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乳腺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环形强化病变28例,共30个病灶(良性17个,恶性13个),术前行磁共振扫描.统计病变的动态增强MRI征象(形态学特点、时间-信号曲线)及扩散加权成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值),并运用x2检验及t检验分析良恶性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与乳腺环形强化病变良恶性相关的危险因素.将DCE-MRI及DWI纳入不同的诊断模型,并评价其诊断准确性.结果 动态增强MRI征象(包括形态、边缘、周围供血血管及时间-信号曲线)及扩散加权成像参数在乳腺良、恶性环形强化病变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这些征象及参数均为鉴别良恶性乳腺环形强化病变有意义的参数.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取1.05×10-3mm2/s作为乳腺恶性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阈值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2.3%、70.6%(P=0.001).DCE-MRI联合DWI可进一步提高乳腺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其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分别为94.1%、76.9%及86.7%.结论 动态增强MRI联合DWI技术,可明显提高乳腺环形强化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胃肠道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69例胃肠道病变进行常规MR平扫和DWI,扩散敏感梯度(b值)分别为0和700s/mm^2,测量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其中29例同时续行增强扫描。结果59例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96±0.11)×10^-3mm^2/s,10例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1.49±0.12)×10^-3mm^2/s,两组病变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恶性病变ADC值95%可信区间上界1.16×100mm^2/s定位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界值,诊断敏感性为86.6%,特异性为95.8%。结论DWI有助于对胃肠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冬女  陈邦文  刘春娥   《放射学实践》2010,25(7):754-756
目的:探讨单纯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诊断乳腺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乳腺肿块的37例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并获得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灶18个,恶性病灶19个。描记扩散图像上病变的兴趣区,由软件计算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对良性和恶性病变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12例良性病变在DWI上呈等信号或高信号,但ADC值升高或下降不明显,6例良性病变DWI上呈高信号,ADC值明显下降;19例恶性肿瘤DWI上呈高信号,ADC值明显下降。良性病变组ADC值为(1.474±0.441)×10^-3mm^2/s,恶性病变组ADC值为(1.082±0.160)×10^-3mm^2/s,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ADC值测量在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中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0T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65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行MRI及DWI检查,b值取50、450、850s/mm2。计算DWI的病灶检出率,比较不同b值时正常腺体组织、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以及肿块样病变和非肿块样病变的ADC值。以恶性病变ADC值95%可信区间上限作为诊断阈值,计算不同b值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DWI对病灶的检出率为95.4%(62/65),包括32例恶性病灶和30例良性病灶;3例导管原位癌未显示。b=50~850s/mm2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83.3%、85.5%、84.8%、86.2%,高于b=50~450s/mm2时的84.4%、80.0%、82.3%、81.8%、82.8%。不同b值时正常腺体组织、良性病变、恶性病变之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块样与非肿块样良恶性病变之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0TMR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但诊断时需结合常规MR扫描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5.
功能MRI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功能MR成像(fMRI)在乳腺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患者共计68个病灶进行fMRI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扫描序列包括T1WI与T2WI平扫、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DWI)与单体素^1H波谱分析。分析病灶的形态学特征;根据动态增强绘制时间一信号曲线,计算最大强化率;根据扩散加权统计表观扩散系数(ADC);当发现病灶时进行波谱分析,并将胆碱峰视为乳癌阳性发现。结果T1WI与T2WI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4.7%(10个)与51.5%(35个)。而动态增强序列对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4.6%(35/37),特异性为71.4%(35/49),诊断正确率为76.5%(52/68)。回顾性研究表明,扩散敏感因子(b)值为800~1000s/mm^2时,DWI能够很好地鉴别各类病灶。单体素质子波谱分析的敏感性为51.4%(19/37),特异性为82.6%(19/23),诊断正确率为67.6%(46/68)。MR平扫、动态增强与MRS相结合的联合诊断对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7.3%(36/37),特异性为90.0%(36/40),诊断正确率为92.6%(63/68)。结论fMRI对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与诊断正确率均较高,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曲宁  罗娅红  赵英杰  何翠菊   《放射学实践》2010,25(5):515-518
目的:确定扩散敏感因子为800s/mm^2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评价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78个病灶)乳腺病变的DWI图像,其中良性病变26例(31个病灶),恶性病变44例(47个病灶)。测量DWI图像上显示的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通过ROC曲线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并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同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均符合正态性分布,良恶性病变的ADC平均值分别为(1.46±0.26)×10^-3mm^2/s和(1.02±0.19)×10^-3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P〈0.05)。约登指数最大法确定的ADC诊断阈值为1.28×10^-3mm^2/s,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6%,75.9%,86.8%;阳性似然比最大法确定的ADC诊断阈值为1.035×103mm^2/s,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6.8%,96.6%,65.8%;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95%可信区间为0.836-0.975)。