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肱三头肌肘肌翻转入路(TRAP)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2年6月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收治的180例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所有患者中99例采用TRAP治疗(男性54例,女性45例;年龄22~61岁,平均36.6岁);81例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男性49例,女性32例;年龄26~57岁,平均35.4岁)。使用AO/ASIF分型系统对骨折进行分型。记录和比较患者的术后Mayo肘关节评分(MEPS评分)和肩臂手功能障碍评分(DASH评分)对患侧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获得14~74个月随访,平均33.6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TRAP组患者的平均肘关节运动范围为(108.2±21.9)°,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患者的平均肘关节运动范围为(98.7±22.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的平均MEPS评分与DASH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P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显著低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54.3%,P0.05)。结论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相比,肱三头肌肘肌翻转入路能显著提高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术后肘关节的活动范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经后方正中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分离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创伤外科收治的98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7例,女性41例;年龄24~78岁,平均42.8岁;AO/OTA分型:C1型20例,C2型51例,C3型27例;致伤原因:平地摔伤13例,道路交通伤46例,高处坠落伤39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分离入路,n=50)和B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n=48)。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195.0±28.9)mL多于B组(158.8±19.1)mL,手术时间(129.4±35.4)min和术后住院时间(9.8±2.0)d长于B组[(106.1±22.2)min,(7.4±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屈伸活动度和肘关节旋转活动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MEPS(54.1±9.1)分高于B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采用经腓骨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06年6月~2012年6月收治56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经腓骨入路显露,37例经后外侧入路,骨折均行钢板螺钉固定。比较及分析两组手术参数、术后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2个月(12~48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经腓骨入路组为(7.6±1.2)周,后外侧入路组为(6.3±0.7)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经腓骨入路组平均为(81.4±6.5)分,优6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84.2%;后外侧入路组平均为(92.6±7.3)分,优22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94.6%。经腓骨入路组3例行走时踝关节有疼痛感。两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经腓骨入路,选择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周期短,临床疗效更佳,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髂腹股沟入路与Kocher-Langenbeck入路(K-L入路)两种单一手术入路治疗髋臼横型骨折的疗效,探讨两种单一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及并发症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06年6月~2014年7月,收治髋臼横型骨折27例,采用髂腹股沟单一入路治疗(髂腹股沟入路组)14例,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26~68岁,平均41.2岁;其中道路交通伤7例,高空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2例。采用K-L单一入路治疗13例,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22~65岁,平均39.5岁;其中道路交通伤8例,高空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2例。两组患者均有外伤史,经X线检查诊断为髋臼横行骨折。结果27例患者均获随访,髂腹股沟入路组随访时间12~49个月,平均21个月;K-L入路组15~57个月,平均26个月。髋臼骨折均愈合,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时间平均192min,较K-L入路组147min长,平均出血量622m L较K-L入路组529m L多。出现伤口愈合不良及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K-L入路出现跛行及移位骨化等并发症,两组各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例。结论髂腹股沟入路与Kocher-Langenbeck入路单一切口可以完成髋臼横型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规范熟练的操作可以降低及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掌侧MIPPO入路与Henry入路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创伤外科行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30例,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龄40~75岁,平均61.8岁。其中采用掌侧MIPPO入路患者为MIPPO组(16例),采用Henry入路患者为Henry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腕关节活动范围以及上肢功能评定标准(DASH)评分。结果MIPPO组手术时间(40.4±1.5)min短于Henry组(60.8±1.9)min(P<0.05),术中出血量MIPPO组(20.3±14.5)mL少于Henry组(65.5±12.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腕关节活动范围及DASH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入路相比较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采用三头肌劈开和尺骨鹰嘴截骨两种不同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86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其中 43例采用三头肌劈开入路, 43例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 36. 6个月。Mayo肘关节评分、上肢、肩、手功能障碍(disabilitiesofthearm, shoulderandhand, DASH)评分和Knirk等评分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放射学检查 77例患者临床效果均良好。并发症包括 6例延迟愈合, 1例严重的肘关节僵硬, 2例神经麻痹。 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安全有效。三头肌劈开入路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均可获得相同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改良髂股两窗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17例, 女43例;年龄15~78岁[(44.1±16.0)岁]。骨折Letournel分型:双柱骨折101例, 前柱前壁伴后半横形骨折35例, "T"形骨折24例。80例采用改良髂股切口结合有限Pfannenstiel切口复位内固定(改良髂股两窗入路组), 80例采用标准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内固定(髂腹股沟入路组)。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标准评价患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神经血管损伤、医源性膀胱损伤、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78个月[(43.3±17.9)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改良髂股两窗入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0(123.8, 180.0)min、600.0(500.0,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8月~2013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49例[男性30例,女性19例;年龄22~67岁,平均(37±3.4)岁]分为4组( A组:肱三头肌劈开入路+双锁定钢板垂直放置15例; B组:肱三头肌劈开入路+双锁定钢板平行放置12例; C组:鹰嘴截骨入路+双锁定钢板垂直放置13例; D组:鹰嘴截骨入路+双锁定钢板平行放置9例)。