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与单胎妊娠早产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IVF-ET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助孕且分娩的单胎妊娠孕妇563例为研究组,其中女性因素不孕组(单纯女性因素或合并双方因素)369例、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150例,44例不明原因不孕;按年龄、孕产次配对同一时间段自然单胎妊娠的1126例孕妇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产科结局。结果研究组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90%vs.6.93%,P<0.05),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孕周显著低于对照组[(38.64±2.16)周vs.(39.12±1.73)周,P<0.05],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4%vs.4.35%,P<0.05)。女性因素不孕组早产率显著高于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及对照组(12.74%vs.6.67%vs.6.93%,P<0.05);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28.7%vs.11.33%,14.63%vs.6.67%,P<0.05),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破、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女性因素不孕组新生儿出生孕周显著低于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及对照组[(38.51±2.15)周vs.(38.97±1.85)周vs.(38.64±2.16)周,P<0.05)],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4%vs.4.35%,P<0.05)。结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单胎妊娠早产发生率增加,可能与引起女性不孕因素相关疾病及女性因素不孕妇女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胎早产与单胎早产高危因素的特点以及单、双胎早产儿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单、双胎孕产妇与新生儿临床数据资料。结果研究期间在该院分娩的36 931例新生儿,双胎2080例,单胎34 851例,其中早产5877例,双胎早产1395例(双胎早产组),早产率为67.07%;单胎早产4482例(单胎早产组),单胎早产率为12.86%,总计早产发生率为15.91%,双胎早产率明显高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双胎孕产妇不同年龄组早产率比较,在≤22岁组、22~26岁组、26~30岁组、30~34岁组、34~39岁组和39岁组中,双胎早产率均明显高于单胎(单胎早产率对双胎早产率分别为:19.65%vs.64.86%、11.45%vs.70.85%、10.49%vs.68.16%、12.88%vs.65.41%、19.67%vs.64.51%、22.83%vs.68.42%,P均0.05);单、双胎孕产妇不同孕周出生率比较,双胎在孕20~37周之间的出生率均高于单胎出生率;对早产的高危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双胎早产组中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单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9%vs.0.16%、1.79%vs.0.16%、2.79%vs.1.38%、32.48%vs.29.65%、19.50%vs.15.84%、2.22%vs.1.41%,P均0.05);对新生儿的结局进行比较,单胎早产组中死胎、出生缺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双胎早产组(8.68%vs.2.22%、11.20%vs.8.52%、15.35%vs.12.90%,P均0.05),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双胎早产组明显高于单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3±0.023)min vs.(9.06±0.026)min、(9.85±0.013)min vs.(9.69±0.016)min、(9.92±0.011)min vs.(9.81±0.014)min,P均0.05]。结论双胎发生早产的风险显著高于单胎,与单胎早产相比,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高危因素与双胎早产的关系更加密切,早产儿结局优于单胎早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盆底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行IVF-ET助孕后妊娠结局及妊娠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ET治疗获临床妊娠的盆底型EMs 96个周期(A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者107个周期(B组),并选择同期180个周期输卵管因素行IVF-ET助孕获临床妊娠者为对照组(C组)。分析比较各组患者行IVF-ET助孕的妊娠结局及妊娠期并发症。结果:A组早产率显著低于B组(9.38%vs 21.50%,P0.05);流产率(25.00%vs 12.78%)及单胎流产率(35.00%vs 17.31%)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妊娠发生率略高于B组(2.08%vs 1.87%),低于C组(6.67%),但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2)。