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NSCLC)耐药后再次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后的可行性及突变状态。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2018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的220例CT引导下NSCLC经过EGFR-TKI和/或化疗治疗后再次活检病例。结果220例患者,腺癌多见;共活检220次,穿刺成功率100%,55.9%在原发病灶取材,多为实性结节,肺内进针平均深度为(2.4±1.8)cm,平均手术时间(13.8±5.6)min;并发症发生率为31.8%,主要包括气胸41例(18.6%)和出血24例(10.9%);恶性细胞检出率为91.8%(202/220),4例(2%)肺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TKI治疗后转化为小细胞肺癌;治疗后EGFR基因突变不一致率为53.8%(49/91),45例(49.5%)出现T790M获得性耐药突变;19缺失突变伴T790M突变最常见,占38.5%。结论NSCLC患者治疗耐药后再次行肺穿刺活检安全可行,可为病理诊断及分子分析提供足够样本;治疗前后EGFR基因突变具有较大差异性;组织学活检可以阐释耐药机制,为靶向药物治疗失败或耐药的患者后续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贾静  张健鹏  焦宏彬 《武警医学》2008,19(10):901-903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评估化疗效果及病情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92例肺癌、32例良性肺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血清NSE水平.结果 肺癌组血清NSE的阳性检出率为59.78%,明显高于良性肺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其中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NSE阳性率水平显著高于肺腺癌及肺鳞癌(P<0.05或P<0.01).小细胞肺癌组NSE平均水平随肿瘤临床分期而升高.SCLC组化疗后NSE水平较化疗前明显下降(P<0.001或P<0.01).结论 血清NSE水平对小细胞肺癌诊断及疗效评估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口腔鳞癌患者基因突变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口腔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将患者分入突变组(存在基因突变)和无突变组(无基因突变),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同时记录基因突变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24个月的随访,统计患者复发情况,分析突变基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突变组和无突变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基因突变患者共检出94个基因的145个突变,其中,以TP53、TERT、ERBB2、PKHD1、PIK3CA最多。单核苷酸变异中,C>T(G>A)突变发生频率最高。随访期内,突变组22例患者中,复发6例,未复发16例。TP53、TERT、ERBB2突变与复发具有相关性(P<0.05)。在存在C>T(G>A)突变的13例患者中,3例复发,10例未复发。C>T(G>A)突变不影响患者预后(P>0.05)。结论 TP53、TERT、ERBB2突变在口腔鳞癌患者中较为常见且可能影响患者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肺腺癌细胞中筛选出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耐药、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的差异基因,构建蛋白互作网络,进一步筛选出枢纽基因,分析枢纽基因在肺腺癌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方法用GEO数据库中的肺腺癌细胞EGFR-TKI耐药基因表达谱芯片和EMT基因表达谱芯片共同筛选,STRING构建蛋白互作网络,MCODE分析蛋白互作网络的功能模块与枢纽基因,Oncomine分析枢纽基因在肺腺癌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结果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阻滞基因1B(CDKN1B)、肌微管素相关蛋白3(MTMR3)是网络枢纽基因。CDKN1B参与有丝分裂细胞周期、苏氨酸激酶、酶复合物、P53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调控过程; MTMR3参与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磷脂醇激酶、肌酸肌醇代谢等调控过程。与正常组织比较,CDKN1B在肺腺癌组织的表达降低,MTMR3在肺腺癌组织的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本研究发现了与肺腺癌细胞EGFR-TKI耐药与EMT相关的枢纽基因CDKN1B、MTMR3及其调控通路,这有助于分析肺腺癌EGFR-TKI耐药机制,寻找靶向治疗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与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40例原发性肺癌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率及与肺癌不同组织类型的关系;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的扩增与突变,结果显示;肺癌HPV阳性率为55%(22/40例),其中SCLC9/9例,鳞癌8/16例,腺癌5/12例阳性,P53基因第七外显子在HPV阳性的标本中有5/22例扩增,RFLP分析2/5例(SCLC,鳞癌各一例)突变,探讨HPV感染,P53基因与肺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小细胞肺癌的CT扫描和分子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CT扫描和血清肿瘤标志物 (NSE ,Cyfra2 1-1)检测联合应用对小细胞肺癌 (SCL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①回顾性分析 2 2 0例资料完整的SCLC的CT征象和病理基础。