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以α-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为原料,合成了2,3,4,6-四-O-异丁酰基-α-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Ⅰ)、2,3,4,6-四-O-异戊酰基-α-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Ⅱ)、2,3,4,6-四-O-3′-甲基戊酰基-α-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Ⅲ),并根据1H NMR和HRMS进行了糖酯结构确证。结果表明:①合成产物为目标产物;②葡萄糖苷与酰氯的物质的量比为1∶4.4或1∶4.6,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 h,目标糖酯的合成产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以α-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为原料,高产率、选择性地合成了6-O-叔丁基二苯基硅基-α-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2),再经异戊酰化、脱TBDPS保护基、6-位乙酰化及α-位甲氧基乙酰化,然后再用乙酸肼处理得到目标产物6-O-乙酰基-2,3,4-三-O-异戊酰基-α-D-吡喃葡萄糖(1).用1H NMR和HRMS谱对糖酯1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①合成产物(1)为目标产物糖酯;②燃吸过程中糖酯1热裂解可向烟气中释放38.7μg/mg的异戊酸.  相似文献   

3.
对1,2,3,4,6-五-O-乙酰基-β-D-甘露糖、2,3,4,6-四-O-乙酰基-1-溴-α-D-甘露糖、3,4,6-三-O-乙酰基-1,2-O-烯丙氧基亚乙基-β-D-甘露糖这三种重要的甘露糖衍生物现有合成方法改进。同时首次通过微波辅助的方法合成了这三种产物,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最佳合成工艺。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条件下,这三种物质的最佳合成工艺分别为:微波功率800W、反应时间20min、反应温度70℃、甘露糖与乙酸酐摩尔比1∶11;微波功率400W、反应时间50min、反应温度25℃、乙酸酐与溴化氢乙酸溶液体积比1∶3;微波功率500W、反应时间40min、反应温度30℃、2,6-二甲基吡啶与2,3,4,6-四-O-乙酰基-1-溴-α-D-甘露糖摩尔比1∶1。  相似文献   

4.
从百子菜(Gynura divaricata(L.)DC.)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α-L-鼠李吡喃糖苷(1)、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2)、4-桉叶烯-3α,11-二醇(3)、caryolane-1,9β-dio(l4)、阿魏酸(5)、松脂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6)、莨菪亭(7)、姜油酮-4-O-β-D-葡萄吡喃糖苷(8)和5,5-二甲基-4-羟基-四氢呋喃-2-酮(9)。除化合物2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β-紫罗兰醇-β-D-葡糖苷的合成及热解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Koenigs-knorr法进行β-紫罗兰醇-β-D-葡萄苷的合成,优化反应条件,表征产物结构,并对产物进行热重分析(TG)和热裂解产物分析(Py-GC/MS)。结果表明,糖苷化反应适宜的反应条件:以新制备的SiO2担载Ag2CO3为催化剂,用量为1%;以甲苯为反应溶剂;投料比(Br-glucose-tetraacetate/β-ionol)为1.5:1;反应温度为回流温度;反应时间6h。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电喷雾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的表征结果确认各产物即为目标化合物。β-紫罗兰醇-β-D-四乙酰葡糖苷的糖苷键断裂温度约为190℃、β-紫罗兰醇-β-D-葡糖苷的糖苷键断裂温度约为160℃。β-紫罗兰醇-β-D-四乙酰葡萄苷和β-紫罗兰醇-β-D-葡萄苷受热裂解能够产生巨豆三烯、β-紫罗兰醇、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二氢异佛尔酮、异佛尔酮和3-氧代β-紫罗兰酮等多种香味成分。所合成的β-紫罗兰醇-β-D-葡萄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且受热能够有效释放多种香味成分,因此在食品、烟草和医药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大肠菌群特异性检测荧光底物MUGal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4-甲基伞形酮基-β-D-吡喃半乳糖苷(MUGal)是食品安全中重要指示菌大肠菌群的特异性快速检测荧光底物。本文采用相转移催化方法使4-甲基伞形酮(4-MU)和四乙酰基-α-D-吡喃溴代半乳糖缩合生成保护的糖苷,再在碳酸钠的水/甲醇溶液中去保护生成4-甲基伞形酮基-β-D-吡喃半乳糖苷。通过对温度、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糖苷化一步产率的研究发现,当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16 h时,产率最高可达73.12%。醇解反应一步以碳酸钠为碱产率可达91.01%。在对产物进行IR和1HNMR结构表征后,进一步将产物应用于大肠菌群显色培养基,并和进口底物比较,其产荧光管数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实际样品检测中,采用GB4789.3-2010(48 h)和MUGal方法(24 h)的阳性检出率均为80%,MUGal方法的检出时间明显缩短。因此,本研究制备的荧光底物能和进口产品相媲美,可以作为进口底物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新资源食品元宝枫种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质谱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元宝枫种仁70%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种化合物,分别为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4'-O-β-D-葡萄糖苷(1)、1,2,3,6-四没食子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2)、1,2,3,4,6-五没食子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3)、槲皮素(4)、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5)、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7)、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8)、阿夫儿茶素(9)、儿茶素(10)、表儿茶素(11)、胡萝卜苷(12)。结论:经Sci Finder检索发现,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元宝枫种仁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9~11为首次从槭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色谱法监测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改进的Koenigs-knorr法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2,3,4,6-四乙酰基-香叶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GLY-A)和香叶基-β-D-吡喃葡萄糖苷(GLY-B)两种键合态香料前体.采用薄层色谱法(TLC)监控反应条件;硅胶柱层析色谱法(SGCC)分离并纯化产物;反向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样品纯度...  相似文献   

