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癌栓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1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癌栓的患者。在行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吡柔比星动脉灌注化疗后用与吡柔比星、碘油和PVA颗粒(直径300 μm)混合物进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癌栓治疗有效患者11例(占68.7%,11/16),其中位生存期为13.5个月(7.5 ~ 26个月)。整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范围2.6 ~ 26个月)。5例癌栓无反应组(癌栓对治疗无反应)的中生存期为3.3个月(2.6 ~ 12.5个月)(P < 0.01)。所有患者无严重栓塞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癌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及无水乙醇注入术(PEI)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06年至2010年诊治的原发性大肝癌92例,其中15例行TACE联合RFA(Ⅰ组),29例行TACE联合PEI(Ⅱ组),21例行TACE、RFA联合PEI(Ⅲ组),仅行TACE 27例(Ⅳ组)。分析比较4组的临床疗效及总生存时间(OS),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因素。结果 4组相比,肿瘤缩小及肿瘤坏死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8,P = 0.026);Ⅰ、Ⅱ、Ⅲ和Ⅳ组OS分别为18、14、20和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门脉癌栓及术前AFP值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P = 0.028,P = 0.031)。结论 TACE、RFA联合PEI治疗大肝癌与TACE联合RFA/PEI或TACE相比,可明显提高肿瘤缩小、坏死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术后发生肝癌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诊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方法 对2007年9月—2013年9月间原发性肝癌行TACE治疗术后并发肝癌破裂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6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1 379次TACE术。其中,8例患者在TACE术后出现肝癌破裂出血,例数发生率为1.2%,例次发生率为0.6%。8例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平均为(11.5 ± 2.6)cm(7.6 ~ 15.9 cm),病灶均位于肝包膜边缘,多数突向表面生长,5例合并有门静脉高压;TACE术中平均碘油使用量为(14.9 ± 4.5)ml(8 ~ 20 ml)。行急症肝动脉栓塞治疗(TAE)4例,行内科保守治疗4例,7例患者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仅1例患者TAE止血成功后恢复出院。结论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肝癌破裂出血虽较为少见,但其后果却极为严重;其发生可能与病变特征(如肿瘤巨大、位于肝脏边缘突向表面生长或合并门静脉高压)及介入栓塞方法(如注入碘油后未使用颗粒栓塞剂加强栓塞)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共进行77例次经动脉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经动脉灌注化疗54例次,肝动脉化疗栓塞23例次。分析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临床反应为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6.2%(16/21);影像学疗效评价有效11例、稳定4例、疾病进展6例;PFS(15.0±10.9)个月,OS(31.2±17.4)个月。结论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安全有效,可作为不能手术切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方法、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入选的192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单纯TACE组和氩氦刀联合TACE组(联合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AFP、肿瘤复发率及生存期情况。结果单纯TACE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29%,联合组为88.04%;单纯TACE组肿瘤复发率为(42/100),联合组肿瘤复发率为(11/92);单纯TACE组血清AFP下降的程度明显低于联合组;通过30个月的随访可见各个时期的联合组生存率都要高于单纯TACE组。结论氩氦刀冷冻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TACE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粒子植入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分为单纯组(20例)和联合组(30例),联合组行急症肝动脉栓塞术(TAE)→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TACE术序贯治疗,单纯组急症TAE术→TACE序贯治疗。治疗1个月后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CT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AFP水平变化、肿瘤缩小率、1、2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AFP正常率、肿瘤缩小率和1、2年生存率分别为85.7%、90%、90%、66.6%,明显高于单纯组的33.3%、65%、55%、30%(均P<0.05);而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粒子植入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可充分发挥其优势,明显增加治疗效果,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研究FOLFOX4方案经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途径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0年11月—2013年3月以经肝动脉结合肠系膜上动脉双途径(5 Fu 400 mg/m2肝动脉灌注化疗,奥沙利铂85 mg/m2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栓塞; 亚叶酸钙200 mg/m2 静脉推注d1,d2;5 Fu 600 mg/m2 经肠系膜上动脉保留导管维持灌注22 h,d1,d2)即“FOLFOX4”方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21例;选取同期的单纯肝动脉栓塞治疗PHC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均4 ~ 6周重复第2次治疗,2次治疗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至随访时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1.9%和28.6%,中位生存时间为14.7个月和9.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0和P = 0.037)。研究组消化道反应及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FOLFOX4方案经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途径治疗PHC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IVC)-右心房(RA)癌栓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IVC-RA癌栓患者,行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认肿瘤供血动脉,之后行TACE。栓塞材料包括化疗药物-碘化油混合乳剂及颗粒型栓塞材料,栓塞的靶血管包括肝动脉分支、右侧膈下动脉、胃左动脉分支等。术后定期随访,酌情行进一步治疗。结果 17例患者共行TACE治疗45次,所有治疗均成功,无明显并发症。17例患者IVC-RA癌栓均可见明确供血动脉,肝动脉分支供血12例,肝外动脉供血9例,其中胃左动脉1例,右侧膈下动脉8例。复查CT,15例患者可见IVC-RA癌栓内碘油沉积。