②前瞻性地研究经CT发现肺内病变并怀疑为“肺癌”的患者 12 0例 ,手术或活检前 1周之内采集外周血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 (ELISA)测定其血清中NSE ,Cyfra2 1-1含量 ,而后与临床病理结果 (经病理学证实为SCLC 40例、NSCLC 6 0例 ;临床随访证实为良性病变 2 0例 )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①SCLC的主要CT征象 :中央型多见 ,纺锤形或茄形肿块 ,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阻塞性肺改变相对较轻。②CT ,NSE ,Cyfra2 1-1对SCLC诊断的敏感性为 75 %、72 .5 %、32 .5 %,特异性为 73.75 %、83.75 %、48.75 %,准确性为 74.16 %、81.6 7%、43.33%。③联合应用时 ,CT加NSE有较高的敏感性( 87.5 %)和准确性 ( 78.3%)。结论 SCLC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CT诊断SCLC的敏感性可达 75 %;如能结合外周血NSE检测 ,对SCLC诊断的准确性为 78.3%,敏感性可达 87.5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与Cyfra2 1-1联用对非SCLC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并不能提高SCLC的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鼠肉瘤病毒致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KRAS)突变型肺腺癌是临床常见肺癌亚型,发病机制不清,预后不良。推测可能与KRAS突变对整个基因组的影响有关。本研究通过对KRAS突变型肺腺癌的转录组分析,探讨其预后不良和耐药的组学机制。为研究KRAS突变型肺腺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从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下载KRAS突变型肺腺癌的转录组数据库,首先利用R语言Impute程序包进行数据标准化,然后利用Limma程序包筛选差异基因,最后利用Robust rank aggregation算法筛选显著性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其表观调控机制,我们利用R语言Clusterprofile程序包和STRING数据库分别进行了KEGG pathway分析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结果 KRAS突变对全转录组影响复杂,包括改变细胞周期促进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影响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促炎反应导致免疫耐受,促进肿瘤生长;影响细胞色素P450信号通路导致耐药。结论 KRAS突变能够引起整个基因组发生异常变化,并与促进肿瘤生长、抑制抗肿瘤免疫以及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肺腺癌患者脑转移瘤的CT灌注成像参数预测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突变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治疗并完成肺癌病理及EGFR基因检测的45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EGFR突变型26例,EGFR野生型19例)。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灌注成像,应用颅脑CT灌注图像分割强化肿瘤和瘤周水肿,提取CT灌注参数。应用具有显著相关性的灌注参数预测EGFR基因的突变状态。采用ROC曲线评估脑转移瘤CT灌注成像参数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效能。结果:灌注参数中,脑血流量(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在肺腺癌2种EGFR基因突变状态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BF和MTT联合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AUC为0.790。结论:原发性肺腺癌患者脑转移瘤的CT灌注成像参数可用于预测EGFR突变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串珠征的形成机制,评价其在周围型小细胞肺癌(SCLC)、周围型肺腺癌及周围型肺鳞癌中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收集病理证实的周围型 SCLC 78例、周围型肺腺癌69例、周围型肺鳞癌33例,分别统计串珠征的阳性率、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率及纵隔淋巴结大于肺原发灶的比例,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例周围型 SCLC中10例串珠征阳性(12.8%),且纵隔淋巴结均大于肺原发灶;78例中63例纵隔淋巴结转移(80.8%),42例纵隔淋巴结大于肺原发灶(53.8%)。69例周围型实性肺腺癌中,无1例出现串珠征,25例纵隔淋巴结转移(36.2%),2例纵隔淋巴结大于原发灶(2.9%)。33例周围型肺鳞癌中1例串珠征阳性(2.8%),该例肺门淋巴结明显小于肺原发灶,33例中13例纵隔淋巴结转移(39.4%),6例纵隔淋巴结大于原发灶(16.7%)。