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近的研究显示,小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运动耐力和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作用机理可能与β-受体密度上调,心肌氧耗降低及降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儿茶酚胺水平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心脏β—受体密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近研究显示,衰竭心肌表面的β-受体密度明显下降,从而使慢性心衰的治疗发生变化。β-受体阻滞剂长期应用对慢性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运动耐力的改善作用以及钙通道阻滞剂对慢性心衰的不良影响均与β-受体密度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MRI Tagging技术检测不同剂量β-blocker对于左室心肌运动特征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3名志愿者注射不同剂量的短效β受体阻滞剂Esmolol,每个注射剂量起效4分钟后利用MRITagging对左室心肌圆周向收缩运动、放射向收缩运动以及长轴收缩运动进行磁化标记追踪,对所获得的心肌运动结果进行心肌最大收缩程度、达到最大收缩时间、收缩速度以及心肌做功分析。结果:注射小剂量Esmolol(5-25 μg?kg-1?min-1)时心肌运动程度增加、所需时间缩短、心肌做功增加。而当剂量增加至50-150 μg?kg-1?min-1时,心肌运动明显较未用药时减弱,可以看到β受体阻滞剂Esmolol的负性肌力作用开始显现。结论: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与大剂量相比,更易对心肌运动产生正性肌力作用,这可能与不同种类心肌细胞表面β受体分布差异有关,研究结果给未来的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已经得到循证医学的肯定,并已在临床广泛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传统用法是在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稳定基础上小剂量开始口服,并逐渐加量至靶剂量。但是,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本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尝试静脉注射艾司洛尔,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已被多个大型临床试验所证实,其通过降低心率,提高射血分数,改善血流动力学而提高生存率。为进一步研究β受体阻滞剂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的机制,该文拟讨论心功能不全比索洛尔研究中(CIBIS)比索洛尔应用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生存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据《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6年12月报道】题: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后血流动力学应答可减少肝硬化首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荟萃分析(作者Kerbert AJ等)目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用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级预防。然而,仅半数患者应用NSBB治疗后可达到预期血流动力学应答。仍需探讨NSBB治疗后监测血流动力学的临床价值。来自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Kerbert等做了相关研究,旨在分析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量血流动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有6%~30%的病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且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增高相关。CK-MB升高原因有多种,包括侧支闭塞、血流慢、一过性血管闭塞、痉挛、远端血栓形成及球囊扩张时间较长等。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有明确疗效。本研究观察PCI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否可减少介入并发症。方法行PCI患者34例,随机分为β-受体阻滞剂组(19例)及对照组(15例)。分别于术前6~8 h、术后24 h抽取血标本,检测CK-MB、肌钙蛋白T(TnI)水平,并随访病人院内、院外1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PCI治疗后,两组CK-MB及TnI水平均有所升高,TnI升高幅度较明显。PCI治疗后16~24 h,β-受体阻滞剂组TnI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受体阻滞剂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病死率及1年随诊病死率较低(P<0.05)。结论已有证明,再灌注治疗之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梗死面积,其疗效明显优于再灌注治疗本身。胸痛、心肌缺血、心肌坏死及急性再灌等均可增加交感神经冲动的发放,随之而来的心动过速、高血压及增加的心肌需求均可进一步增加心肌的损害。PCI前对病人进行有效的交感活性抑制治疗,如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交感刺激的有害影响。CK-MB及TnI均为检测心肌受损的敏感指标,在PCI治疗后,CK-MB及TnT水平均有升高,但TnI升高幅度较CK-MB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PCI治疗后β-受体阻滞剂组TnI水平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后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减少梗死面积的扩大及心律失常的发生而减少病死率。本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于PCI治疗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术中并发症,降低院内病死率及1年随诊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应用Swan-Ganz导管监测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患者按照是否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分成β受体阻滞剂组和无β受体阻滞剂组,对比分析院内死亡率、住院时间、住监护室时间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结果共152例患者,男127例,女25例,β受体阻滞剂组131例,无β受体阻滞剂组21例,β受体阻滞剂组与无β受体阻滞剂组的性别、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心率、血压、病因、伴随疾病、用药情况等基线资料基本一致。两组间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不会增加院内死亡率(P=0.14),延长住院时间(P=0.54)及住监护室时间(P=0.716)。对肺毛细血管楔压、心指数、肺血管阻力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等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能明显降低肺动脉收缩压(P=0.018)、肺动脉舒张压(P=0.031)、平均肺动脉压(P=0.042)、肺血管阻力(P=0.044)、中心静脉压(P=0.000)。结论口服低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不会恶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在心率较快,血压可耐受的情况下可谨慎地使用。  相似文献   

