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由《伤寒论》首次提出,其都为温里回阳救逆之剂,二者同属少阴阳衰阴盛之寒化证;都以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为法;药物组成相同,都含有生附子,干姜,甘草;由于二方病因、病机、方药相同,主症相似。在运用时会出现一些困难,本文就学习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异同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历代医家多取其回阳救逆的功效来应用于太阳病误汗亡阳和少阴病。笔者在临证工作中,发现四逆汤对慢性胃炎辨证属脾(胃)肾虚寒型者效果良好,兹举几则验案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四逆汤新用法河北省鹿泉市康达药房(050200)梁丽君关键词四逆汤,穴位导入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由炙甘草、干姜、生附子组成,功能回阳救逆,主治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症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或头出冷汗,或呕吐、腹痛,脉沉或微细欲绝者。传统采用文火久煎(...  相似文献   

4.
第二节回阳救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此,当病至阳气衰微,阴寒里盛,证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下利,神衰欲寐,脉沉细或沉微,甚至阴盛格阳或戴阳时,急须用回阳救逆法救治,四逆汤便是本法的基本方剂。四逆  相似文献   

5.
四逆汤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治疗少阴虚寒证的代表方剂。本方为少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脉微细,旦欲寐”所设,主要用于少阴病之亡阳厥逆,症见阳虚欲绝、冷汗、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在临床中广泛用于休克、重症腹泻、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咳喘等辨证属于虚寒的急慢性疾病,均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就笔者应用四逆汤的临床体会,结合众多医家临床使用该方的急救经验,将临床急危重证涉及四逆汤证者列举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四逆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治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功在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症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四逆汤乃临床用于急救,回阳救逆的首选方剂。笔者认为,在临床使用时常规剂量太轻,因而丧失了该方应有的临床疗效,可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加大剂量,方能体现原方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对类似感染性休克的“厥证”,常采用回阳救逆法主治。根据感染性休克发展不同阶段和轻重程度不同,在辨证的基础上,常用四逆汤,回阳救逆汤等方治疗,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我院中药  相似文献   

8.
<正> 伤寒论中,四逆汤化裁方剂共有八个,即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其方剂组成皆有干姜、生附子;其功用皆有不同程度的回阳救逆之功。其证候特点皆有四肢厥逆或手足厥泠,脉沉微或微或无脉等休克状态。临床实践证明,这些方对汗、吐、下等所致之虚脱或休克确有良效。兹略作分析如下,以供参考。一、四逆汤:主治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痛、畏寒、汗出等症,脉沉微而细或沉迟(参阅《伤寒论讲义》29、93、94、277、323、324、352、353、371、376、387、388条)。四逆汤证主因是阳虚阴盛。阳衰不能温运,所以四肢厥冷;阴寒内盛,不能腐化水谷,所以下利清谷;阴寒上逆,所以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故法应回阳救逆。观方组  相似文献   

9.
阙证以手足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伤寒论》对此论述颇为详尽,现将其有关治法分析如下:1 回阳救逆法 本法适用于少阴病阳衰阴盛之阙证。《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云:“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逆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本条病机为病邪直犯少阴,或它经病变误治、失治,损伤心肾之阳,病从寒化。当此阳衰阴盛之际,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故主以四逆汤。方中,大辛大热之附子,归经少阴,以温阳祛寒;用干姜之辛辣,助附子以救逆;伍甘温之炙甘草,以补脾胃、调诸药。三药合用,力专效宏,图回阳救逆之功。本条之病机,除亡阳外尚有液  相似文献   

10.
<正>四逆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方由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和炙甘草二两组成,具有回阳救逆之效,是辨治少阴阳虚阴寒证的重要代表方,主治少阴病如阳虚欲绝、冷汗、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历代医家通过对四逆汤进行加减化裁,使其治疗范围不再局限于少阴,还扩大至太阳、阳明、少阳等病变。现代医学上的临床应用上,四逆汤被广泛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休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已表明,四逆汤具备强心、抗休克、舒张血管、抑制炎症、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现对四逆汤防治心血管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予  相似文献   