A组和B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30.21%vs 31.78%vs 16.11%,P0.05),但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和B组子痫前期(8.33%vs 9.35%)、前置胎盘(9.38%vs 10.28%)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2.78%;3.33%);A组先兆流产率高于B组和C组(18.75%vs 14.02%vs 8.33%),且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型EMs患者行IVF-ET助孕其自然流产率显著高于输卵管不孕患者,早产率较卵巢型EMs降低;妊娠期并发症较输卵管不孕患者明显增多,主要表现在子痫前期、前置胎盘及先兆流产3个方面,而与卵巢型EMs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孕期病情活动与否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42例妊娠合并SLE患者的临床资料,SLE病情活动组23例,非活动组19例。结果:1除外流产,SLE病情活动组终止妊娠的孕周较非活动组小(36.2±2.8周vs 38.1±0.7周,P=0.021),早产率较非活动组高(46.7%vs 6.7%,P=0.035),活产儿平均体重低于非活动组(2456.2±754.6 g vs 2956.3±420.0 g,P=0.048)。2各类合并症中,妊娠合并狼疮肾炎发生率最高(19.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SLE病情活动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活动组(34.8%vs 5.3%,P=0.027),其他如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生长受限、羊水少、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孕前每天激素用量10 mg组流产及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每天激素用量≤10 mg组(55.6%vs 9.5%,75.0%vs 5.3%,P均0.05)。结论:SLE患者妊娠时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几率在SLE病情活动时明显增加,建议在病情稳定半年以上或疾病缓解期受孕,控制孕前激素用量。孕前激素用量10mg的患者流产及早产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母儿结局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20年5月间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52例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本院建档的单胎妊娠2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研究组按照诊断时间分为孕前诊断组和孕期诊断组。结果 52例患者共56次妊娠,无孕产妇死亡,共获得活产新生儿55例(98.2%),胎死宫内1例次(1.8%)。分娩孕周(38.15±1.90),阴道分娩例27例(48.2%),剖宫产29例(51.8%)。研究组与对照组平均年龄[(31.89±3.55)vs(30.81±3.73)]岁,P=0.035;平均分娩孕周[(38.15±1.90) vs (39.36±1.23)]周,P 0.001;新生儿平均体重[(2 985.27±515.90)vs(3 372.54±431.87)]g,P 0.001;早产(16.1%vs 3.8%,P=0.002);子痫前期(5.4%vs 0.8%,P=0.041)、剖宫产率(51.8%vs 22.7%,P 0.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孕期诊断组较孕前诊断组分娩孕周低[(36.26±2.76)vs (38.34±1.73)]周,P=0.018),子痫前期的发生率高(33.3%vs 2%,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妊娠合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妊娠并发症高,早产、子痫前期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let-7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胎盘组织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50例,SPE产妇(SPE组)30例,健康孕产妇(NC组)20例,均为单胎妊娠。Q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两组胎盘组织中let-7b、TNF-α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两者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 let-7b在SPE组的相对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0.07±0.01 vs. 0.23±0.03,P0.05);TNF-αmRNA在SPE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0.47±0.05 vs.0.19±0.02,P0.05);TNF-α蛋白在SPE组表达显著增高(1.01±0.11 vs. 0.55±0.04,P0.05);let-7b和TNF-α显著负相关(r=-0.41,P0.05);SPE组与对照组孕产妇的血压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相比差异显著[收缩压(163.80±4.67)mmHg vs.(124.90±2.16)]mmHg,舒张压(108.30±3.06)mmHg vs.(76.62±2.63)mmHg,新生儿出生体重(2505.00±162.60)g vs.(3593.00±154.50)g,P0.05];SPE组胎盘组织TNF-α的表达与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正相关(r=0.92和0.90,P0.05)。结论 let-7b可能通过负向调控TNF-α的表达,参与了SPE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妊娠期糖尿病(GDM)人群中,新生儿性别与母婴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定期产检分娩的13599例单胎且病例资料完整者,应用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2010年发布的GDM诊断标准,对确诊的GDM患者按新生儿性别分组,比较分析两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母婴妊娠结局及妊娠期合并症情况。