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顾仁樾教授从脾论治眩晕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群  傅培红 《河北中医》2007,29(8):683-683
顾仁樾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心内科主任。从医40余载,治学严谨,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学验俱丰,尤其在眩晕诊治方面造诣颇深,临证擅长从脾着手,屡获佳效。我们有幸师承于顾老,亲聆教诲,深受教益,兹将其辨治眩晕的经验浅介如下。1脾虚为本痰瘀为标对眩晕的认识,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及“治痰为先”之说,张介宾有“无虚不作眩”之说,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风、火、痰、瘀、虚5个方面,而顾老认为痰、虚、瘀三者与脾密切相关。一则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忧思伤脾,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则气血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振,血虚则清窍失养,进而作眩。二则脾为阴土,主运化,喜燥恶湿,若嗜酒肥甘,或饥饱劳倦,伤于脾胃,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阻滞气机,清阳不升,痰浊上蒙清窍,发为眩晕。三则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艰涩,可致虚瘀共存;而脾虚不运,痰湿中阻,气血运行不畅,则瘀血内停,久病入络,可使眩晕反复发作,由此脾虚可致痰湿、血瘀。故眩晕证属本虚标实,正所谓“脾胃...  相似文献   

2.
<正>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医家多从痰、从虚、从肝风论治,故有"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各家学说。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从医五十余载,医术精湛,他认为眩晕的发作常常是多种病机兼夹出现,并以夹瘀居多,因瘀血不去,新血难生,且瘀阻脉道,致清窍失养而引起眩晕。张学文教授认为见其有瘀则当"从瘀论治",瘀血消除,气血畅通,清窍得养,眩晕自解,故他常说:"治晕先治血,血行晕自灭",临床用之每每获效。笔者有幸跟随张学文教授  相似文献   

3.
眩晕的主要病理不外虚实两端,虚者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清空。分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瘀血阻窍五型。  相似文献   

4.
董菊萍主任医师认为痰瘀痹阻脑络为眩晕病机之关键。又因风、火、痰、瘀、虚引起清窍失养,而将眩晕分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浊蒙窍、肝肾阴虚五型。以七味眩晕汤为基础方药,各证型合用相应方药治之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5.
张康  张倩  李侍显 《江苏中医药》2020,52(10):42-45
高血压病中医学称为眩晕,高血压病眩晕发生以脏腑精血不足和功能失司为本,肝阳盛则生风、脾胃虚则生痰、肾精不足则清窍失养,其病邪以风阳为主,风阳上犯或风阳兼夹痰瘀上扰为高血压病眩晕发作之实,加之患者情志失和、神思郁结导致高血压病眩晕反复,是为“盛在肝阳,虚在脾肾,郁在情志”。在形神一体观的指导下这三方面原因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治疗上三者需兼顾,即“三位一体”治疗法。肝阳亢盛治以息肝风、平肝阳、养肝阴,脾胃亏虚需健运脾胃、补养气血、化痰祛瘀,情志不遂当疏肝理气、安神助眠。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眩晕是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或清窍不利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多见于中老年人 ,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药防治眩晕有多种治疗方法。或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从肾论治 ,而从肺论治者 ,少为人用。兹就从肺论治眩晕九法 ,略识于下。1 宣肺祛风法 :所谓祛风必宣肺。严用和于《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 :“所谓眩晕者 ,眼花屋转 ,起则眩倒是也 ,由此观之 ,六淫外感 ,七情内伤 ,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六淫致眩说 ,补前人之未备。从临床…  相似文献   

7.
根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表现,可归属"眩晕"范畴,病位在头,头为"清阳之府"、"中精之府"、"诸阳之会"。人体清阳之气、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头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居于中焦,连通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可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所以脾胃在本病的发病和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产生清阳之气的源泉,倘若脾胃损伤,则纳运失职,升降失司,不仅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元神之府失养,且痰湿阻于中州,浊气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耳鸣等症。因此,脾胃在眩晕的发病和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治疗从脾胃入手,以补益、健运脾胃及调畅气机升降为主,并针对"风、火、痰、瘀、虚"不同的病理因素,佐以平肝、泻火、祛痰、化瘀、补肾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介绍李志道教授针药并用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的经验。李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候,本虚为髓海或气血不足,清窍失养;标实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水饮内阻是病机关键,治以温阳利水为主,方用五苓散加减,并配合胆经四透针刺治疗。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于晓东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686-1687
路志正教授崇尚脾胃学说,临床治疗眩晕病多从脾胃入手,认为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湿热中阻,上蒙清窍;脾虚湿盛,清窍失养;脾阳不足,寒饮上泛等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上或祛邪或扶正,但每每兼顾培补后天之本,验之临床,其效甚佳。  相似文献   

