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氨皂化的P507微乳液导电行为及FT-IR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导法研究了氨皂化的P507形成的微乳液体系,Ea-VH20%关系曲线表明,溶水率VH20%29%时微乳体系最稳定。利用FT-IR光谱研究了P507皂化时的分子结构变化、微乳液中水的存在形式及微乳液的相变化。增溶水过程发现,P507阴阳离子先发生水化,之后形成微液滴的内相,W/O型微乳液内相增溶水阶段出现渗透现象,再加入水使得分散相联通形成双连续相微乳液,最后发生相变,形成O/W型乳浊液。  相似文献   

2.
结合水平集函数方法及移动网格技术,利用有限元法模拟分析了离散型β相分布和连续型β相分布的AZ31镁合金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通过解Nernst-Planck方程得到腐蚀过程中AZ31镁合金/NaCl界面的电势、氯离子及镁离子浓度分布,并通过扫描离子选择性电极实验验证了此模拟方法的可行性.模拟分析表明,当β相离散分布在α相周边时,在与β相相邻的α相区域腐蚀速率最快,形成腐蚀缩颈坑,坑内氯离子富集,进一步加速了α相的腐蚀,最终β相逐渐脱离合金进入溶液;当β相连续分布在α相周边时,α相不断被腐蚀,最终α相全部溶解而只剩β相,求解随即停止.扫描离子选择性电极实验结果表明此模拟模型可以对镁合金的电化学腐蚀进行较好预测和判断.   相似文献   

3.
实验研究了微通道内去离子水的流动阻力特性,微通道当量直径范围De=0.210~1.069mm,雷诺数范围Re=102~104,截面形状分为矩形、半圆形及三角形.通过测量微通道沿程压降及出、入口局部压降随流量变化关系,获得了沿程阻力系数及局部阻力系数.结果表明:当截面形状相同时,摩擦阻力系数随着当量直径的减小而降低;当量直径接近,截面形状不同时,其摩擦阻力系数也不相同;进、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变化趋势一致,且入口局部阻力系数要比出口的大;流型发生转变的临界雷诺数Rec=600~1 000.  相似文献   

4.
用甲基萘馏分的熔融物与液体冷却剂直接接触进行连续分级结晶,以分离出β甲基萘。试验中采用了用连续对流结晶塔,用含60~86%β甲基萘的甲级萘馏分作原料,用23%氯化钠的水溶液作冷却剂。研究了在结晶塔中结晶的形成过程,塔下部的分散相主要由熔融液滴组成。随着熔融液滴上升其温度降低,开始形成结晶相,部分液滴凝结形成结晶混合物,进一步冷却时,结晶混合物的数量增加,颗粒变  相似文献   

5.
苏联某焦化厂提出用甲基萘馏分的熔融物与液体冷却剂直接接触进行连续分级结晶,以分离出β甲基萘。试验中采用连续对流结晶塔,用含60~86%β甲基萘的甲基萘馏分作原料,用23%氯化钠的水溶液作冷却剂。研究了在结晶塔中结晶的形成过程。塔下部的分散相主要由熔融液滴组成。随熔融液滴上升其温度降低,开始形成结晶相,部分液滴凝结形成结晶  相似文献   

6.
利用Gleeble-3500热力模拟试验机模拟了热送热装和冷装工艺下微合金钢连铸坯动态析出物状况,试验结果表明:铸坯压力加工试验初始温度越高、析出物的尺寸越大;冷却速率越小,析出物的数量越多.钛的加入可以细化奥氏体晶粒,由于TiN的形成温度较高、Nb(CN)形成温度较低,TiN可以作为新的析出相的核心,有效的抑制了铌多而细小的弥散析出.  相似文献   