结果:GDM共3442例,发生率18.05%。男性新生儿1845例,女性新生儿1597例。2组间人口统计学如母亲年龄、身高、各孕期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瘢痕子宫、糖尿病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妊娠期合并症与妊娠结局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181.97±564.65 g vs 3099.17±523.85 g,P0.001)、身长(49.49±3.03 cm vs 49.06±2.63 cm,P0.001)、巨大儿发生率(5.0%vs 2.4%,P0.001)、新生儿需治疗率(15.6%vs 11.5%,P0.001)、需使用抗生素率(16.3%vs 13.4%,P=0.019)、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率(22.0%vs 18.9%,P=0.025)、黄疸需治疗率(13.0%vs 10.6%,P=0.033)男性新生儿组均高于女性新生儿组。结论:即使给予GDM患者良好的孕期保健及生活方式干预,其生育的男性新生儿的结局仍差于女性新生儿,应加强对GDM母亲所生育男性新生儿的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辅助生育技术(ART)是否会增加双胎妊娠的产科并发症和围产儿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产前检查及分娩的760例辅助生育受孕双胎孕妇(ART组)和764例自然受孕双胎孕妇(对照组)的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ART组孕妇平均年龄(32.7±3.5岁)高于对照组(30.0±3.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择期剖宫产率为85.52%,高于对照组(80.09%),其急诊剖宫产导致早产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率、先天畸形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RT在双胎妊娠中会增加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但并不增加其他产科主要并发症及围产儿风险,因此,辅助生育受孕双胎孕妇并无预防性减胎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后子宫颈机能不全(CI)患者妊娠结局及探讨其晚期流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妊娠后诊断CI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将纳入孕妇分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组(17例)与非PCOS组(53例)和单胎妊娠组(44例)与双胎妊娠组(26例),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CI患者晚期流产的高危因素。结果:①PCOS组患者平均终止妊娠孕周低于非PCOS组(22.85±7.26周vs 25.71±5.99周,P<0.05)。PCOS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COS患者(41.18%vs 15.09%,P<0.05)。PCOS组患者晚期流产率明显高于于非PCOS组(76.47%vs 41.51%,P<0.05),而足月产率明显低于非PCOS组(5.88%vs 13.21%,P<0.05)。②双胎妊娠组患者平均终止妊娠孕周明显低于单胎妊娠患者(23.86±4.71周vs 25.86±8.02周,P<0.05),双胎妊娠组患者GDM的发生率高于单胎妊娠组(34.62%vs 13.64%,P<0.05),双胎妊娠组晚期流产的发生率高于单胎妊娠组(92.30%vs 31.82%,P<0.05),而足月产的发生率低于单胎妊娠组(3.85%vs 15.91%,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双胎妊娠是CI患者晚期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862,95%CI 1.027~5.097)。结论: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时,应尽量选择单胚胎移植。对于PCOS患者,孕前做好子宫颈评估,孕期监测子宫颈长度变化,加强产科管理,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辅助生殖技术双胎妊娠自然减胎与单胎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辅助生殖技术双胎妊娠自然减胎121例,早期减胎95例(早期减胎组)及中期减胎26例(中期减胎组),同期320例单胎纳入对照组。对3组进行一般情况、早产及产科结局比较。结果中期减胎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早期减胎组及对照组[(2361.54±724.07)g、(3144.42±506.73)g、(3332.23±493.3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产、新生儿窒息、转入NICU、低出生体重、胎儿生长受限及胎盘早剥发生率高于早期减胎组及对照组(P0.05)。早期减胎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而早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3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自然减胎会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下降及早产增加,中期自然减胎增加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后单胎妊娠孕妇早产的相关因素及新生儿结局。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分娩的250例孕产妇临床资料,其中IVF-ET后单胎妊娠早产组(A组)50例,自然妊娠单胎早产组(B组)100例,IVF-ET后单胎妊娠足月分娩组(C组)100例。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前置胎盘或低置胎盘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结局等资料,分析IVF-ET术后单胎妊娠早产相关因素。记录和分析孕期因宫颈机能不全行宫颈环扎术操作的情况。 