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季晖 《中华全科医学》2023,21(3):449-453
目的 对上海市黄浦区某社区“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优化方向。方法 于2019年6月—2019年10月,根据签约时长和就诊次数,分层随机抽取上海市黄浦区某社区签约组和未签约组居民各603例,并分别于2019年11月、2020年6月按年份采集2018、2019年间研究对象的就诊行为和药品费用信息。结果 共获得签约和未签约居民各602例数据。2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程度、首诊意愿、便利性、服务态度、服务效果、家庭医生费用管理的看法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签约组居民表达信任、愿意、满意、希望及早落实等积极态度的比例更高。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2组居民在2018、2019年本社区就诊次数、2年次数差额和药品总费用支出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2018、2019年药品总费用差额以及自付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8、2019年自付费用间差额,在匹配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匹配后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签约服务较好满足了社区中对社区卫生中心主观评价高、配药需求高的居民的...  相似文献   

2.
季晖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9):1522-1525
  目的  分析“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实施下社区居民社区就诊次数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于2019年6—1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018年门诊居民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社会学信息、健康情况、就诊次数。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204位居民在2018年社区就诊次数中位数为3(1, 11)次,人均就诊次数为10.4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签约情况、签约时长、年龄、职业、离退休状态、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每月可支配收入,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心脏疾病/消化道疾病/其他疾病,是否需要长期用药,有无配药/基本诊疗需求不同的居民,其2018年社区就诊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签约、签约时长、年龄、消化道疾病、配药是2018年社区就诊次数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其中,签约、签约时间久、高龄、有配药需求是居民到社区就诊的促进因素;消化道疾病是居民到社区就诊的阻碍因素。  结论  “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有利于引导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1+1+1”医疗机构签约吸引居民到社区就诊的同时,也需注意对自身临床技能的提升,以应对居民多样化的健康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社区居民就诊行为的影响。方法 于2013年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长宁区的10个街道/镇抽取社区居民3 040例。采用本课题组研制的问卷对纳入居民进行调查,本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居民最近一次患病的就诊医疗机构、选择就诊医疗机构的原因、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情况,问卷有效回收2 750份。另于2016年6月,对该3 040例居民进行追踪调查,确定问卷有效回收的居民2 004例。结果 2013年和2016年分别有51.4%(213/414)、40.7%(209/514)的签约居民最近一次患病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签约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高于未签约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签约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低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签约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原因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就诊方便(27.7%,180/649)、病情轻(13.4%,87/649)、费用较低(11.6%,75/649)。2013年和2016年分别有7.6%(45/589)、11.9%(77/649)的签约居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签约居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率高于未签约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签约居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率高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46.7%(36/77)的签约居民通过家庭医生转诊,83.3%(40/48)的未签约居民通过普通门诊转诊;签约居民与未签约居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居民签约后就诊行为有所改善,但转诊服务利用率较低,分级诊疗格局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1+1+1”签约下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抽取社区居民600例。采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纳入居民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对“1+1+1”签约的知晓和签约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情况、患病后首诊选择的医疗机构。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5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结果 580例社区居民中,有社区首诊意愿的居民463例(79.8%)。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知晓“1+1+1”签约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不知晓的居民,已签约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未签约的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固定就诊医生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无固定就诊医生的居民,对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技能水平感到满意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一般/不满意的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签约、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有固定就诊医生是居民社区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1+1+1”签约模式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进而促进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1+1+1”组合签约模式下家庭医生服务对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的效果,旨在为其他地区探索各具特色的签约模式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上海市闵行区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1 028例。