17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52.9%、29.4%。结论 原发性肝癌 IVC-RA癌栓血供丰富,主要供血动脉包括肝动脉、右侧膈下动脉,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IVC-RA癌栓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准确判断肿瘤供血动脉是实现肝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基础。本研究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锥体束CT三维肝动脉造影(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hepatic arteriography,CBCT- HA)对比DSA肝动脉造影(DSA- HA)在判断肿瘤供血动脉的价值。方法 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组研究。术中分别进行DSA- HA、CBCT- HA、碘油- TACE(Lip- TACE)、碘油CBCT(Lip- CBCT)。2名有经验的介入科医师共同分析DSA- HA和CBCT- HA影像学资料,判断肿瘤供血动脉。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5个肿瘤通过金标准确定肿瘤供血动脉。DSA- 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40个,其中真阳性32个,假阳性8个。CBCT- 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72个,其中真阳性68个,假阳性4个。CBCT- HA对肿瘤供血动脉判断的灵敏度为68/75(90.7%),明显高于DSA- HA(32/75,42.7%)(P<0.001);阳性预测值(68/72,94.4%),亦高于后者(32/40,80.0%)(P=0.040)。结论 CBCT- HA对肝癌肿瘤供血动脉的判断明显优于传统DSA- HA,对超选择性TACE治疗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化疗灌注术(TAI)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并在术后1 ~ 3个月行预防性介入治疗的79例患者,研究终点为2013年6月。病例分为TACE(n = 41)和TAI(n = 38)2组。2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 Pugh评分、术前肿瘤直径及AF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术中将导管超选进入肝固有动脉,造影证实无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病灶后经导管注入药物,TACE组采用碘油化疗药物乳剂,TAI组则采用单纯化疗药物灌注。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的1年复发率,Kaplan Meier 估计法比较无瘤生存期,t检验比较平均住院日差别。结果 79例患者中共有11例患者确认为切除术后复发,总体1年复发率为13.9%,其中TACE组1年复发率为12.2%(5/41),TAI组为15.8%(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13,P = 0.645)。TACE组平均无瘤生存期为(21.6 ± 1.5)个月,TAI组为(17.4 ± 3.0)个月,TACE组明显优于TAI组(P = 0.038)。TACE组平均住院日为(6.3 ± 1.8)d,TAI组为(5.9 ± 2.1)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522)。结论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TACE或TAI的1年复发率无差别,但采用TACE可望提高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术后早期(6个月内)肝内复发转移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36例原发性肝癌外科术后早期诊断肝内复发转移并接受TACE治疗,根据首次DSA表现分为切缘复发或单发病灶组(n = 15)和肝内多发病灶组(n = 21)。治疗方法为先灌注适量化疗药物,然后以表阿霉素碘油乳剂栓塞肿瘤血管。根据复查CT及甲胎蛋白等临床情况决定是否重复治疗,随访12个月内治疗效果。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组方差分析和t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肝内多发病灶组在术前肿瘤伴子灶、合并门脉2级分支以上瘤栓、巨块无包膜方面高于局部复发/单发病灶组(P < 0.05)。患者均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总体平均介入治疗次数、术后6个月治疗有效率及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3.0 ± 0.7)次、58.3%、66.7%;两组相比较分别为(3.3 ± 0.8)次比(2.9 ± 0.7)次(t = 1.688,P = 0.101);80.0%比42.9%(P = 0.024);86.7%比52.4% (P = 0.03)。结论 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TACE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对于肝内多发病灶患者12个月生存率较差。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观察TACE联合RFA和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肝动脉灌注治疗临床分期Ⅰ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确诊的80例行综合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根据是否联合CIK治疗,分为TACE联合RFA及自体CIK细胞治疗组38例(研究组),TACE联合RFA治疗组4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的生活质量(QOL)、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无进展生存期(PFS)及生存率观察指标。结果 ①QOL评分:研究组术后QOL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免疫功能:研究组和对照组免疫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FS和生存率: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分别为48个月和40.1个月; 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9.5%、71.1%、55.3%和95.2%、88.1%、64.3%、28.6%,研究组的中位PFS和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TACE联合RFA及自体CIK细胞肝动脉灌注治疗临床分期Ⅰ期的原发性肝癌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的中位PFS和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经动脉介入栓塞(TAE或TACE)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08年8月-2011年11月的11例采用急症介入栓塞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得以成功止血,术后30 d生存10例(90.9%),术后3个月生存6例(54.5%),术后1年生存3例(27.2%)。结论 TAE(TACE)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不仅能达到立即止血,提高患者生存率的目的,还能为后续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究射频消融术(RFA)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及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 年1月4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分为治疗组(RFA+TACE+cetuximab)23例和对照组(TACE+cetuximab)26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实体瘤疗效、1年总生存率(OS)、1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达到73.9%(17/2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6.9%(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 1年PFS为52.2%,优于对照组的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无法手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RFA联合TACE及西妥昔单抗治疗的近期疗效及1年PFS优于单纯TACE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具有肿瘤完全坏死率高、肝内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调查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腹痛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入组121例患者,均为浙江省肿瘤医院介入放射科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收住的PHC患者。