结果妊娠期并发症、早产儿出生体重和分娩孕周,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期高血压(A组14%、C组3%),胎膜早破(A组42%、C组14%),前置胎盘或低置胎盘(A组12%、C组2%),新生儿出生体重[A组(2225±622)g、C组(3231±482)g]、1 min Apgar评分[A组(8.61±1.77)分、C组(9.49±0.94)分],5 min Apgar评分[A组(9.66±0.94)分、C组(9.93±0.29)分],A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前置胎盘或低置胎盘、宫颈机能不全与IVF-ET术后单胎妊娠早产相关。孕期因宫颈机能不全,需行宫颈环扎术的患者,A组为22%,B组为9%,C组为4%,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前置或低置胎盘、宫颈机能不全是IVF-ET术后单胎妊娠早产的高危因素。IVF-ET术后单胎妊娠早产儿与足月儿相比,出生体重、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均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胎盘后血肿及绒毛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提高对两种血肿的认识。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妊娠中期发现并于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07例宫腔内血肿病例,其中胎盘后血肿56例,绒毛膜下血肿51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胎盘后血肿组足月妊娠率明显低于绒毛膜下血肿组(55.4%vs 84.3%),流产、早产率高于绒毛膜下血肿组(21.4%vs 5.9%,23.2%vs 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膜下血肿组血肿体积大于胎盘后血肿(18284.43 mm~3vs 8871.79 mm~3),胎盘后血肿分娩孕周明显小于绒毛膜下血肿(37.17±3.34周vs 38.22±2.7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后血肿发生胎儿窘迫的风险高于绒毛膜下血肿(13.6%vs 2.1%,RR 1.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后血肿组胎膜早破、胎盘异常及胎盘残留发生率均高于绒毛膜下血肿组(40.9%vs 12.5%,38.6%vs 12.5%,29.5%vs 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后血肿组新生儿体质量较绒毛膜下血肿组低(3080.68±796.59 g vs 3364.58±571.10 g),并且易并发新生儿疾病(15.9%vs 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后血肿和绒毛膜下血肿两种血肿的体积、分娩孕周、妊娠结局明显不同,胎盘后血肿较绒毛膜下血肿可能更易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极早期和早期早产间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及早产儿出生结局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孕32周之前分娩的16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按分娩孕周分为极早期早产组(孕28周,64例)和早期早产组(孕28~31+6周,102例),对两组孕产妇及早产儿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两组孕妇的妊娠并发症主要包括:胎膜早破(27.11%)、妊娠期糖尿病(22.89%)、胎位异常(17.47%)、胎盘异常(16.27%)、宫颈机能不全(6.02%)及胎儿窘迫(5.42%);但是早期早产组并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极早期早产组(P0.05),而宫颈机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极早期早产组(P0.05)。(2)早期早产组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极早期早产组(P0.001),其中早期早产组中以并发胎盘异常的孕妇剖宫产率明显增加(P0.05)。(3)早期早产组新生儿出生状况优于极早期早产组新生儿(P0.001),而极早期早产组新生儿NICU住院天数、治疗放弃率长于或高于早期早产组新生儿(P0.001)。结论:孕期应重视常见妊娠并发症胎膜早破的发生,积极筛查妊娠期糖尿病及识别宫颈机能不全的高危因素。对于医源性的早产,应慎重权衡利弊,在母儿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延长孕周至孕28周以上,以改善早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蛋白饮食喂养、尼古丁皮下注射及自然选择3种方法形成的胎儿生长受限(FGR)大鼠模型胎盘细胞凋亡情况及所致大鼠FGR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将26只Wistar雌鼠随机分为非干预组(n=14)、低蛋白饮食组(n=6)和尼古丁注射组(n=6)。非干预组大鼠正常饲养,低蛋白饮食组及尼古丁注射组分别采用相应干预手段建立FGR模型。非干预组共获子鼠132只,有12只出生体重低于同组平均体重2个标准差的FGR弱仔,收集弱仔胎盘作为研究组1(自然选择组);低蛋白饮食组共获子鼠67只,其中FGR弱仔20只,随机选择18只弱仔胎盘作为研究组2(低蛋白饮食组)。尼古丁注射组共获子鼠60只,其中FGR弱仔21只,随机选择18只弱仔胎盘作为研究组3(尼古丁注射组)。在非干预组随机选择42只适龄幼仔胎盘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各组胎盘细胞凋亡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细胞凋亡因子(Bax、Bcl-2、p53、Fas和Fas-L)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低蛋白饮食和尼古丁皮下注射均成功建立FGR大鼠模型,其FG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干预组(正常对照组)(29.89%,35%vs. 9.09%,P0.05)。自然选择组和尼古丁注射组胎盘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6.120±14.611)%,(73.046±13.666)%vs.