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治疗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伴平衡功能异常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2014年1月-2016年1月儿科收治的ADHD伴平衡功能异常的患儿9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注意缺陷型患儿45例(为PI组),多动/冲动型患儿18例(为HI组),混合型患儿34例(为CT组)。所有患儿均接受运动康复训练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SNAP-Ⅳ量表评估、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分析、直立平衡功能测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PI组、CT组患儿注意缺陷评分降低(P<0.05),HI组治疗前后注意缺陷评分变化不明显(P>0.05);3组患儿治疗后多动/冲动评分明显小于治疗前评分(P<0.05)。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调查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身心问题、多动/冲动、焦虑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平衡功能障碍改善有效率为85.6%。结论运动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ADHD伴平衡功能异常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平衡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电生物反馈和哌甲酯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试(integrated visual and auditory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IVA-CPT)的影响,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不同亚型ADHD的疗效及特点.[方法]初诊ADHD患儿132例,随机分为脑电反馈治疗组(反馈组,69例)和哌甲酯治疗组(哌甲酯组,63例),疗程均为3~4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IVA-CPT测试.[结果]治疗后两组IVA-CPT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注意力缺陷型中,反馈组综合注意力商数改善优于哌甲酯组(P<0.05),而多动冲动型中,哌甲酯组综合控制力商数较反馈组高(P<0.05).混合型两组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脑电生物反馈和哌甲酯治疗不同亚型ADHD具有不同的疗效特点,临床应该根据不同亚型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推广SNAP-Ⅳ父母等级评定量表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ADHD诊断标准的205患儿(注意缺陷型ADHD 93例、多动-冲动型ADHD 33例和混合型ADHD 79例),分别对性别比、年龄组成、SNAP-Ⅳ父母等级评定量表评分分布特征进行评估。结果 ADHD患儿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子量表SNAP评分均服从正态分布,注意缺陷子量表均分2.09±0.33 ,多动/冲动子量表均分为1.99±0.34。注意缺陷子量表均分大于1.54,多动/冲动子量表均分大于1.43,应考虑ADHD的相应诊断。结论 SNAP-Ⅳ父母等级评定量表是ADHD诊断和疗效评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自我意识特点。方法:采用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湖南省9495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ADHD患儿和正常儿童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做进一步调查。结果:①ADHD三种亚型及对照组儿童的自我意识量表中除在躯体外貌和合群因子两个分项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分项中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两分析比较在行为因子和量表总分两个分项中三种亚型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而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在智力与学校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混合型在焦虑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多动冲动型在幸福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ADHD不同亚型儿童与对照组相比在自我意识量表各分项中表现出不一致的特点,尤其以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的自我意识评分在更多的分项中表现更低。  相似文献   

5.
陈宇  康如彤  赵莎  丁大为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1956-1957
目的探讨哌甲酯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的差异。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科诊治的90例ADHD儿童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哌甲酯(MET组)和脑电生物反馈(EEB组)治疗,采用Conners量表和试听整合连续执行测试(IVA-CPT)评价治疗前后疗效差异。结果两组ADHD患儿治疗后综合反应控制商数(FRCQ)和综合注意力商数(FAQ)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P〈0.05),MET组治疗中期和结束时的FRCQ和FAQ显著高于EEB组(P〈0.05);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EEB组FRCQ和FAQ显著高于MET组(P〈0.05)。两组ADHD患儿治疗后Conners量表各因子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结束后各因子均呈增加趋势。MET组治疗后Conners量表各因子评分显著低于EEB组(P〈0.05),而在随访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评分显著高于EEB组(P〈0.05)。EEB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MET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率为28.9%,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结论哌甲酯和脑电生物反馈均可显著改善ADHD症状,哌甲酯近期效果显著高于脑电生物反馈,而远期效果则低于脑电生物反馈。  相似文献   

