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甘肃省2010—2015年新农合住院率、患者流向和费用负担等进行分析,探讨住院费用过快上涨的原因,发现新农合制度存在的问题。方法:从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及华东公司提取2010—2015年新农合住院相关数据以及年度报表,分析方法采用卡方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5年新农合住院率由6.37%提高到11.85%(χ2=503 005.45,P=0.000);流向县外医疗机构病人明显,县级医疗机构由41.05%提高到52.08%(χ2=103 245.25,P=0.000)。2010—2015年县外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最高为58%,乡级最少为7.53%。2010—2015年乡级、县级、县外医疗机构平均补偿比例分别为79.25%、66.30%和49.52%。结论:甘肃省新农合在住院服务利用、补偿费用不断提高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患者就医流向不合理,补偿人次和补偿费用主要流向县及县外医疗机构,应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不断提高补偿水平,合理引导患者就医流向。  相似文献   

2.
新农合制度运行现状分析——基于6省14县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新农合住院服务利用、补偿、基金等方面运行情况,了解各地新农合的进展。方法:东、中、西部各选2个省,每个省随机选择2个县(江苏、广西抽取3个)作为样本县,对14县新农合基金和住院服务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2012和2013年平均筹资水平分别为300和350元左右;利用县外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比例较高,I县甚至超过40%;除江苏、安徽外,其他四省住院补偿受益率超过10%;除福建外,住院实际补偿比超过50%;各县次均住院费用差异较大,2013年上涨明显;个人自付次均住院费用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各县不同,部分县2013年有所下降;流向县外医疗机构的基金比例较高,G县甚至超过50%;当年基金多发生赤字,基金累计结余率在1%~2%之间。结论:新农合筹资水平较低,个人筹资责任较轻。住院服务利用结构不尽合理。住院实际补偿比提升乏力,群众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不明显。基金可能存在监管乏力,且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状况及住院补偿比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新农合运行状况及影响住院补偿比的因素。方法:利用系统抽样方法在4地对1034名参合农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路径分析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住院补偿比的因素。结果:受访者新农合实际住院补偿比例为20.58%;新农合补偿后住院费用构成灾难性支出的比例减少了7.5%,贫困率降低5.49%;受访者对住院补偿制度的知晓率为31.81%,满意率为98.75%;23.5%的受访者愿意缴纳20元以上的个人参合费。参合者就诊医院级别与住院补偿比的标准回归系数最大,参合者就诊医院级别可以对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住院补偿金额和住院补偿比例产生影响。结论:新农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疾病负担,但住院补偿比例偏低,参合者对新农合的满意度较高,但对合作医疗制度的知晓率较低;参合者就诊医院级别是影响住院费用和住院补偿比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全面了解呼图壁县新农合运行情况,分析各级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对象:资料来源于呼图壁县相关部门新农合调查情况。方法:对所得资料利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录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呼图壁县新农合住院县外住院、呼图壁县人民医院、呼图壁五工台卫生院补偿比例从低到高,依次是县外住院的20.30%,县人民医院的21.84%,五工台卫生院的64.66%,补偿比例相对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济南市农村居民住院服务利用率及费用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济南市农村居民的住院服务利用率、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利用住院服务、有效控制住院费用上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在济南市抽取的章丘市、长清区、平阴县3个市(县、区)共3 458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济南市农村居民2006和2008年的住院服务利用率分别为4.89%和3.90%,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6 385.74和7 127.08元,日均住院费分别为459.34和534.17元,新农合补偿费用分别为701.49和914.82元,新农合补偿比例分别为10.99%和12.84%,自付费用比例分别为89.01%和87.16%;不同特征农村居民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自评健康状况、吸烟、饮酒情况的农村居民的住院服务利用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经济收入居民的住院服务利用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是济南市农村居民住院概率的危险因素,年龄15~24岁是农村居民住院概率的保护因素;住院天数、新农合补偿费用、住院机构、住院疾病和地区是农村居民住院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济南市农村居民住院服务利用率较低,住院费用较高,新农合补偿较少;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分流制度、缩短住院时间、加大新农合补偿力度是控制住院费用、减轻农民经济负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安徽地区脑梗死住院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和补偿情况。方法:借助安徽省新农合省级平台系统,收集6个县2017上半年脑梗死患者住院费用明细,对住院费用及补偿水平等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结果:脑梗死贫困患者住院率及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均高于普通患者;患者住院费用以检查费、药品费和治疗费为主;95.44%脑梗死患者在县域住院。结论:脑梗死贫困患者住院率高于普通患者;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和药品费占比均下降,县乡两级是患者住院服务利用的主体;住院补偿比例提高,患者疾病负担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三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筹资支付以及保障群体的服务利用,明确三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间保障能力的具体差异.