(28.740±27.184)%,P0.01];低蛋白饮食组胎盘细胞凋亡率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研究组1中Bcl-2、Fas-L表达水平显著降低[mRNA表达水平:Bcl-2(0.257±0.043)vs.(1.000±0.260),P0.01;Fas-L(0.285±0.065)vs.(1.000±0.196),P0.01;蛋白表达水平:Bcl-2 34.60 vs. 54.63,P0.01;Fas-L 31.93 vs.64.65,P0.01];研究组2中Bcl-2、Fas-L表达水平显著降低[m RNA表达水平:Bcl-2(0.261±0.029)vs.(1.000±0.260),P0.01;Fas-L(0.423±0.032)vs.(1.000±0.196),P0.01;蛋白表达水平:Bcl-2 40.05 vs. 54.63,P0.01;Fas-L 32.45 vs. 64.65,P0.01];p5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 RNA表达水平:(1.433±0.151)vs.(1.000±0.242),P0.01;蛋白表达水平:48.00 vs. 29.10,P0.01];研究组3中Bax、p53、Fas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RNA水平:Bax(1.438±0.177)vs.(1.000±0.113),P0.01;p53(2.176±0.356)vs.(1.000±0.0.242),P0.01;Fas(1.335±0.076)vs.(1.000±0.090),P0.01;蛋白表达水平:Bax 52.10 vs. 36.45,P0.05;p53 52.90 vs. 29.10,P0.01;Fas 49.03 vs.30.35,P0.05];Bcl-2、Fas-L表达水平显著降低[mRNA水平:Bcl-2(0.213±0.024)vs.(1.000±0.0.260,P0.01);Fas-L(0.503±0.100)vs.(1.000±0.0.196),P0.01;蛋白表达水平:Bcl-2 32.73 vs. 54.63,P0.01;Fas-L 32.98 vs.64.65,P0.01]。结论 3种因素所致大鼠FGR胎盘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说明胎盘细胞凋亡与FGR形成存在关系。低蛋白饮食、尼古丁及自然因素所致FGR大鼠胎盘细胞凋亡途径、凋亡相关因子各不相同,说明不同因素诱发FGR的机制也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胎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138例双胎孕妇(双胎组)及同期150例单胎孕妇(单胎组)的孕晚期临床资料,同时双胎孕妇按血脂水平分为血脂异常组(94例)及血脂正常组(44例),比较组间血脂水平、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双胎孕晚期血脂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双胎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明显高于单胎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I(Apo-AI)水平明显低于单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双胎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血脂异常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胎孕晚期TG、Apo-B为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TG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HDL-C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剖宫产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TC为早产、胎儿窘迫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LDL-C为早产、胎儿窘迫的保护性因素(OR1,P0.04)。结论:双胎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孕妇,双胎血脂异常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孕妇,双胎孕妇孕晚期升高的血脂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具有相关性,应早期积极干预双胎孕妇的血脂,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对双胎妊娠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产科诊治的291例双胎妊娠产妇,根据受孕方式分为辅助生殖组(116例)和自然受孕组(175例),比较两组孕产妇妊娠相关资料和母儿结局情况。结果:辅助生殖组的平均年龄高于自然受孕组[(31.8±4.5)岁vs (29.2±5.3)岁,P0.001],初产比例高于自然受孕组(87.1%vs 73.7%,P=0.006);两组孕前体重指数(BMI)、绒毛膜性以及分娩方式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生殖组的足月产率低于自然受孕组(31.9%vs 45.1%,P=0.024),GDM和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自然受孕组(35.3%vs 16.6%,P0.001;15.5%vs 8.0%,P=0.045)。两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输血和子宫切除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病理性黄疸以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然受孕组相比,辅助生殖组的平均年龄、初产比例高,早产率、GDM和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应高度重视辅助生殖受孕双胎妊娠产妇的孕期保健和围产期处置,减少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医源性早产(IPD)与围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医源性早产病例992例,根据剖宫产终止妊娠的IPD的不同病因,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组351例,前置胎盘组260例,瘢痕子宫组145例,胎盘早剥组115例,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ICP)组78例,羊水过少组43例。