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2020年北京市3岁以上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情况的调查,了解北京市居民不同种类植物油的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食用植物油和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0年开展的北京市居民含反式脂肪酸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项目中的植物油消费数据,纳入2 289名北京3岁以上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结合家庭称重法、食物频率法进行膳食调查,并通过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方法分析调查对象各种植物油消费情况。结果 北京居民植物油平均消费量为32.7 g/d,43.3%(991/2 289)的北京居民仅植物油消费量就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食用油摄入量(25~30 g/d),其中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的平均消费量分别为24.8、1.7、1.8 g/d。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的居民对各种植物油的消费量影响不显著。北京市居民中花生油消费率最高,为68.9%(1 576/2 289),其次为葵花籽油和玉米油,分别为6.1%(140/2 289)和5.7%(130/2 289)。结论 北京市居民植物油平均消费量高于膳食推荐量,植物油消费品种集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居民科学食用植物油,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中国23省(自治区、直辖市)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烹调油消费现状。方法 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2017—2020年开展的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参与家庭调味品称重调查的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称重记账法获得家庭烹调油消费量和人日数,结合家庭成员能量摄入比计算个体消费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烹调油推荐量进行评价。利用《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中各种脂肪酸含量,结合个体不同烹调油的消费量,计算个体通过烹调油摄入的不同脂肪酸量。结果 我国老年居民烹调油的平均消费量为32.32 g/d,其中植物油为30.36 g/d,动物油为1.89 g/d,动植物混合油为0.08 g/d;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地域的研究人群的烹调油消费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老年居民烹调油消费过多者占比43.84%;菜籽油、花生油和芝麻油是消费率最高的烹调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豆油是消费量最高的烹调油;经烹调油摄入的脂肪酸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结论 我国老年居民烹调油消费水平总体较高,超过40%的老年居民烹调油消费过多,应实施针对性行动并继续开展监测了解其消费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状况,为制定营养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2018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个大城市选取12 173名18岁及以上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连续3 d 24 h回顾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对象蛋类食物消费率和消费量,采用χ2检验与秩和检验比较消费率和消费量的差异。结果 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率为72.9%(8 875/12 173),全人群蛋类食物平均消费量为28.1 g/d(P25:0,P50:20.5 g/d,P75:43.9 g/d,P95:78.3 g/d),消费人群平均消费量为38.6 g/d(P25:17.6 g/d,P50:33.3 g/d,P75:51.3 g/d,P95:86.9 g/d)。高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和东部地区的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率和消费量较高。蛋类食物消费低于膳食推荐摄入量(40 g/d)的人群比例为71.5%(8 705/12 173),满足推荐摄入量(40~50 g/d)的人群比例为9.9%(1 201/12 173)。结论 蛋类食物在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中的消费较为普遍,但人均消费量相对不足。建议针对蛋类食物的营养知识进行宣教科普,适量提高我国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北京市3岁及以上居民肉类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食品营养和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全民健康。方法 本研究采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0年开展的人群含反式脂肪酸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项目中的肉类消费数据,共纳入北京市3岁及以上居民2 394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频率法收集肉类消费数据,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对象各种肉类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北京市3岁及以上居民肉类消费率为91.9%。其中,猪肉消费率为77.4%,牛肉消费率为50.6%,羊肉消费率为21.5%,禽肉消费率为23.0%。居民肉类消费模式受到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月收入的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猪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是民族,牛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民族、职业和家庭月收入,羊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和家庭月收入,禽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是家庭月收入。