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目的 评价盆底肌训练治疗小儿肌原性大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2005年间选择两院大便失禁患儿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4~12岁,其中肛门闭锁术后23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5例,临床评分在3~4分之间.肛门直肠测压结果表明全部病例直肠感觉正常,肛管静息压和收缩压低,收缩压在80 mm Hg以上.应用生物反馈仪行肛门括约肌及盆底肌训练2周,1次/d,30 min/次,2周后嘱患儿在家中进行盆底肌肉收缩训练,1年后随访.所有患儿训练前、训练2周后及训练后1年行肛门测压,并进行临床评分.结果 5例患儿不能配合而放弃治疗.其余23例训练2周后肛门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和肛门功能临床评分均明显提高,而肛管静息压无变化.1年后14例(A组)能坚持训练的患儿,肛门功能进一步提高,肛管静息压也较前增加,9例(B组)未能坚持训练回复到训练前的水平.结论 盆底肌训练对小儿大便失禁有良好的疗效.盆底肌肉的训练应该长期坚持,才能保持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肛门直肠粘膜及内括约肌切除对预防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继发巨结肠性肠炎发生的作用。方法对89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根治术同时行经肛门直肠粘膜及内括约肌大部切除。结果本组89例术后获随访77例,随访时间3~26个月,仅2例患儿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6个月有一次肠炎病史,术后肠炎发生率为2.6%,比术前明显减少(P<0.01)。随手术后时间的延长,污便的发生率由27.3%下降至2.6%。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显示:对照组肛管静息压力为27.9±9.6mmHg;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前的肛管静息压力为37.9±12.5mmHg,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手术后1个月,2个月,2个月和6个月肛管静息压力分别为20.2±6.4mmHg,21.4±8.8mmHg,22.8±10.4mmHg和24.8±9.9mmHg,手术后肛管静息压力比手术前明显减低(P<0.01),术后6个月内患儿的肛管静息压力有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肛门直肠粘膜及内括约肌切除安全易行,可有效地预防术后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利用直肛管向量测压技术,对4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及21例正常儿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的评估。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将患儿分为污便组、便秘组和排便功能良好组。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均显著低于正常儿(P<0.01),污便组的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明显低于排便功能良好组,对称指数无明显变化,14.3%恢复了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最大压力及向量容积下降。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客观全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肛门直肠肌鞘部分切除预防巨结肠根治术后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肌鞘部分切除对预防巨结肠根治术后继发巨结肠性肠炎的作用。方法对37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行肛门根治术的同时行直肠后壁肌鞘切除。结果本组36例,获随访35例,随访时间4~24个月,仅1例患儿于术后1个月有一次肠炎病史,术后肠炎发生率为2.7%,比术前明显减少。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显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前的肛管静息压力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手术后肛管静息压力比手术前明显减低(p<0.01),术后6个月内患儿的肛管静息压力有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肛门直肠肌鞘部分切除术安全易行,可以有效地预防术后继发巨结肠性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先天性巨结肠Soave术后大便失禁进行评价和治疗.方法 先天性巨结肠Soave术后大便失禁患儿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6~13岁,肛门功能临床评价为良19例,差5例.全部患儿行肛门直肠测压,并与18例肛门功能正常的Soave术后儿童比较.所有患儿在医院接受生物反馈训练2周后自行在家中行盆底肌收缩训练.结果 肛管静息压、收缩压、直肠初感觉分别为(18.9±6.2)mmHg、(179.9±17.8)mmHg、(45.4±9.4)ml,与18例对照组儿童相比[分别为(44.5±11.1)mmHg、(177.7±15.9)mmHg、(50.0±10.1)ml],静息压明显下降,收缩压、直肠感觉无明显变化.3例不配合治疗,21例1年后除5例未能坚持外,其余16例获得良好的肛门控制,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直肠初感觉分别为(35.4±8.7)mmHg、(195.3±15.0)mmHg、(45.9±8.4)ml.