由家庭医生告知其“1+1+1”组合签约事宜,由患者根据自身意愿自主决定是否接受签约,以接受“1+1+1”组合签约的528例患者为签约组,未接受“1+1+1”组合签约的500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16年第一季度为干预前,以2017年第一季度为干预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糖、血脂、血压及BMI,干预前后血糖、血脂、血压单独达标率及联合达标率;比较签约组干预前后对家庭医生服务利用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签约组FPG、HbA1c、TC、LDL-C、TG、SBP、DBP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HDL-C、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血糖达标率、血脂达标率、血压达标率、血糖与血压联合达标率、血糖与血脂联合达标率、血糖和血脂与血压联合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签约组血糖达标率、血脂达标率、血糖与血压联合达标率、血糖与血脂联合达标率、血糖和血脂与血压联合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血压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签约组干预后社区就诊率、门诊预约率、家庭医生转诊率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 “1+1+1”组合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控制情况较好,患者接受度高,适合在家庭医生制度、分级诊疗制度相对成熟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背景 上海市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与家庭医生制度相结合,2015年3月启动了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推行“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策略(“1+1+1”签约)。目的 了解上海市“1+1+1”签约实施状况,分析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1+1+1”签约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2017年7—9月,对上海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科长共6人就目前该中心“1+1+1”签约的实施状况,包括开始推行时间、签约率、签约方式、宣传策略、4项主要优惠政策(长处方、延伸处方、预约上级医院号源、转诊)实行状况、家庭医生“1+1+1”签约的服务内容进行数据资料咨询;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法对这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共18人就“1+1+1”签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进行访谈。所有数据资料、访谈内容根据主题和内容分析法,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结果 截至2017年7月底,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均签约率为9.47%,≥60岁人群的签约率为51.35%,其中4家以门诊签约为主,另外2家以并行开展家庭医生工作室签约及门诊签约为主;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采取实行的优惠政策作为签约宣传策略,以居民就诊时宣教及居委协助宣传为主;均已实行长处方、延伸处方政策,5家已实行预约上级医院号源及转诊政策。家庭医生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诊疗、便捷配药、预约及转诊、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医疗费用控制。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医保药占比(即药品费用与就诊总费用的比值)难控制,预约号源及转诊绿色通道不畅,各项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不合理,家庭医生工作收入付出不成比例,签而不约等问题。结论 上海市“1+1+1”签约政策陆续在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在提高签约率、实施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各项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果。建议加大宣传,完善各项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上下级医院协作,合理制定考核指标,真正落实签约服务,从而尽快推进“1+1+1”签约实施进程,促进分级诊疗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背景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然而,尽管在各种政策指导下,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和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区居民的签约率仍不到30%,家庭医生的服务利用率仍较低。明确社区居民的签约决策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对提高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进一步优化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对社区居民签约决策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为进一步优化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建议。方法 于2018-05-04至2018-05-25,采用方便抽样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签约和未签约居民共201例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价、签约倾向及签约服务利用情况。对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价居民的签约倾向、签约服务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无序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有序分类变量或定量变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退休/离休居民更多地选择签约并利用家庭医生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没有签约经历的居民相比,有过签约经历的居民更有意愿与家庭医生签约,且更多地选择签约并利用家庭医生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签约倾向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价呈正相关(P<0.05);签约服务利用情况与年龄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价呈正相关(P<0.05),与个人月收入呈负相关(P<0.05)。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优先从注重家庭医生能力提升、维护家庭医生形象、做好家庭医生及签约服务内容宣传工作、保障对社区就诊居民的服务质量、丰富健康管理的服务内容等方面做出改进;此外,家庭医生签约人群覆盖范围有待向年轻、在职、高收入群体扩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与利用情况。方法 分别于2013年12月、2016年6月,在前期调查基础上,对上海市长宁区10个街道/镇的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本课题组研制,主要调查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与利用情况。2013年和2016年分别回收有效问卷591、651份。结果 2016年表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非常了解”“比较了解”的签约居民数分别为34例(5.8%)、172例(29.6%),认知情况与201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中电话咨询、个性化健康评估、健康/亚健康人群指导、中医治未病的知晓率低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预约门诊、下转回访、出院随访、健康体检的知晓率与201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77.5%(464/599)的居民签约后选择到社区医院就诊;2016年居民签约后的就诊医疗机构选择情况与201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55.9%(333/596)的签约居民会选择签约家庭医生就诊,35.7%(214/600)的签约居民就诊前经常预约,27.0%(161/597)的签约居民愿意通过家庭医生转诊;2016年签约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就诊、就诊前预约、愿意通过家庭医生转诊情况与201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仍较模糊,但就诊依从性相对较好,对预约、转诊服务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与意愿。方法 于2013年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长宁区的10个街道/镇抽取社区居民3 040例。采用本课题组研制的问卷对纳入居民进行调查,本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的认知、对家庭医生的认知、签约情况、未签约居民的签约意愿及影响因素,问卷有效回收2 750份。另于2016年6月,对该3 040例居民进行追踪调查,确定问卷有效回收的居民2 004例。