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剂量芬太尼试验能否预测老年患者芬太尼静脉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30例老年患者,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芬太尼50μg,2min后根据患者反应情况分为有症状A组和无症状B组,手术结束后行芬太尼静脉镇痛,采用双盲法观察术后6h、24hVAS评分以及术后24h内副作用发生率和副作用严重程度。结果30例患者中18例出现症状为A组,12例无任何症状为B组,A组患者6h、24h镇痛满意率(VAS≤3)、术后24h内副作用发生率和副作用严重程度明显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芬太尼试验出现症状的老年患者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效果好而副作用大于无症状患者,表明麻醉诱导前小剂量芬太尼试验可以预测老年患者术后静脉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或小剂量氯胺酮对于雷米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预防作用。方法60例ASAⅠ或Ⅱ级全身麻醉患者,年龄18~70岁,随机均分为三组:Ⅰ组应用雷米芬太尼的同时静脉注射氯胺酮0.5 mg/kg,继而5μg·kg-1·min-1静脉维持至手术结束;Ⅱ组术前氟比洛芬酯100 mg静脉注射;Ⅲ组不用氯胺酮或氟比洛芬酯作为对照。三组均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维持麻醉。术后用曲马多持续静脉自控镇痛(PCIA)。结果Ⅲ组术后1、2、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或P<0.01);术后24 h VAS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患者PCIA自控按压次数及加用芬太尼镇痛的病例数Ⅲ组显著多于Ⅰ、Ⅱ组(P<0.01)。结论超前应用氟比洛芬酯或术中持续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均可有效预防雷米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不影响患者苏醒,亦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择期分站式杂交(Hybrid)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因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在我院心脏中心行择期分站式Hybrid手术30例(Hybrid组),按手术时间、年龄、性别、术前心功能状态、血管病变程度等从同期择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手术患者数据库中1∶1抽取30例(OPCAB组),进行回顾性比较。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时采用电话问卷方式进行随访。结果Hybrid组手术时间(124.8±22.2)min,明显短于OPCAB组(211.8±28.2)min(t=13.277,P=0.000);Hybrid组术中出血量(144.5±117.1)ml,明显少于OPCAB组(480.0±261.3)ml(t=6.418,P=0.000),且Hybrid组术后输血量和输血浆量亦明显少于OPCAB组(P0.05)。Hybrid组术后呼吸机时间[(8.3±4.6)h vs.(13.6±9.3)h,t=2.798,P=0.007]、监护时间[(26.4±15.6)h vs.(51.0±40.0)h,t=3.138,P=0.003]均较OPCAB组显著缩短。Hybrid组PCI时间距手术(6.1±2.6)d,植入支架(2.6±1.9)枚。Hybrid组术后肝酶峰值、血肌酐峰值与OPCAB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均无住院期间死亡。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均存活,无再入院,无再发脑梗死、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也无明显心绞痛症状。结论分站式杂交手术处理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安全有效,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抗凝策略下分站式杂交手术能有效减少出血及用血,且不增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静脉麻醉应用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经验.方法:择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5例,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瑞芬大尼+丙泊酚全身静脉麻醉.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穿刺后行全身麻醉诱导并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在胸腔内操作期间实施单肺通气.术中行动脉血气分析并监测呼吸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无中转开胸.麻醉诱导后动脉血氧分压( PaO2)( 202.4±55.3) 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7.8±4.1) mmHg;单肺通气30min后PaO2( 113.2±33.3) mmHg,PaCO2( 44.4±3.1) mmHg.麻醉时间(245.4±40.7) min,手术时间(228.3±41.1) min,二氧化碳气胸时间(210.3±33.1) min.在二氧化碳充气后所有患者血压均出现下降(28.1±7.7) mmHg,均通过快速输汪胶体液及血管活性药物予以纠正.术毕接硬膜外镇痛泵,换单腔气管导管转入PACU.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静脉麻醉是快通道麻醉的重要方法之一,既能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手术应激反应,缓解术中术后疼痛,又能加速术后意识及肌张力等的快速恢复,施行早期拔管,是快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肋缘下入路腹横肌平面(oblique subcostal 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OSTAP)阻滞在上腹部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上腹部手术患者147例,男85例,女62例,年龄18~8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成四组。四组术前双侧肋缘下入路,A组(n=41)、B组(n=55)、C组(n=37)分别给予0.375%、0.5%、0.75%罗哌卡因共2.5 mg/kg,D组(n=14)双侧各给予生理盐水20 ml。