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目的:探讨研究剖宫产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2012年这3年在我院产科剖宫产手术2048例产妇在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后剖宫产切口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共发生52例切口感染。2010年剖宫产切口感染率为3.87%,2011年剖宫产切口感染率为2.24%,2012年剖宫产切口感染率为1.79%。结论:2010年、2011年、2012年3组剖宫产产妇在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后,剖宫产切口感染率由原来的2010年的3.87%逐年下降到2012年的1.79%,说明采取的干预措施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及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以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57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58%,0分危险指数手术的感染率为0.93%,1分危险指数手术的感染率为3.52%;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0%,以β-内酰胺类为主,占79.97%;预防性用药时间以48-72小时为主,占74.03%;单种用药占97.02%;病原学检查标本送检率为66.67%。分离的细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结论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及剖宫产手术目标性监测干预。使产科医师重视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及病原学检查。但仍存在预防性用药时间偏长现象,需进一步干预,缩短术后预防性用药时间。  相似文献   

3.
庄芹 《当代医学》2013,(30):106-107
目的探讨产科感染因素与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例产科患者,其中正常分娩1486例,剖宫产530例。统计患者发生感染的例数、感染的部位等资料。结果2016名患者共发生感染76例,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和手术切口为主,正常分娩患者1486例,发生感染43例,感染率为29%,剖宫产患者530例,发生感染33例,感染率为62%,剖宫产分娩方式医院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分娩方式,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引起产科感染的因素较多,因此应加强产科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严格操作规程,注意环境卫生,加强卫生宣教可有效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产科发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情况,探讨降低孕产妇医院感染率的预防对策。方法调查分析2010年-2012年住院孕产妇为调查对象,制定调查相关的调查表。结果院内感染63例,以产妇感染率最高,为57例;其中剖宫产分娩感染51例,阴式产感染6例,住院剖宫产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阴式产;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手术切口、生殖道。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和综合的管理措施是产科医院感染控制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产科发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情况,探讨降低孕产妇医院感染率的预防对策。方法调查分析2010年-2012年住院孕产妇为调查对象,制定调查相关的调查表。结果院内感染63例,以产妇感染率最高,为57例;其中剖宫产分娩感染51例,阴式产感染6例,住院剖宫产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阴式产;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手术切口、生殖道。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和综合的管理措施是产科医院感染控制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产科发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情况,探讨降低孕产妇医院感染率的预防对策.方法 调查分析2010年-2012年住院孕产妇为调查对象,制定调查相关的调查表.结果 院内感染63例,以产妇感染率最高,为57例;其中剖宫产分娩感染51例,阴式产感染6例,住院剖宫产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阴式产;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手术切口、生殖道.结论 严格的无茵操作技术和综合的管理措施是产科医院感染控制关键.  相似文献   