结果 2016年83.1%(1 653/1 989)的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有区别,居民对二者的区别认知与201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28.7%(474/1 653)的居民认为二者间的区别在于二/三级医院技术水平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水平低,37.5%(620/1 653)的居民认为二者间的区别在于二/三级医院主要治疗疑难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2016年83.9%(1 681/2 004)的居民知晓家庭医生,67.1%(1 345/2 004)的居民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对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高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居民签约率为32.5%(651/2 004),高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签约居民中27.9%(374/1 339)有签约意愿,影响未签约居民签约意愿的因素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45.3%,437/965)、担心定点医疗(13.1%,126/965)、家庭医生技术水平较低(9.4%,91/965)。结论 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家庭医生的了解程度较高,但认知深度缺乏,签约意愿有待提升。建议深化内涵宣传,改善供给侧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行有价值的签约服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当下"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制度的实施现况,探索社区居民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项目的意愿和相关影响因素,从而为提高上海市居民项目签约率、推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供参考。 方法 以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及上海市郊区3个不同区县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总计1 800人,回收有效问卷1 720份。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目前社区就诊人群"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率较高,达7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于"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项目的认知越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越高、文化程度越低、长期用药居民越倾向于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项目。 结论 目前"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项目在社区签约推广状况良好,社区就诊居民签约率高。进一步推广需要继续加强宣传,提升居民对于签约项目的认知度;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增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同时进一步落实和加大签约体系中关于配药和转诊相关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居民进行签约,为分级诊疗的后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及环境。   相似文献   

11.
刘彩茵  江冬冬  王全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5):3073-3078
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居民的续签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宜昌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抽取于2017年9—12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且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750例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主要内容有:居民的一般情况,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服务的知晓、认知、利用及满意度情况,居民的续签意愿。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735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8.0%。结果 735例居民中,有续签意愿者占85.9%(631/735)。年龄、健康状况、从家步行至最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花费的时间、对基层首诊的看法(是否赞成基层首诊)不同的居民续签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情况(是否知道自己的家庭医生),认知情况(是否信任家庭医生,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必要,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能降低发病率、医疗费用及提高就医便捷性),利用情况(是否享受到上门服务、电话随访、免费体检及建立健康档案),满意度情况(对家庭医生医疗水平、家庭医生服务态度及总体情况是否满意)不同的居民续签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居民年龄、是否赞成基层首诊、是否信任家庭医生、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必要、对家庭医生医疗水平的满意度、对总体情况的满意度是居民续签意愿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宜昌市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居民的续签意愿较高,居民年龄、是否赞成基层首诊、是否信任家庭医生、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必要、对家庭医生医疗水平的满意度、对总体情况的满意度是居民续签意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1+1+1”组合签约模式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疾病管理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在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进行管理的高血压人群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家庭医生“1+1+1”组合签约管理分为签约组(n=1538)和非签约组(n=2437),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结果两组居民入组时,签约组吸烟人数,每周锻炼次数及每次锻炼时间低于未签约组(P<0.05)。经过1年的签约管理,签约组患者腰围平均减少0.36(0.06,0.66)cm,脉压差平均降低3(-3.77,-2.23)mmHg,显著优于非签约组患者(P<0.05)。签约组患者新发糖尿病67例,显著高于非签约组(P=0.002),新发中风62例,显著低于非签约组(P=0.001)。校正吸烟及每周锻炼次数后,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签约管理可以显著降低中风发生的风险[adjust odds ratio(AOR)=0.668, 95%CI 0.449~0.895],同时不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AOR=1.642, 95%CI 0.936~2.882)。结论家庭医生“1+1+1”组合签约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风发生风险,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疾病管理效果优于传统慢性病管理模式,家庭医生“1+1+1”组合签约管理模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邻里中心卫生单元对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闵行区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的“吉祥坊”邻里中心卫生单元、旗忠社区卫生服务站、邻松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抽取2017年1—9月的门诊就诊居民830、270、560例。采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居民进行面对面入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7年10—11月,主要内容为居民的基本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情况、就诊满意度。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6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39%。