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961年发现阿糖胞苷对多种动物肿瘤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动物实验中,与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氨甲喋呤、长春新硷、环磷酰胺、放线菌素 D,氮杂尿嘧啶等无交叉耐药。临床证实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有效。但阿糖胞苷在血液中易为嘧啶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足叶乙甙联合氨甲喋呤治疗骨肉瘤的理论和实验依据,为临床设计新的化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应用MTT比色法测定足叶乙甙及氨甲喋呤对OS-732和R-OS-732细胞活性的影响,比较两种化疗药物对骨肉瘤细胞的敏感性。应用免疫组化检测TOPO-Ⅱ在骨肉瘤中的表达。临床在采用日本国立癌中心化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足叶乙甙治疗骨肉瘤5例,随访2~5年。结果氨甲喋呤的IC50值,OS-732为596.85mg/ml±0.85;R-OS-732为5170.965mg/ml±1.45(OS-732与R-OS-732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足叶乙甙的IC50值,OS-732O1.25ug/ml±0.04;R-OS-732为1.45ug/ml±0.03(OS-732与R-OS-732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TOPO-Ⅱ在骨肉瘤术前化疗组明显高于术前无化疗组,分别为60%(3/5)和40%(2/5)。经足叶乙甙联合氨甲喋呤治疗的5例骨肉瘤均存活,最长存活5年,其他仍在随访中。结论足叶乙甙联合氨甲喋呤治疗骨肉瘤是有效的,尤其是对于复发病例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3.
三苯氧胺的主要作用是由于它和代谢物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阻止了3H雌二醇与乳腺肿瘤雌激素受体的结合,使乳腺癌细胞积聚在细胞周期的Go/G1期而抑制生长。其抗肿瘤活性不是杀细胞而是细胞抑制剂。此外,三苯氧胺刺激孕酮受体的产生和肝脏合成佳激素结合球蛋白,后者是血液中主要运输雌激素的蛋白。因此它的含量增加时可使血浆中游离的类固醇浓度降低,减少类固醇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三苯氧胺还具有非雌激素受体媒介的作用:它与钙调素结合,与细胞中微粒体的抗雌激素部位结合,与蛋白激酶c结合,增加NK细胞活性等。这些作用在临床应用上可能更重要,但确切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五种中药单体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体外增殖的影响和对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方法:将具有美白功效的五种中药单体(熊果苷、丹参素、芦荟大黄素、姜黄素和丹参酮ⅡA)分别与A375细胞作用。MTT比色法观察这五种中药单体对A375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多巴速率氧化法研究这些中药单体对A375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结果:五种中药单体对A375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熊果苷、丹参素、芦荟大黄素、姜黄素均可抑制A375细胞内酪氨酸酶的活性;且作用48 h后,高浓度的熊果苷和丹参素仍可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P<0.05),而芦荟大黄素及姜黄素虽对酪氨酸酶活性仍有抑制作用,但无统计学差异。丹参酮ⅡA在不同浓度下均未检测到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论:五种中药单体对A375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一定浓度的熊果苷和丹参素对A375细胞增殖抑制的同时亦可显著抑制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而芦荟大黄素、姜黄素、丹参酮ⅡA对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均未见明显抑制作用。我们推测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具有美白功效的中药单体熊果苷和丹参素抑制A375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之一,而芦荟大黄素、姜黄素及丹参酮ⅡA可能是通过其他机制来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
采用3H-TdR释放法分别检测了单纯NK细胞活性及红细胞作用下NK细胞的活性,结果显示肺癌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23.78%±6.34%)较正常对照组(41.37%±7.43%)明显降低(P<0.005),但在正常人红细胞作用下,其NK细胞毒活性为30.30%±6.56%,经配对设计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肺癌患者红细胞作用下,机体NK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经检验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正常人红细胞对自身及肺癌患者的NK细胞活性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肿瘤免疫学及临床肿瘤的治疗方面将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用集落形成试验、MTT吸收光度法和乳酸脱氢酶(LDH)测定3种方法检测5种常用抗肿瘤药物——阿霉素(ADM)、5—氟脲嘧啶(5—Fu)、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碱(VCR)和氨甲喋呤(MTX)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的细胞毒作用。显示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均以ADM和MMC最有效。在这三种方法中,以集落形成试验最敏感;MTT法成功率高,实用于临床选择有效的化疗药物;而用药后LDH值的升高则是化疗有效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经研究证明,Trimetrexate 是一种抗叶酸、抗广谱肿瘤的有效药物,也是抗肺孢子虫属(与 AIDS 相关)的抗寄生物药。此药具有对耐氨甲喋呤肿瘤的抗瘤活性。它与各种蛋白质结合并通过肝代谢排除体外。  相似文献   