6.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 )儿童的疗效。 【方法】 对 3 0例符合DSM Ⅳ诊断标准的ADHD患儿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治疗前后选用有关神经心理测试量表对儿童进行注意力、认知功能及多动行为测评 ,方法包括联合型瑞文测验 (CRT)、数字划消实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 WISC)算数、数字广度或背数、编码等测试及Conners指数 (CIH)评定。 【结果】 治疗后儿童的注意力、认知功能有明显提高 ,各项神经心理测试结果作自身治疗前后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均P <0 .0 1;多动冲动行为较治疗前减少 ,CIH分值治疗前后比较P <0 .0 1。 【结论】 ADHD患儿经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注意力、认知功能、行为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枢神经兴奋剂盐酸哌甲酯控释剂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自身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儿保门诊就诊被诊断为ADHD并需要进行治疗的患儿711例;经过盐酸哌甲酯控释剂治疗后,分别于6周、6个月后采用斯诺佩评估量表(SNAP-Ⅳ)的家长使用量表、联合型瑞文测验(CRT)等相关测试,进行治疗前后疗效评估.结果盐酸哌甲酯控释剂对注意力缺陷型和混合型的ADHD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多动型/冲动型(χ2=73.109,P<0.01);对认知功能好的ADHD患儿疗效优于合并认知障碍者(χ2=100.225,P<0.01).结论盐酸哌甲酯控释剂治疗儿童不同类型ADHD疗效肯定;疗效受到ADHD类型、患儿智力、药物剂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盐酸哌甲酯控释剂(专注达)治疗不同临床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及副作用发生情况,为其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收集临床确诊并使用专注达的ADHD儿童50例,应用SNAP-Ⅳ量表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4周评价疗效,同时收集出现的副作用情况.结果 用药后,不同临床亚型ADHD患儿症状改善明显,总体有效率为80.00%,总体缓解率为40.00%.注意缺陷为主型与其他2种亚型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副作用为食欲下降和恶心,不同临床亚型副作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注达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有效药物,对注意缺陷为主型疗效尤其显著.不同临床亚型副作用的发生无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新疆维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各亚型分布情况及Conners父母量表六个因子得分差别。 【方法】 收集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2008年9月-2010年确诊的3~17岁ADHD儿童,分析维汉ADHD各亚型分布情况;然后按1/6比例随机抽取符合入组标准的三型ADHD汉族儿童,与维族所有各型ADHD儿童组成ADHD组,选取同期3~17岁非ADHD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维汉ADHD儿童与对照组Conners父母量表各因子分。 【结果】 1)符合入组标准的ADHD儿童共1 164人,汉族1 114人,维族50人,其中注意缺陷型485人,多动冲动型127人,混合型552人。2)维汉ADHD儿童各亚型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汉族儿童以注意缺陷和混合型为主,维族儿童以混合型为主;汉、维儿童学龄前均以冲动多动型为主,小学阶段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注意缺陷型;汉族儿童中学阶段以注意缺陷型为主,维族儿童各型未见差别;冲动多动型多以年龄段比较小的小学和学龄前为主。汉族ADHA三个亚型在PSQ品行、学习问题、焦虑、多动指数和冲动-多动因子等5个因子上均高于对照组(P<0.05);维族ADHA三个亚型中仅冲动型和混合型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高于对照(P<0.05),在焦虑和身心障碍因子上无差异(P>0.05)。 【结论】 新疆维汉ADHD儿童亚型分布和相应的行为问题不同,应进一步探讨影响因素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疗效。方法:对38例年龄7~15岁ADHD儿童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20次,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和认知功能测试,并与正常儿童比较。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DHD儿童的多动因子、多动指数明显改善(P<0.05);短时记忆、Stroop色测验、词义干扰时、数字划消第1、第2段净分和CPT测试的漏按率明显改善(P<0.05),其中短时记忆、数字划消第1、第2段净分、漏按率达到正常对照水平(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ADHD儿童的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部分改善,其中部分认知测试达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进行低频度计算机执行功能训练的可行性,为ADHD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10月-2018年5月选取44例儿少门诊就诊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6~12岁ADHD儿童,按照家长意愿分为训练组和药物组,以患儿治疗前后症状和执行功能改善情况、对治疗方案的接受程度作为可行性分析指标。采用SNAP-Ⅳ量表对症状进行评估;Stroop色词关联测试、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WISC-Ⅳ的数字广度测试、译码测验进行执行功能评估。