肛管静息压和收缩压均升高.结论 内括约肌损伤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Soave术后大便失禁的原因之一,对此盆底肌训练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 for the treatment of fecal incontinence after Soave procedure for Hirschsprung's disease. Methods Twenty four patients who had Soave procedure for Hirschsprung's disease and presented fecal incontinence after surgery were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They were 14 males and 10 females, aged from 6 to 13 years old. Eighteen children who had normal defecation after Soave procedur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s. All the subjects had manometry to measure resting anal canal pressure, squeeze pressure, and rectal sensation.All the patients had two weeks biofeedback therapy during their stay in hospital. After being discharged, they were taught and prescribed to do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 at home. Results Of the children with fecal incontinence, the resting anal canal pressure, squeeze pressure and rectal sensation were ( 18. 9 ± 6. 2 ) mmHg, ( 179. 9 ± 17. 8) mmHg, (45. 4 ± 9. 4) ml,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 the resting anal canal pressure was lower [(18. 9±6. 2) mmHg vs (44. 5 ± 11.1) mmHg].But no difference of squeeze pressure and rectal sens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2 groups [(179. 9 ±17. 8)mmHg vs (177. 7 ± 15. 9) mmHg, (45.4 ± 9. 4)ml vs (50. 0 ± 10. 1)ml]. Three patients dropped out of the therapy. Five patients stopped the exercise after the first year. The other 21 who kept exercise improved their defecation function. Their resting anal canal pressure, squeeze pressure and rectal sensation were (35. 4 ± 8. 7)mmHg, (195. 3 ± 15.0)mmHg and (45. 9 ± 8. 4)ml,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dysfunction of internal anal sphincter might be the main cause for fecal incontinence after Soave procedure.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defecation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相似文献   

6.
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后盆底肌训练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盆底肌训练在肌原性大便失禁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大便失禁患儿27例,年龄5~12岁,男17例,女10例,均为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临床评分均为差,全部病例行股薄肌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术后3个月16例行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2周后在家中自行盆底肌收缩训练.11例未坚持行盆底肌训练.结果 术前训练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分别为(16.7±4.9)mmHg、(61.6±14.6)mmHg和(2.3±0.7)s,未训练组分别为(15.5±4.1)mmHg、(59.3±13.0)mmHg和(2.2±0.7)s,两组间无明显差别;1年后训练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分别为(35.4±8.7)mmHg、(150.6±17.8)mmHg和(7.2±1.2)s,肛门功能评价优12例,良3例,差1例,未训练组分别为(21.1±3.1)mmHg、(94.7±12.7)mmHg和(4.6±0.8)s,肛门功能评价优3例,良6例,差2例,均好于术前,但训练组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未训练组.结论 股薄肌肛门外括约肌重建可改善肌原性大便失禁的肛门控便功能,但手术后坚持行盆底肌训练对于手术疗效的提高有重要价值.