观察患者在TACE术后48 h内腹痛的发生和持续时间、程度及吗啡用量等。结果 121例患者中有96例(96/121,78.5%)在介入术后感到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72例(72/121, 59.5%)为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以上的中重度疼痛。平均吗啡用量为19.7 mg /例次。统计分析发现TACE术后腹痛与年龄(≥60对<60;odd ratio(OR)0.307,P=0.008),术前ECOG评分(2对0~1;OR 0.195,P=0.006), 肿瘤至肝包膜距离(>1 cm对≤1 cm;OR 0.296,P=0.007),动脉栓塞时所用化疗药物表柔比星(THP)对其他药物(非THP对THP;OR 0.232,P<0.003 4)。具有上述危险因素1个以上的患者更易发生疼痛。结论 腹痛是TACE术后的高频事件,更年轻者、更好的ECOG评分、距肝包膜更近的肿瘤位置以及使用THP混合碘油栓塞者是腹痛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对于腹痛的中高危患者,在术前至术后12 h内常规使用止痛药物预防疼痛发生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索拉菲尼治疗晚期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江苏省肿瘤医院介入科收治的30例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采用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或单纯动脉灌注化疗,术中用药为氟脲苷1.0g,羟基喜树碱20mg,吡柔比星30mg,碘油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口服甲磺酸索拉菲尼(多吉美),起始剂量400mg,每日两次,治疗过程中根据不良反应情况调整用量。每6-8周全面复查一次,评价肝功能,治疗效果(CT复查、术中DSA等)和不良反应。用SPSS13.0软件统计计算中位,平均生存时间和无疾病进展。结果 至2009年12月,30名患者均达到临床评价要求,无中途停药。死亡26例,存活4例。口服索拉菲尼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83.3%。主要不良反应为:手足皮肤反应、腹泻与高血压。无疾病进展期内DSA术中造影可见肿瘤血管较服药前稀疏,纤细。经统计学分析,中位生存期38周,平均生存期41周,无疾病进展时间18周。结论 晚期肝癌,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联合分索拉菲尼口服治疗,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7.
颜鹏  方志勇  向华 《工业加热》2013,(2):121-124
【摘要】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经肝动脉灌注(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4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TACE术中经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并根据肿瘤血管丰富程度分组,术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并定期行实验室指标及肝脏CT/MRI/DSA评价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富血管肿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乏血管肿瘤组患者(85.7%比33.3%,P < 0.05),临床随访数据表明多数富血管的患者通过联合药物灌注治疗有效,生存时间6个月以上者达57.1%(16/28),对于乏血管肿瘤患者的治疗中病情进展的仅为26.7%(4/15)。结论 TACE术中经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术(TAE)联合奥沙利铂+5- FU化疗(FOLFOX4)方案持续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15例行TAE联合FOLFOX4持续动脉灌注化疗治疗HCC合并PVTT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配对原则收集同时期15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HCC合并PVTT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频率为每月复查1次,最长随访周期为12个月,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第3、6和12个月的生存率;对比两组患者PVTT的客观反应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HCC的ORR及DCR。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研究组在12个月内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Log- rank检验), 第3、6和12个月研究组患者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100%,73.3%,46.7%比73.3%,33.3%,13.3%;P<0.05);研究组PVTT 的ORR及D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和 80.0%比13.3%和40%;P<0.05),HCC的ORR和DCR均稍高于对照组(26.7%和60.0%比13.3%和40%;P>0.05)。结论FOLFOX4方案TAE持续动脉灌注化疗治疗HCC合并PVTT安全可行,近期临床疗效优于TACE治疗,为HCC合并PVTT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监测在评估中晚期肝癌TACE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12月收治于浙江大学丽水医院的4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根据MDSC的ROC曲线,将所有患者分为低MDSC组和高MDSC组,K-M分析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高MDSC组和低MDSC组患者在甲胎蛋白(AFP)水平、肝硬化、肝内转移及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低MDSC组的PFS(P=0.03)、OS(P=0.0 025)显著优于高MDSC组。低MDSC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的累计PFS及术后1、2和3年的累计生存率显著优于高MDSC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MDSC、肝硬化、BCLC分期是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后OS的独立预后预测因子。结论 MDSC表达水平能够作为中晚期肝癌TACE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比较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 )与单纯TACE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两组,32例给予TACE联合PEI 治疗,32例给予单纯TACE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资料具可比性;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肿瘤大小及AFP变化;随防1、2、3年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期。结果联合治疗组和TACE组肿瘤缩小总有效率分别为84.4%、62.7%,联合组和TACE组AFP转阴率分别为77.4%、50.0%;联合治疗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6.9%、71.9%和37.5%,中位生存期34.5个月;TACE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1.3%、31.3%和12.5%,中位生存期19.5个月。与联合治疗组相比TACE组肿瘤缩小总有效率,AFP转阴率,1、2、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CE联合PEI 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