9.
心脏外科手术后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手术后需要防治的心律失常。术前使用具有β受体阻滞活性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可预防房颤的发生。对于心功能不全或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术后房颤而不急需电复律者可选择胺碘酮转复和维持;对没有心力衰竭者,可选胺碘酮、索他洛尔或伊布利特,亦可选择IA类抗心律失常药转复。对房颤心室率控制的一线用药是β受体阻滞剂,也可选择胺碘酮或地尔硫卓。对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一般选择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有心功能损害者,宜使用胺碘酮。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律失常首选电复律;稳定者,药物复律首选胺碘酮,其次是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冲动发放增加可通过β受体不敏感和直接心脏毒性作用使心功能恶化。β受体阻滞剂,特别是具有额外心脏作用的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可使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和左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冲动发放增加可通过β受体不敏感和直接心脏毒性作用使心功能恶化。β受体阻滞剂,特别是具有额外心脏作用的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可使慢性性力衰竭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和左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2.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试验的启示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经过 2 0多年的临床研究 ,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的地位已获得充分肯定。各种CHF治疗指南陆续将其列为心功能稳定时CHF治疗的一线用药。但从CHF治疗实际应用来看 ,β受体阻滞剂仍远未达到预期的程度 ,临床医生对应用中的一些顾虑挥之不去。一、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的充分依据历时 2 0多年完成的众多小规模临床试验表明 ,β受体阻滞剂有利于提高CHF患者的运动耐量 ,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 ,降低病死率。较大规模的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MDC)和比索洛尔治疗心功能不全试验 (CIBIS)虽未证实β受体阻滞剂对CH…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心肌能量代谢性药物通过联合常规改善血流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强心苷等)治疗心肌缺血备受关注,这类药物通过转换心肌能量代谢方式,减少产生单位能量的耗氧量,在不影响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基础上,明显改善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功能,达到抗心绞痛的作用〔1〕。因此该类药物可作为辅助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技术发展,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数量逐年递增。手术应激可激活交感神经、诱发氧的供需失衡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甚至诱发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因此,心血管事件是外科手术患者出现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及心肌耗氧量,常作为一种预防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方法应用于临床。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β受体阻滞剂在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的使用存在一定风险。本文将从β受体阻滞剂在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应用研究进展及指南变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如果β-受体阻滞剂使用无禁忌,最初降压治疗包括短效β_1-选择性受体阻滞剂并无内在拟交感活性(酒石酸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通常于就诊24h内开始口服用药(ⅠA)。严重高血压或持续缺血患者,可考虑静脉用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ⅡaB)。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或出现心力衰竭失代偿时,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应延迟至病情稳定(ⅠA)。  相似文献   

16.
米力农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米力农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入选56例患者均在CCU接受治疗.米力农0.375~0.750mg/kg,以0.5μg/(kg·min)速度静滴,1/d;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12.5mg,2/d口服,2周为1个疗程.采用Swan-Ganz球囊漂浮导管,测量联合用药前后血流动力学,以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状态.结果联合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心功能改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米力农联用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措施,且副作用小,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纳多洛尔等)在临床已被用于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压力梯度。新型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具有β和α受体阻滞剂的双重作用。本文就卡维地洛的药理机制,与普萘洛尔相比血流动力学应答率,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的一级与二级预防,对缓解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作用,可否用于腹水患者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药物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安 《心电学杂志》1999,18(4):249-251
近年来认为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预测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预后及猝死的独立预报因子,因而用有效药物人工干预自主神经功能以改善患者HRV及预后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综述常用心血管药物对HRV的影响.1.胆碱能和抗胆碱能药物 小剂量东莨菪碱和哌仑西平均可增加正常人、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患者的HRV.急性心肌梗死后用东莨菪碱可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和迷走神经反射,增加HRV的呼吸成分,有利于HRV恢复.注射东莨菪碱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Hull等报告东莨菪碱虽可显著增加HRV,但不能减少与交感神经活动有关的急性心肌缺血时心室颤动的危险性.2.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血管传入交感神经对血流动力学及机械刺激的反应能力,并增加中枢及心脏传出迷走神经的张力,从而调整交感-迷走神经系统的平衡,增加HRV.β受体阻滞剂治疗冠心病可增加HRV,且不随β受体阻滞剂亲脂性和亲水性的  相似文献   

19.
β受体阻滞剂的一个问题是它的血管效应引起的副作用。其中许多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传统的β受体阻滞剂发生心动过缓多于Carvedilol和Nebivolol。因为后2者亦扩张血管,但减少心输出量和降低血管阻力均降低血压。Carvedilol和Nebivolol都减低血管阻力,所以心率不需要减少得这么多就能达到所要求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20.
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室重构是指心肌损伤后基因组表达导致分子,细胞和间质的改变,梗死区伸展,心室肥厚和心室总体扩张是心室重构的主要形态学改变,受血流动力学,神经激素活化及其他因素影响,冠脉血管重建,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能减轻重构,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