术中静-吸复合麻醉,七氟醚0.8~1.0 MAC维持,右美托咪定0.5μg/kg,并瑞芬太尼0.1μg·kg-1·min-1持续微泵。术后使用酒石酸布托啡诺与氟比洛芬酯静脉镇痛48 h。观察患者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出血量。并记录患者术后12、24 h VAS评分、术后12 h芬太尼用量、术后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A、B、C组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30.5±9.4)、(27.4±7.4)和(30.9±8.8)μg,均明显少于D组的(47.1±9.3)μg(P0.05)。四组术中瑞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12、24 h VAS评分、术后12 h芬太尼用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吸复合麻醉下,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OSTAP阻滞可以明显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阻滞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全凭静脉麻醉与全程吸入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以90例择期进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予以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研究组予以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监测患者不同麻醉时刻HR、MAP和SPO2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统计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评估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之间不同麻醉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8.89%vs 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0,P=0.5020.05);研究组术后苏醒时间(6.33±1.57)分钟和拔管时间(8.91±2.06)分钟均显著短于对照组(9.05±1.94)分钟和(11.62±2.49)分钟(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小时、术后6小时和术后12小时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与全程吸入麻醉均可有效维持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全凭静脉麻醉更有利于促进术后苏醒及认知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对冠心病行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病人血浆内皮素(ET)及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20例拟行OPCAB病人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全麻组;B组为TEA复合全麻组。采用放免法测定术前、术后1h、术后24h及术后48h血浆ET及ANP浓度,记录血液动力学参数及所用血管活性药剂量。结果B组术后1、24、48hET及ANP显著低于A组(P〈0.05),血液动力学稳定,所用血管活性药物少(P〈0.05)。结论TEA能抑制麻醉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对OPCAB病人的心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或氧化亚氮用于妇科腹腔镜诊疗术后麻醉苏醒、早期拔管进行比较。方法选择ASAⅠ级,临床诊断不孕,拟于气管内插管的全麻下择期行腹腔镜检查及治疗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三组:丙泊酚3μg/ml组(A组),丙泊酚2μg/ml组(B组)和氧化亚氮组(C组),每组15例。三组患者均为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给药诱导及术中维持麻醉,罗库溴铵维持肌松。A组:维持丙泊酚靶浓度3μg/ml不变,雷米芬太尼根据血液动力学变化按0~1μg.kg-1.min-1输注给药,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B组:维持丙泊酚靶浓度2μg/ml不变,同样通过调整雷米芬太尼的给药速度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C组:丙泊酚TCI诱导,气管内插管后伍用氧化亚氮吸入维持麻醉。呼气末氧化亚氮浓度保持(65±1)%,通过调整丙泊酚的靶浓度来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三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时同时停麻醉药。以停麻醉的时间为零点计时,记录呼患者睁眼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及答问切题时间。结果在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答问切题时间三项观察指标中,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B组患者睁眼时间(4.5±2.1)min、拔管时间(5.4±2.3)min、答问切题时间(8.1±2.8)min最短,说明麻醉苏醒最快;C组分别为(11.6±3.4)、(12.7±3.6)、(20.2±4.5)min,患者苏醒最慢;A组分别为(8.7±2.9)、(10.0±3.2)、(14.5±3.8)min,处于中间。结论低浓度丙泊酚TCI(2μg/ml)复合雷米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诊疗手术,可使患者术后清醒快,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8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芬太尼麻醉,观察2组患者手术期间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以及定向力恢复时间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诱导后HR、SPB、DPB均显著低于诱导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后及拔管后HR、SPB、DPB、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以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实施瑞芬太尼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妇科手术病人不同麻醉方法绩效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妇科手术病人单纯全麻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的绩效.