方法:对比2004-2010年三大保障制度间的筹资支付;基于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利用最小系数比例法对比不同保障群体间的服务利用.结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是新农合的10倍以上,新农合补偿费用不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偿的1/1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的居民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的人群范围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2.71倍和1.80倍,是新农合的1.77倍和1.42倍,在住院服务深度上分别为其2.15倍、3.42倍.结论:不同保障制度通过制度分割将保障居民区别对待,服务获取差异性不能与其人群特征的差异性对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筹资补偿与服务利用上存在不公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经济收入水平参合人群住院受益公平性。方法:将参合对象划分为五保户、低保户、一般参合对象3个类别,利用肥西县2011年全年新农合住院补偿数据,分析3类人群住院服务利用情况及新农合补偿受益情况。结果:3类不同经济收入水平人群的住院受益率、住院流向、实际补偿比及基金使用率均存在差异,相对最贫困的五保户的住院受益率、实际补偿比及基金使用率最高。结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受益较为公平,这于新农合政策向贫困群体倾斜有关。同时存在贫困群体对高层次卫生服务的利用相对较少及其他参合人群就诊流向不合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医改后辽宁省农村居民住院流向和费用负担情况。方法:利用2005—2017年辽宁省新农合报表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相关数据,以及典型地区访谈,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新农合使农村居民住院服务需求得到释放,住院流向发生较大变化,流向乡镇卫生院的比例快速下降;同时,参合居民次均住院费用和实际补偿比呈现上升趋势。结论:为保障新农合资金可持续以及缓解农村居民住院费用负担,应采取措施降低居民无效住院率,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并通过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发挥县域内资源优势,引导农村居民合理选择医疗机构就医。  相似文献   

10.
安乡县自2007年元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以来,积极创造条件,优化医疗服务,严格规范管理,保障了新农合工作的健康运行.全县有87 710人次参合农民得到了住院和门诊补偿,受益率为23.37%,共补助基金1 558万元,其中住院补偿1 385万元,占住院基金的93.00%;住院费用补偿率为33.34%,人均补偿668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农合补偿政策(补偿比、封顶线的提高以及起付线的设置)对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选取山东省济南市三县区(章丘市、长清区、平阴县)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获得2006、2008和2011年个体水平非均衡面板数据(9 020人),利用二元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以人数计,山东省济南市三县区2006、2008和2011年的住院率分别为4.68%、3.99%和4.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5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补偿比越高,住院服务利用率越高(OR=2.775),经济状况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高收入组相对于低收入组利用更多的住院服务(OR=1.838、2.475、5.057),年龄≥65岁、年龄≤5岁、已婚组、患有慢性病、家庭规模≥4人住院服务利用率较高(OR=1.434、5.109、1.727、3.345、1.305),户主性别为男性、健康自评状况一般组与较好组相对利用较少的住院服务(OR=0.589、0.472、0.324)。结论新农合政策中补偿水平的提高能够影响农村居民住院服务利用的增加,经济状况与健康自评状况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汾阳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参合情况、患者住院率的变化、患者流向及其住院费用进行分析,探讨新农合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新农合政策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新农合管理中心获取汾阳市新农合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2009—2011年新农合住院患者流向及其费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汾阳市新农合住院率逐年上升,2011年达7.62%,乡级医疗机构住院比例逐年提高;次均住院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实际住院补偿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有下降趋势。结论汾阳市新农合总体运行平稳,但应完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控制住院率和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加大基层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实际补偿比,降低自付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收入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补偿情况,衡量新农合制度对改善疾病经济负担的公平性。方法:资料来源于2008年宁夏3县的家庭问卷调查,利用收入五分位法进行分类。结果:低收入农民面临更多的卫生服务需要,新农合起到提高服务可及性、降低疾病经济负担的作用;但降低经济风险的作用有限,公平性未得到改善。结论:提高农民卫生服务利用和费用补偿的公平性,对降低农民的疾病经济风险、完善新农合制度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住院补偿的角度分析了中西部地区新农合的发展现状,结果显示:样本地区新农合普遍提高了住院补偿比,但实际住院补偿比仍然偏低,且两者不一致的程度比较突出;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住院补偿比存在明显差异;住院补偿标准频繁调整,不利于补偿效果的体现。为此建议,进一步突出实际住院补偿比在衡量新农合补偿效果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稳定新农合补偿政策,建立科学的新农合补偿政策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5.
