空间意象设计,从区域、路径、节点、边界、标志5方面,提出软导向系统设计对策,为地下综合体的设计提供操作性较强的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改进型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不同人员在混合行为模式下的疏散过程:研究智能疏散诱导系统的视觉诱导、听觉诱导及双重诱导对疏散过程的影响,给出一种动态标识疏散路径的方法:在不同行为模式下,动态标识疏散路径的结果可缩短疏散时间,提高安全疏散效率;该仿真研究可为研制新型智能疏散诱导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守飞 《城市建筑》2014,(21):244-244
文章首先就商业建筑安全疏散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介绍,并从合理设置防火分区和安全出口、完善排烟系统、其他防火和安全疏散设计角度,浅谈了商业建筑防火及其安全疏散设计。  相似文献   

18.
为减少拥堵发生概率,合理配置逃生出口利用率,提升高层公共建筑应急管理信息化与现代化能力,采用 BIM 技术构建参数化信息模型,应用火灾动力学软件(Pyrosim、Pathfinder)对某教学楼的火灾场景、人员疏散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并对疏散方案重新规划。模拟结果表明:基于信息整合与可视化分析后的疏散引导策略将疏散时长缩短 48.04 s,将整体疏散效率提高9.72%。BIM 技术的路径重规划能够进一步满足火灾疏散安全性与科学性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介绍智能疏散指示系统的研究意义,分析总结人员安全疏散原则,包括疏散路线、双向优化、均衡快速疏散等。通过计算两个安全出口及疏散通道宽度对疏散指示标志设置的影响,归纳总结疏散指示标志设置条件,并对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智能疏散指示工程检测与辅助设计软件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