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肠炎癌转化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关系密切。营卫失和是结肠炎癌转化的病理基础。临床通过调和营卫法干预肠道微生态、结肠炎癌转化切实有效,引发我们对营卫失调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具有关联趋同性的思索,进而探析通过调和营卫稳定肠道微生态干预结肠炎癌转化的实证依据,为临床中医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结肠炎癌转化演进模式为"慢性炎症—异型增生—癌变","口腔-肠道微生物纠缠"是诱发结肠炎癌转化的重要位点,但具体机制亟待深入阐释。口腔微生物可导致炎性肠病、结肠癌等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且口腔为肠之外候,太阴肺所主,肠道为太阴脾和阳明胃、大肠所主,结肠炎癌转化的病机为太阴阳明升降失调,这为阐释"口腔-肠道微生物纠缠"在结肠炎癌转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方向。基于此,以升清降浊的升阳益胃汤为代表方调复太阴阳明升降功能,寒温平调,虚实同治,从而逆转结肠炎癌转化。  相似文献   

3.
结肠炎-癌转化是炎性肠病长期持续并向癌症演进的动态过程。中医药干预结肠炎-癌临床证据充分,为早期干预结肠癌前病变提供可能。梳理结肠炎-癌转化过程中的病机变化,以求在结肠炎-癌的不同时期给予相应的中医药干预手段,有助于阐明结肠炎-癌转化的证治规律,为结直肠癌的早期防治提供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辛香通络法是叶天士基于《内经》《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在肠道病证中应用广泛.结肠炎癌转化是炎症性肠病长期持续演进为癌症的过程,中医以其独特视角,将结肠"炎症-不典型增生-癌症"与"脾虚-肝郁-络阻"相契合,认为香可扶正以缓脾虚,辛开肝郁以行气血,辛窜散结以通络阻的辛香通络法在延缓或阻断结肠炎癌进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而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为最终证实"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肠道微生态存在相关性"的理论假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慢性结肠炎在一定情况下可发生癌转化。慢性结肠炎“炎癌转化”是在线粒体能量代谢损伤、有氧糖酵解代谢上调的机制下,肠道上皮细胞代谢失衡,促使炎症微环境向肿瘤微环境转化的过程。认为由正气虚损而致太阴经、阳明经的寒热分离是结肠炎癌转化的触发机制,由邪毒鸱张诱发的气机升降失调是打破促瘤抑瘤平衡,进而邪聚成瘤的关键。临床治疗上应在中医恒动观理论指导下分清慢性结肠炎炎癌转化的不同阶段,灵活把握扶正与解毒的主次,改善肠道炎性环境,调节异常能量代谢,以延缓恶化时间,截断炎癌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山东中医杂志》2020,(2):195-198
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从肠道微生态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关于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复方及制剂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发现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能有效减少病情复发;无论是单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还是中药复方均能有效调节肠道益生菌、减少有害菌群数量,使肠道菌群恢复平衡状态,从而间接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功能,促进结直肠黏膜的修复。但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今后应加强相关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为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参考文献35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纳米级中药黄芪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方法采用TNBS-乙醇液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用纳米级黄芪进行调整性治疗,对治疗前后大鼠肠道菌群,肠道内乙酸含量,肝脏细菌易位数量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纳米黄芪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失调具有很好的调整作用:纳米级黄芪治疗7 d后,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明显上升,肠球菌﹑肠杆菌含量下降,大鼠肠道菌群比例恢复正常,大鼠结肠内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升高,肝脏细菌易位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纳米中药黄芪具有调整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作用,是理想的微生态调节剂,而且其作用优于丽珠肠乐。  相似文献   

9.
从“浊毒-微生态”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及治疗,指出浊毒是触发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始动因子。急则治其标,化浊解毒为法,诱导缓解。缓则治其本,扶助正气,维持缓解。以期为消化科临床医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之一。目前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UC发病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从肠道微生态影响UC的机制以及单方、复方、针灸、灌肠四个方面探讨中医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治疗UC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