7.
8305例分娩手术伤口感染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红 《广西医学》2003,25(5):844-845
为了解分娩手术伤口的感染情况 ,引起感染的原因 ,以便采用有效措施 ,特对 830 5例分娩出院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 :回顾性调查并结合前瞻性调查 ,收集产科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的分娩手术伤口感染的病历 ,查阅每份原始记录 ,填写统一表格 ,参照《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登记分析。1 2 医院感染率的调查 :由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周二次到病房查房 ,记录感染情况 ,查阅出院病历 ,进行综合统计。2 结 果6年中住院分娩 830 5例 ,其中剖宫产 2 2 5 7例 ,发生腹部伤口感染 18例 ,剖宫产感染率 0 80 % ;会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骨科医院内感染的原因并制定防治对策。方法:对640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40例骨科手术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69例,感染率为10.78%。以术后伤口居首位,其他依次是皮肤软组织、上呼吸道、泌尿系统、其他部位、胃肠道感染,并有3例是2个部位感染。在部位感染中,术后伤口感染45例,占部位感染构成比的65.22%,感染率达7.03%,为部位感染之首。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急诊手术感染率高于择期手术:抗生素围手术期使用者感染率低于持续用药者;另外,手术时间持续越长,感染率越高。结论:医院感染率的高低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加强切口感染率的监测与控制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查找骨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探讨预防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8月1日~2013年7月31日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骨一科所有实施手术的患者。采用干预组合、目标性监测的方法,对无植入物手术患者监测至术后30d,有植入物患者监测至术后1年。将所有调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统计分析,作出诊断性结论。结果共监测骨科手术382例,手术部位感染7例次,感染率为1.83%;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与Ⅲ+Ⅳ类切口感染率比较(0.64%、4.00%、14.29%),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21.8559,P<0.01);急诊手术感染率与择期手术感染率比较(9.52%、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放切口与闭合伤口感染率比较(8.77%、2.6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13.6875,P<0.01)。结论骨科手术部位感染与急诊手术、开放伤口和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剖宫产术是产科常见手术之一,它是一种创伤性手术,故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一旦发生,轻者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花费,影响床位周转,重者发生子宫切口裂开,继发出血、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本院从2004年1月~2007年1月共做了2089例剖宫产病例,切口感染61例,感染率2.92%,现分析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提高目标监测的质量,为降低SSI发生率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 依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于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检测.监测期间共实施手术920例.采取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SI综合发生率为4.35%;随着手术危险指数的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升高.分离出病原菌1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数量最多为11株.择期手术SSI发生率为2.40%,急诊手术SSI发生率为1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997,P<o.05).普通外科以Ⅱ类切口手术为主,Ⅱ类切口手术的SSI发生率为2.27%,Ⅲ类切口手术的SSI发生率为21.90%,Ⅰ类切口手术无SSI发生;手术时间大于3h的SSI发生率为7.27%,≤3h的SSI发生率为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6,P<0.05);切口长度大于或等于10 cm的SSI发生率为l3.11%,<10 cm的SSI发生率为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66,P<0.05).结论 NNIS评分、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等均可能成为S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

This study aims to describe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 in elderly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ip hemiarthroplasty following a hip fracture, in a single institution over a nine-year period.

METHODS

All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ip hemiarthroplasty between 1 January 2004 and 31 December 2012 in our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detection of SSI was carried out by a trained, independent infection control nurse using the United Stat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riteria.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retrospectively. Demographics and clinical factors were analysed for potential associations with SSI.

