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李宏军  张玉忠  程敬亮   《放射学实践》2009,24(9):959-963
目的:探索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及其发病与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关系。方法:对经病原体检查或病理证实的44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的CT片和临床资料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粟粒性肺结核15例,结节状15例,磨玻璃状6例,纤维索条状5例,斑片状、絮状16例,空洞5例,肿块5例,胸膜增厚2例,胸水11例,钙化1例,淋巴结肿大16例,病灶位于肺门周围,或上叶前段、下叶基底段和中叶或舌叶。肺结核分型、累及肺段数目,胸内淋巴结肿大,结核性空洞形成等均与CD4+T淋巴细胞水平有密切关系。结论:CT可显示肺结核的各种征象,CD4^+T淋巴细胞水平决定肺结核表现的多样性与转归。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卡波西肉瘤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艾滋病合并肺部卡波西肉瘤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表现。结果:19例艾滋病合并肺部卡波西肉瘤患者中,发现双肺内多发结节影16例,多发斑片状实变影8例;其中肺内结节影均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双肺支气管血管束增厚9例,同时合并小叶间隔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10例,9例发现少量胸水,均累及双侧胸腔。19例患者均未发现病变累及段以上支气管内壁。17例患者发现卡波西肉瘤时,体内CD4+ 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100个/UL。结论:艾滋病合并肺部卡波西肉瘤患者胸部CT表现以双肺各叶多发结节影和斑片状实变影多见,肺内结节影多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斑片状实变影形态多不规则,类似火焰状为其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胸部CT扫描资料。结果:病变主要位于肺外周、胸膜下或沿支气管分布,双肺散在或弥漫分布6例,局限性病灶8例,其中病灶位于肺下叶和/或中叶(舌叶)7例,右上叶4例,左上叶(除舌叶)1例。病灶呈大小不等结节影6例,单发类圆形肿块影2例,以空洞为主的病灶4例,小片状或大片状融合实变影5例,网结状影2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少量胸腔积液1例,高分辨力CT扫描显示树芽征3例。结论: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各异,主要表现为肺叶外周单发或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结节伴或不伴空洞影、小片状或大片状实变影、网结状影及"树芽征",艾滋病患者CT扫描一旦出现此类征象,应高度警惕伴有真菌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红球菌肺部感染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临床确诊的 AIDS 合并马红球菌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5例行胸部 CT 平扫,1例加做胸部增强扫描;1例行 DR 胸部正侧位摄片.结果6例患者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其中2例表现为单一结节肿块影,1例为斑片渗出影,3例合并浸润实变影、斑片状模糊影.6例中出现结节及团块实变影4例,空洞2例;斑片状渗出影4例,间质样改变2例,支气管扩张3例,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胸膜腔积液3例.结论结节肿块影、浸润实变影伴空洞、斑片状模糊影是 AIDS合并马红球菌肺部感染的常见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5.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提高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经病理、真菌培养及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 结果 25例中CT表现为肺炎性浸润实变、结节型8例,炎性浸润实变、肿块型2例,炎性浸润实变、结节、肿块型4例,多发结节型6例,结节、肿块型5例;其中12例出现"晕征", 2例有"含气新月征"; 7例合并空洞,9例有楔形实变影.病灶在肺内的分布无特殊性. 结论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为病变呈多灶性、多态性,真菌感染的"晕征"及楔形实变影是早期肺部真菌感染的较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CT表现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CT表现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23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CT扫描资料,并定期CT复查以及CD4T淋巴细胞的检测,观察其HARRT及抗结核治疗后肺部病灶的动态变化。结果:病灶分布两个肺叶以上10例、中叶(舌叶)及下叶17例。大片状融合实变影9例、斑片状影6例、双肺弥漫性结节影5例和空洞影2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15例,主要分布2R、4R区。病灶恶化进展患12例,CD4T淋巴细胞持续降低或衰竭;病灶吸收或缩小11例,早期CD4不同程度降低,3个月后CD4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CT扫描能有效显示病变的各种征象,有利于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诊断。CD4T淋巴细胞的量值是影响肺结核病变的动态变化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袁虹  彭程  陆普选  梁芳芳  余卫业  刘艳  叶如馨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061-1063