11.
医圣仲景《伤寒论》载四逆汤一方,自古到今,众医家皆将四逆汤归入少阴救逆方,其功效皆与“回阳救逆,温阳固脱”有种种联系,皆属中规中矩之说法。余从事脾胃病的中医临床多年,对近年来兴起之火神派有较深入的研究,其中如卢崇汉、刘力红、吴佩衡、傅文录、张存悌、李可等医师,其治疗多种病症大多从四逆汤化裁,亦大剂量应用附子,其所治之病如乙肝、不孕症、复发性口疮,胃痛、巨幼细胞贫血症、带下症等,皆达到立竿见影之效,可知仅将四逆汤列入温阳救逆之方,何其谬也!对于四逆汤,笔者认为其真正的立足点在中焦脾胃,并非在肾阴肾阳,故将近年来对四逆汤的研究并结合火神派对四逆汤的认识,从四逆汤的组成、格局进行剖析,愿为四逆汤正名。  相似文献   

12.
通脉四逆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回阳救逆之名方,是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的通里散寒、回阳救逆之方剂。其为四逆汤基础上倍干姜并重用生附子而成,意在通寒凝之经脉,挽逆在外、在上欲绝之微阳。由生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其虽方小而药简,但力专而效著,堪称奇制之大剂。救逆之祖方…。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只有深人把握通脉四逆汤的病机,理清各药的剂量配伍.才能准确、灵活应用四逆汤,在疑难病、危重症的治疗中起到迎刃而解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曹志红  方路 《中成药》2004,26(12):1060-1061
四逆汤由附子(制)、干姜、甘草(蜜炙)3种中药制成,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的治疗,是中医急症的常用方剂之一.为了给生产、储存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稳定,作者采用经典恒温法,以总乌头碱为指标,离子对萃取-分光光度法定量,对四逆汤合剂的稳定性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茯苓四逆汤 ,出自《伤寒论》中 ,用于“发汗 ,若下之 ,病仍不解 ,烦躁者”。此为太阳病发汗后阳气外虚 ,下后阳气内虚的误治变证。以四逆汤温经回阳 ,人参益气生津 ,茯苓益阴安补。笔者行医 30年 ,常用此方治疗内科危重病人及疑难杂症 ,疗效卓著 ,体会如下。1 风湿性心脏病叶×× ,女 ,4 0岁 ,农民 ,1989年 7月 16日初诊 :患者有“风心”病史 15年 ,3天前因外出遭雨淋 ,全身尽湿 ,今全身浮肿 ,面色苍白 ,自汗肢冷 ,腹部胀大 ,胸闷心悸 ,气急尿少 ,脉细弱 ,舌淡苔白腻。辨证心阳虚衰 ,水气凌心。急投益气回阳救逆法 ,用茯苓四逆汤合生脉散加…  相似文献   

15.
刘红霞  林文翰  杨峻山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1):1710-1711
四逆汤是东汉张仲景创制的经典名方之一,为《伤寒论》回阳救逆代表方,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3味药组成,方简效宏,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证[1],临床应用历千百年而不衰。近年来,通过实验确鉴其功,并已制成注射剂和口服液,不仅被誉为中医急救良方,而且广泛应用于各种杂病。复方是一个有层次和结构的有机整体,并不是各单味药的简单加和,将中药复方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物....  相似文献   

16.
一、寒厥:1.阳衰阴盛之寒厥:“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第353条)据阳衰阴盛之理,临床且可见恶寒踡卧、四肢不温、呕吐下利、舌淡苔白,脉沉微或微而欲绝等症。治当四逆汤回阳救逆,阳回则噘逆止。如成无己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足,阴寒加之,阳气不相顺接,是致手足不温而成四逆也。此汤申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  相似文献   

17.
1,附子:长于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用治阳虚欲脱(亡阳厥逆)证,急以本品回阳固脱如阴寒内盛者可配干姜、炙甘草(四逆汤);如气血两虚者配人参(参附汤);如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配人参、龙骨、牡力。用治肾阳虚衰证,常以附子配肉桂,或配鹿角胶、熟地、枸杞、菟丝子、巴戟天、阳起石等补肾药物。用治寒凝腹痛证配干姜人参、白术、甘草(附子理中  相似文献   

18.
四逆汤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的基础方,本文从四逆汤原方、组方中药、附子-甘草、附子-干姜药对等不同层次,综述了其主要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为四逆汤及相关组方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四逆汤为汉代医家张仲景所创制,有回阳救逆之功,治伤寒少阴病的亡阳厥逆证,是《内经》“寒者热之”、“治寒以热”的具体运用,历来公认是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深受医林重视。  相似文献   

20.
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干姜组成,为回阳救逆的要方,主治少阳病亡阳厥逆证。凡属阴盛阳衰或阳气将亡而见吐利、脉微欲绝之症,均属本方适应范围。四逆汤的制剂工艺研究被列为“七五”攻关项目。经过10年的努力,在四逆汤的剂型改革方面有了一些进展,出现了不少速效新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