结论 北京市居民肉类消费率较高,肉类品种日益丰富,膳食结构逐渐完善,但猪肉仍是居民主要肉类消费产品,应给予居民科学营养指导,有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大的环境挑战。在目前全球大力推行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本文利用各国相关统计数据,分别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农产品消费碳排放等方面对中国、日本和英国居民农产品消费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中国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差距较大,农村农产品消费模式迫切需要进行调整和升级;农产品消费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碳排放的增加;居民农产品消费碳排放对生态和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急需实施低碳减排措施;日英发达国家居民农产品消费模式相对科学合理,对我国居民农产品消费模式的改善升级、建立低碳的农产品消费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食物当量统一量化分析了1980年以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量和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结合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探讨了居民食物消费种类的变化;通过进一步比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和不同收入阶层食物消费性支出,对比分析中国城乡居民及不同收入群体间的食物消费支出差异。研究发现,居民消费的食物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种类趋于多元化;居民直接粮食消费量逐年降低,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持续增加,未来我国食物安全问题将转变为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安全问题;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量与发达国家及饮食结构相似的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目前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已达到要求,肉类食物的摄入量略高于标准,但奶类的消费量还远远低于营养目标,食物消费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述我国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和规律,为进一步优化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1980—2021年食物生产及消费统计数据从宏观层面把握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讨论当前食物消费结构可能带来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食物消费结构的政策建议。结果:1980—2021年谷物和薯类的消费量呈现出平稳波动但整体变化不大的趋势;蔬菜和水果的消费量增长趋势最为明显;肉类、蛋类、牛奶、水产品、坚果、食糖和植物油等食物的消费量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结论: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逐渐多元化的同时,也呈现出杂粮消费减少以及动物性食物、植物油和食糖消费持续增加等特点,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调整改善居民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重庆市居民膳食中铬暴露水平及潜在的健康风险。方法 利用2018—2021年重庆市9类共2 780份食品中铬含量监测数据,结合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2018年重庆市膳食调查数据(3 d 24 h膳食回顾法),采用蒙特卡罗模拟估计重庆市居民膳食中铬暴露水平并评估其健康风险。结果 重庆市各类食物中铬平均含量范围为0.013 9~0.126 3 mg/kg,总体检出率为40.6%。铬平均含量以水产品及其制品最高,其次是特殊膳食用食品、叶菜类蔬菜和大米。重庆市居民膳食中铬每日平均暴露量范围为0.683~2.117 μg/kg·BW,高食物量消费人群的膳食暴露水平(P95)范围为1.165~3.597 μg/kg·BW。各年龄组人群的铬每日平均暴露量随年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1~6岁人群的铬每日平均暴露量最高,60岁以上人群最低;男性铬平均暴露量高于女性;城市地区人群的铬平均暴露量高于农村地区。谷物及其制品对重庆市居民膳食中铬暴露的贡献率最高,达39.31%~49.13%,其次为蔬菜、肉及肉制品。各年龄、性别、地区组人群膳食中铬每日平均暴露量和P95暴露量占每日耐受摄入量(TDI)的比例均低于1。结论 重庆市居民膳食中铬暴露的健康风险较低,谷物及其制品、蔬菜、肉及肉制品是膳食中铬摄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以在我国造纸工业最具代表性的一家制浆造纸联合工厂为研究对象,采用“造纸和纸制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和温室气体核算体系计算工具的方法,研究了温室气体种类、核算边界和方法、工厂能耗和碳排放总量以及碳强度。结果表明,2014年该工厂碳排放总量为430496.772 t CO2,不包含生物质能源产生的碳排放;基于工厂的纸浆碳强度为0.228 t CO2/t风干浆,为基于产品获得的各种纸浆碳强度的7.4%~56.9%;基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碳强度为1.08 t CO2 e/1000 USD,为我国造纸工业平均水平的56.3%;基于销售额的碳强度为0.301 t CO2 e/1000 USD,约为国际纸业公司的52.6%。结果也表明,影响企业碳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原材料种类、能源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为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碳排放交易权空间,企业应进一步进行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0.