经统计分析,串珠征在周围型 SCLC与周围型肺鳞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周围型 SCLC与周围型肺腺癌、肺鳞癌在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及纵隔淋巴结大于肺原发灶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串珠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SCLC 的生物学特性,在周围型SCLC与周围型肺腺癌、肺鳞癌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应结合纵隔淋巴结大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CT特征对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32例经病理确诊的肺腺癌患者治疗前的肿瘤标志物、CT特征及组织学EGFR基因检测结果,并根据EGFR基因检测结果分为突变组(61例)和未突变组(71例).将肿瘤标志物及肿瘤标志物联合CT特征分别构建Logistic回归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应用吉非替尼治疗的78例晚期肺腺癌患者,探讨影响疗效的各种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78例晚期肺腺癌患者,分别对性别、分期、吸烟状况、PS评分、血清CEA及EGFR突变状况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结果①78例晚期肺腺癌患者经吉非替尼治疗3月后评价疗效,客观缓解率为48.7%,疾病控制率为83.3%。治疗前患者的吸烟状况、PS评分、血清CEA及EGFR突变状况与治疗获益有显著相关(P〈0.05)。②治疗获益的65例晚期肺腺癌患者,吸烟状况、PS评分、血清CEA及EGFR突变状况影响疾病进展时间(P〈0.05);性别及临床分期虽然与疾病进展时间无统计学意义,但女性及分期较早的患者仍有较大获益趋势。结论吉非替尼对晚期肺腺癌患者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不吸烟、PS评分低、CEA水平高及有EGFR突变的患者更易从吉非替尼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大样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反转录酶基因上的多位点核苷(酸)类似物的耐药相关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提取1 121例患者血清HBV DNA,采用巢式PCR方法 扩增HBV反转录酶(RT)基因,对PCR产物进行DNA双向测序,对12个位点上的耐药相关突变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检出拉米夫定(LAM)耐药突变228例,阿德福韦(ADV)耐药突变32例,恩替卡韦(ETV)耐药突变13例,替比夫定(L-dT)耐药突变4例.多药耐药5例.LAM耐药突变中以M204V和M2041最常见,前者通常伴随U80M突变,后者常单独出现;ADV耐药突变中以N236T±A181位碱基替换为主;ETV耐药突变发生在LAM耐药基础上,以T184位碱基替换为主;L-dT的耐药突变为M2041.结论 用基因序列测定法检测HBV RT基因多位点耐药相关突变,有助于临床及时发现乙肝患者是否存在HBV基因耐药,合理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预测进展期肺腺癌患者EGFR突变状态。方法选取治疗前行PET/CT检查的进展期肺腺癌患者176例。PET/CT代谢参数为:SUVmaxT(原发灶SUVmax)、TLGT(原发病灶的糖酵解总量)、SUVmaxWBR(依据RECIST1.1标准选取病灶的最大SUVmax)及TLGWBR(依据RECIST1.1标准选取的所有病灶TLG总和)。分析SUVmaxT、SUVmaxWBR、TLGT、TLGWBR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进展期肺腺癌EGFR突变中的价值。结果显示:TLGWBR(≥222.6)、血浆CEA及ECOG评分预测是进展期肺腺癌EGFR突变的独立预测因素,TLGWBR(≥222.6)独立预测EGFR突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8,联合其他临床病理参数预测EGFR突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799。结论PET/CT代谢参数TLGWBR(≥222.6)作为最新的代谢指标,是预测进展期肺腺癌EGFR突变状态独立预测因素,联合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具有较高预测EGFR突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治疗后的失败模式及联合放疗的意义。方法 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EGFR-TKIs治疗的晚期伴EGFR外显子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失败模式及联合放疗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符合入组条件患者111例,中位年龄59岁(35~80岁),中位随访时间27.7个月(6.6~85.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10.3个月(6.2~30.5个月),中位总生存(OS)29.8个月(7.1~90.7个月)。其中主要失败模式为原有病灶进展(65例,58.6%),主要失败部位为胸腔内病灶进展(57例,51.4%)。寡进展患者(耐药时病灶数目1~3个)与≥4个病灶进展者比较,生存期明显延长,中位OS分别为32.5、26.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8,P<0.05)。仅胸腔内进展43例,放疗9例,未放疗34例,两组患者再治疗的中位PFS分别为9.6、5.7个月,联合放疗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13,P<0.05);失败后再治疗的中位OS分别为28.1、13.2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例寡进展患者,放疗12例,未放疗36例,中位PFS分别为9.6、4.2个月,联合放疗组较未放疗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2,P<0.05);失败后再治疗的中位OS分别为26.0、11.8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EGFR-TKIs治疗后仅胸腔内进展及寡进展的患者,联合局部放疗可以改善患者PFS。