其中,邻里中心卫生单元就诊居民800例(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居民800例(社区卫生服务站组),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间无差异(P>0.05)。在签约及就诊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的“1+1+1”签约率、社区首诊率、预约转诊率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两组居民“1+1+1”组合内就诊率、因病住院率、大病及时转诊率间无差异(P>0.05);在健康管理服务利用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接受健康评估、开具延伸处方、通过社区筛查发现疾病、依从性好的比例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两组居民开具慢性病延伸处方比例间无差异(P>0.05);在中医药和康复服务利用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接受过中医药和康复服务的比例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在就诊满意度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对医生诊疗水平、医生服务态度、中医药和康复服务、预约转诊、开具延伸处方、自检项目的满意度评分及总体满意度评分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对排队等候时间的满意度评分低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两组居民对上门诊疗、健康体检的满意度评分间无差异(P>0.05)。结论 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的设立可拉近家庭医生与居民的距离,有效提升居民的就诊满意度,有利于家庭医生制度的落实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探讨其对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05-01至2017-06-30温州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梧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社区居民560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社区家庭医生组(单纯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与医联体全科团队组(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两组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知晓度、签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560份,回收有效问卷540份,有效回收率为96.4%。两组居民性别、年龄、平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医保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知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联体全科团队组居民的签约意愿高于社区家庭医生组(P<0.05)。社区家庭医生组居民就医可接受距离、就医行程时间短于医联体全科团队组(P<0.05);社区家庭医生组居民担心误诊漏诊、延误病情、用药不规范、转诊不方便发生率高于医联体全科团队组(P<0.05);两组居民担心服务态度不好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有助于提高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认可度,提高其签约意愿,可有效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居民分层就医、优化医疗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15.
季晖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3):436-440
  目的  探索居民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的影响因素,了解政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门诊就诊居民按照签约和未签约分别进行抽样,共获取有效样本1 204例,签约和未签约各602例。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其人口社会学信息、健康状况、就医状况、家庭医生签约知晓情况。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是否离退休、文化程度、婚姻情况、高血脂、脑卒中、心脏疾病、肾脏疾病、骨质疏松、其他疾病、是否需要长期服药、配药需求、康复护理需求、其他需求、是否知晓签约服务方面不同的居民,其家庭医生签约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签约和未签约居民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是否离退休、文化程度、婚姻情况、高血脂、骨质疏松、是否需要长期用药、是否知晓签约服务是家庭医生签约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没需求”是居民不考虑签约的主要原因。  结论  要促进落实“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政策,建立长期稳定的签约关系,需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立足点提供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6.
背景 云南省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起步较晚,了解社区居民的签约意愿及影响因素,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家庭医生服务的利用与开展成效,切实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率。目的 了解云南省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意愿,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其签约意愿的因素,为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根据云南省昆明市13个区(县)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选取2个区1个县;采用典型抽样法,分别从每个区(县)中选取1个社区,依次为五华区的红云社区、西山区的前卫社区、晋宁区古城镇;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每个社区中抽取90户家庭,以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7—9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主要内容为居民的基本情况、就诊行为及签约意愿等。共发放问卷1 412份,回收有效问卷1 318份,有效回收率为93.3%。结果 1 318例居民中,有签约意愿者1 187例(90.1%)。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类型、个人年收入、城乡环境、患慢性病情况、选择社区首诊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候诊时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费时间的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疗保险类型、城乡环境、患慢性病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候诊时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费时间是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云南省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意愿较高,参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居住在城区、患慢性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候诊时间≤0.5 h、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费时间≤0.5 h的居民具有更高的签约意愿。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政府向老百姓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平台,其高效、有序的服务将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运行效率,满足居民基本健康需求。目的 分析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居民对签约服务期望值和实际值差异,了解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现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方法 2017年4-6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居民。