8.
化疗和胸腺肽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活性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探讨胸腺肽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化疗加胸腺肽治疗组(A组)和单纯化疗组(B组)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化疗前恶性血液病患者各项免疫活性细胞表达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A组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B组,A组治疗后CD3^+、CD4^ 、CD4^ /CD8^+及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受到明显抑制,胸腺肽能明显增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尤其是对NK细胞,它是1种低毒高效的生物反应调节剂。  相似文献   

9.
CIK、DC-CIK细胞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与树突状细胞( DC)共培养后对神经母细胞瘤( neuro-blastoma,NB)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取健康人和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加入不同的细胞因子分别诱导出DC和CIK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诱导培养前后DC和CIK细胞的表型,MTT法测定不同组CIK细胞对NB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人PBMC培养后CD3+CD56+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对NB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肿瘤患者( P〈0.05)。此外,与单纯CIK细胞相比,DC-CIK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NB细胞株的活性( P〈0.05)。结论:DC-CIK细胞是一种细胞毒作用高于单纯CIK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健康人和肿瘤患者的PBMC经诱导培养获得的CIK细胞有显著差别,为临床进一步提高CIK细胞的治疗效果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细胞介素-2(IL-2)是辅助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T细胞、NK细胞、B细胞的分化成熟及激活其生物活性,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活性;还能促进许多淋巴因子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的合成与释放以及抗体生成。  相似文献   

