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建筑教育的历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巴黎美院(即:布杂)”建筑教育在中国从移植、本土化到衰败的一个发展史。如果从欧美国家建筑教育发展规律来看,“布杂”建筑教育的衰退大概是在1940年代前后的这二、三十年间发生的,从“布杂”的形式主义转向以现代建筑为基础的功能主义。而我们国家的“布杂”建筑教育则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的建筑—北京兴涛会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算深入却一直未曾中断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现象让我越来越感兴趣:就是在中国建筑传统中,对于我们今天称之为“建筑”与“城市”的两个概念并没有特别的区分,而这恰恰成了中国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干中国的传统来说,城市(如紫禁城、北京城)不过是放大的建筑,而建筑(如四合院)却可是缩小的城市。用今天的话来讲,所谓的“城市”与“建筑”具有平面与空间布局的同构特征。可能并不恰当:我把这种“城市”与“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称作“城市”与“建筑”的复合性。 中国建筑的另外的特点上一在于它的特别简化单一的…  相似文献   

3.
好、差、丑     
本期杂志记载了香港近10年的建筑历史,不只因为这是一个对建筑批判性的评估(很少在香港本地媒体批判性地讨论建筑),及1997年回归后10年来的都市发展,亦预示着在这个年代中香港正发展着一种大趋势,让大众去表达对发展,可持续发展、设计质量、竞赛、与内地融合及本土文物建筑保护的态度及意见。我们的城市正处在危机或再生的边缘,能否通过建筑师的努力以香港著名的拼搏精神推动我们的建设?本期分4个部分:回顾近10年来的重大工程,建筑师学会大奖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回顾和展望这两个部分主要以回顾及前瞻方式指出香港建筑的急切都市问题。我们的主题“好、差、丑”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柏林在过去的15年一直是“逆流而上”。我们没有与变化中的建筑风潮一道随波逐流,因为我们并不认为城市蔓延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去防止、至少可以说是在控制城市蔓延。在统一之后我们并没有试图去创造一个“新柏林”,尽管在1990年代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口号。  相似文献   

5.
“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新制宜主义”主张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建筑风格手法都包容进去,都为我所用,以创造一个丰富的含有“多义性”的人造环境。建筑除了反映高科技的时代精神,还要彰显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历史连续性。“新制宜主义”强调城市设计和场所精神,认为城市是逐渐形成的,新设计的建筑要与原有建筑融为一体,要为原有环境增色,而不能破坏原有的文脉与历史连续性;建筑与城市都是为人创造生活和交往的“场所”,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是为表现一定的“场所精神”服务的,而“场所精神”离不开特色,其特色要借助于建筑形象及其环境所蕴含的情调、神韵、气氛、节奏、尺度、风格等显现出来。新制宜主义运用的设计思路概括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得体切题,兼容并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句话,并强调细部设计。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上海在城市更新和建筑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引起了中国建筑学界和国际同行的关注。有关建筑保护的理论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历史建筑保护运动的发展过程;二是对西方典型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法规的研究。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技术性成果与历史建筑保护理论方面获得的研究成果没有足够的关联,“高”层面的理论无法直接指导“低”层面的技术手段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发挥正确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剑 《华中建筑》1996,14(1):13-13
十字路口……世界建筑进入新的转型期刘剑70年代以后,世界的建筑发展面貌已显示出将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设计思潮倾向于大胆求变,欲取得新的突破。尽管“现代建筑”有很大的成就,但对它的理论和成果已有所冲击。建筑的“变”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面和不同的层次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ID+C能给我们能释什么是“城市组”吗? 潘:(笑)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解释。首先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公司开办之初,我们接到的任务绝大多数是室内设计,可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做“室内装饰”,而是从建筑的角度先进行剖析、理解。进而根据功能需求列建筑空间的不足做调整,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空间,接着再进行适当的装饰,因为我们定位自己为“室内建筑师”而非单纯的“室内设计师”。第二个层面是我们对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的理解。一个建筑存存于城市当中,总会存不同程度上以各种方式影响甚至改变城市,严格来说,设计建筑的同时也设计了城市。我们在做一个建筑或室内空间的设计时。会影响到城市空间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甚至支配人们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方式。反过来,城市空间又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思路与走向,比如功能的定位、平面的安排、形式的塑造等,所以我认为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就是这样.我们把建筑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分子,也意识到设计师对城市所应负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的改造中,如何对待现有建筑(老房子)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传统工业逐渐衰退,或被搬迁郊外,原有的旧建筑、厂房、仓库等房屋设施就会被闲置。同时,在城市旧区进行再开发也必然会遇到大量的旧房,如何处理这些旧房、老宅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是做旧如旧、做旧似旧还是做旧非旧,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是要依不同情况而分别对待的。“名轩茶坊”改造自一所老房子。我们原以为它以传统方式营造的,改造时才得知,本宅是60年代初建造的。其外形保持古建特色,内部是以山墙架檩子的农宅式做法。故…  相似文献   

10.
从北京的“复古主义”,广州地区的“欧陆风格”的思潮,我们应认识到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这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只有不复古、不抄袭,才能创出新风格。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便产生与之相应的建筑形式与风格。这是我们教科书上说的从“历时性”的角度去观察建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从“共时性”的角度去观察,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但也会因为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许多的差异。 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每个设计人员都深有体会,每项设计都会受到领导的意愿、业主的喜好、有关管理部门人员的审美素质等情况左右,并不能“尽情发挥”。 近几年,笔者多次到首都北京,见到奥运村、国际展  相似文献   

