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阿图什市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2019年阿图什市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住院病例资料及同期气象和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ion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次的影响及滞后效应。结果 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次呈"J"型关系,住院风险最低温度为23℃。总人群在极低温、一般低温时滞后0~14 d下对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次累积效应的RR值及95%CI分别为2.32(1.55~3.47)和2.09(1.46~3.00),两者均在当天时住院风险达到最大,且随着滞后日增加住院风险呈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趋势,滞后天数均为2 d。在亚组分析中,极低温、一般低温对女性和<16岁人群呼吸系统疾病住院风险的影响较大。极高温、一般高温对总人群及不同亚组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健康风险及滞后效应。结论 低温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住院风险增加,早期呈明显急性影响,且存在滞后效应,女性和<16岁人群是敏感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昼夜温差与精神分裂症每日入院人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铜陵市2014-2016三年间的精神分裂症每日入院资料及同期气象、污染物数据,联合应用泊松广义线性回归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控制相对湿度、污染物、季节性、星期几效应和长期趋势,分析昼夜温差对精神分裂症每日入院的影响。结果 本地区昼夜温差达到10.2℃(P75)时,会增加精神分裂症的入院数(RR=1.058,95%CI:1.030~1.088,P=0.026),且风险会随昼夜温差的持续增加而不断升高,此效应在暴露当天即出现,危险效应一直持续到第15天。经性别、年龄以及职业分层后的结果显示,男性和年龄在20~岁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昼夜温差的影响。在较大的昼夜温差时,农民入院的风险高于其他职业群体。结论 高昼夜温差能增加精神分裂症入院,并存在0~15 d的滞后效应。因此在昼夜温差较大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降低风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郑州市空气污染对医院每日门诊人次影响的滞后效应和收获效应.方法 收集郑州市2008年12月1日-2009年11月30日空气质量数据、气象数据和该省某医院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每日门诊人次数据,利用广义线性分布滞后模型,控制长期和季节趋势、气温和气湿等混杂因素,描述空气污染对每日门诊人次影响的滞后效应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发病季节与病后3个月不同结局间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季节发病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结局的关联。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秋季发病组的死亡和残疾发生风险比春季组增加了52%,冬季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是春季组的2.18倍。在年龄65岁的患者中,冬季发病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是春季发病组的2.34倍;在年龄≥65岁的患者中,秋季发病患者死亡和残疾的发生风险是春季发病组的2.26倍。在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5分的患者中,秋季发病患者死亡和残疾的发生风险比春季组增加了64%,冬季发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结局的发生风险是春季组的3.83倍。结论相比于春季,秋、冬季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会分别增加患者3个月死亡和残疾、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广州市海珠区脑卒中患者发病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医二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3 43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小于女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发病有明显的昼夜及季节规律,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高峰为双峰,分别为10:00~12:00、16:00~18:00,谷峰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相对高峰为9:00~12:00。缺血性脑卒中春冬两季相对高发,夏秋两季相对低发;出血性脑卒中季节性规律不明显。结论广州市海珠区脑卒中患者发病有年龄、季节和昼夜发病规律,这可能与当地的气候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不同城市日温差对居民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中国66个县/区日温差与居民日死亡数的关系,利用Meta分析方法整合不同县/区的结果。在调整季节、年龄、性别和死亡地影响后,以累计超额危险度(CER)为指标,分析极端日温差对死亡的影响。结果 研究共收集1 260 913例死亡信息,北部、中部和南部县/区的日均死亡人数分别为6.1、9.7和10.7人,日温差均值为11.1、8.0及8.2℃。在全国范围内,日温差与居民死亡存在非线性关系,其暴露-反应曲线呈J形,即极高日温差存在显著死亡风险(最大CER=3.6%,95% CI:1.9%~5.3%),而极低日温差的死亡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极高日温差对人群的死亡风险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对中部县/区人群的影响(CER=5.1%,95% CI:2.4%~7.9%)大于南部(CER=4.5%,95% CI:1.7%~7.3%),在冬春季的效应高于夏秋季;老年人(≥75岁)为极高日温差的脆弱人群。