11.
术后随机将30例胃癌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例。两组性别、年龄、术前肿瘤类型、TNM分期以及手术方式是类似的。用双盲对照法于化疗期间两组分别服用PSP和鲨肝醇,并于化疗前后检测外周血NK细胞活性和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鲨肝醇组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有明显损害作用。表现在NK细胞活性、细胞、细胞值均明显下降(P<0.05),免疫抑制的细胞上升。服用PSP组能减轻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损害,化疗后其NK细胞活性、细胞、细胞值虽有下降,但无显示差异(P>0.05),在两个疗程化疗期间继续服用可明显提高NK细胞活性及细胞和细胞值,说明PSP在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增加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及提高化疗效果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大肠癌细胞株LOVO的杀伤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从健康供者外周血中提取出单个核细胞, 用不同的细胞因子诱导出DC及CIK细胞, 待DC成熟后将DC与CIK混合培养。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的增殖、MTT法测定细胞杀伤活性、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效应细胞表面FasL表达。结果 DC细胞对CIK细胞具有很强的促增殖作用, 且DC-CIK细胞共培养组在各效靶比的杀伤活性均明显高于单独CIK细胞培养组(P<0.01)。DC可以促进CIK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且DC-CIK、CIK细胞均大量表达FasL。结论 DC细胞可以显著提高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 其共培养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Fas/FasL途径而实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人红细胞(RBC)对LA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及RBC及LAK细胞共培养上清(R—LAK—S)对Raji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测定LAK细胞的杀伤活性和R—LAK—S的细胞毒性。结果 不同浓度的RBC对LAK细胞的杀伤活性都有促进作用(P<0.01),随着RBC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加强。不同RBC:PBMC比例的R—LAK—S对Raji细胞均有细胞毒性,且随RBC浓度的增加以及与Raji细胞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对Raji细胞的细胞毒也增强。结论 人RBC能增强LAK细胞的杀伤活性,R—LAK—S对Raji细胞有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4.
CIK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IK细胞是人外周血或脐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它增殖能力强、杀瘤活性高、不良反应少,是肿瘤过继免疫治疗中更为有效的杀瘤效应细胞。在临床上已经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并且疗效确切,本文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淋巴细胞亚群的NK活性及低剂量辐射对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燎原  田海林 《癌症》1997,16(2):95-98
应用单克隆抗体分离各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各亚群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除NK细胞外,CD4、CD8、B细胞均能单独杀伤肿瘤细胞,但以NK细胞杀伤力最强,CD4与NK细胞有协同杀伤作用。各互补群结构的杀伤效应均比该亚群杀伤力强。低剂量辐射对全淋巴细胞和NK活性有不同效应。本产明只有用单抗分离的NK细胞,其杀伤活性才能称之为“N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6.
化疗药物与LAK细胞联合抗癌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H-TDR释放法检测6种常用化疗药物对LAK细胞杀瘤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化疗药物对IL-2诱导LAK细胞活性及对培养好的LAK细胞活性的影响各不相同,同种化疗药物不同浓度时的影响也有差异。卡铂(CARBO)和顺铂(CDDP)对IL-2诱导LAK细胞活性无抑制作用,且可增强培养好的LAK细胞的杀瘤活性;环磷酰胺(CTX)和5-氟尿嘧啶(5-Fu)对诱导及培养好的LAK细胞活性均无抑制作用;阿霉素(ADM)和丝裂霉素(MMC)对诱导及培养好的LAK细胞活性均有抑制作用。由此推论CARBO和CDDP与IL-2/LAK细胞联合抗癌可望产生协同效应;CTX和5-Fu与IL-2/LAK细胞联合抗癌可能有相加作用;而ADM和MMC则可能削弱LAK细胞的杀瘤效应。  相似文献   

17.
吴洁  孙慧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5):292-294
钙离子(Ca2 )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它作为细胞第二信使参与细胞的几乎全部生物过程,包括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胞粘合和胞间通讯、细胞分裂及影响酶的活性,对细胞的生长、增殖起到了调节作用[1].α-干扰素(IFN-α)作为一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和提後高机体免疫等功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肿瘤,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证实α-干扰素对肿瘤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2~4],而Ca2 的信使功能是通过调节钙离子浓度来实现的,因此检测细胞内Ca2 浓度的变化对研究α-干扰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LPAK细胞(Lymphokine and PHA Activated Killer cells,LPAK)在体外实验中对Raji细胞和SGC-7901胃癌细胞均有较强的杀伤活性. LPAK细胞对裸鼠SGC-7901胃癌亦有显著的抗瘤作用,抑瘤率达84.6±8.6%.  相似文献   

19.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新用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try stimulating factor,CM-CSF)是一个具有多项潜能的造血生长因子,因为它不仅能够促进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而且对其他的细胞,如抗原递呈细胞(APC)、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皮肤粘膜细胞等,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由于CM-CSF对骨髓抑制的修复作用,目前在临床上的用途主要有用于  相似文献   

20.
TRAIL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与抗体制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罗勒多糖对肿瘤细胞不同途径转移行为的影响,并从细胞间通讯功能的恢复以及体内NK细胞活性的变化两方面探讨其抗肿瘤转移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Metfigel穿膜法体外观察罗勒多糖对肿瘤细胞移动活性的影响;建立不同途径的肿瘤转移模型,体内观察罗勒多糖对肿瘤转移行为的影响.SLDT技术检测罗勒多糖对细胞通讯功能的影响;51Cr释放法检测罗勒多糖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罗勒多糖在体内外均具有显著的抗肿瘤转移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细胞间通讯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NK细胞的活性明显提高.结论:罗勒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转移作用,可能是一种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新的抗肿瘤转移药物,其抗肿瘤转移作用是通过多个药效靶点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