在大便失禁的治疗时不能单纯依赖手术,还要充分重视重建括约肌的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肛门内括约肌大部切除对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从2001年7月至2006年12月,对127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根治术中进行内括约肌大部切除,手术时患儿年龄8 d~16岁,平均年龄0.96岁,小于3个月的33例,其中新生儿12例.术前43例(33.8%)有肠炎病史,手术方法:在齿线水平的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的交界处环周切开黏膜及肛门内括约肌;沿内、外括约肌之间隙向盆腔侧分离1cm后;在前壁切开直肠的肌层至黏膜下层,沿着黏膜下层向上分离直达腹膜返折水平切开肌鞘,入腹腔;在后壁沿着直肠纵肌,一直向上分离至相应的腹膜返折水平.将正常结肠拖出至肛缘水平与肛管黏膜皮肤相吻合.结果 本组127例患儿均经肛门行内括约肌和直肠后壁肌鞘切除术,目前106例患儿术后已随访1至7年,术后仅2例患儿有肠炎病史,术后肠炎发生率为1.8%,比术前明显减少(P<0.01).3例(2.7%)患儿手术后便秘,1例在外院确诊为结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症,行结肠切除手术后治愈.手术后1个月时污便的发生率37.6%,随手术后时间的延长,手术后6个月时污便下降至1.8%.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显示:对照组肛管静息压力为(27.9±9.6)mm Hg;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前的肛管静息压力为(37.9±12.5)mm Hg,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手术后1、2、3、6个月肛管静息压力分别为(20.2±6.4)、(21.4±8.8)、(22.8±10.4)、(24.8±9.9)mm Hg,手术后肛管静息压力比手术前明显减低(P<0.01),术后6个月内患儿的肛管静息压力有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肛门内括约肌大部切除安全易行,可有效地预防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肠炎和便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心形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D)的远期疗效进行大样本随访研究,希望能对HD患儿术后远期排便功能及行为心理状态做出一个较为中肯的评定.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接受心形吻合术,自愿参与并配合随访的218例HD患儿采用电话、信件及来院复诊等多种方式进行随访.按随访时间将这些患儿分为术后1年组23例、术后1~5年组144例及术后5~10年组51例.内容包括患儿术后有无污粪、大便失禁、便秘复发、结肠炎、顽固性尿潴留等主观指标和钡剂灌肠及直肠肛门测压等客观指标;同时对患儿术后行为心理状态使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评定.结果 术后1年组无便秘复发病例,但Keding评分2.5±0.5低于其他2组3.2±0.7和3.3±0.6,污粪比例39.1%(9/23)高于其他2组9.0%(13/144)和9.8%(5/51),3组均无大便失禁及顽固性尿潴留出现.术后1年组患儿肛管静息压(31.6±13.2)mmHg、高压带长度(13.2±6.5)mm、主动收缩压(4.6±1.9)mmHg均低于其他2组(47.6±4.2)mmHg和(51.3±8.6)mmHg、(24.3±4.6)mm和(26.7±6.9)mm、(6.7±3.8)mmHg和(7.4±4.3)mmHg.钡剂灌肠显示术后1年组患儿肛管长度(16.9±6.8)mm明显短于其他2组(23.9±4.8)mm和(26.1±7.1)mm,钡剂残留及钡剂外溢多于其他2组;有8例患儿在术后1年内结肠形态僵直,未形成典型直肠肛管角.患儿行为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躯体诉述、社交退缩、多动、违纪等.结论 心形吻合术是一种成熟可靠的手术方式,术后严重并发症少.但大样本长期随访发现,HD患儿在心形吻合术后各时段内仍有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建立长期随访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处理,这将有利于改善患儿术后的排便功能及行为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腹腔镜辅助Soave巨结肠根治术115例的中长期随访疗效,评价术后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探讨腹腔镜辅助Soave巨结肠根治术的经验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2013年收治的115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临床资料,术前均予钡剂灌肠、直肠肛门测压和直肠黏膜活检确诊,术中应用4个Trocar,经腹腔探查找到移行和扩张的肠段;予多处浆肌层活检确定诊断和病变肠段范围,彻底游离病变肠管,经肛门直肠肌鞘内拖出切除,近端与肛门吻合。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评估患儿肛门功能、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115例获随访1.5~7年,平均(51.32±21.05)个月,其中1~3年41例,3~5年42例,5年32例,参照Heikkinen评分标准:术后3个月、1年、3年肛门排便优良率分别为69.1%(76/115)、91.3%(105/115)、92.4%(91/98);术后3个月、1年、3年肛门静息压力分别为(35.35±6.52)mmHg、(55.65±8.69)mmHg、(57.31±9.43)mmHg;与同年龄组肠套叠术后门诊复诊患儿肛门静息压力(60.11±8.69)mmHg比较,术后3个月肛门静息压力明显降低(t=12.926,P=0.000),术后第1年、第3年肛门静息压力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1.851,P=0.07;t=1.117,P=0.270);术后1年钡剂结肠造影显示结肠痉挛、移行及扩张段消失,肛管直肠角正常,患儿均生长发育正常。