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67例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前外侧入路组(31例)和后外侧入路组(3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测量髋臼假体安放时的前倾角、外展角,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髋关节屈曲角和后伸角,以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脱位发生率.结果 前外侧入路组术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8°~ 20°,外展角为30°~40°;后外侧入路组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15°~30°,外展角为35°~45°.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平均最大屈曲角(110°±11°比100°±10°)和最大后伸角(15°±4°比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术后Harris评分[(89±11)分比(88±12)分]和髋关节脱位发生率[3.2%(1/31)比5.5%(2/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手术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对髋臼假体前倾角的放置有不同要求,前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应当比后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小;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假体位置的准确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安放位置的准确性.[方法]自2005年9月~2006年3月行后外侧单切口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6例30髋和常规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4例35髋.小切口组男15例,女11例,平均52±14.4岁,常规切口组男17例,女17例,平均48±11.7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切口长度和并发症,分析术后影像学资料,测量髋臼杯外展角,髋臼杯前倾角,髋关节旋转中心,肢体长度,股骨假体内外翻比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假体安放位置的准确性.[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体重质量指数无统计学差别.小切口组25例(29髋),常规切口组32例(33髋)随访18~24月(平均20.1个月).小切口组术中出血量(497±64.9 ml)比常规切口组(675±181.4 ml)少(P<0.05).常规切口组术后需要输血量明显增多(P<0.05).两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小切口组37.7°±6.8°,常规切口组40.3°±5.8°;髋臼杯前倾角小切口组10.8°±7.2°, 常规切口组13.2°±8.9°; 髋关节旋转中心平均上移小切口组-1.4±2.5 mm, 常规切口组-1.5±3.8 mm;术后肢体延长小切口组1.1±7.1 mm, 常规切口组1.5±8.4 mm;股骨假体小切口组内翻1例,中置27例,外翻2例; 常规切口组内翻2例,中置30例,外翻3例.两组假体位置相关参数测量数值差别无统计意义.[结论]在合理选择病例,术者具有丰富经验的情况下,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少,与常规切口手术相比并不影响假体位置的安放.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与标准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2005年12月,进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16例资料。小切口组53例,切口长度≤10cm;对照组(标准切口)63例,切口长度11~17cm。记录患者身高、体重、年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髋臼假体外展角、股骨柄假体角度,分别测量手术前后Harris评分。结果两组资料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诊断及HH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平均体重指数小切口组小于对照组。术中平均失血量小切口组小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围手术期输血量及术后HHS评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髋臼假体及股骨柄假体位置良好,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技术熟练的手术者,应用小切口技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安全、有效。与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比较,除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外,单纯小切口在术后早期未能表现出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4.
小切口与传统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外侧小切口和传统Gibson切口在THR中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5年9月,采用小切口(n=47)和传统Gibson切口(n=50)行THR97例。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术后的出血总量,髋臼外展角度,髋臼前倾角,术后第1、3、6个月及最后次Harris评分。结果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为84.0±17.4min,传统切口组为90.0±19.8min(P〈0.05);小切口组出血量为365.5±73.5ml,传统切口组485.8±114.6ml(P〈0.05);小切口组术后X线片髋臼前倾角为23.5±3.3°,传统切口组为22.8±3.2°小切口组外展角为;46.5±6.2°,传统切口组为46.8±6.6°P〈0.05)。所有病人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12~30)。术后第1、3个月(随访时,小切口组的Harris评分为69.7±7.6、84.8±7.4分,传统切口组为57.4±7.3、70.6±7.3分(P〈0.05);术后第6个月、末次随访时,小切口组的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86.8±5.2、93.7±4.0分,传统切口组为84.0±4.8、92.2±4.0分(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小切口手术较传统切口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í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31例33髋,均为单切口微创技术,并与同时期微创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8例31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体重指数、髋关节功能等大致相同.分析两组病例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疼痛评分、Harris评分、假体位置、并发症等,并进行两组病例对比研究.[结果]小切口THA组与传统THA组病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4.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相近.小切口组平均切口长度9.2 cm(7~11 cm),传统手术组15 cm(12~20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围手术期出血量小切口组450 ml(200 ~600 ml),传统组800 ml(600~1200 ml),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疼痛评分5.1分,传统组为6.5分(P<0.05);术后6个月小切口组Harris评分93.8分(85~99分);传统组92.1分(82~96分)(P>0.05).小切口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传统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两组THA均末出现术后脱位、感染.肢体不等长各2例,但差异均在1 cm以内,两组均各出现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小切口微创THA可选择性用于部分髋关节疾病的治疗,手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且可获得与传统后路THA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前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前路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方法将2002年8月至2004年2月施行THA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患者,分别采用前路小切口和传统后路切口,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切口长度、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12~30个月)。