方法 择期妇科手术病人30例,年龄18~64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单纯全麻组(G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EG组).EG组硬膜外注射2%利多卡因试验剂量3 ml.两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氟哌利多、芬太尼、异丙酚和琥珀酰胆碱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G组吸入七氟醚及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EG组吸入七氟醚及间断硬膜外注射利多卡因和丁卡因维持麻醉;两组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术毕入PACU,G组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EG组采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记录七氟醚、芬太尼、肌松药和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于术后6、24、48 h时记录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的VAS评分以及镇痛泵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计算麻醉有关费用.结果 与G组比较,EG组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七氟醚和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6 h时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5或0.01),苏醒时间、各时点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麻醉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全麻相比,妇科手术病人硬膜外复合全麻麻醉药物用量少,术后早期镇痛效果好,且麻醉总费用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异氟醚(Iso)全麻时联合使用舒芬太尼和雷米芬太尼辅助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腹部手术患者100例,年龄65~70岁,随机分为舒芬太尼诱导雷米芬太尼维持组(SR组)、芬太尼诱导雷米芬太尼维持组(FR组)、单纯舒芬太尼组(SS组)、单纯雷米芬太尼组(RR组)和单纯芬太尼组(FF组),每组20例.术中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控麻醉深度.观察诱导前(T_0)、诱导插管时(T_1)、插管后1 min(T_2)、插管后5 min(T_3)、切皮1 min(T_4)、切皮5 min(T_5)、切皮10 min(T6)、腹腔探查时(T_7)的MAP、HR、BIS值和呼气末异氟醚浓度(C_(ET)I_(SO));记录术中流泪、体动、知晓情况,麻醉苏醒质量,术后4 h VAS评分,PCIA药物用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FF组麻醉期间C_(ET)I_(SO)高于SR组(P<0.05).术后4h VAS评分及术后镇痛药用量RR、FR组高于SR、SS和FF组(P<0.05或P<0.01),FR组低于RR组(P<0.05).SR、FR和RR组拔管时间短于SS、FF组(P<0.01).术后躁动RR组高于其他组(P<0.05),五组均未见明显呼吸抑制.结论 接受舒芬太尼诱导雷米芬太尼维持辅助镇痛的老年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 (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cCABG)后监护特点和近期疗效。 方法 比较OPCAB组 (6 0例 )和cCABG组 (6 2例 )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一般监护治疗和恢复情况及近期临床疗效。 结果 OPCAB组术后引流量小于 4 0 0ml的例数明显多于cCABG组 (χ2 =7.316 ,P <0 .0 1) ,而大于 80 0ml的例数明显少于cCABG组 (χ2 =13.2 16 ,P <0 0 0 1)。OPCAB组术后未输血例数明显多于cCABG组 (χ2 =37.793,P <0 0 0 1)。OPCAB组使用硝普钠的例数较cCABG组多 (χ2 =12 .0 0 6 ,P <0 .0 0 1) ,而使用多巴胺的例数明显少于cCABG组 (χ2 =32 .198,P<0 .0 0 1) ,且未使用多巴酚丁胺。OPCAB组术后辅助通气 (5 .9± 3.3)h ,心电监测 (4.8± 1.7)d ,术后(18 1± 4 .1)h坐起 ,(15 .2± 5 .0 )h开始进食 ,平均 (2 .3± 0 .9)d拔除引流管 ,均明显短于cCABG组 (t =14 .0 2 5 ,5 .4 71,5 .791,8.95 3,5 .80 0 ,P <0 .0 1)。OPCAB组死亡 1例 ,围术期心肌梗死 1例 ,心律失常 4例 ,使用IABP 1例 ,较cCABG组少 ,但差别均无显著性 (χ2 =1.776 ,1.776 ,1.937,1.77,P >0 .0 5 )。 结论 OPCAB术后循环稳定 ,创伤小 ,恢复快 ,体现出微创手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下行颅脑肿瘤手术中的优化作用。方法拟行择期手术的小脑幕上肿瘤患者42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麻醉诱导前,右美托咪定组(D组)于20min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μg/kg,随后静脉输注0.4μg·kg-1·h-1维持至手术结束;对照组(C组)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以丙泊酚、芬太尼、顺阿曲库铵完成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以BIS为指导,七氟醚静吸复合维持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时(T1)、打开硬脑膜(T2)、关上硬脑膜(T3)、拔除气管插管即刻(T4)时MAP、HR、颅内压(ICP)的变化。记录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和术中芬太尼总量、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止吐药的使用情况。