结论腹腔镜辅助Soave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术后肠功能恢复快,中长期随访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后患儿直肠肛管测压改变及排便控制情况。方法63例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患儿,术后平均随访3年(6个月~4.5年),对患儿大便控制能力、便秘发生情况及肛门直肠测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获访47例,大便控制优15例,良26例,差6例。2例患儿有持续性便秘,8例曾出现肠炎。肛门直肠测压检查2例恢复直肠肛管抑制反射。47例随访患者的直肠静息压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但6例大便控制差的患者肛管高压区长度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应用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巨结肠,术后可获得较好的排便控制功能。少数病例排便功能障碍可能与内括约肌功能受损有关,直肠肛管测压是重要的评估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基于"肛肠平衡"原则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 HD)患儿术后肠功能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小儿外科由单一治疗组收治的30例HD术后肠功能不良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 男19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为2.4岁;临床症状包括腹胀21例, 便秘28例和肠炎23例。患儿既往治疗HD的手术方式为结肠次全切除术(25例)和全结肠切除术(5例)。所有患儿先进行肛门内括约肌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2 U/kg);3~6个月后对仍出现症状的患儿再次施行注射术;对接受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2次, 但反复出现肠功能不良的患儿施行肛门内括约肌肌条切除术。术后常规进行直肠肛管测压检查, 并记录患儿腹胀、排便情况。结果所有患儿接受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后, 排便次数较术前增加, (1.1±0.6)次比(5.4±1.1)次;肛门静息压较术前降低, (62.1±9.1)mmHg比(27.3±5.4)mmHg (1 mmHg=0.133 kPa);便秘、腹胀、肠炎症状较术前改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Ⅰ期造瘘口单部位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术在先天性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患儿术后排便功能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例先天性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的诊治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月龄(5.11±2.67)个月,所有患儿Ⅰ期行回肠末端造瘘术,Ⅱ期行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手术。术后随访2年,采用李正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法进行排便功能评分。定期肛管直肠测压,记录和比较患儿排便频率、性状及近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和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84.43±30.46)min,出血量(27.57±10.63)mL,肠功能恢复时间(3.29±0.91)d,术后住院时间(7.86±1.77)d。术后1~3个月排便频率为8~20次/日,术后6~9个月排便频率为4~8次/日,术后1~2年排便频率为2~4次/日(接近正常水平)。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排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115),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排便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40),术后1年和术后2年排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542)。肛管直肠测压从术后6个月开始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肛管反射舒张压P=0.027;肛管静息压P=0.010;直肠静息压P=0.034)。术后6个月内因排便次数多致肛周湿疹、皮肤破溃6例,予以造口粉、氧化锌或芦荟软膏涂抹后恢复;小肠结肠炎1例,经保守治疗后缓解;无便秘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Ⅰ期造瘘口单部位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术治疗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安全可行;排便功能可在术后6个月至1年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儿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肛门 Soave 巨结肠根治术后患儿排便功能及直肠肛管测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61例肠无神经节细胞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患儿临床资料,均行经肛门 Soave 巨结肠根治术,其中腹腔镜辅助手术16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3个月至2年),根据手术年龄分为婴儿组(0~1岁)及幼儿组(1岁以上)。