小切口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2min,传统切口组为69min(P>0.05);小切口组的平均切口长度为7.9cm,传统切口组为16.3cm(P<0.01);小切口组出血量平均为350ml,传统切口组650ml(P<0.01);小切口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d,传统切口组为13.5d(P<0.05)。小切口组术后X线片髋臼前倾角平均为24°,传统切口组为19°;小切口组外展角平均为47°,传统切口组为45°。术后3个月随访时,小切口组的平均Harris评分为91.4分,传统切口组为78.5分(P<0.05);末次随访时,小切口组的平均Harris评分为95.1分,传统切口组为95.6分(P>0.05),但两组髋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0.0±3.2)°和(90.0±2.9)°(P<0.05)。两组患者都未出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小切口组有1例术中摄片发现髋臼前倾角偏大,立即将髋臼取出重新安放,术后无不良反应。传统切口组2例症状性DVT,1例出现嗜睡,CT示脑基底节小梗塞灶。结论前路小切口THA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美观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骨性标志及软组织标志相结合的方法,作为重度髋骨关节炎患者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侧假体定位参考依据的临床效果及其技术操作要点。方法:对31例重度髋骨关节炎患者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采用骨性标志与软组织标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髋臼侧假体定位,术后测量髋臼假体的外展角及前倾角;随访6~39个月,平均(22.0±1.7)个月,观察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及Harris评分改变情况。结果:术后1周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为42.52°±4.00°,前倾角为15.34°±3.29°;术后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脱位;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9.6±7.1)分改善至终末随访时的平均(89.0±5.5)分。结论:骨性标志与软组织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是重度髋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定位髋臼侧假体的有效方法,能够保证髋臼侧假体安放于"安全区域",运用该方法能够提高髋臼假体定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近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6年8月,有22例患者行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并与35例同期行传统后外侧切口的患者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手术时间、Harris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方面与传统切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及Harris评分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改良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改良外侧斜行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7月至2009年5月,采用改良外侧斜行小切口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38 例,其中30 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 例患者行单纯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7~10 cm,平均9 cm;手术时间50~8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150~350 mL,平均250 mL,术后引流量80~240 mL,平均140 mL,术后3~11 d部分负重行走.切口愈合时间12~14 d,无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随访6~34个月,平均17.4个月.Harris评分优33 例,良4 例,中1 例,优良率达98%.结论 改良外侧斜行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切口愈合快、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SuperPATH与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纳入8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0例行SuperPATH入路THA治疗(SuperPATH组),40例行前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治疗(前外侧小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以及住院时间;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d、7d、1个月、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两组患者术后前倾角、外展角测量值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SuperPATH组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前外侧小切口组(P0.05),SuperPATH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前外侧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uperPATH组手术时间长于前外侧小切口组(P0.05),SuperPATH组术后1d、7dVAS优于前外侧小切口组(P0.05),但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7d、1个月、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优于前外侧小切口组,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外展角、前倾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与前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术后短期内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但SuperPATH入路THA手术创伤小、早期关节功能好、术后恢复快,而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及评估。  相似文献   

11.
髋臼假体角度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髋臼假体安装固定角度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关系。方法在X线片测量236例(248髋)THA术后的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将外展角设定为〈30°、30-50°、〉50°3组,前倾角设定为〈0°、0-25°、〉25°3组。分析以上2个因素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关系。结果脱位组外展角平均(39±11.88)°,非脱位组为(38.98±8.65)°,两组之间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脱位组前倾角平均(12.33±14.89)°,非脱位组为(13.21±11.52)°,两组之间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外展角在〈30°、30-50°、〉50°不同范围的脱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倾角在〈0°、0~25°、〉25°不同范围内的脱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假体外展角在14~58°范围内、前倾角在-15~350范围内与THA术后脱位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前外侧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行初次全髋置换手术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前外侧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小切口前外侧入路及后外侧入路行初次THA患者各8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随访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前外侧入路组平均(93±17)min、后外侧入路组平均(88±12)min]、术中出血量[前外侧入路组平均(350±25)ml,后外侧入路组平均(320±20)ml]及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前外侧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行初次THA的手术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3.