RESULTS

Among the 1,320 patients who met the study inclusion criteria, a total 57 SSIs were documented, giving an infection rate of 4.3%. Patients who waited for more than one week for surgery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higher risk of SSI (odds ratio 3.03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075–8.545, p = 0.036). The presence of SSI was also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p < 0.001). The two main microorganisms detected were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hich accounted for 50.9% and 26.3% of the SSI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We concluded that the number of days from admission to surgery is a main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SI. Steps should, therefore, be taken to prevent unnecessary delay of surgery in elderly patients requiring hip hemiarthroplasty.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剖宫产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年发生率,分析综合干预措施开展以来年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以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剖腹产手术的患者为对象,通过对患者住院期间的监测和出院后的电话随访掌握SSI发生情况。同时建立和开展了以人人参与、多学科结合、综合干预为原则的干预策略。结果:共纳入6 821例剖宫产患者,342例患者发生SSI,总发生率为5.01%。院内监测和院外随访分别为127例(37.2%)和215例(62.8%)。SSI易发生在年龄较大,孕前BMI和ASA评分较高,手术时间较长,及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自综合干预措施开展以来,SSI年发生率分别为9.74%、7.28%、5.55%、4.12%、3.05%和2.12%,随时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z=9.45,P<0.01)。结论:以人人参与、多学科结合、综合干预为原则建立干预策略,加强对患者出院前后的积极监测是预防SSI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概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79例行腹腔镜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部位感染的概率,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79例患者中,34例(19.0%)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是腹腔镜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OR=4.208,95%CI:1.590~11.135,P=0.004)。结论 腹腔镜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尤其是术前行ERCP的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应采取预防性的干预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无症状菌尿与中老年女性子宫切除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8年8月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开腹子宫切除术的1469例中老年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以明确无症状菌尿等因素与中老年女性开腹子宫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 结果 1469例患者中,101例(6.88%)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24例伴有无症状菌尿,其中感染14例(11.29%);1345例不伴有无症状菌尿,其中感染87例(6.47%);伴有无症状菌尿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不伴有无症状菌尿患者(χ 2=4.123,P=0.0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症状菌尿、糖尿病史、术式、住院时间(>15d)、手术季节(夏秋)、体质量指数(BMI)(≥25 kg/m 2)、病变性质(恶性肿瘤)、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级(>Ⅱ级)、切口长度(≥10 cm)、手术时间(≥3 h)、出血量(≥1000 ml)、血清白蛋白浓度(<30g/L)、血糖(≥10 mmol/L)、血红蛋白浓度(<90g/L)均是中老年女性开腹子宫切除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症状菌尿、病变性质(恶性肿瘤)、血糖(≥10 mmol/L)、手术时间(≥3 h)、ASA评级(>Ⅱ级)是中老年女性开腹子宫切除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均<0.05)。 结论 无症状菌尿是中老年女性开腹子宫切除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之一,术前对无症状菌尿的筛查与治疗可降低其手术部位感染率。术前对患者进行ASA评级,给予相应术前准备,监测并有效控制血糖,提高手术技能,减少手术时间,对减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秀娟  周芳 《安徽医学》2018,39(4):408-411
目的 分析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现状,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接受外科手术的16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SSI组(66例)和非SSI组(1632例).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SSI情况,筛查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切口分类、手术时间、是否输血、术前预防性用药情况等高危因素.结果 SSI 组平均年龄(62.1 ±13.7)岁,平均手术时间(186.4 ±86.3)min,高于非SSI 组的(42.7 ±18.5)岁和(132.7 ±66.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SI感染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高于无糖尿病患者;有基础疾病患者高于无其他基础疾病患者;ASA分级III级>II级>IV级>I级;切口分类Ⅲ类>Ⅱ类>Ⅰ类;不合理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高于术前合理抗菌用药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机、性别、输血与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ASA分级和切口分类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SI的发生与ASA分级、切口分类及是否有糖尿病有关,应针对上述高危因素给予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 in our cases after laparoscopic surgery with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administration (PAA) of 1-2 days or 3 days duration.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nine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SSIs were categorized as urinary tract and/or wound infection. Laboratory data relating to infection such as serum white blood cell (WBC) and C-reactive protein (CRP)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surgeries and compared to the data before surgeries.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re were 4 SSI patients in total. SSI was 4/125 (3.2 %) cases of PAA of 1-2 days (shorter) duration patients and there was 0/84 (0 %) of PAA of 3 days (longer) duration. Longer group showed the tendency of lower SSI ratio even though the difference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978) because of small number of SSI cases and ratios. Change of serum WBC at 4th day from pre-surgery was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in longer group than shorter group. Conclusions: Our data showed 3-days of PAA might be better to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cases especially such as, for instance, immune-compromised hosts. Future prospective study with more number of patients may be necessary for further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8.
李丽  ;焦根龙 《吉林医学》2014,(20):4390-4392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不同部位感染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剖宫产手术97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以剖宫产术后发生感染的产妇58例为观察组,随机选择未出现感染的产妇72例为病例对照组。分析不同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肥胖、有多次流产史、术前多次导尿、肛门及阴道检查、术前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血红蛋白低、胎膜早破、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的例数或比例在观察组中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肥胖、有多次流产史、术前多次尿道、肛门及阴道检查、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血红蛋白、胎膜早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因素为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初次后正中入路腰椎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 至2016年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初次行后路腰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共2904例,使用随机数法抽取其中术后未发 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334例),术后30 d内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实验组(43例),收集患者的身高、体质量、性别、年龄、基础疾病、 手术节段、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皮下脂肪厚度及多裂肌脂肪浸润率等一般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 个因素与术后感染的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中,女性(P=0.016)、多节段手术(P=0.001)、皮下脂肪厚度(P=0.000)及多裂 肌脂肪浸润(P=0.000)为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多裂肌脂肪浸润与体质量指数(BMI)无相关性(P>0.05)。结论 女性、多节段手术、皮下脂肪厚度和多裂肌脂肪浸润为初次后正中入路腰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 因素。多裂肌脂肪浸润为独立于BMI腰椎特有的术后感染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