对患儿术后大便控制能力、并发症情况及肛门直肠测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婴儿组术后排便控制情况与幼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肛门直肠测压检查显示术前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总阴性率为95.1%(58/61),术后均未恢复;两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肛门 Soave 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术后可获得良好的排便控制功能,可作为首选术式;肛门直肠测压的术前诊断价值较高,术后短期随访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的手术处理方式做探讨.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45例巨结肠同源病行根治术,平均年龄(35.5±5)个月,其中节细胞减少症(HG)33例(有既往手术史4例,12.1%),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症(IND) 12例(有既往手术史4例,33.33%).所有患儿均在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患儿术后排便功能并与术前结果相比较.结果 HG组33例中17例(52%)经开腹手术,16例(48%)腹腔镜辅助或经肛门拖出术.结肠切除范围:左半切除28例(84.8%),次全切除5例(15.2%);12例IND组全部经开腹手术,结肠左半切除4例(33.3%),次全切除8例(66.7%).术后随访:所有患儿便秘症状消失,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不同术式组中均有少数患儿持续存在污粪现象,1年期随访经肛门手术显著高于开腹手术(P<0.05).出现术后污粪患儿施行肛管直肠测压术前肛管静息压(66.5±11.67) mmHg,术后3个月为(52.17±0.31)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但至术后6个月~1年后测压为(58±5.7)mmHg,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同源病的手术应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和临床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原发性HG病变可采用直接经肛门拖出或腹腔镜辅助游离术.既往曾经肛门直肠手术或年长、晚期患儿应采取保留肛管直肠括约肌形态和功能完整性的术式.IND患儿均需行根治性次全切除术,不主张采用简单的经肛门拖出术式而应采用盆腔内的低位吻合术式.经肛门或腹腔镜辅助经肛门拖出术式组1年期随访时污粪率要高于非拖出术组,左半切或次全切方式对术后是否污粪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功能性微创理念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围手术期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采取心形吻合术治疗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临床资料。共有8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纳入研究, 其中功能性微创(functional minimally invasive, FMI)组45例, 非功能性微创(non-functional minimally invasive, non-FMI)组37例。FMI组中, 男34例、女11例, 手术年龄(1.31±0.96)岁;non-FMI组中, 男28例、女9例, 手术年龄(1.16±0.63)岁。比较两组患儿术后首次经口喂养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肛管拔出时间、疼痛评分、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两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服从正态分布连续变量的差异性检验, Mann-WhitneyU检验用于非正态分布连续变量的差异性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精确检验。结果与non-FMI组相比, FMI组术后拔出肛管的时间[(9.23±1.47)d比(11.50±1.91)d, P=0.001]和首次开始肠内营养的时间明显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改良Soave术后大便失禁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加拿大产Laborie生物电反馈刺激仪,对37例先天性巨结肠改良Soave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进行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37例中,普通型31例,长段型5例,全结肠型无神经节细胞症1例。新生儿期手术2例,3~6个月手术23例,6个月至1岁手术6例,1岁以后手术6例。所有患儿在医院接受10次以上生物反馈治疗,每周2次,并每天在家进行盆底肌收缩训练。结果 3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37例中,经10次生物反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34例(91.89%),其中有8例(21.62%)半年后又出现污粪现象,再次予10次生物反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3例(8.11%)仍有污粪现象,其中2例为新生儿期手术后一直污粪的患儿,经3个疗程生物反馈治疗后明显好转,在腹泻时仍会出现污粪现象。