蒙自县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蒙自县农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现状,探索提高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途径。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蒙自县两个乡镇944户农户4290人进行卫生服务利用调查,分析不同乡镇和不同家庭人均收入农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分析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结果:实施新农合后,蒙自县农民两周患病就诊率为18.2%,住院率8.7%,均明显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和基线调查水平。两周患病未就诊率和需住院未住院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两个乡镇之间和不同人均收入居民之间的就诊率和住院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次均住院费用和次均住院补偿费用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新农合在筹资水平和补偿比方面都应该考虑向贫困乡镇和贫困人群倾斜,以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集中指数和集中曲线分析四川省富顺县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受益公平性,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四川省富顺县3镇12村的农村居民进行结构式问卷访谈,采用家庭资产评估法对参加新农合的居民进行经济分组并计算住院率、应住院未住院率、住院补偿率和人均补偿比的集中指数并绘制集中曲线,以分析新农合对不同经济水平参保人群住院受益的公平性。结果住院服务利用方面,住院率、应住院未住院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974、-0.1717,二者的分布随着经济水平的降低均呈现增高趋势且应住院未住院的不公平程度较为严重;住院补偿方面,住院补偿率和人均补偿比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017、-0.0634,住院是否获得补偿在人群中分布较为公平,而补偿费用占住院费用的比值在低收入人群中更高。结论新农合能有效保证低收入人群对住院医疗服务的利用,但应住院未住院的情况在低收入人群中更为突出;低收入人群获得补偿率和人均补偿比较高,但人群总体补偿比偏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武陟县农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受益情况调查分析,掌握参合农民受益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新农合政策提供建议.方法:以武陟县新农合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获取农民受益情况,并结合新农合制度的变化,对受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住院受益率2006年-2009年逐年升高,2010年比2009年降低0.24%,住院实际补偿比维持在30%-40%之间.门诊补偿人次和受益率大幅度升高,2010年分别达到292059人次和112.35%,门诊实际补偿比由2006年的70.05%降低至2010年27.75%.随着补偿模式的改变、筹资标准和参合率的逐渐升高,受益面逐渐扩大,由于次均医疗费用的上涨,受益程度没有提高.结论:参合农民的住院和门诊受益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实际补偿比没有明显提高,补偿模式、筹资标准、参合率和次均医疗费用是受益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农合住院补偿方案对居民住院机构选择的影响,为完善住院补偿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对6024位农村居民进行了户调查;通过文献法,了解调查地区住院补偿方案设计现状。结果:调查居民住院机构以乡镇级和县级医疗机构为主;影响居民选择住院机构的因素包括:年龄、不同级别住院医疗机构补偿比差距、对新农合补偿方案的了解程度、人均纯收入。结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的不同、对新农合补偿方案的了解程度影响着居民的住院机构选择。因此,应逐步提高住院补偿水平,并对基层医疗机构设置较高补偿比,同时加强新农合补偿方案的宣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制度的保障范围、保障程度和保障效果,为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供建议.方法: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资料数据计算相关指标,对保障状况进行描述.结果:保障范围方面,新农合参合率较高、覆盖服务范围较广,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需要进一步提高实际参保率、扩展统筹基金保障范围;保障程度方面,职工医保和新农合的住院补偿受益面高于居民医保,职工医保的实际住院补偿水平高于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保障效果方面,新农合在降低参合人员经济负担、提高医疗服务利用率方面发挥了较积极的作用,职工医保的保障效果需要进一步加强.结论:建议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完善各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新农合实际住院补偿比的因素。方法:利用定性访谈和灰色关联分析确定影响因素。结果:访谈中获知影响新农合住院补偿的因素可以归纳为7个方面。灰色绝对关联系数最大的三个指标是参合率、人均筹资标准和个人自付住院费用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8754、0.7004和0.6939。结论:2004—2008年参合率、人均筹资标准和住院费用是影响云南省某县新农合实际住院补偿比的三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