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随着EGFR-TKI靶向药物的出现与临床应用,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EML4-ALK)相关信号通路,以及针对此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研究成为非小细胞肺癌研究的热点。在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中,EML4-ALK信号通路靶向药物克唑替尼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除EML4-ALK信号通路外,克唑替尼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到其他多个信号通路。本文报道1例克唑替尼治疗晚期ALK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短期内取得明显疗效,但该患者最终死于多种并发症。现对该病例进行报告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2.
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随着EGFR-TKI靶向药物的出现与临床应用,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EML4-ALK)相关信号通路,以及针对此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研究成为非小细胞肺癌研究的热点。在ALK 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中,EML4-ALK 信号通路靶向药物克唑替尼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除EML4-ALK信号通路外,克唑替尼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到其他多个信号通路。本文报道1例克唑替尼治疗晚期ALK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短期内取得明显疗效,但该患者最终死于多种并发症。现对该病例进行报告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3.
肺癌恶性程度高,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80%~85%,且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及其生物学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特异性高、不良反应轻为特点的分子靶向治疗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如针对EGFR、KRAS及EML4-ALK融合基因等常见突变基因的靶向治疗。但是由于基因检测技术、组织标本获取困难等多种原因,致使大约70%以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不能够接受基因靶向治疗,本文就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荧光原位杂交方法(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EML4/ALK融合基因的方法。方法依据ALK和EML4断裂重排方式,设计、制备双色荧光探针。以人外周血培养细胞为检测对象评价EML4/ALK融合基因检测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组织样本为对象进行EML4/ALK融合基因检测探针的性能评价。结果本研究建立的FISH检测方法在人外周血培养细胞检测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达到100%。在对10例NSCLC腺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样本检测中,筛查出1例EML4/ALKFISH阳性样本。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双色荧光探针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EML4/ALK融合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驱动基因EGFR、KRAS、ALK、ROSI、c-Met和Her-2基因各亚型改变情况。方法:应用Taqman-ARMS方法检测273例非小细胞肺癌石蜡组织中EGFR基因、KRAS基因、ALK基因、ROSI基因、c-Met基因和Her-2基因改变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EGFR基因总突变率为36.26%(99/273),外显子18、19、20和21的突变率分别为0(0/273)、16.12%(44/273)、4.49%(15/273)和17.95%(49/273);EGFR基因各外显子之间双重突变共12例(4.40%);KRAS基因总突变率为4.76%(13/273);ALK融合基因总阳性率为9.16%(25/273);ROSI融合基因总阳性率为2.20%(6/273);c-Met基因总扩增率为3.66%(10/273);Her-2基因总突变率为0.73%(2/273);各驱动基因双突变共存型11例(4.03%),其中EGFR基因突变与ALK融合基因阳性共存型2例(0.73%),EGFR基因突变与KRAS基因突变共存型3例(1.10%),EGFR基因突变与c-Met基因扩增共存型6例(2.20%)。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基因19和21外显子突变和ALK融合基因均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基因突变亚型分类能指导精准医学的个体化靶向治疗,KRAS、ROSI、c-Met、Her-2基因改变以及驱动基因双突变共存型基因突变率虽低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于1994年首先发现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EML4-ALK融合基因于2007年首次发现,是新兴的生物标记物和治疗靶标[1]。我们检测了106例经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观察并分析ALK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阳性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随机抽取吉林省肿瘤医院2010年至2013年间经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106例,年龄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精准医疗正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而"伴随诊断"作为精准医疗的基石也日益受到关注~[1]。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基因称为驱动基因。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KRAS等驱动基因突变状态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密切相关~[2]。《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指出,所有NSCLC患者必须在  相似文献   

8.