结论内括约肌损伤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改良Soave术后大便污粪的原因之一,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可靠、无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先天性巨结肠(HD)及同源病(HAD)术后患儿直肠肛管测压参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巨结肠术后患儿,包括32例HD和24例HAD,进行随访,并根据排便功能分为正常组、污粪组及便秘组。同时进行直肠肛管测压检查。根据不同病理分型,临床症状及随访时间比较分析测压结果。结果直肠肛管抑制反射(RAIR)重现率为55%,术后1a内RAIR重现率明显低于1a以上患儿(P〈0.05)。HD术后患儿肛管直肠蠕动频率明显大于HAD(P〈0.05)。按主观症状将患儿分为正常、污粪和便秘组,便秘组肛管/直肠静息压之比及高压带长度与前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a〈0.01)。结论部分患儿术后RAIR可恢复,并与术后时间有关,HD术后肛门功能改善优于HAD。影响术后测压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扩肛治疗在婴幼儿便秘以及巨结肠根治术后处理中的疗效。方法对60例功能性便秘婴幼儿(为便秘治疗组)和60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1个月的患儿(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组)运用本院专利扩肛器分别行扩肛治疗,并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结肠钡灌肠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对扩肛前后肛肠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便秘治疗组60例经过扩肛治疗后,50例便秘消失(每日均排大便);8例便秘好转(偶有停止排便2~3 d,干预后恢复);2例无效;复查结肠钡灌排空延迟,RAIR阴性率、肛管蠕动波紊乱较扩肛前明显减少(P0.01)。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Soave)组60例于术后1个月行扩肛治疗,随访6个月后,42(70%)例排便次数逐渐减少至每日1~2次,复查钡灌排空延迟,RAIR阴性率、肛管蠕动波紊乱较扩肛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扩肛治疗对于婴幼儿功能性便秘而言,可以建立反射,刺激便意;促进蠕动,缓解肛压;阻断肠神经元病变的继续发展。对于巨结肠根治术后患儿而言,可以扩开瘢痕,使排便通过无阻力;促进新建直肠顺应性恢复;促进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建立;促进蠕动,缓解肛压,减少肠炎发生,最终使肛管直肠排控便机制达到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臀大肌瓣转移肛提肌加强术治疗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28例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患儿,年龄4~14岁,男19例,女9例,单纯肛提肌功能不良的18例,肛提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功能均不良的10例,全部行臀大肌瓣转移肛提肌加强术,术前均行盆底肌MRI、钡灌肠及臀大肌肌电图检查,手术前后均行结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和排便功能评分.术后对患儿进行6~48个月的随访,平均24个月.结果 28例手术患儿中26例获得随访,术前臀大肌肌电图均显示臀大肌功能良好,钡灌肠显示直肠无扩张,结肠传输试验表现为出口梗阻,盆底肌MRI见28例患儿肛提肌发育薄弱或不对称,排便功能评分结果示28例患儿均差.肛管静息压手术前后分别为(16.77±4.25) mmHg和(18.67±4.48)mmHg、肛管最大收缩压在手术前后分别为(61.05±14.37) mmHg和(72.12±16.76)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单纯肛提肌功能不良的排便功能评分达优6例,良10例,肛提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功能均不良的排便功能评分优0例,良2例,差8例.优良率占69.23%.结论 对于肛提肌功能不全所导致的排便功能障碍,行臀大肌瓣转移肛提肌加强术可改善排便功能,部分括约肌功能不良的患儿术后可能失禁不能改善或者加重,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或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单孔腹腔镜Deloyers术在先天性长段型巨结肠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单孔腹腔镜Deloyers术治疗的16例先天性长段型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1例, 女5例;年龄为3~10个月;体重为5.0~12.8 kg;均行升结肠倒转, 评价其手术效果, 总结单孔腹腔镜下Deloyers术的经验。结果 16例患儿均一期完成单孔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Deloyers倒转法), 术中完成单孔腹腔镜下结肠韧带松解及乙状结肠、直肠游离后, 将结肠经脐部提出腹腔外直视下完成结肠系膜分离及升结肠倒转, 无中转开放或需增加Trocar病例。手术时间为(217±30)min, 出血量为5(2~10)ml, 术后住院时间为7(5~8)d。术后均恢复良好, 随访6~46个月, 无出血、肠梗阻、吻合口漏、便秘复发、大便失禁等并发症, 术后6个月后患儿排便次数为2~5次/d, 术后腹部均无可视性瘢痕。结论单孔腹腔镜Deloyers术可应用于先天性长段型巨结肠的一期根治术, 具有操作精准、便捷、创伤小、美观等优点, 术后短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