7.
马樊  刘青  张江山  王超  孙建坤  李明 《钢铁》2022,57(10):101-109
 连铸二冷区铸坯表面温度通常高于900 ℃,此时喷淋液滴接触高温铸坯时不会湿润铸坯表面,仅在其上形成一层蒸汽膜,阻碍了液滴与铸坯表面接触传热。针对以上问题,以国内某钢厂连铸二冷区的扁平型水喷嘴为原型,建立了喷嘴射流仿真计算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了理论和实验室验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喷嘴自由射流区的流场分布,运用连铸喷嘴冷却检测系统测量获得了射流液滴粒径演变规律;结合数值模拟和实验室测定结果,定量分析了喷嘴在不同水流量下射流液滴冲击铸坯表面蒸汽膜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喷嘴的最大射流速度在喷嘴出口处,射流在喷嘴出口附近出能维持较大的射流速度,且随着水量的增加,射流保持高射流速度的距离也增长;整体射流的轴向速度占比均在80%以上。当喷淋水量越大时,射流液滴粒径变得越小;随着距喷嘴出口距离的增加,射流中心处的液滴粒径逐渐增大并达到最大值;当水流量为9和12 L/min时,液滴粒径基本相同,这表明当水流量增加到一定值时,冷却水量的增加不影响液滴粒径分布。在不同水流量下,随着喷淋距离的增加,液滴穿透铸坯表面蒸汽膜深度呈先增大后略微减小的变化规律,在喷射距离为100~200 mm范围内时,液滴穿透深度最大,这表明喷射高度在该范围时,喷淋冷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基于相似原理,采用水模拟钢液,用有机试剂模拟钢液中液态非金属夹杂物,同时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共同研究了夹杂物种类、两相间界面张力及黏度对于液滴聚并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夹杂物液滴间的聚合趋势与其自身的物理性质有紧密联系,其中液滴相与连续相之间的界面张力会促进其相互聚并,而液滴相的黏度则正相反,在液滴聚并过程中起抑制作用.因此,通过改变液态夹杂物与高温钢液之间的界面参数以及黏度参数,有望达到聚合或分散的控制目标,进而实现夹杂物尺寸的灵活控制.   相似文献   

9.
利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的PS及交联PS微球,干燥后经CTAB重新分散制得PS微球分散液;无定型TiO2溶解于H2O2制得钛前驱体过氧钛酸(PTC),并将PTC缓慢滴加入PS微球分散液中,强烈搅拌加热制备得到了TiO2/PS复合微球。经扫描电镜观测,发现微球由于在过氧介质中反应表面发生了破裂;采用化学稳定性更好的交联PS微球,制得表面形貌完整的复合微球。经X射线衍射测定,证明复合微球中TiO2为锐钛矿型。因金红石TiO2介电常数强于锐钛矿型,其电流变性能较强。为了制备金红石TiO2/PS复合微球,向体系加酸以调节体系酸度,发现当加入0.5 ml浓硫酸时,制备得到了表面形貌完整,且表面TiO2晶型为金红石的复合微球,并且再加入少量PVP后,微球表面TiO2的量明显增多,经热重分析测定其含量为8%。将复合微球分散在氨基硅油中,测试其在不同电压下粘度与剪切应力随剪切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使用复合微球作为电流变液固体相时沉降稳定性比纯提TiO2高了25倍;当分散体系两端电压为3000 V时,其屈服压力为525 Pa,最大粘度278.9 Pa.s。  相似文献   

10.
摘要:不锈钢酸洗污泥是危险废弃物,但其中含有大量有价值重金属,因而如何对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不锈钢污泥在碳热还原反应过程中铁、铬、镍等元素在物相间的相互作用及转化,探究铁、铬、镍元素在污泥中分布的影响因素。利用XRD分析污泥在还原过程中的矿相变化,金相显微镜、SEM EDS分析污泥还原过程中金属颗粒的形貌及其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在污泥升温碳还原的过程中,NiO与Fe2O3形成NiFe2O4尖晶相并被还原形成Ni-Fe金属相;FeO与Cr2O3形成FeCr2O4并与碳还原形成Fe-Cr--C金属固溶体;含碳的Ni-Fe-Cr-C等合金颗粒在高温下熔化并汇聚长大。当温度为1300℃时,渣相内部结构软化形成微熔池,使得金属液滴具备更好的迁移长大条件,非金属元素形成了以[Si-O]为主要网络结构的熔渣球团,这些网络结构由Ca2Al(AlSiO7)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