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经验及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采用改良小切口对15例15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osty,THA),男10例,女5例;年龄65~75岁,平均72岁,体重指数20.5~26.5kg/m^2,平均23.5kg/m^2。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骨关节炎2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3.5分。同期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THA15例15髋,男11例,女4例;年龄66~78岁,平均73岁,体重指数20.8~25.8kg/m^2,平均23.8kg/m^2。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3.8分。两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均衡(P〉0.05),疾病谱相似。对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早中期的功能锻炼情况及影像学评价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8.2个月。改良小切口THA组切口长度平均9.5cm,较常规THA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318±223.1)mL,引流量(252±169.1)mL,均较常规THA组少(P〈0.05);平均手术时间两组并无统计学意义。小切口THA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常规THA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小切口THA组除有2例患者术中发生切口近端皮肤擦伤,无并发症,常规THA组有1例患者术后脱位。结论改良小切口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由拥有相应设备条件的医院及有一定经验的医生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下髋臼形态测量的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Phillip Brilliance 64层CT对69例无髋关节疾病的受试者进行骨盆连续扫描,利用CT的计算机工作站进行骨盆结构的三维重建,并测量计算髋臼上下径(suprainferior diameter,SID)、外展角(abduction angle,ABA)、前后径(anteroposterior diameter,APD)、前倾角(anteversion angle,AVA)以及SID/APD比值。比较不同性别、左右侧间的差异。结果69例受试者髋臼的ABA为41.00°±3.94°;AVA为11.63°±3.91°;SID为(59.03±3.73)mm;APD为(54.45±3.68)mm;SID/APD比值为1.135±0.069,其中男性1.14±0.06,女性1.13±0.07。男性受试者的SID和APD明显大于女性(P〈0.001),且SID明显大于APD,但SID/APD比值,以及ABA和AVA在不同性别受试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侧髋臼的ABA、AVA、SID、APD以及SID/APD比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三维重建能够方便准确地测量髋臼形态。髋臼方向在不同性别和左右侧间无明显差别;男性髋臼大于女性,但左右侧间无明显差别。研究髋臼方向和大小对全髋关节置换的术前准备和和术中操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大直径股骨头(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回顾性分析影响该类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12月,采用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病患者41例(49髋)进行术后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记录患髋的活动范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评估根据随访骨盆X线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前倾角,记录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透亮线和骨溶解情况.结果 截至随访终点,共39例(47髋)获得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25个月,随访率为95.1%.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3.8±13.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2.0±5.4)分.患髋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屈髋由79.8°增加至110.2°,外展由20.9°增加至38.3°,外旋由12.0°增加至26.0°;术后2年屈髋平均可达113.2°,外展可达40.2°,外旋可达30.8°.术后患者轻度跛行3例,大腿不适2例,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术后假体松动或脱位、术后异位骨化发生.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假体外展角为39.5°±4.9°,前倾角为14.5°±2.1°,髋臼未见松动、移位.术后均未发现透亮线和假体周围骨溶解.结论 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特别适用于活动量大、预期寿命较长的年轻患者.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using metal-on-metal prosthesis with large diameter femoral head.Methods From October 2007 to December 2007,41 patients (49 hips) underwent large diameter femoral head metal-on-metal THA in our hospital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Clinical outcomes measures were Harris score,hip range of motion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Abduction angle and anteversion angle of cup were measured on radiological films.The radiolucent line and osteolysis around the prosthesis were also recorded.Results Thirty-nine patients (47 hips) were followed up at least 2 years.The average Harris hip score had improved from (43.8±13.1) points preoperatively to (92.0±5.4) points at final follow-up.All the patients had attained satisfactory results.No late complication happened.For the rang of motion at final follow-up:flexion of the hip