<正>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第一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的85%以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阳性是NSCLC的“钻石突变”,最常见的融合类型是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EML4-ALK)[1]。研究显示,脑转移在20%~40%的初诊NSCLC患者中被发现,患者发生脑转移后在放化疗等多种治疗方案中预后均欠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和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L4-ALK)融合基因表达的情况。方法分别采用扩增耐突变系统(ARMS-PCR)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检测119例NSCLC患者EGFR基因外显子18~21的突变和9种EML4-ALK融合突变体,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19例NSCLC患者共检出44例EGFR基因突变,检出率为37.0%,检出7例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表达,检出率为5.9%。其中EGFR基因突变主要见于腺癌、女性、不吸烟患者;EML4-ALK融合基因表达可能与不吸烟有关,而在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淋巴转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R基因突变与EML4-ALK融合基因不共存。结论广西地区NSCLC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率与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表达率与中国其他地区总体水平接近,均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已成为全世界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治疗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但NSCLC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GFR)基因突变以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融合基因发生率低, 相应靶向药物治疗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FGFR1作为NSCLC中较常见的异常基因, 其异常扩增高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同时发现多种相关的分子靶向药物对肿瘤有抑制作用。本文对FGFR1在NSCLC中的扩增高表达情况、其与NSCLC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以及目前相关靶向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冷茹冰  许跃  赵兵 《临床医学》2020,40(6):24-25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肺鳞状细胞癌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蛋白(ALK)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5例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获取其术中切除肿瘤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ALK蛋白,经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EML4-ALK基因融合。结果85例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经免疫组化染色法对ALK蛋白检出阳性率为9例(10.59%),荧光原位杂交法对EML4-ALK基因融合检出率仅为2例(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鳞状细胞癌患者ALK表达阳性较为少见,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肺鳞状细胞癌EML4-ALK基因融合阳性率更低。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3):397-39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中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一致性。方法选取经细胞学或者是病理学确诊非小细胞肺癌,120例血清标本,90例肺癌石蜡组织标本,70例血清标本与70例石蜡组织为配对标本。应用q RT-PCR检测肿瘤组织、血清中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分析其一致性。结果配对70例肿瘤组织与血清中,肿瘤组织检测10例突变,血清6例突变,突变一致性为60.00%。结论采取EML4-ALK检测非小细胞肺癌血清,易获取标本,可实时动态检测,无法获取组织学标本时可应用q RT-PCR法检测,及时诊治,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前化疗仍然是未行基因检测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EGFR和ALK突变阳性患者接受靶向治疗是现今的标准治疗方案;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局部放疗可以改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症状和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1%~5%非小细胞肺癌存在EML4-ALK融合基因。以往对ALK-重排肺癌的组织形态学研究结果不一致,描述这种类型肺癌特定的组织学参数及如何准确利用这些参数去评估潜在的ALK突变至今仍不清楚。为了解答上述问题,作者从大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汉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Kirsten鼠肉瘤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KRAS)突变的阳性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的方法检测ALK融合基因异常表达,采用PCR检测EGFR基因和KR AS基因突变,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2 267例进行了ALK融合基因检测,其中1 655例同时进行了EGFR突变检测,951例同时进行了KRAS检测。ALK融合基因、EGFR基因及KRAS基因突变阳性率分别为7.28%(165/2 267)、48.58%(804/1 655)、11.40%(108/947)。ALK基因突变多见于年轻、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多见于女性、腺癌患者;KR A S基因突变多见于老年、男性、腺癌患者。1 655例同时进行了ALK与EGFR检测的病例中,共6例存在双基因突变(0.36%);947例同时进行了ALK与KRAS检测,共4例存在双基因突变(0.42%);943例同时进行了EGFR与KR A S突变检测,未发现双突变病例。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ALK,EGFR和KR A S基因的突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均存在相应的联系,个别病例可以出现ALK融合基因与EGFR或KR AS突变共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病理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4月进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检测的肺癌患者96例,比较不同类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率。结果基因突变敏感24例,其中12例突变位置L858R,10例突变位置19DEL,1例突变位置G719X和S768I,1例EML4-ALK融合。突变率29.17%,稍低于国际与国内的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敏感率30%的平均水平。结论靶向治疗是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有效手段,具有可靠的疗效,较轻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将成为最有前途的治疗手段之一,该次研究结果略低于平均水平,考虑研究人群基数较少,需要提高常规检测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成年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NSCLC分子生物学和新药开发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分子标志物的靶向治疗已从实验室走到了临床,并在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KRAS基因、BRAF基因是目前NSCLC靶向治疗研究的重要靶点,针对EGFR和ALK基因的靶向药物已相继被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Yoshida A…//Comprehensive histologic analysis of ALK-rearranged lung carcinomas.Am J Surg Pathol,2011,35(8):1226-1234.1%~5%的非小细胞肺癌存在EML4-ALK融合基因。以往对ALK-重排的肺癌组织形态学研究结果不一致,描述这种类型肺癌特定的组织学参数及如何准确利用这些参数去评估潜在的ALK突变至今仍不清楚。为了解答上述问题,作者从大宗  相似文献   

19.
非小细胞肺癌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高居榜首,是中国首要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近年出现的分子靶向药能显著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患者突变基因的准确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ALK、ROS1、RET融合基因的主要方法有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以及新兴起的下一代测序,但这4种方法优缺点各异.本文通过比较这几种常见的检测方法,为融合基因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肺癌已经居于致死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以克唑替尼等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为核心内容的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肺癌治疗的研究热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ALK)是继EGFR基因之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新作用靶点[1]。克唑替尼作为ALK融合基因的靶向抑制剂,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效果[2,3],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