结果 低频度执行功能训练结束后患儿的ADHD症状改善,SNAP-Ⅳ的对立性、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6、2.976,Z=-2.026,P<0.05或<0.01);部分执行功能指标改善,患儿Stroop甲表正确数、乙表错误数、乙表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Z=-2.727、2.368、-2.987,P<0.05或<0.01);WCST持续错误数、概念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5、-2.614,P<0.05);WISC-Ⅳ顺背数字得分和译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3、-2.723,P<0.05)。患儿对训练的接受程度较高,脱落率低。药物组患儿8周末,SNAP-Ⅳ对立性和注意缺陷因子得分降低,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troop 乙表正确数增加,乙表时间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3、3.360,P<0.001)。结论 低频度的计算机执行功能训练有效、可行,可改善ADHD患儿的症状和部分执行功能,患儿接受程度高,可在医疗机构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进行低频度计算机执行功能训练的可行性,为ADHD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10月-2018年5月选取44例儿少门诊就诊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6~12岁ADHD儿童,按照家长意愿分为训练组和药物组,以患儿治疗前后症状和执行功能改善情况、对治疗方案的接受程度作为可行性分析指标。采用SNAP-Ⅳ量表对症状进行评估;Stroop色词关联测试、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WISC-Ⅳ的数字广度测试、译码测验进行执行功能评估。结果 低频度执行功能训练结束后患儿的ADHD症状改善,SNAP-Ⅳ的对立性、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6、2.976,Z=-2.026,P<0.05或<0.01);部分执行功能指标改善,患儿Stroop甲表正确数、乙表错误数、乙表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Z=-2.727、2.368、-2.987,P<0.05或<0.01);WCST持续错误数、概念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5、-2.614,P<0.05);WISC-Ⅳ顺背数字得分和译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3、-2.723,P<0.05)。患儿对训练的接受程度较高,脱落率低。药物组患儿8周末,SNAP-Ⅳ对立性和注意缺陷因子得分降低,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troop 乙表正确数增加,乙表时间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3、3.360,P<0.001)。结论 低频度的计算机执行功能训练有效、可行,可改善ADHD患儿的症状和部分执行功能,患儿接受程度高,可在医疗机构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福建省四个地市学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家庭功能缺陷的特征。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本省四市10所幼儿园,再从这些幼儿园中分层抽取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幼儿作为调查对象。由家长填写注意缺陷多动障碍SNAP-Ⅳ评定量表,评估阳性的幼儿作为研究组,再由家长填写家庭功能量表(FAD)。结果对1 076名幼儿进行了SNAP-Ⅳ评估,筛查出阳性的幼儿474名,阳性率为44%。对阳性的幼儿按照DSM-5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共有63例幼儿符合ADHD的诊断标准。与年龄相匹配的63名正常儿童比较,学前ADHD组患儿家庭功能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分量表和总的功能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问题解决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学前ADHD组儿童家庭功能的各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班、中班和大班ADHD儿童在家庭功能得分的比较中显示,沟通、行为控制和功能总分三个方面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福建省学前ADHD患病情况不容忽视,且家庭功能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应用哌甲酯治疗的意义。方法 从本院小儿神经专科门诊中收集癫痫共患ADHD患儿58例,根据癫痫类型以及是否服用哌甲酯进行分组, 治疗3个月以后,比较同一癫痫发作类型服用哌甲酯与未服用哌甲酯组之间脑电图异常变化值、癫痫发作次数变化情况以及 ADHD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同一癫痫发作类型服用哌甲酯与未服用哌甲酯组之间脑电图异常变化值、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癫痫发作类型未服用哌甲酯组3个月治疗前、后SNAP-IV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服用哌甲酯组3个月治疗后SNAP-IV评分较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哌甲酯对脑电图异常评分以及发作减少次数没有影响,未发现该药加重癫痫病情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医教结合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干预效果,为后续开展ADHD儿童的诊疗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1-12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嘉定区14所小学一到五年级共9 295名儿童进行ADHD筛查并随机分组,确诊为ADHD的儿童共243名,干预组采用医教结合和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两组研究对象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和随访6个月时分别运用SNAP-Ⅳ、父母育儿压力问卷进行评估。结果 本研究6个月后随访干预组共纳入105名,对照组共纳入99名儿童。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干预后,两组在SNAP-Ⅳ总分(t=5.04,P=0.026)和育儿压力总分(t=6.49,P=0.012)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后,两组在SNAP-Ⅳ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P=0.006),但在育儿压力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1,P=0.148)。