had improved from 79.8° to 113.2°,abduction had improved from 20.9° to 40.2°,external rotation had improved from 12.0° to 30.8°.Radiological measurement showed the mean abduction angle of cup was 39.5°±4.9°,the mean anteversion angle of cup was 14.5°±2.1°.No radiolucent line and osteolysis were found after THA.Conclusion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THA using metal-on-metal prosthesis with large diameter femoral head is encouraging,especially for young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髋关节假体安装参数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不同颈干角股骨假体在前倾角变化时获得理想髋关节活动度所需要的髋臼安装参数.方法 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计算机模型,髋臼杯假体采用半球形,臼杯直径480mm,颈干角分别为127°、131°和135°.股骨假体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30°,臼杯假体俯倾角变化范围为30°~60°、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40°.每变化5°重复一次髋关节在6个方向(屈曲、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的活动,选出符合最佳髋关节活动度的假体安装参数.采用SAS 6.12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颈干角分别为127°、131°和135°的假体,其最佳的臼杯俯倾角安装位置分别为45°、40°和35°;在活动满足后伸>40°、内收>50°、外展>50°、内旋>80°、外旋>40°的条件下,髋关节最大屈曲度分别为135.64°±3.45°、126.00°±3.57°和118.29°±3.29°;臼杯假体前倾角(Y)和股骨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0.69×X=36.93°,Y+0.71×X=37.10°和Y+0.64×X=36.79°.结论 臼杯俯倾角最佳安装位置随着假体颈干角的变大而逐渐变小,髋关节在安全范围可以达到的最大屈髋度数随假体颈干角变大而逐渐减小,股骨假体前倾角度和臼杯前倾角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大直径金属对金属(MOM)与金属对聚乙烯(MOP)假体全髋关节置换(THA)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THA手术的44例(44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MOM组(22例22髋)采用大直径MOM承重界面假体,MOP组(22例22髋)采用MOP承重界面假体。对两组术中髋关节活动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arris评分、影像学表现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屈髋内旋、屈髋外旋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获得随访,MOM组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18~37个月),MOP组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16~35个月)。MOM组和MOP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3±1)d和(7±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l、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OM组和MOP组Harris评分分别为(37.8±4.8)、(85.6±3.2)、(89.4±4.1)、(94.5±2.3)、(94.7±3.1)、(93.8±3.6)分和(38.5±5.5)、(80.2±4.4)、(83.6±2.9)、(90.8±2.7)、(91.6±3.6)、(89.6±6.3)分,术后各时相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相点比较,MOM组均高于MOP组(P <0.05)。术后12个月MOM组和MOP组髋关节总活动范围分别为(236±9)°和(203±10)°,与术前的(119±14)°和(112±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MOM组髋关节活动度优于MOP组(P <0.05)。X线片检查示MOM组22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无内外翻,无股骨假体下沉;MOP组1髋轻度内翻位,术后6个月1髋出现<1.5 mm的下沉,至末次随访股骨假体位置无明显改变。至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脱位、感染、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假体无菌性松动、髋臼及股骨骨折或骨溶解等并发症。结论与MOP比较,采用大直径MOM行THA能够增加髋关节活动度,更为有效地恢复髋关节功能,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中期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Zweymuller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62髋,男14例(15髋),女42例(47髋);平均年龄48.6岁(30~67岁)。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观察项目包括术后并发症、影像学及功能恢复情况。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5~11年,平均6.5年。X线检查显示髋臼假体位于真臼位置,与周围骨床结合紧密,髋臼假体外展角35°~45°,股骨假体内、外翻3°以内,术后患肢短缩平均(0.5±0.2)cm。术后近期发生深静脉血栓20例,予溶栓治疗后好转。近期脱位1例,复位、制动3周后下地行走。4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Ⅱ型。无感染、神经损伤病例发生。术后Harris评分(87.4±3.5)分,与术前(43.2±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中期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THA患者50例共57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前外侧组25例(28髋)采用前外侧入路,后外侧组25例(29髋)采用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前外侧组和后外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3月、6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外侧组术后3周出现髋关节后脱位1例,予复位后恢复正常。后外侧组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在THA术中不影响疗效,选择何种方式入路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