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是诊断疾病的基础.随着历史的变迁,历代医家对中医诊断疾病在理论及临床实践中的认识有了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医辨证方法的发展与完善.通过对《内经》等经典及相关论文的查阅与研究发现,无论形成时间先后,中医的辨证方法大多起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形成于历代医家的总结与实践.因理论基础相同,各种辨证方法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思想.故中医诊断疾病时应将多种辨证方法相结合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变革的深入,中医药和信息学方法与技术交叉结合,诞生了中医药信息学,它是由中医药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相互整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开发和评估各种有关获取、处理及解释患者数据的方法和系统。中医药信息技术可以为中医眼科所用,从而解决目前中医眼科没有一套公认的辨证体系和病证难以结合的困境,发挥中医在眼科疾病健康管理中的优势,为中医眼科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抽象的哲学概念.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之间的相对制约、互根作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观点,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规律的学说,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预防,至今仍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中医治疗疾病在于调理阴阳,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风湿类疾病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透彻,中西医之间相互渗透对照,亦弥补和发展了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中医的宏观辨治和微观病理相结合,病因、病机的客观化定位,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中药药理的深入研究,显示出中医在此类疾病诊治上的优势和广阔前景。但是,中医学在风湿类疾病的研究上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风湿类疾病证候分类的不规范成为制约中医风湿类学发展的瓶颈。辨证分型不规范,缺乏标准化的证候分类方法,所以科研成果往往缺乏可比性和重复性,其治疗效果的科学性也很差。因此,风湿类疾病证候的规范化问题应是研究…  相似文献   

5.
饮食是人生存的物质基础,人赖饮食水谷以生长。体质是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体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通过对近年来关于饮食偏嗜与中医体质、疾病的相关性,以及新疆哈萨克族饮食特点与中医体质、疾病的相关性的文献研究,发现:饮食、中医体质与疾病相互见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形成;结合中医体质学理论,进行体质辨识,可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度;通过饮食与体质调节对新疆哈萨克族疾病防治将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提出的“将来医学之路就是走中医之路”这一观念,到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二十一世纪的医学是中医时代”以及“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中医的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代科学思维的发展方向”;再到西方国家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概念——转化医学,其意在于促使基础研究成果向实践医学应用的快速转换,是针对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脱节而提出的.中医学的发生与发展都一直未曾脱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轨道.中医的经典著作中,充分体现了疾病对医疗的需求,实践对理论的修正,体现了医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和传承与创新的交替.认真研究李约瑟博士这一观念,并深刻领悟,相互沟通,互相配合,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疗技术.  相似文献   

7.
通过多个病例探讨了孟如教授应用双处方治疗慢性病的形式和优势,说明采用两个处方交替服用治疗慢性疾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值得推广的中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的肺系疾病,发作时喉间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息不得平卧.临床上发作期和缓解期相互交替,四季都有,好发于春秋两季,素有遗传家族史或过敏体质,遇上气候骤变,寒温失常而引发;鱼腥发物、花粉、绒毛及特殊气味,也是诱发因素.西医的各种疗法难以根治,且易产生毒副作用及耐药性.因此世界医学界把根治哮喘的希望寄予传统的民族医药.中医通过多年临床,运用中医思路,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效果[1~3].  相似文献   

9.
刘国忠  张军 《河南中医》2016,(11):1871-1873
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比较,两者理论基础不同,中医诊断是一门经验医学的诊断,而西医诊断是在解剖、生理、生化等现代医学基础上的实验诊断,客观性、科学性、专指性强。西医诊断重视疾病对人体局部的器质性改变及生理、生化指标、影像的异常,却忽视社会、环境、自然、气候对人体疾病的影响,治疗不注意改变人体整体的病理功能状态。中医诊断要借鉴西医的系统的病史询问,详细的体格检查,把现代检验技术、影像学检查等纳入到中医诊断中来,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客观性。中医诊断要与西医诊断结合,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适当地统一中西医诊断的病名,增加中西医工作者之间的理解,避免误解,有利于辨证论治和治疗。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和谐地促进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petic ulcer)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疾病.本病多发于秋冬和冬春之交,发作有季节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时上腹部呈节律性痛,慢性过程,反复发作,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可伴上腹部胀满,厌食,暖气,泛酸等症状.因该病主要症状为上腹痛,故中医多将其归属为"胃痛"之范畴.中医对"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有着非常系统的论述,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大量行之有效的方药.临床上采用疏肝理气,健脾补气,清胃泻热兼以活血化瘀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