结论 医教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改善了ADHD儿童的核心症状、缓解了父母的照顾压力,为ADHD儿童的多模式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父母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与儿童ADHD症状的相关性。 方法 2015年5月-2017年1月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学龄前ADHD儿童119例,以及附近普通幼儿园正常对照儿童115例,年龄范围均为4岁0月~5岁11月。研究采用SNAP-Ⅳ评定量表对两组儿童的症状进行评估,采用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两组父母的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和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定,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 1)研究组儿童SNAP-Ⅳ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P<0.001)。 2)研究组儿童父母的 PHQ-9和GAD-7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心理健康水平筛查阳性率和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3)学龄前ADHD儿童SNAP-Ⅳ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与父母的GHQ-12、PHQ-9、GAD-7得分呈低至中度正相关(r=0.22~0.35,P<0.01)。 结论 学龄前ADHD儿童父母的焦虑、抑郁水平较高,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ADHD的症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应重视对学龄前ADHD儿童父母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盐酸哌甲酯缓释片(MPH)与盐酸托莫西汀(ATX)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症状及执行功能的改善效果,为临床干预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选取2017—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少门诊未曾用药的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建议服用药物的64名患儿,根据用药情况分为MPH组与ATX组。在基线、用药4周末、8周末及24周末评估症状得分及执行功能指标变化。采用斯诺佩量表(SNAP-Ⅳ)、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症状评估;Stroop测试、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数字广度测试进行执行功能评估。结果 24周末两组ADHD患儿的症状得分及执行功能多个核心指标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儿在基线、4周、8周及24周末的SNAP-Ⅳ量表评分、PSQ因子分、Stroop测验结果、WCST指标及背数的组间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H与ATX均能持续改善ADHD的症状,提高执行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基于社会技能训练的“行为矫正”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100例ADHD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等待组各50例。给予干预组为期12周的社会技能训练,同时应用以“正性强化”为主的多种“行为矫正”策略。采用ADHDRS-Ⅳ-Parent量表和Rutter父母问卷分别于基线和干预结束后进行行为评定,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组儿童干预后ADHDRS-Ⅳ-Parent量表的总分和注意缺陷分、多动/冲动分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多动/冲动分的降分率高于注意缺陷分;Rutter父母问卷的总分和A分、N分均明显降低(P<0.01或<0.05);患儿、家长和老师均认为满意,其中患儿的满意率最高,老师的满意率最低。结论 “行为矫正”训练对治疗ADHD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中文版SNAP-Ⅳ评定量表-父母版在学龄前儿童中的适用性。方法 选择门诊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儿童200名以及附近幼儿园的81名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4岁~5岁11个月。请其家长填写SNAP-Ⅳ父母版后,问卷进行内部一致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其中75名家长填写Conners问卷,265名家长填写CBCL量表以检查效标效度。32名家长间隔2周之后再次填写SNAP-Ⅳ以检查重测信度。结果 SNAP-Ⅳ重测信度为0.68~0.84(P<0.001),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0.93;SNAP-Ⅳ与Conners问卷及CBCL量表因子相关系数为r=0.38~0.79(P<0.01);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SNAP-Ⅳ 3因子模型结构拟合良好;实证效度在SNAP-Ⅳ各因子评分上,ADHD组显著高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组(t=-4.22~-9.67,P<0.001)。结论 中文版SNAP-Ⅳ评定量表父母版在学前儿童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我国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ADHD患儿的智力特征以及智商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韦氏智力测试第Ⅳ版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185例6~16岁ADHD患儿进行智力测试和行为评估,并与健康儿童对比。结果 1)研究组的智力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亚型之间智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之间认知效率指数和认知效率相对低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DHD患儿智力和行为问题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 ADHD患儿智商低于正常儿童,且存在认知效率低下的智力内部特征,其智商与学习行为和焦虑情绪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