结论 极端日温差对人群的死亡风险存在时空异质性,不同县/区的极高日温差均对居民死亡风险造成影响。对中部的影响高于南部和北部,冬春季的影响强于夏秋季,对老年人等脆弱人群影响最大,应因时因地制定政策保护脆弱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范围PM10对成都市≥65岁老年人过早死亡累积滞后效应的影响。方法利用四分位间距对气温进行分层,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Quasipoisson回归模型,分层分析2013—2016年不同温度范围PM10对成都老年人过早死亡的累积滞后效应及其对死亡影响的持续作用时间。结果调整温度后,PM10的短期波动对成都老年人过早死亡的影响向后延迟2~5 d,其累积滞后死亡影响持续3~5 d,PM10每增加10μg/m3可使老年人非意外全死因死亡累积滞后效应增加0.2%(95%CI=0.0%~0.3%)。在高温和中等温度范围PM10对老年人的过早死亡存在显著的累积滞后影响,但在低温范围PM10对老年人的过早死亡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温范围PM10每增加10μg/m3全死因(非意外)和心血管病累积滞后死亡风险分别增加3.5%(95%CI=0.1%~7.0%)和3.3%(95%CI=0.2%~6.4%);在中温范围PM10每增加10μg/m3全死因(非意外)、心血管病和癌症累积滞后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3%(95%CI=0.1%~0.5%)、0.3%(95%CI=0.1%~0.6%)和0.5%(95%CI=0.2%~0.9%);所有温度范围PM10对呼吸疾病死亡的滞后累积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都PM10对老年人过早死亡影响存在显著的温度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IB)患者发病住院的季节分布特点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广州市某三甲医院2010-2017年确诊为UGIB的2 58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日期及同期的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季节间UGIB住院人次的差异,并分析各气象因素与UGIB住院人次的关系。结果 2010-2017年UGIB的住院人次高峰值均分布在冬春季节;Spearman 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UGIB住院人次与月平均气温关联最强(r=-0.518,P<0.001),人体舒适度指数次之(r=-0.510,P<0.001),再次是月平均气压(r=0.369,P<0.001)和月平均风速(r=0.308,P=0.002),而月平均日温差(r=0.043,P=0.660)和月平均相对湿度(r=-0.030,P=0.773)与 UGIB无显著关联。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月平均气温是UGIB住院人次的独立影响因素。舒适度指数绝对值越小,UGIB月住院人次越多。结论 UGIB患者发病住院与季节及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冬春季节是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湖州市儿童支气管肺炎的分布情况,探索相邻两日温差对儿童支气管肺炎的影响,为发现易感人群,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DLNM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 - linear model)去探究相邻两日温差对儿童支气管肺炎的非线性滞后效应。结果 研究时间段内,儿童支气管肺炎的总发病数为17 658人,相邻两日温差每增加一个四分位间距(IQR = 2.5℃)时,各人群在滞后前3 d效应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滞后4~8 d则有统计学意义,且除了3岁以上人群的最大滞后天数为滞后第5 d外(RR = 1.128,95%CI:1.055~1.206),其余滞后效应的最大值均为滞后第6 d,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78(95%CI:1.037~1.212)、1.054(95%CI:1.006~1.105)、1.108(95%CI:1.054~1.165)、1.067(95%CI:1.023~1.112),表明相邻两日温差对儿童支气管肺炎有明显滞后效应,且女童和3岁以上儿童更易受相邻两日温差的影响。结论 相邻两日温差对儿童支气管肺炎影响有明显滞后效应,当相邻两日温差发生巨大变化时,应加强对女童和3岁以上儿童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空气污染物对天津市居民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复发入院的影响,初步探讨绿地水平在其中的修饰效应,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天津市空气污染物、气象条件及IS复发入院人数的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采用污染物质量浓度每增加10μg/m3时IS复发入院风险改变百分比[超额危险度(ER)]进行定量评估。采用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作为绿地指标,分析在不同绿地暴露水平下空气污染物与IS复发入院风险关联的差异。结果 2019—2021年天津市IS复发入院人数共34 964人,每日入院量中位数为31人。IS复发入院与NO2短期暴露存在正向关联,累积滞后2 d时效应值最大(ER=3.8%,95%CI:1.9%~5.8%);与O3短期暴露存在负向关联,累积滞后3d时效应值最大(ER=-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银川市日内温差(daily temperature range,DTR)与居民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银川市居民死亡及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DTR与CVD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 DTR与CVD死亡呈"J"型关系,以20℃为拐点,随着DTR的增大,死亡效应增加。全年中,极高DTR对CVD死亡效应持续2 d,滞后1 d时最大(RR=1.054,95%CI:1.006~1.104),男性和<65岁者更易受极高DTR影响。在温暖季节,极大DTR总效应在滞后2 d时最大(RR=1.105,95%CI:1.034~1.182),男性和各年龄人群均易受DTR影响。