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黄芪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EAE)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建立C57BL/6小鼠EAE模型,通过5级临床症状评分观察黄芪对EAE小鼠的治疗作用;HE染色观察黄芪对EAE小鼠脊髓炎症细胞浸润的影响;CCK-8法检测脾脏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多肽MOG35-55特异性T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脾脏MOG35-55特异性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TNF—α、IL-17、IL-4的水平。结果:黄芪能够有效抑制EAE小鼠的临床症状,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反应,抑制MOG35-55特异性T细胞增殖及IFN-γ、TNF-α、IL-17的分泌,促进IL-4的分泌。结论:黄芪能够有效抑制中枢神系统的自身免疫反应,这种作用与其抑制MOG35-55特异性T细胞增殖,减少Th1、Th17型细胞因子分泌,促进Th2型细胞因子分泌相关。  相似文献   

2.
Th1/Th2细胞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妙雄  吴钢 《医学综述》2006,12(10):591-593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是一种免疫细胞介导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损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及病情变化过程中,CD4+T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分泌INF-γ和IL-2为主的Th1细胞能够促使EAE的发生或病情的加重,以分泌IL-4和IL-10为主的Th2细胞可以抑制或逆转EAE的病情。就近几年对Th1/Th2细胞与EAE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疗效并探讨其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35-55)和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建立C57BL/6小鼠EAE模型,随机分为MSC治疗组和EAE组.分离纯化培养GFP-C57BL/6小鼠骨髓MSC细胞.在EAE诱导后的第15天,MSC治疗组以每只1×106/400 μL的量经尾静脉注射MSC细胞,EAE组尾静脉注射400 μL PBS.采用临床评分和脊髓组织切片评估小鼠的发病情况,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和转化生长因子p(TGF-β)的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脏细胞中CD4+ Foxp3+T细胞(Treg)的比例变化和GFP+细胞在受体小鼠体内的比例变化.结果 与EAE组相比,MSC治疗组小鼠的临床评分降低(P<o.05);脊髓组织切片中T细胞浸润减少;血浆中细胞因子IL-4和TGF-β的含量升高,而IFN-γ和TNF-α降低;脾脏细胞中CD4+Foxp3+T细胞(Treg)的比例明显升高.移植10 d后MSC消失.结论 MSC移植对小鼠EAE疗效显著.MSC通过增加血浆中抗炎因子IL-4和TGF-β的含量,降低促炎因子IFN-γ和TNF-α的含量,从而促使原始T细胞向Treg细胞分化,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且MSC消失后一段时间仍对EAE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补肾解毒法对多发性硬化小鼠中枢神经炎症及外周血CD4+ T细胞亚群(Th1、Th2、Th17、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 以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模型作为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以C57BL/6小鼠皮下多点注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35-55,MOG35-55)的方法复制EAE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泼尼松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小鼠。模型复制后第30天取小鼠脊髓,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脊髓炎性细胞浸润和脱髓鞘等病理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脾脏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 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 IL-17A)水平。结果 中药高剂量组、泼尼松组炎症评分和脱髓鞘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泼尼松组脾细胞培养后上清液中致炎因子IFN-γ、IL-17A降低明显,而抑炎因子IL-4、IL-10升高明显,Treg比例明显升高,Th1和Th17比例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解毒法能够调节EAE小鼠失衡的CD4+ T细胞亚群,显著抑制EAE模型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是否能够抑制正常人CD4+T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2(IL-22)。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s),加入PMA+Inomycin刺激细胞后,做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正常人外周血PBMCs中产生IL-22的T细胞亚群,以及IL-17-IFN-γ-IL-22+CD4+T细胞亚群(Th22);PMA+Inomycin刺激正常人PBMCs,同时加或不加环孢素A(CsA)后,做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IL-22+CD4+T细胞和IFN-γ+CD4+T细胞的比例,以及IL-22+CD4+T细胞表达记忆表型分子CD45RO情况。结果正常人外周血中产生IL-22的T细胞以CD4+T细胞为主,且存在仅分泌IL-22,不分泌IL-17和IFN-γ的Th22亚群;CsA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CD4+T细胞产生IL-22和IFN-γ;CsA抑制外周血PBMCs中记忆CD4+T细胞产生IL-22。结论 CsA能抑制正常人外周血中记忆CD4+T细胞产生IL-22。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方法:118例感染肺炎支原体的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儿童9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抗炎及促炎因子、Th1/Th2平衡状态等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Ig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Ig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CD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促炎因子白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抗炎因子IL-10、IL-1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4、γ-干扰素(IFN-γ)、IL-4/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患儿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抑制,高炎症状态等均是导致疾病进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505-508