目的:探讨艾滋病并发粟粒型肺结核的CT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肺部弥漫性粟粒性病变的临床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临床确诊的9例艾滋病并发粟粒型肺结核和42例单纯粟粒型肺结核的CT影像检查及临床相关资料,观察肺粟粒结节的大小、分布、密度、磨玻璃影、结节边缘征象等,以及观察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心包积液的程度。结果:9例艾滋病伴粟粒型肺结核结节大小一致3例,分布均匀4例,密度均匀2例,磨玻璃影8例,结节边缘模糊6例,合并有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胸腔积液7例,心包积液5例,肺外结核6例。42例单纯粟粒型肺结核中,结节大小一致32例(76%),结节分布均匀37例(80%),密度均匀33例(78%),磨玻璃影3例(7%),结节边缘模糊8例(17%),合并有纵隔淋巴结肿大12例(28%),胸腔、心包积液11例(23%)。结论:艾滋病伴粟粒型肺结核与单纯粟粒型肺结核在结节分布、大小和密度、结节边缘征像以及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浆膜腔积液、肺外结核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了解其相关临床影像表现特征有利于艾滋病并发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李安琪  徐坚民   《放射学实践》2014,29(2):159-161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CT表现:2例表现为病侧腮腺弥漫性肿大,伴有结节或软组织肿块,累及相邻筋膜和皮下脂肪,腮腺区及同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成堆、成串肿大,肿大淋巴结密度均匀,明显增强,无坏死、囊变和融合。1例表现为腮腺内孤立的结节。病理表现:HE染色光镜下腮腺组织内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发生于头颈部特别是腮腺区无痛性不能扪及边界的肿块或结节,累及邻近颈部筋膜及脂肪间隙,引流区淋巴结成堆成串肿大,结合实验室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应考虑木村病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诊断腹腔结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抗痨治疗确诊的腹腔结核16例CT表现,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0~66岁,平均36.4岁。结果腹腔淋巴结肿大(n=11),肠系膜肿块(n=6),腹水(n=6,多为限制性),网膜增厚(n=7),肠壁增厚(n=6),胸水(n=2),胰腺结节(n=1)。腹腔淋巴结肿大(以肠系膜、胰周淋巴结为主),主要表现为因中央干酪样坏死而呈环形或多房样强化,并有部分淋巴结钙化,且腹腔淋巴结受累程度明显重于腹膜后间隙淋巴结。结核性腹膜炎时腹水密度较高,系膜、网膜上有斑片状及结节状病灶,肠曲粘连固定。结论密切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CT表现,有望提高腹腔结核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肺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4例卡波西肉瘤中3例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小叶间隔增厚,多个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纵隔、腋窝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双侧胸腔积液,1例主要表现为结节;1例淋巴瘤为单发肿块,病灶内可见坏死及空气支气管征,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3例肺癌均为明显强化的孤立肿块,腺癌为形态不规则的外周型肿块伴肺内转移,鳞癌和小细胞癌为中央型肿块,前者可见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及病灶侧肺门淋巴结肿大,后者纵隔及病灶侧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3例病灶侧均可见胸腔积液。结论:艾滋病合并肺内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齐战元  袁涛  全冠民  王颖杰   《放射学实践》2012,27(4):386-389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近中期CT演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发热后1个月内86次CT资料,分析其肺部病变出现、进展及吸收时间和影像特点。结果:肺部病变发生时CT表现主要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胸腔积液等。CT复查表现分为3组:完全吸收组4例,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在6~13d(平均11.25d)吸收;明显减轻组29例,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及实变减轻或缩小,胸腔积液减少或消失;进展组2例,1例发热后第10天进展为ARDS,另1例合并真菌感染,复查后表现为实变及空洞扩大。2例远期复查中1例第73天仍浅淡磨玻璃密度影,1例第90d遗留少许磨玻璃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小叶性结节及少许索条影。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肺部病变多在发热后3天内出现,2周左右完全或部分吸收,部分病例中期复查可见间质性病变,危重症患者早中期CT即可见病变迅速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并发肺结核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HIV/AIDS并发肺结核的CT表现.结果 HIV/AIDS患者肺结核的CT表现为:继发型肺结核19例(39.6%),病变形态以斑片状阴影为主,10例可见融合成大片的实变影;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7例(35.4%),其中急性粟粒型肺结核7例,表现为大小、分布均匀的粟粒影,而亚急性血行播散型10例,表现为大小、分布不均匀的粟粒、小结节影;多种征象混合表现10例(20.8%),表现为双肺斑片状渗出病灶与弥漫分布的粟粒、小结节灶相混杂.纵隔淋巴结肿大36例(75.0%),胸腔积液13例(27.1%),心包积液10例(20.8%).结论 HIV/AIDS并发肺结核的CT特征为局灶性肺实质病变较少而弥漫性的病变较多.  相似文献   

13.
李莉  李宏军   《放射学实践》2011,26(10):1043-1045
目的:探讨AIDS合并肺结核PET/CT表现.方法:对4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行PET/CT检查,分析其PET/CT表现.结果:4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PET/CT发现肺内病灶26个;左侧主支气管内病灶1例;纵隔淋巴结15枚;胸骨、锁骨病灶3例;胸壁及肋骨旁软组织病灶4例;1例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结论:AIDS合...  相似文献   

14.