结论:扩散敏感因子为800s/mm^2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确定为1.28×10^-3mm^2/s,DWI的ADC值测定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DWI采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扩散敏感系数(即b值)分别为500 s/mm2、1 000 s/mm2.测量正常乳腺组(8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良性(32个病灶)和恶性病变组(48个病灶)共75例ADC值,比较同b值下3组间ADC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及不同b值(b = 500 s/mm2、1 000 s/mm2)时各组内ADC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以恶性组平均ADC值的95%可信区间的上限值作为良恶性病变的界值,与病理结果比较,计算b值为500 s/mm2、1 000 s/mm2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率、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结果 乳腺良、恶性病变在DWI图上均呈高信号.乳腺良、恶性病变,正常腺体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b值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b值越低,ADC值越大;根据恶性组平均ADC值的95%可信区间的上限值作为诊断乳腺癌的阈值,b值为500 s/mm2、1 000 s/mm2时诊断的各项诊断指标均较高.结论 DWI及ADC值可以作为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与MRI其他扫描序列结合可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乳腺MR扩散、灌注及动态增强成像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MR扩散、灌注及动态增强成像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80例乳腺病变患者行术前MR扩散、T2*W首过灌注及动态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乳腺病变MRI表现,分析比较扩散、灌注及动态增强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具有显著差异,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89.19%、79.38%;恶性病变T2*W首过灌注最大信号丢失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1.82%、83.78%、82.61%;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6.36%、83.78%、79.35%;三者联合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73%,91.89%、92.39%。结论乳腺MR扩散、灌注成像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MR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技术方法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50例,58个病灶,其中恶性32个,良性26个。检查使用Siemens1.5T磁共振仪、专用双穴乳腺表面线圈。所有病例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行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0、400、600、800、1000s/mm^2。以恶性病变ADC值95%可信区间的上界作为诊断病变良、恶性的界值,所得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DWI显示92.3%(24/26)的良性病变和96.9%(31/32)的恶性病变,敏感性为94.8%(55/58)。各b值良性组、恶性组和正常组之间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b=1000s/mm^2,以恶性病变ADC值95%可信区间的上界1.4276×10^-3mm/s为界诊断良、恶性的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84.6%,准确性为87.9%。结论(1)DWI对乳腺疾病的敏感性非常高。(2)ADC值是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的有价值的参数。(3)b=1000s/mm^2时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乳腺占位性病变46例患者,均行DWI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按扩散敏感系数(b值)800及1000 s/mm^2各2次扫描数据做出各自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分别总结依据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统计学意义及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统计综合考虑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结果46例乳腺肿瘤中恶性病变28例,良性病变18例。当b=800 s/mm^2时,良、恶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ADC值分别(1.54±0.28)×10-3 mm^2/s、(1.01±0.09)×10-3 mm^2/s、(1.49±0.06)×10-3 mm^2/s;当b=1000 s/mm^2时,良、恶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ADC值分别(1.45±0.28)×10-3 mm^2/s、(0.90±0.08)×10-3 mm^2/s、(1.49±0.09)×10-3 mm^2/s;良性与恶性及正常与恶性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lt;0.05)。在b值800×10-3 s/mm^2、1000×10-3 s/mm^2时,恶性病变ADC值的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97~1.05)×10-3 mm^2/s、(0.90~0.97)×10-3 mm^2/s,将ADC阈值定为1.050、0.969时,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75%、70%,特异度100%、100%。时间-信号曲线:28例恶性病变中流出型(Ⅲ型)18例(64%),平台型(Ⅱ型)9例(32%),流入型(Ⅰ型)1例(3.5%);18例良性病变中流入型(Ⅰ型)13例(72%),平台型(Ⅱ型)3例(17%),流出型(Ⅲ型)1例(6%);时间-信号曲线诊断标准判断其敏感度96%(27/28),特异度83%(15/18)。结论单独采用DWI或三维动态增强在乳腺疾病诊断方面均存在局限性,联合运用二者,可互补彼此不足之处,提高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48例乳腺疾病患者行常规SE序列扫描、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DWI及动态增强扫描.48例患者共检出53个病灶,其中良性肿瘤29个,恶性肿瘤24个,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选择健康志愿者2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WI在鉴别脊椎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共50例82个病变椎体,其中良性组20例,34个椎体;恶性组30例,48个椎体。选取50例中的正常椎体35例共35节椎体作为对照组。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WI扫描;分析良恶性病变的DWI信号特点,并定量测定3组椎体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及恶性组病灶DWI序列均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信号,且2组信号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性组、恶性组、对照组ADC值分别为(2.23±0.25)×10-3 mm2/s,(1.62±0.27)×10-3 mm2/s及(0.43±0.34)×10-3 mm2/s,经t检验,各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信号改变不能用于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疾病,其中良性病变22个,恶性病变18个;均行DWI检查,测定病灶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正常组织进行比较,计算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应用SPSS 16.0软件比较其平均值,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作ROC曲线,求其最佳诊断阈值。