全面、准确分析重要农业管理措施对于农业固碳减排的影响特征,对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为对象,研究硝化/脲酶抑制剂对土壤温室气体(CO2、N2O和CH4)排放、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壤碳库排放法(soil based approach, SBA)、生物量排放法(crop based approach, CBA)和土壤&生物量排放法(soil & crop based approach, S&CBA)3种方法对农田净温室气体效应(net greenhouse gas warming potential,NGWP)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相比只施尿素(U)处理,尿素+硝化抑制剂(NI)、尿素+脲酶抑制剂(UI)和尿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IUI)均能增加粮食产量和降低净温室气体排放。用S&CBA方法计算得到的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的潜力最大(15 704~17 860 kg/hm2),CBA法次之(4 195~7 107 kg/hm2),SBA法最低(-7 304~-6 599 kg/hm2)。由于3种方法的固碳单元不一样,评估结果差异较大、一致性差。S&CBA方法更适于评价强调粮食生产条件下的农田净温室气体效应。增加作物籽粒和秸秆产量,降低化肥使用和减少灌溉量是提高当前华北平原农田温室气体系统净排放潜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陈荣圻 《印染助剂》2022,(2):1-8,36
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后的100余年中释放了大量温室气体使地球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现,危害人类生命安全.联合国为此多次召开气候大会,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2次:(1)1997年气候会议签署《京都议定书》,确定6种温室气体,开启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建立碳足迹制度;(2)2015年气候会议中大部分国家签署《巴黎...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和活性碳纤维在防化服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叙述防化服的发展历程和分类,活性炭和活性碳纤维作为吸附材料的防化服的更新和防护机理,以及国内外活性炭和活性碳纤维在防化服中应用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在"双碳"目标下,全国碳交易市场悄然上线,为使服装企业更好地应对碳交易,建立由原料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回收商组成的服装闭环供应链模型,着重探讨了政府对再制造服装消费者补贴及制造商碳减排投资对服装行业发展、供应链成员利润及供应链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等.研究发现:随着碳交易价格的上涨,若无减排及无补贴,服装企业难以长久维系...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满足柔性锂离子电池对电极材料柔性化的需求,通过静电纺丝以及热处理的方法制备了兼具柔韧性和自支撑性能的磷酸铁锂/炭黑/碳纳米纤维(LiFePO4/CB/CNFs)柔性正极材料,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LiFePO4活性物质为橄榄石结构,自支撑LiFePO4/CB/CNFs柔性正极为具有较高孔隙的三维网络结构,CB和LiFePO4活性物质均可较均匀地嵌在CNFs基体中,CB在LiFePO4活性物质生成过程中对其纯度和晶体结构的形成未产生影响;当CB质量分数为0.10%和0.15%时,柔性正极均具有较好的电化学可逆性,首圈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41.1和139.1 mA·h/g,首圈库伦效率分别为87.3%和87.6%,且循环100圈后仍保持性能稳定,第2圈后的库伦效率维持在99%左右。  相似文献   

15.
碳纤维材料与碳纤维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鸿 《中华纸业》2004,25(5):57-59
介绍了碳纤维材料的性能、制造方法,对碳纤维纸的干法、湿法抄造工艺及设备进行了介绍。碳纤维纸可用于新型抗静电材料、空气净化、水净化及高屏蔽壁纸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钴酞菁(CoPc)/碳纳米管(CNT)柔性葡萄糖传感器在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制备了一种CoPc和CNT共修饰的柔性碳纤维织物(CFT)修饰电极,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的银/氯化银参比电极和铂对电极与其共同组成三电极体系的葡萄糖传感器。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修饰电极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图谱法、时间-电流曲线法研究葡萄糖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电子转移能力,葡萄糖检测线性范围为4×10-3~2.6 mmol/L,检测限为1.4 μmol/L (信噪比为3),灵敏度为231 μA·L/mmol;该修饰电极在检测葡萄糖时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测试10次后其响应电流仍可达到初始值的94.6%,且对果糖、蔗糖、乳糖、半乳糖、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等物质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17.
碳纤维的生产成本中原丝成本占了一半.木质素是储量丰富、类似于纤维素的天然聚合物,以木质素为原料的碳纤维其价格只有市售碳纤维的三分之一.介绍了木质素基碳纤维的性能、研究进展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碳纳米管的制备、纯化和功能化修饰方法,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主要有溶液共混法、固相加热共融法和原位聚合法,以及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和光电性能,指出碳纳米管与聚合物的详细复合机理尚待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针对碳纤维表面极性官能团少,化学活性低,与基体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弱等问题,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电泳沉积碳纳米管和氧化石墨烯修饰碳纤维提高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在不同的电泳沉积工艺下,分别在碳纤维表面引入碳纳米管和氧化石墨烯,对修饰碳纤维表面及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影响电泳沉积修饰碳纤维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展望了电泳沉积修饰碳纤维表面的研究发展方向,指出对碳纤维、碳纳米管和氧化石墨烯进行预处理,添加辅助工艺的电泳沉积设备制造将会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回顾国内外纺织服装产品碳足迹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特点,重点探讨了纺织服装产品工业碳足迹核算中亟待解决的核算边界不清、设备实际工作时间难以计量、公用能耗及物料碳足迹数据拆分不易、能源及物料的碳排放系数及计算方法不统一、产品分类质量基准庞杂、生产环境差异影响显著等几类基础性问题,为纺织服装产品工业碳足迹核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