目的:探讨血浆灌流(PP)治疗对肝衰竭患者循环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水平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以112例肝衰竭患者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HBsAg(-)的健康体检者25例为对照组,检测在PP治疗前后循环血中CD4~+T、CD8~+T及炎性因子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IL-10、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表达。结果:治疗组患者在采用PP治疗后,TBIL、ALT、PTA、CRP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采用PP治疗前,CD4~+T、CD8~+T水平较对照组低表达,CD4~+T/CD8~+T比值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PP治疗后,CD4~+T、CD8~+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调,CD4~+T/CD8~+T比值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4~+T、CD8~+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调,CD4~+T/CD8~+T比值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PP治疗前,TNF-α、IFN-γ、IL-6、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PP治疗后TNF-α、IFN-γ、IL-6、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PP治疗后TNF-α、IFN-γ、IL-6、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治疗肝衰竭患者可显著调控循环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状态,调节紊乱的炎性因子水平,促进肝功能复常,提高肝衰竭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分子水平揭示CD4+T淋巴细胞表达D1受体和D5受体mRNA的现象,探讨这些受体在调节CD4+T淋巴细胞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离和纯化小鼠淋巴结CD4+T淋巴细胞。用抗CD3/CD28抗体刺激活化CD4+T淋巴细胞,并用D1样受体激动剂SKF38393、拮抗剂SCH23390分别作用于CD4+T淋巴细胞,然后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CD4+T淋巴细胞上D1受体和D5受体mRNA的表达,Th1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T-bet)和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表达,Th2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 binding protein 3(GATA 3)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表达,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etinoid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 gammat,RoRγt)和细胞因子IL-17、IL-22的表达。结果 :D1样受体激动剂SKF38393(10-8和10-7mol/L)作用于CD4+T淋巴细胞后,CD4+T淋巴细胞表达D1样受体mRNA增高,IFN-γ的表达降低,GATA 3、IL-4的表达增高,但T-bet、RoRγt、IL-17和IL-22的表达没有变化,SCH23390(10-7mol/L)能阻断SKF38393的这些作用。结论:CD4+T淋巴细胞能表达多巴胺D1样受体,CD4+T淋巴细胞上D1样受体的激活可促进CD4+T淋巴细胞向Th2细胞分化、抑制Th1细胞功能及增强Th2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g1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脾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和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C57BL/6小鼠皮下多点注射MOG35-55、百日咳毒素的方法复制EAE模型。将EA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人参皂苷Rg1低、中、高剂量组,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首次免疫后第10天予以不同剂量Rg1腹腔注射,连续给药14 d。第35天处死小鼠后取脊髓,观察各组小鼠脊髓炎症细胞浸润和脱髓鞘等病理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Th1、Th17、Treg细胞亚群,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A、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 IFN-γ)、IL-6、IL-10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1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神经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5),脊髓炎症细胞浸润评分和脱髓鞘评分显著降低(P<0.05),脾淋巴细胞CD4+、CD8+、Th1、Th17 T细胞亚群比例显著降低(P<0.05),Treg(CD4+CD25+FoxP3+)比例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IFN-γ、IL-17A、IL-16水平显著降低(P<0.05),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人参皂苷Rg1的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人参皂苷Rg1可显著改善EAE小鼠的临床症状,减轻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和炎症细胞浸润,其作用可能与调控Th17、Th1、Treg细胞亚群失衡,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分泌TGF-β的调节性T细胞(Tr细胞)与抗B16-黑素瘤免疫之间的关系及早期肿瘤局部的细胞因子表达与Tr细胞产生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小鼠皮下接种B16-肿瘤细胞第20天,在肿瘤局部有大量CD4~+Tr细胞积聚,同时表达IFN-γ的CD8~+细胞毒T细胞缺乏。应用ELISPOT检测和RT—PCR分析显示新鲜分离的CD4~+TIL表达高水平的IL-10和TGF-β、中等量的IL-4和微量的IFN-γ。Tr细胞包括Th3型和Tr1型细胞,B16浸润Tr细胞以TGF-β依赖方式强烈抑制B16特异性Th1细胞的产生,并下调Th1介导的抗肿瘤免疫。研究者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发现荷瘤小鼠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