术后随访10~21个月,根据肘关节改良Cassebaum评分对骨折愈合时间及肘关节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组病例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分别为92、96、102、95d,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0.0%、83.3%、76.9%、77.8%;4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出现1例骨延迟愈合,D组出现1例异位骨化。结论不同术式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建议根据骨折类型及术者经验选择熟悉的入路及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Pipkin骨折)的外科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18例Pipkin骨折病例资料,按:Pipkin分型:Ⅰ型5例,Ⅱ型7例,Ⅲ型1例,Ⅳ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4天,平均7天.采用后外侧Kocher-Langenbeck入路、改良髋外后侧入路或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治疗,股骨头骨折均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Ⅲ型合并股骨颈骨折者采用钛质空心螺钉固定;Ⅳ型合并髋臼骨折者采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固定髋臼骨折.结果 18例获12~48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术后18个月,按D'Aubigue-Postel评分法,本组病例随访,优8例,良7例,中1例,差2例;优良率83.3%.2例差者均为Ⅳ型合并复杂性髋臼骨折者,其中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髋周异位骨化.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可吸收螺钉断裂及异物反应现象,均无深部感染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选择手术治疗的Pipkin骨折病例,后方入路有利于显露骨折部位、不破坏股骨头前方血运等优点,可吸收螺钉、ATMFS是治疗Pipkin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进行比较. 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5月收治的42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行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治疗,其中椎旁肌间隙入路19例(肌间隙入路组),传统后正中入路23例(传统入路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围术期指标及伤椎骨折复位情况,并行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功能评估. 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伤椎高度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为(148.5±26.5) ml,术后引流量为(72.9±17.3) ml,术后VAS评分为(1.1±0.3)分,ODI功能评分为(13.4±2.7)分,与传统入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无需椎管内减压的椎体骨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为胫骨髓内钉置入路径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9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8例胫骨干骨折患者,男性42例,女性16例;年龄19~73岁,平均50.3岁。均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按手术入路分为髌上入路(SPN)组和髌下入路(IPN)组,各29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膝前疼痛、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定期电话及门诊随访13~20个月,平均15.6个月。SPN组手术时间(100.66±6.78)min短于IPN组(110.07±8.92)min;SPN组与IPN组相比,膝前疼痛程度较轻(VAS评分1.07±1.00 vs.1.66±1.40),膝关节功能评分较高(Lysholm评分96.28±4.08 vs.93.93±4.62,Oxford评分53.28±3.96 vs.51.17±3.55),P<0.05。SPN组与IPN组在出血量[(79.31±11.00)mL vs.(83.10±11.37)mL]、骨折愈合方面(RUST评分27.03±2.34 vs.26.72±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髌下入路组相比,髌上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治疗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国际医院骨科2005年12月~2015年12月手术治疗的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患者78例,其中采取外侧缘入路手术治疗56例,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龄20~58岁,平均38.2岁;道路交通伤42例,高处坠落伤8例,重物砸伤4例,其他伤2例。传统Judet入路手术治疗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22~61岁,平均41.5岁;道路交通伤16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2例,其他伤1例。分析两种入路在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3、12个月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系统(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手术时间(82.5±7.1)min,出血量(225.3±13.6)m L;传统Judet入路手术时间(115.7±8.9)min,出血量(413.6±16.7)m L,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术后3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疼痛(30.1±4.3)分、稳定性(33.4±2.8)分、功能(26.5±1.3)分,传统Judet入路分别为疼痛(24.6±5.1)分、稳定性(30.9±4.5)分、功能(21.5±3.6)分,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12个月后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在疼痛上差异显著(P0.05),稳定性和功能上差异性不显著(P0.05)。结论肩关节外侧切口治疗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与传统入路比较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早期对肩关节功能影响小,值得临床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改良后外侧微创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结合组配式股骨头假体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26例,女44例;年龄67 ~95岁,平均78.3岁.新鲜股骨颈骨折62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8例(伤后2~4个月),均为GardenⅢ、Ⅳ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手术组完成.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组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传统后外侧入路组38例,其中男14例,女24例.对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假体的稳定性及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 术后随访12 ~28周,平均16周.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围术期失血量、输注血制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两组患者均可下地负重行走.两组Charnley髋关节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改良后外侧微创入路结合组配式股骨头假体置换术可减少术中组织损伤和出血量,缩短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8月—2007年8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7例,按骨折AO/ASIF分型:C1型6例,C2型13例,C3型8例。分别尺骨鹰嘴截骨、肱三头肌舌状瓣切口入路,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结果27例患者随访8~12个月,平均10.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6个月。肘关节功能根据Aitken和Rorbeck的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优良率82.4%,经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优良率60%。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的疗效明显优于经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  相似文献   

15.