李惠明  伍筱梅  刘晋新  邓宇   《放射学实践》2012,27(9):937-940
目的:探讨AIDS与非AIDS患者肺毛霉菌病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肺毛霉菌病患者(AIDS组24例,非AIDS组9例)胸部X线及CT(常规CT扫描和薄层CT扫描)影像表现。结果:肺毛霉菌病的常见征象有肺纹理增粗、肺内斑片状渗出性病灶、双肺多发粟粒样结节影、磨玻璃样密度影、肺气囊、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其中非AIDS组肺内多发渗出性病灶的发生率(9例,100%)高于AIDS组(14例,5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双肺多发粟粒样结节影则更多见于AIDS组(9例,37.5%),非AIDS组未见此征象(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肺毛霉菌病的影像表现多种多样;肺毛霉菌病在非AIDS组中以肺部渗出性改变最为常见,在AIDS组中则以双肺多发粟粒样结节影为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免疫损害患者肺结核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的 探讨几种免疫损害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的X线和CT所见 ,包括糖尿病、肾移植术后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方法 回顾分析合并有肺结核的 2 0例糖尿病患者的胸部CT所见、10例肾移植术后患者的胸部X线片及 2例AIDS患者的CT片。结果 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CT表现为 :大片融合性肺实变 (10例 ) ,在单一病变区内有多发小空洞 (9例 ) ,病变不按肺段分布(2例 ) ,多数病变具有卫星灶。肾移植术后并发肺结核的胸部X线表现为 :斑片及大片融合实变(6例 )和粟粒型肺结核 (4例 )。AIDS病合并肺结核的CT表现为 :纵隔淋巴结肿大 (1例 ) ,肺内浸润(1例 )及胸部以外的结核病变 (2例 ) ,包括颈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  3种免疫损害病变患者并发肺结核的主要CT及X线表现为大片融合病变、单一病变内的多发小空洞、粟粒型肺结核、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部以外的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6.
3岁以内婴幼儿肺结核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立新  贺亚琼  刘建滨  谢安  易正湘  刘宇   《放射学实践》2012,27(9):1001-1005
目的:探讨3岁以内婴幼儿肺结核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婴幼儿肺结核患者的CT资料,将影像表现分为干、湿2种病变类型和9种病变形式,统计各种病变的发生率。结果:湿型27例(87.0%),干型4例(13%)。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27例(87.0%),其中左肺门13例,右肺门5例,双侧并纵隔9例,钙化、环状强化(鬼影样淋巴结)各4例。实变灶16例(51.6%),左肺8例,其中左上肺7例,左下肺1例;右肺6例,其中右上肺3例,右中下肺3例;双侧2例;膨出征8例,鬼影征2例,空洞左上肺、右下肺各1例。弥漫结节灶、粟粒结节及斑索高密度灶分别为11例、5例和24例,树芽征5例。支气管狭窄及气体潴留总计14例(45.2%),支气管狭窄合并气体潴留者8例;左上侧7例(50%,7/14),右侧6例,其中右上、中、下分别为1、2、3例;双下肺2例。毛磨玻璃密度灶12例(38.7%),其中双下肺10例,上肺2例。组合病灶中淋巴结肿大合并网格灶23例(芽生土豆征)(74.2%,23/31),淋巴结肿大合并肺实变15例(48.4%),淋巴结肿大合并肺内结节12例(38.7%),淋巴结肿大合并毛磨玻璃密度灶11例(35.5%);1例系统病变,累及肝脏、腹膜后淋巴结。无胸膜增厚、胸膜腔积液病例。结论:小儿结核CT影像仍有一定特点,主要以淋巴结肿大、实变和气道狭窄为主,上肺多见,多种病变形式、多发叶段病变共存。  相似文献   

17.
甲型H1N1肺炎初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甲型H1N1肺炎特征性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咽拭子RT-PCR法检测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资料,CT检查包括常规平扫、高分辨力CT(HRCT)及多平面重组(MPR),4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46例H1N1肺炎累及双侧45例、累及单侧1例,40例侵犯3个肺叶及以上、6例侵犯2个肺叶及以下,均呈多灶性与弥漫性,32例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其中28例合并胸膜下分布,39例为GGO或GGO合并实变,20例可见马赛克征,15例见少量或中等量胸腔积液,仅1例合并肺栓塞。HRCT显示26例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隔增厚、2例小叶中心模糊结节。结论:H1N1肺炎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HRCT与MPR有助于其肺内病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尹京春  吕明权  邱乾德   《放射学实践》2010,25(9):974-977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临床、实验室证实的甲型H1N1肺炎胸部CT表现。结果:34例中累及两肺5个肺叶17例,占50%;累及4个肺叶3例,占8.8%;累及3个肺叶6例,占17.6%;累及2个肺叶5例,占14.7%;累及1个肺叶3例,占8.8%。单纯毛玻璃样阴影15例,占44.1%,表现为斑片状及云雾样淡薄影,边缘模糊,病灶中心密度相对较高,可见血管纹理通过;单纯实变阴影5例,占14.7%,表现为团片状、斑片状及棉球样影,密度较高;毛玻璃影与实变阴影同时存在14例,占41.2%,表现为云雾样淡薄影、棉球样实变影同时存在,肺周边区域及下叶基底部的病灶密度高于其它部位。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12例,占35.3%;病灶内合并网格样改变19例,占55.9%;小结节影3例,占8.8%;支气管壁增厚3例,占8.8%;两侧胸腔少量积液1例,占2.9%。结论:甲型H1N1肺炎病变分布范围广,变化快,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