采用自行设计的《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期望值和实际值的评价调查表》对签约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3个维度25个条目。维度1: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环境、服务态度、医生诊疗技术、辅助功能平台建设4个项目进行评价(包括期望值和实际值);维度2: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室环境、人员服务态度及诊疗技术进行评价(实际值);维度3: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操作类服务项目、临床检验类项目、放射/超声/心电类检查项目、药物供应项目4个项目进行评价(实际值)。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96份,回收有效问卷390份,有效回收率为97.50%。390例签约居民中,206例(占52.82%)签约居民表示“最关注医生诊疗技术”,75例(占19.23%)表示“最关注辅助功能平台建设”。就诊环境期望值得分(8.34±1.27)分,实际值得分(8.23±1.34)分,服务态度〔期望值得分(8.49±1.17)分,实际值得分(8.22±1.29)分,医生诊疗技术期望值得分(8.59±1.06)分,实际值得分(8.14±1.24)分,辅助功能平台建设期望值得分(8.25±1.27)分,实际值得分(7.97±1.33)分。签约居民评价科室环境的实际值得分的前3位依次是全科门诊(8.42±1.25)分、门诊大厅(8.37±1.23)分、中医门诊(8.28±1.32)分。签约居民评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操作类服务项目实际值得分为(7.95±1.40)分;临床检验类项目实际值得分为(7.92±1.33)分,放射/超声/心电类检查项目实际值得分为(8.01±1.23)分,药物供应项目实际值得分为(7.66±1.38)分。其中209例(占53.59%)签约居民认为急需改进“药物供应项目”,98例(占27.22%)签约居民认为急需改进“医生操作类服务项目”。结论 签约居民最关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诊疗技术,其期望值与实际值差距也较大;对医生操作类服务项目评价较低,且药物供应无法满足其需求。建议在政府指导下,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引入内部竞争机制、转变绩效考核标准,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制度+科技”管理模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功能建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石家庄市抽取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 047例患者采用现场自填的方法随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的一般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及签约情况、居民对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应用统计软件对1 031份有效问卷采用统计描述、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 031例患者家庭医生签约率达86.42%(891/1 031)。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97.09%(1 001/1 03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生技术水平、签约家庭医生满意度、总体服务价格是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石家庄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居民对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尚可;应积极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从而促进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9.
背景 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可行路径。相关研究表明医联体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提高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认可度,但这一模式能否增强签约居民的患者体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目的 探讨医联体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患者体验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10月郑州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签约居民为调查对象,其中林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单纯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模式(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北下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医联体全科团队组),两社区各随机抽取签约居民500人。采用Picker患者体验量表(PPE-15)对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患者体验各维度得分及总体评价。分析与总体评价强相关的具体患者体验指标,提取两组患者体验指标差值公因子。结果 两组签约居民的年龄、性别、参保类型、健康自评状况、有无慢性病均无差异(P>0.05),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联体全科团队组居民就诊体验总体评价得分高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P<0.05);医联体全科团队组在家人或朋友参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2个维度的得分高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P<0.001),而在信息传递与患者教育这一维度的得分低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P<0.05);两组签约居民在情感支持、尊重患者的偏好、生理舒适3个维度的得分无差异(P>0.05)。4个维度(信息传递与患者教育、情感支持、家人或朋友参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的患者体验与签约居民就诊体验总体评价强相关。15个患者体验指标差值可归为交流沟通、情感支持、服务连续、信息传递、尊重患者权利5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669%。结论 医联体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能够加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促进患者家人与朋友共同参与,增强签约居民的患者体验,但在信息传递与患者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背景 针对盲目追求签约率这一现象,国家与地方层面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同时政策重心也从追求“签约率”向做实签约服务转变。目的 以做实签约服务为切入点,以上海市某区域为例,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做到了“签而有约”。方法 本研究以上海市静安区某街道为例,抽取了2017-2020年该街道平台与静安区平台医院信息系统(HIS)、家庭医生健康档案数据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度报表等研究相关数据资料。结果 2017-2020年,本街道签约居民由8 554人上升至24 485人,签约率从13.8%上升至36.3%,老年人签约率从38.7%上升至70.9%。同时,高血压患者签约人数由3 409人上升至7 271人,糖尿病签约人数也由1 463人升至3 088人。2018-2020年签约居民本街道就诊人次由2018年的162 640人次上升至2019年的232 772人次,其就诊比例始终高于未签约居民。从就诊结构上看,签约居民超过60%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点就诊,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就诊人次比例分别稳定在26%~30%与6%~9%。但是从趋势上看,随着时间推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比例略有下降,从66.5%下降至62.4%。签约居民在静安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形成的费用增长平稳,2019年与2020年增幅分别为13.9%与14.0%。在区内二级医院就诊总医疗费用近三年分别是21 854 472.1、24 843 680.2、26 556 426.3元(折算后),增幅分别为13.7%、6.9%。而在全市范围内也出现了同样现象。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人数逐渐增长的同时,吸引超过六成签约居民定点就诊。同时,签约居民医疗费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持稳定增长,二、三级医院虽然绝对数值仍然保持增长但是增长率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