在寒冷季节,极高DTR只对<65岁者有危险效应(RR=1.144,95%CI:1.005~1.303)。结论 银川市DTR的心血管病死亡效应呈非线性关系,且存在滞后效应。当DTR接近20℃时,心血管病死亡增加。男性和<65岁人群对极高DTR更敏感,应制定干预策略,有针对性的保护易感人群,以防止高DTR暴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日就诊人数的预测模型, 分析未来就诊人数的变化趋势, 为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利用某医院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每日就诊病例及同期气象和大气污染物数据, 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ion lag nonlinear models, DLNM)分别分析日均气温及污染物浓度对春、秋季学期日就诊人数的影响及滞后效应, 在此基础上构造多变量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模型对春、秋季学期日就诊人数进行预测。  结果  选取春、秋季学期日均气温的中位数进行研究, 发现日均气温对秋季学期日就诊人数的影响滞后7 d其后持续约10 d, 而对春季学期表现为即时效应且持续约4 d。结合滞后效应构造的多变量LSTM模型对春、秋季学期日就诊人数均能较好地预测, 测试集上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 MAPE)分别为4.59%和4.77%。  结论  考虑滞后效应的多变量LSTM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对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日就诊人数进行预测, 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环境因素对湖州市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 ILI)流行的关联性及其滞后效应。方法 收集2015―2019年湖州市ILI监测信息及同期环境资料,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s, DLNM),探讨ILI与各环境因素之间的具体联系,定量评估各环境因素对ILI发病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 2015―2019年湖州市共报告ILI 156 078例;各环境因素中,对ILI发病有关联的因素包括平均温度、温差、日照时长、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和SO2。其中低平均温度(0℃)和低日照时长(0 h)在滞后0~2周时,ILI发病风险增加,并分别在滞后1周(RR=1.385,95%CI:1.110~1.745)和2周(RR=1.228,95%CI:1.053~1.432)时发病风险最大。高平均温度(30.0℃)滞后0周(即时效应)时发病风险最大(RR=1.416,95%CI:1.171~1.713)。P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昼夜温差对乌鲁木齐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住院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该市2019—2021年心脑血管疾病日住院量数据,同期气象及污染物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linear model, DLNM),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及其它因素,分析昼夜温差与心脑血管疾病住院量的关系。结果 乌鲁木齐市昼夜温差越大,滞后时间越长,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风险越高,当达到最大昼夜温差21.0℃时滞后效应显著增加,危险效应在暴露当天即出现,一直持续到第20 d,其中在滞后13d时RR最大为1.266(95%CI:1.129~1.421)。在极高的昼夜温差下,冷季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的风险高于暖季。经性别、年龄分层分析后的结果显示,男性和年龄≥65岁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昼夜温差的影响。结论 极高的昼夜温差是乌鲁木齐市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的潜在诱因。男性与≥65岁人群更易受到昼夜温差的影响,在冷季更应重点保护易感人群免受极高昼夜温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我国精神卫生资源短缺,床位不足,且男女患者分病区收治。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宜昌市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即宜昌市优抚医院不同性别入院人次变化规律,为医院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加强患者收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4-01-01-2018-12-31从宜昌市优抚医院病案及信息系统中调取门诊入院的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信息,排除中转结算患者。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每年入院人次差异,用动态数列指标分析入院人次变化趋势,时间序列数据季节指数法分析入院人次季度、月度和星期变化规律。结果入院人次呈逐年增加趋势,男女性别比为1.10∶1,每年男性入院人数均多于女性,χ~2=11.65,P=0.02。总入院人次、男性入院人次和女性入院人次均以第一季度季节指数最高,分别为110.09%、109.81%和110.39%,第四季度最低,分别为91.18%、91.77%和90.51%。按月度来看,总入院人次1、3、7月季节指数均100.00%,以3月份季节指数最高(127.98%),11月份最低(87.69%);男性月入院人次1、3、4、5、6、8月季节指数均100.00%,女性月入院人次2、3、7月季节指数均100.00%,8~12月相对平稳,男性和女性月入院人次最高月份均为3月,分别为123.21%和133.25%。最低月份分别为11月(85.66%)和12月(87.02%)。日平均入院人数无论是总人次还是男性或女性,星期一到星期日均呈逐日下降趋势。结论宜昌市优抚医院入院人次呈逐年递增趋势,并呈现季节性变化,春季为发病高峰。医院要根据变化规律合理调配病区病床,配置好各种医疗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患者收治。  相似文献   

16.