结果 T1~T3时C组ICP,T1~T4时MAP明显高于T0时和D组,T4时两组ICP明显低于T0时,且D组明显低于C组(P0.01);T1~T4时D组HR明显慢于T0时和C组(P0.01)。D组芬太尼总量、呼气末七氟醚浓度明显低于C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1)。D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在颅脑肿瘤手术中,右美托咪定在稳定血流动力学、控制颅内压及术后复苏方面显著优化了常用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全麻方案,同时减少了阿片药物及吸入麻醉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麻醉维持方式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情况,比较七氟醚或丙泊酚维持麻醉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女性患者60例,年龄18~65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30例。两组以相同方案麻醉诱导后,S组吸入1.5%~4%七氟醚维持麻醉,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6μg/ml。术中维持BIS 40~60。记录术后30 min、1、3、6、24和48 h时患者活动时VAS评分;记录术前1 d、术后3、24和48 h机械性痛阈值;记录术后24 h PCIA按压次数、芬太尼消耗量;记录追加哌替啶的例数和恶心呕吐、寒颤、瘙痒、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后30 min比较,术后3、6 h两组活动时VAS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48 h明显降低(P<0.05)。术后30 min、1和3 h P组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S组(P<0.05)。与术前1 d比较,术后3、24和48 h S组机械性痛阈明显降低(P<0.05),术后3 h P组机械性痛阈明显降低(P<0.05)。术后3 h P组机械性痛阈值明显高于S组(P<0.05)。两组PCIA按压次数、芬太尼消耗量、追加哌替啶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比较,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使用丙泊酚静脉维持麻醉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机械性痛阈,减轻患者在术后3 h内的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在治疗根据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划分的高风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手术获益,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6月至2013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脏外科共收治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211例冠心病患者,在初次择期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中,将同期伴有瓣膜、左心室或主要血管手术的患者剔除。其中52例患者行CABG,男39例、女13例,年龄(61.5±6.5)岁,159例患者行OPCAB,男104例、女55例,年龄(63.9±7.2)岁。根据EuroSCORE计算每例患者的手术死亡率的预测风险(PROM)分值,PROM≥6的患者进入高风险组。比较OPCAB和CABG患者的手术死亡率、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与输血量、血管吻合的支数、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以及高风险组的30 d心血管事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术后心绞痛、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OPCAB组和CABG组患者的左主干病变相似,其中OPCAB组血管吻合的支数(2.75±0.82)支,CABG组血管吻合的支数(2.83±0.58)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与CABG组在手术时间[(3.92±0.79)h vs.(6.83±1.53)h]、胸腔引流量[(983.14±802.39)ml vs.(1 620.40±879.32)ml]、输血量[(1 289.30±668.08)ml vs.(2 325.30±491.98)ml]、住ICU时间[(3.90±1.33)d vs.(5.08±1.78)d]、呼吸机辅助时间[(9.63±3.32)h vs.(13.76±3.7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30 d死亡率与CAB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6%vs.3.85%,P〉0.05)。高风险子组中的患者,30 d卒中发生率CABG相比较OPCAB的比值比(OR)为5.7(95%CI 1.28~25.09,P〈0.05),30 d心血管事件和术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 OPCAB与CABG在生存率和血管吻合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相对于CABG,OPCAB在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与输血量及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上都具有优势。在基于EuroSCORE评分的高危患者中,OPCAB相对于CABG更有利于短期卒中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瑞马唑仑对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行全麻下脑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 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瑞马唑仑组(R组)。P组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1.0~1.5 mg/kg行麻醉诱导, 静脉泵注丙泊酚4~10 mg·kg-1·h-1术中维持麻醉;R组患者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1 mg/kg行麻醉诱导, 静脉泵注瑞马唑仑0.3~0.7 mg·kg-1·h-1术中维持麻醉。