10.
介绍赵京伟教授从脾胃论治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经验。赵京伟教授认为,脾胃虚损则运化不足,脾 胃枢机不利则五脏受损,脾胃不足则痰瘀内生,蒙蔽清窍,脾胃功能失调是血管性痴呆致病的关键,临床上可 分为脾胃虚衰证、心脾两虚证、脾肾亏虚证、痰蒙清窍证、痰瘀互阻证5 个证型,脾胃虚衰证选用香砂六君 子、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心脾两虚证选用归脾汤、人参养荣汤;脾肾亏虚证选用还少丹;痰蒙清窍证选用 涤痰汤、指迷汤;痰瘀互阻证选用开心散、指迷汤、颠倒木金散、四物汤等合方加减,据证遣方,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总结师会从肝阳上亢、瘀血阻窍论治梅尼埃病的经验。该病病机不外虚实两端,本虚为髓海或气血不足,清窍失养;标实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1];病机关键为肝阳上亢、瘀血阻窍,自拟平肝活血方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窍。附验案一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马军燕  周际  冯利民 《光明中医》2022,37(2):314-317
古今临床医家多认为眩晕是以风、火、痰、虚、瘀致其病,而笔者认为气机升降失调,运行逆乱与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气机升降不及与太过均可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脑窍失养或被蒙蔽发为眩晕.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又主要表现为脏腑气机的升降失调,故可从肝与肺、脾与胃、心与肾等脏腑之气机升降失调来认识眩晕,并在治疗上以调理脏腑之气机升降出...  相似文献   

13.
周宝宽  周探 《河南中医》2012,32(10):1277-1278
眩晕轻者易被忽视,重者难疗.虽病因复杂,但不外风、火、痰、瘀、虚五端,脏腑多责之于肝、脾、心、肾.发病主因多为元神之府及清阳之窍失养、被扰,即现代医学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治疗眩晕有诸多方法与方药,可从风、火、痰、瘀、虚论治,亦可从肝、脾、心、肾论治.取酸枣仁汤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之功随证加减,治疗眩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医家多从痰、从虚、从肝风论治.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从医五十余载,认为眩晕是多种病机兼夹出现,并以夹瘀居多,因瘀血不去,新血难生,且瘀阻脉道,致清窍失养而引起眩晕.现介绍典型病案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李佩珊  老膺荣 《新中医》2023,55(13):217-220
<正>眩晕是由清窍失养或清窍受扰,以目眩、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临床常辨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阻清窍、气血两虚、肾精亏虚等证型进行治疗。中医对疾病的治疗重视时间因素,强调因时制宜。五运六气是中医从阴阳五行角度对时间因素进行认识和应用的理论,在体质调治及疾病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部分患者的眩晕发作与当时的五运六气有密切关系,临证时如能结合运气思维进行辨治,常可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16.
金元四大家自成流派,各有建树,其中对眩晕的论治各具特点。刘完素责之于肝,注重外风、内火合而为病;张从正责之于肝、肺,注重肝风、五行乘侮,肝阳亢奋,阳亢生风而致眩;朱丹溪责之于脾胃,注重痰、虚,痰瘀内阻,脑窍失养,脑髓不充而致眩;李东垣也责之于脾胃,脾气虚损其升清之力不足,脾气虚陷则运化失职,清浊升降失调,清浊不干,发为眩晕。这些观点对于理论和临床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瘀血是老年眩晕的重要因素,风、火、痰、虚、外伤等皆可导致瘀血。瘀血阻络,气血逆乱,瘀阻脑窍或脑窍失于濡养均可发病。故老年眩晕应重视瘀血这一病理因素,临证以活血化瘀治之常常能取得好的疗效,本文主要介绍从瘀论治眩晕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8.
胡文健 《陕西中医》2008,29(7):932-933
眩晕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它可以在各个年龄段发生,中医对眩晕的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受《金匮要略》启发,对以旋转为主的眩晕,从饮论治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眩晕一般意义上包括了旋转性、非旋转性头晕,中医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肝责之于实,多见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脾肾责之于虚,多见脾胃亏虚导致气血不足,肾精亏损导致髓海失养,肾阴亏虚导致水不涵木。从病理因素来讲多责之于痰和饮。以上各个脏器或病理因素致病各有特点。肝阳上亢之眩晕表现为头痛头胀烦躁易怒,其头晕或为旋转性或为非旋转性,多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多见于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则头晕好转,血压上升则头晕发作。因脾胃不足导致气血亏虚的头晕则多非旋转性,其头晕多呈持续性,绵绵不止,休息好转,劳累加重,常伴有面色苍白、少气无力之症。痰湿导致的头晕则多表现为头重如裹,昏昏沉沉,得汗则舒,其头晕也多非旋转性,常伴有纳差、胸闷、恶心等症。饮邪致头晕则有它独自特点,表现为以眩晕为主,头晕目眩,发则晕眩较剧,天旋地转,愈则和常人无异,发作时除了恶心、呕吐、汗出之外多无其它兼征。笔者初临证之时常从肝、脾、肾、痰几方面治疗眩晕,应用天麻钩藤饮...  相似文献   

19.
眩晕其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相似文献   

20.
伍大华教授认为,眩晕乃风眩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所致。其病性以本虚标实为主,本虚为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血、津液、精、髓亏虚,不能上荣头目;标实或为风火痰瘀郁阻清窍,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气上扰,发为眩晕。周围性眩晕急性期病机为肝风裹挟痰浊上犯,应治以熄风化痰,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缓解期以补肾培元为基本治法,采用平眩定晕汤平补肝肾,熄风化痰。脑梗死或脑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所致眩晕急性期,应以西医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缓解期以中医治疗为主。其病机为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在补益肝肾的基础上,痰瘀同治,常以柔肝通络汤为主方。精神疾患相关眩晕常合并焦虑、抑郁或睡眠障碍,病机关键为肝郁气滞,且常兼夹血瘀、痰浊、火热、水湿等病理因素,以疏肝解郁为治疗法则,同时注重心理治疗,常以逍遥既济汤为主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