结果: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55±0.35)×10-3和1.00±0.18)×10-3 mm2/s,其rADC值分别为(0.82±0.19)和(0.52±0.08)。良恶性病变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以ADC值及rADC值为诊断标准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其中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7±0.04),rADC值的AUC为(0.965±0.03),诊断阈值分别为1.17×10-3 mm2/s、0.66,相应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88.9%)和(95.5%、94.4%),rADC值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ADC值。结论: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rADC值有更好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高b值MR DWI及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65例患者在行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前行不同b值(分别为500、1500 s/mm2)的DWI扫描,对171个怀疑或高度怀疑恶性病变者行回顾性分析.以正常乳腺组织为参考基准,选择增强图像中异常强化的高信号病变,同时在高b值(b= 1500 s/mm2)DWI中视觉判定是高信号的病变定义为恶性病变阳性结果,否则为良性病变阴性结果.对其中111个DWI视觉判定阳性结果的病变计算ADC值.依据全部病变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应用Fisher精确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分析高b值DWI视觉评估中恶性和良性病变的阳性和阴性病灶数,以ADC值=1.13×10-3 mm2/s作为临界值,计算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 乳腺病变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71个乳腺病变中,91个恶性病变,80个良性病变.高b值DWI视觉评估,139个阳性结果中,恶性病变83个,良性病变56个;32个阴性结果中,良性病变24个,恶性病变8个(非肿块性导管原位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浸润性癌和肿块样导管原位癌(DCIS)在DWI视觉判定中为阳性,8例非肿块性DCIS判定为假阴性,总体的敏感度为91.2% (83/91),特异性为30.0% (24/80).110个肿块样病变和1个局灶性病变DWI视觉评估阳性结果的病变中,63个恶性病变平均ADC值为(0.73±0.24)×10-3 mm2/s,48个良性病变平均ADC值为(1.19±0.42)×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18,P<0.01).以ADC值=1.13×10-3mm2/s作为临界值时,61个恶性病变为阳性结果,2个黏液癌为假阴性结果;27个良性病变为阴性结果,21个良性病变为假阳性,诊断敏感度是96.8%(61/63),特异度为56.2% (27/48).结论 高b值DWI及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作用,但在诊断非肿块性乳腺病变时仍需慎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b值下的ADC值在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0例患者行不同b值(分别为0、500、700、900s/mm2)的DWI扫描,对70个病灶进行分析,全部病灶依据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为标准,对所获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值为500、700、900s/mm2时,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恶性组ADC值95%可信区间上限作为诊断阈值,则b值为500、700、900s/mm2时,诊断阈值分别为1.687×10-3 mm2/s、1.465×10-3 mm2/s、1.543×10-3 mm2/s。应用ROC曲线分析不同b值时ADC阈值诊断恶性病变的作用,显示b值为700s/mm2时价值最大,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76.92%、82.50%、93.57%和66.67%。结论:b值为700s/mm2时获得的ADC值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6.
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恶性淋巴瘤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瘤患者WB-DWI表现;另选1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8例霍奇金淋巴瘤(HD)患者,其中5例治疗前、后均行WB-DWI检查,3例为治疗后患者;3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治疗前行WB-DWI检查19例,治疗前、后均行WB-DWI检查11例,仅治疗后检查9例。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淋巴结的ADC值,16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比较,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全身MR-DWI对淋巴瘤的显示较敏感,MR-DWI共检出大于1cm淋巴结372处。35例治疗前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为(0.86±0.21)×10^-3mm^2/s,28例治疗后复查患者平均ADC值为(1.22±0.31)×10^-3mm^2/s,治疗前、后平均ADC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29±0.12)×10^-3mm^2/s,与30例治疗前淋巴瘤患者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28例治疗后患者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B-DWI和ADC值的测量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分期及疗效监测的评价方面是一种快速和行之有效的技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唐作华  冯晓源  钱雯  宋济昌  周康荣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03-1207
目的:探讨各种Meckel腔病变的常规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Meckel腔病变(31处病变)的MRI表现,且与临床资料、病理诊断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1处Meckel腔病变中以肿瘤(n=28)最常见.病变T1WI呈等信号(n=18)、不均匀信号(n=11)、稍低信号(n=1)或稍高信号(n=1);T2WI呈稍高信号(n=8)、等信号(n=7)、高信号(n=6)及不均匀信号(n=10);所有病变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30例病变DWI上呈高信号,且31例呈不同的ADC值,平均ADC值为(1.09±0.22)×10-3mm2/s,最小值为(0.59±0.11)×10-3mm2/s(小细胞型神经内分泌癌),最大值为(2.09±0.41)×10-3mm2/s(软骨肉瘤).结论:常规MRI与DWI和ADC值相结合,对诊断各种Meckel腔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与浸润癌(IC)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上的影像特征,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DCIS患者(病灶13个)及10例 IC患者(病灶10个)的DCE-M RI及DWI图像,分析病灶强化形态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定量分析 ADC值。结果依据强化形态特征:DCIS强化以非块样强化中的段样强化为主,IC强化以块样强化为主,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DCIS和IC均以流出型为主,无显著性差异。依据ADC值:DCIS的平均ADC值约为(1.036±0.25)×10^-3 mm^2/s , IC的平均ADC值约为(0.79±0.20)×10^-3 mm^2/s ,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病灶强化形态特征及ADC值,DCE-M RI联合DWI有助于乳腺导管内癌及浸润癌的鉴别诊断,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