比较6组产妇的一般情况、分娩孕周分布、新生儿出生情况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后第7天存活率情况。结果:各组存活率均随孕周增加而增加,各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胎新生儿体重由轻到重依次为:HDP组、羊水过少组(或胎盘早剥组)、ICP组、前置胎盘组(或瘢痕子宫组);黄疸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ICP组(或瘢痕子宫组或HDP组)、羊水过少组、胎盘早剥组(或前置胎盘组);贫血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胎盘早剥组、前置胎盘组、瘢痕子宫组,瘢痕子宫组与ICP组、HDP组、羊水过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颅内出血发生率胎盘早剥组高于其他各组,P0.05。双胎各种新生儿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单胎,P0.01。结论:不同病因IPD的新生儿存活率显著不同,随孕周增加而增加,但出生情况、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双胎新生儿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单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PS)和前置胎盘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180例APS孕妇,并随机选取同期正常孕妇36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以及比较APS合并前置胎盘孕妇与单纯前置胎盘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APS组的前置胎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PS合并前置胎盘组的早产发生率、1分钟Apgar评分、羊水污染、产时出血量较单纯前置胎盘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APS孕妇的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以及早产、产后出血等较正常孕妇及单纯前置胎盘孕妇显著增高,早期诊治APS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分析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病理和诊治特点,以及不同手术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425例妊娠期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发现时间、病理类型、手术方式以及妊娠结局等。结果:妊娠期卵巢肿瘤患者中,囊性成熟性畸胎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次是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黏液性囊腺瘤;妊娠期有30例(7.10%)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蒂扭转最常见,其次是恶变及破裂出血;妊娠期卵巢肿瘤手术主要有腹腔镜和开腹手术2种,腹腔镜组的失血量([39.62±28.25)mL vs.(68.50±33.60)mL,t=2.563,P=0.015]、住院时间([6.46±2.03)d vs.(9.90±1.92)d,t=4.925,P0.001]均小于开腹组。此外,腹腔镜组的平均手术孕周也小于开腹组([12.71±3.71)周vs.(16.71±4.89)周,t=2.490,P=0.018]。而2组之间的剖宫产率、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早产率和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妊娠期恶性肿瘤在及时且个体化的处理后预后较好。结论:妊娠期卵巢肿瘤需首先排除恶性可能,早发现、早处理预后较好。妊娠期手术治疗是安全的,推荐有手术指征者选择手术干预。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对妊娠结局影响均较小,可以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无明显诱因导致早产合并胎膜早破(PPROM)对母儿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11月至2012年1月早产合并PPROM 4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87例有明显诱发因素的患者作为PPROM(A)组,原因不明早产合并PPROM 207例为PPROM(B)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结果:①PPRoM(A)组孕妇平均年龄及既往不良孕产史发生率均高于PPROM(B)组(29.72±4.81岁vs 28.50±4.49岁,P<0.05;4.9% vs0,P <0.05);分娩孕周显著低于PPROM (B)组(33.01±2.40周vs 34.01±2.29周,P<0.01).②PPROM(A)组阴道顺产率明显低于PPROM(B)组(33.1% vs 73.4%,P<0.01);剖宫产率则显著升高(63.8% vs 25.6%,P<0.01).③PPROM(A)组孕妇总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PROM(B)组(31.7% vs 21.3%,P<0.01),其中,PPROM(A)组羊膜腔感染发生率较PPROM(B)组显著升高(9.1% vs 0,P<0.01).④PPROM (A)组新生儿体重、1分钟Apgar评分均显著低于PPROM(B)组(P<0.01);新生儿窒息率则高于PPROM(B)组(P<0.05).两组其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明显诱因致早产合并PPROM者,母儿患病率相对较高.孕妇年龄、既往不良孕产史及母亲健康状况可能也与妊娠结局有关.针对不同病因,应采取不同处理措施,以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