经尺骨鹰嘴截骨手术入路有效固定治疗30例肱骨髁间粉碎骨折。所有患者均获6个月~5年随访,平均3年,骨折均一期愈合。27例术后功能恢复优良,优良率90%。尺骨鹰嘴截骨手术入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在漂浮体位下,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ocher - Langenbeck(K-L)入路同时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5年2月- 2009年3月采用漂浮体位,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L入路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5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A组)和在漂浮体位下,髂腹股沟前入路联合K-L后入路依次复位内固定治疗16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复位程度、Merled' Aubigne和Postel评分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15~27个月.A组与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 176±17) min、(196 ±23) min(P <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80±16)ml、( 874±19)ml(P>0.05),术中X线透视次数分别为(6±2)次、(14±6)次(P<0.05).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按Matta评定标准:A组解剖复位11例(73%),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1例;B组解剖复位9例(56%),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2例,两组解剖复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功能按照改良的Merled' 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关节功能优良率A组为93%( 14/15),B组为75%(12/16) (P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如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神经损伤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漂浮体位下,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L入路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某些复杂髋臼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研究经肌间隙入路与正中常规切口入路植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73例.经肌间隙入路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18-62岁,平均36岁;传统后正中入路48例,男性33例,女性15例,年龄19-70岁,平均42岁.比较围手术期参数,结果:经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术后脊髓恢复情况、术后切口延迟愈合或感染情况及其他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经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下床功能锻炼时间、住院时间、腰围固定及术后骨折愈合均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具有术中切口小、棘旁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锻炼早、骨折愈合快、术后恢复好、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及改良Stoppa两种入路方式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性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7年7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4例髋臼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分为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22例)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22例)。其中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组: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25~56岁,平均45. 2岁;骨折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型骨折12例,复杂型骨折10例;致伤原因: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7例,道路交通伤9例。改良Stoppa入路组: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龄27~59岁,平均47. 5岁;骨折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型骨折13例,复杂型骨折9例;致伤原因: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8例,道路交通伤8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如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骨折复位质量)等差异。结果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6. 7±2. 6)分和(17. 2±2. 4)分;手术显露时间为(18. 0±3. 5) min和(17. 2±4. 0) 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628. 4±25. 9) m L,显著低于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736. 8±37. 1) m L(P <0. 05);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 09%和36. 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的性别及手术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复位质量及有无异位骨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分析发现骨折类型、复位质量及手术时机是影响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独立因素(P <0. 05)。结论两种前入路手术方式治疗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相近的情况下,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术中围术期指标更优,医师应尽力做到解剖复位,帮助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骼腹股沟入路联合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及复位固定技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6月-2006年6月间经联合手术入路治疗63例复杂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类:完全双柱骨折26例,“T”形骨折18例,横断伴后壁骨折11例,前柱骨折伴横形后柱骨折8例。术后X线表现按Matta标准评估,远期髋关节功能和异位骨化率按d’Aubigne和Brooker标准评估。术中采用专用骨盆器械及骨盆重建钢板螺钉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时间18个月。骨折均愈合。解剖复位45例(71%),满意复位14例(22%),不满意复位4例(6%)。髋关节功能:优48例(76%),良9例(14%),可6例(10%),优良率91%。并发症:坐骨神经不全性牵拉损伤1例(2%);静脉血栓形成2例(3%);中、重度骨关节炎2例(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2%)。伤口发生浅表感染2例(3%);膀胱破裂1例(2%);骼腹股沟入路无一例异位骨化;K—L入路Ⅰ~Ⅱ度异位骨化1例(2%),Ⅲ~Ⅳ度异位骨化1例(2%)。结论经骼腹股沟联合K—L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显露充分,方便复位,固定稳定,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切口入路治疗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20~70岁,平均49.7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5例,坠落伤7例。平台前外侧骨折6例,前内侧骨折11例,前内、前外广泛骨折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4d,平均6.5d。22例均采取前内侧或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倒"L"型切口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以X线片下骨折线消失为准)以及术后12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73.4±40.3)min,术中出血量(187.5±53.1)mL,术后住院时间(16.3±4.6)d,骨折愈合时间(31.2±7.5)周。术中及术后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3±4.9)个月;术后12个月时膝关节HSS评分为(84.6±17.3),优良率为81.8%(18/22),两侧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前内侧或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倒"L"型切口入路对组织损伤小,骨折端暴露充分,利于直视下复位内固定,对膝关节远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