因此在1代EGFR-TKIs原发耐药的患者中,T790 M突变阴性或没有条件进行相应检测的这部分患者,在出现胸腔内进展或寡进展时,进行局部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肺腺癌中EZH2蛋白的表达,寻找更有效的肺腺癌治疗方法和为降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药(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耐药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肺组织中EZH2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状况。比较EZH2蛋白在腺癌、正常肺组织和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EZH2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 EZH2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84.00%)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12.00%)和肺良性病变组织(1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中EZH2的表达程度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学亚型及T分期有关(P<0.05);与EGFR基因突变无关。结论 EZH2可能参与肺腺癌的发生发展,其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无关,有可能成为肺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征象和血清NSE水平对小细胞肺癌(SCLC)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SCLC患者40例,回顾分析其CT征象及治疗前血清中NSE水平,研究它们对SCLC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其相关性。结果:(1)SCLC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2)CT诊断的准确率为75%,NSE诊断准确率72.5%,二者联用诊断的准确率为87.5%。(3)NSE阳性率随SCLC肿块增大、深分叶征的出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有增加的趋势(P<0.05)。结论:CT和NSE联用可提高SCLC诊断的准确率;CT征象和NSE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wtp53)对人肺腺癌细胞株的放射增敏作用,比较不同p53基因状态对照射的影响。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法)筛选p53基因状态不同的两种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及GLC-82,用腺病毒介导wtp53 (Ad-p53)转染后分别给予0、2和4 Gy照射,测定集落形成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结果 A549细胞的p53基因正常,而GLC-82细胞的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转染后wtp53在两种细胞内均成功表达。Ad-p53对A549及GLC-82细胞抑制率分别为55%和88%,对GLC-82抑制作用较强(P<0.01)。转染Ad-p53后照射,两种细胞集落形成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流式细胞仪分析Ad-p53使G1期细胞比例增加和凋亡指数增高,Ad-p53+照射组最为明显(P<0.001)。结论 Ad-wtp53可以抑制人肺腺癌细胞株的生长,增加其放射敏感性,其放射增敏作用并不依赖于细胞内源性p53基因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报告采用ABC酶联免疫法检测治疗前肺癌病人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活性水平结果。其中肺小细胞癌(SCLC)85例,非肺小细胞癌(NSCLG)194例,良性肺病60例;健康对照(73名)总体均值为9.2±5.0ng/ml。如将NSE>20ng/ml定为正常上限值,SCLC的阳性检出率为91.8%,NSCL)和良性肺部疾病的阳性检出率则分别是12.4%和3.3%,其他非肺部的恶性肿瘤的阳性检出率也很低。因此,NSE是SCIC和NSCLC鉴别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更有意义地是,NSE可用来监测临床治疗反应,并能预报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腺癌CT征象与p53基因缺失率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腺癌的p53基因缺失情况,并回顾性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间的关系。结果 p53基因缺失率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瘤体大小、深分叶征、短毛刺征、棘状突起、癌性空洞、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等征象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53基因缺失率与肺腺癌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肺癌穿刺针吸活检标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ⅢB~Ⅳ期肺癌患者行CT引导肺部病灶针吸活检术,应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穿刺标本EGFR外显子19及21突变.结果 (1)46例中腺癌40例、鳞癌3例、小细胞癌1例、未分化癌2例.(2)46例中EGFR突变24例;40例腺癌中23例发生突变,3例鳞癌中1例突变;30例女性中有20例突变,16例男性中有4例突变.(3)13例EGFR突变病例接受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6周后首次评估均为部分缓解(PR).肿瘤进展时间(TTP)最短12周,最长102周.结论 CT导向肺癌针吸活检标本能有效检测EGFR突变,可为进展期肺癌应用EGFR-TKI靶向药物治疗筛选优势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