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合并疾病情况、手术时长及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于术前20 min和术后5 min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样本, 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IL-6、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β, S100β)和TNF-α水平。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intensive care unit, CAM-ICU)量表于拔管后30 min、术后1 d和术后3 d...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对心脏术后早期拔管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房室缺修补手术病人,随机分成芬太尼纽(F组)和异丙酚组(P组),F组使用中剂量芬太尼(30~35μg/kg),P组使用小剂量芬太尼(15~20μg/kg)及持续静脉泵注异丙酚(4~6mg/(kg·h)).两组维库溴胺及咪唑安定用法相同.结果: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P组拔管的时间明显短于F组(P<0.05),术后呕吐发生率呈减低趋势.结论:房室缺修补术患者术中,异丙酚4~6mg/(kg·h)持续静脉泵注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维持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拔管.  相似文献   

18.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行颅脑手术麻醉的血药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行颅脑手术时两药合适的血浆药物浓度。方法60例择期颅内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P4组(n=30)和P6组(n=30),所有患者均采用雷米芬太尼18μg·kg-1·h-1和丙泊酚12mg·kg-1·h-1恒速泵注麻醉诱导,根据需要补充丙泊酚0.5~1mg/kg保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低于60。P4组采用丙泊酚4mg·kg-1·h-1,P6组采用6mg·kg-1·h-1;复合雷米芬太尼10μg·kg-1·h-1维持麻醉。术中根据BIS的变化增加或减少丙泊酚的输入量,维持BIS在40~60。记录不同时点的BP、HR、BIS,记录各组丙泊酚的累积用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测定血浆丙泊酚浓度。结果两组麻醉诱导平稳,无插管反应发生。麻醉中P4组BIS(49.70±2.75)显著高于P6组(45.80±3.82);P4组和P6组丙泊酚麻醉维持平均剂量分别为(4.43±0.42)和(5.77±0.38)mg.kg-1.h-1。P4组和P6组血丙泊酚浓度分别为(2.00±0.35)和(2.58±0.45)μg/ml。结论丙泊酚复合10μg·kg-1·h-1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行颅脑手术,合适的血浆靶控浓度宜为(2.32±0.55)μg/ml。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脑氧饱和度(rSO2)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妇科肿瘤根治手术患者42例,年龄45~65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传统液体治疗组(C组)和GDFT组(G组),每组21例。通过LiDCOrapid监测系统监测MAP、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变异度(SVV)。C组采用传统液体疗法;G组采用SVV指导下的GDFT,维持CI≥2.5 L·min^-1·m^-2。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Trendelenburg体位后30 min(T2)、Trendelenburg体位后1 h(T3)及术毕(T4)时的HR、MAP、CO、CI、SVV、rSO2;记录术中总输液量、晶体液用量、胶体液用量、尿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检测患者术后2 h凝血功能及术后3个月肝肾功能。结果与C组比较,T3时G组HR明显加快(P<0.05),CI明显升高(P<0.05),T2、T3时G组CO明显升高(P<0.05),T1-T3时G组SVV明显降低(P<0.05);G组术中晶体用量[(1 519±472)ml vs(2 112±433)ml]和总输液量[(2 526±587)ml vs (2 745±582)ml]明显减少(P<0.05),胶体用量[(1 007±196)ml vs (633±189)ml]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rSO2、术中尿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术后2 h凝血功能、术后3个月肝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SVV指导下的GDFT可减少术中总输液量,同时可稳定Trendelenburg体位下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且不影响rSO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对先心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儿)的疗效.方法 32例患者(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6例.一组使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应用血管扩张药扩张肺动脉,降低肺阻力;另一组以减少右心做功为目标,通过应用缩血管药物,维持正常的血管阻力和心排出量,降低右心做功,减少右心衰的发生.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右心做功、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之间的差别.结果 畸形纠正后使用缩血管药物组与使用扩血管药物组相比结果如下:主、肺动脉压力倒置6.25%对56.25%;右心衰发生率6.25%对93.75%;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68.00±7.17)h对(115.00±13.68)h;ICU停留时间(5.0±0.8)天对(8.0±1.5)天;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6.25%对81.25%;病死率0对12.5%.结论 通过应用缩血管药物,恢复外周血管阻力、维持适当的心排量、降低右心做功、维护右心功能为目标的新治疗理念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