11.
绿色建筑绿色建材与奥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筑的概念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91年兰达·维尔和罗伯特·维尔合著《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问世,其主要观点是:(1)节约能源;(2)建筑适应气候:(3)材料资源的再生利用;(4)尊重用户;(5)尊重地理环境;(6)整体的设计观。绿色建筑的概念随即引入我国,并与″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得以进一步发展。尽管对″绿色建筑″的内涵有各式各样的列举,范围有宽有窄,但基本上是围绕3个主题: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与…  相似文献   

12.
邓学才 《建筑工人》2007,(10):15-15
“两面三刀”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使用频辜,现在已歪曲成为绝大多数人痛恨的一个贬义词。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缩印本)解释为:比喻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玩两面派手法。其实,这是古代建筑中的一个建筑术语。是瓦工技术水平商低的一个标本。作为建筑界人士,应有醛要认识这一词语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3.
交流表达     
最近在做的对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校(AA)校长Brett Steele的采访让我感触颇多。在Brett Steele看来.“交流表达”在当今的建筑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将建筑学校的历史解释为“建筑学校的历史实际上是‘交流表达’的历史”。当对比19世纪的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世界上第一个建筑学校)和20世纪的建筑学校如AA时.  相似文献   

14.
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的保护应把建筑分级和保护分类概念区分清楚。建筑分级是以建筑的代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标准划分;保护分类是以对建筑物完全保存(绝对保护)、部分保存、局部保存等保护程度为标准划分。一、建筑分级l、建筑分级原则(1)“代表性’它括:历史年代,重要或典型建筑,材料结构,建筑风格,所处地段五方面;①历史年代——早期:清末(1911年以前)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法国:拿破仑三世、第三共和国时期中期:民初至抗日战争开始(1911年一1937年)后期:抗日战争开始至广州解放(1937-1949年)②重要或典型建筑——英…  相似文献   

15.
对城市设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云 《现代城市研究》2004,19(11):30-33
城市设计要做些什么?又怎样去实施?本文提出城市设计要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对应,涉及成果纳入城市规划。本刊今年第7期,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齐康著文说:“城市设计是通过具体的建筑设计去实现的。”“城市设计应看作城市中的建筑设计和建筑中的城市设计,具体解释为每栋建筑的设计和实施都是城市设计的一个实践部分。”这就要问,当某个城市广场周围的建筑项目未定时,怎样去做这个广场的城市设计?问题又回到城市设计要做什么,做到何种深度,城市设计的成果图应包括哪些,怎样去实施?欢迎大家来稿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方宏生 《现代装饰》2012,(3):132-135
因为境外设计项目的关系,我获得与客户同游欧洲的美差事。客户是一个阅历颇丰的成功人士,他的设计要求就是把喜欢的元素融进设计案里。尽管行程安排得并不宽裕,但从建筑参阅角度而言,还是有所收获的。欧洲的建筑发展史就是一部欧洲文明的发展史,如果要考究欧洲建筑的特色,则要选择汇聚古欧文化和现代建筑艺术的城市来做考察点。因此,我们选择了法国巴黎做为此行第一站,以下的文字不仅是法国之旅的感想,还是之后到达其它欧洲国家后得出的体会,希望在这里能够跟大家一道分享。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把业务领域从建筑设计延伸到室内和室外环境设计,兼理装修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经过几年的工作,有以下数点不成熟的体会和感想,就教于到会诸位: 室内设计和建筑装饰工程源于建筑,植根于建筑,所以它的设计核心和灵魂还是环境与空间,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把握住“空间”这个核心的核心、灵魂的灵魂,把设计的主要精力集中于研究空间的序列、组合、交融和流动……,去创造空间的协调和对比,去安排虚拟的、封闭的、半开敞的和开敞的……空间。特别在建立设计概念(IDEA DESIGN)阶段,要把设计对象  相似文献   

18.
方兴未艾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历史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的基础上,重点对80年代以来建筑历史与理论及历史建筑保护等方面的学术发展作了一些分析。认为八80年代以来是寻找历史与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在学科领域方面,还是在学术水平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广度与深度。在论文,专著,译文,及古建筑测绘与保护维护等方面,都是建国以来最具有成效的下时期在学科研究的内容上,也有许多新的突破,并开始与国外相关领域接  相似文献   

19.
朱小地 《建筑创作》2003,(12):30-30
“建筑服务社会”是我们院的核心理念,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经过54年的发展,完成了很多国家重点项目,从最早的20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十大建筑中的七项工程,到后来的亚运会,再到现在的奥运会——五果树松体育场(与Burcknardt Panner公司联合设计),我院设计水平的提高和我们国家建筑设计的进步是同步的,如在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评选中,北京市建筑设  相似文献   

20.
网上热点     
刘士兴 《时代建筑》2002,(4):111-111
从“T+A”找寻“网络上建筑精英”而引申出“网络与媒体”的讨论,到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对建筑与城市话题的日益关注,再到建筑杂志编辑会议的召开与报道,论坛上对网络、媒体与建筑相关系的讨论逐渐增多。在上期杂志的本栏目里,我们推荐了“2002年纯粹话题之三:建筑与媒体”。介绍了该话题所涉及到的“问题的界定、理解和注释”;而近期来,论坛上一系列相关热点话题的推出,使得“网络、建筑与媒体”这一命题更加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究竟由谁来进行这样的研究?对这个话题的哪些方面选择怎么样的视角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最终会取得多大的进展和影响?尽管短期内还很难就上述诸多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从这些话题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可喜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