方佳英  丁赞 《实用预防医学》2019,26(11):1343-134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发病住院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其与各气象因子的关系。 方法 收集广州市某三甲医院2008-2017年确诊为AMI的2 471例住院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季节间AMI住院人次的差异,并分析各气象因子与AMI住院人次的关系。 结果 2008-2017年AMI的住院人次高峰值均分布在冬春季节(占53.42%),男性发病比例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79∶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5~80岁,占总发病就诊人次的63.70%。Spearman分析显示:AMI住院人次与月平均风速关系最强且呈正相关(r=0.613,P<0.001),其次是月平均相对湿度(r=0.346,P<0.001)和平均气温(r=-0.251,P=0.006),而月平均日温差(r=0.128,P=0.163)及月平均气压(r=-0.019,P=0.836)与 AMI住院人次无显著关联。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月平均风速、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日温差及月平均气温对AMI住院人次有独立影响。 结论 掌握AMI患者的住院特征和季节分布可为本院科学地管理科室工作提供依据。AMI发病住院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还可为患者有效加强自我保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脂联素基因(apml gene)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组研究方法,利用荧光定量PCR的Taqman控针技术检测357例缺血性脑卒中新发病例及345例健康对照的脂联素基因(rs2241766、rs266729)多态性,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基因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rs2241766等位基因T→G突变增加了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无关(OR=1.55,P=0.005);rs266729多态性与总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无关(OR=1.13,P=0.57),但GG纯合突变增加了女性缺血性脑卒的发病风险(OR=3.25,P=0.04).结论 rs2241766基因多态性与我国东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相关;rs266729等位基因GG纯合突变可能是我国东北汉族女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夏季臭氧(ozone, O3)浓度与过敏性皮肤病(allergic skin disease, ASD)就诊的关系。  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的夏季(每年的6月1日-8月31日)ASD就诊数据,并收集同期空气污染物和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评估O3浓度与ASD就诊的暴露-滞后-反应关系,模型中对混杂因素、时间趋势、周天数和节假日进行了调整。  结果  共收集研究期间ASD就诊总人次31 741例。O3浓度与ASD就诊呈正相关,与慢性荨麻疹就诊也呈正相关,而与特应性皮炎就诊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3浓度每增加10 μg/m3,单日滞后效应表现为ASD就诊风险最大为1.007(RR=1.007, 95% CI: 1.003~1.011, 滞后7 d),累积滞后效应表现为ASD就诊风险最大为1.078(RR=1.078, 95% CI: 1.028~1.131, 累积滞后0~14 d)。在男性、 < 18岁和18~< 65岁ASD患者中,O3浓度增加10 μg/m3对ASD就诊单日滞后效应和累积滞后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  结论  合肥地区夏季高浓度O3是AS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存在滞后效应。有关部门应强化夏季O3污染防治,加强患者医疗服务和保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北京市肺炎球菌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实施前后北京市老年人群肺炎住院情况的变化,评估该项政策对老年人肺炎防治的效果。方法 利用北京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数据库2014―2019年收集的老年人群住院数据,以2019年1月作为政策的干预分界点,应用中断时间序列模型(interrupted time series, ITS)分析政策实施前后北京市老年人群肺炎住院人次的变化。结果 免费接种政策实施前北京市≥65岁老年人因肺炎住院人次呈上升趋势(RR=1.019,P<0.001),政策实施后上升趋势有所减缓(RR=0.971,P=0.013);敏感性分析中,≥65岁老年人因股骨骨折住院人次在政策实施前后则没有明显变化(RR=0.992,P=0.503)。结论 肺炎疫苗免费接种政策与老年人肺炎住院趋势减缓有一定关联,应进一步采取相关策略提高该疫苗的接种可及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气温下降和昼夜温差不断扩大,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心内科专家提醒: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和饮酒等心肌梗死易患因素者在冬春季节要提防心肌梗死“偷袭”。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切勿拖延,以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