9.
以β-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为起始原料,选择性地合成6-0-三苯甲基-β-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再经异丁酰化和去三苯甲基保护基反应得到2,3,4-三-0-异丁酸-β-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酯,然后乙酯化生成6-0-乙酰基-2,3,4-三-0-异丁酰基-β-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最后经无水HBr乙酸溶液处理后水解得到目标产物6-0-乙酰基-2,3,4-三-0-异丁酰基-β-D-吡喃葡萄糖(V).利用IR和1HNMR对每一步合成的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添加和未添加V的卷烟进行了主流烟气中异丁酸含量的GC/MS分析和评吸.结果表明:①V为目标产物;②燃吸过程中V裂解向烟气中释放26.10μg/mg异丁酸;③V具有使卷烟烟气柔和,减少刺激性、杂气,改善余味,增强协调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莱菔子化学成分,探索生品莱菔子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聚苯乙烯型大孔吸附树脂(MCI gel)、ODS、硅胶及LiChroprep RP-18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光谱学方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莱菔子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顺-13-二十二碳烯酸(1)、豆甾-4-烯-3-酮(2)、(22E,24R)-麦角甾-5,22-二烯-3β-醇(3)、豆甾-5-烯-3β-醇(4)、反-阿魏酸甲酯(5)、反-芥子酸甲酯(6)、β-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7)、α-D-吡喃半乳糖基-(1-6)-α-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呋喃果糖苷(8)、β-D-呋喃果糖基-α-D-(6-芥子酰基)葡萄糖苷(9)、β-D-(3-芥子酰基)呋喃果糖基-α-D-葡萄糖苷(10)、β-D-(3-芥子酰基)呋喃果糖基-α-D-(6-芥子酰基)葡萄糖苷(11)、β-D-(3,4-二芥子酰基)呋喃果糖基-α-D-(6-芥子酰基)葡萄糖苷(12)、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3)、异鼠李素-3,4’-O-β-D-二葡萄糖苷(14)、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5)、3’-O-甲基-(-)-表儿茶素-7-O-β-D-葡萄糖苷(16)。结论:化合物2、3、7~10、13~16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10):238-244
采用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提取油菜蜂花粉中黄酮类物质,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研究分析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微波功率4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利用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90%,液料比(mL∶g)30∶1,微波功率260 W,提取时间180 s。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达3.36%。与热回流、超声法、微波法相比,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提取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具有节能,安全的优点。液质分析结果表明,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得到的油菜蜂花粉黄酮类物质主要有4种,分别为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山奈酚-3,4'-双-O-β-D-吡喃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金盏银盘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乙醇提取,不同溶剂提取,硅胶柱、聚酰胺柱色谱分离纯化,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金盏银盘中得到单体9个,用化学和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6个,分别为:(Z)-6-O-β-D-吡喃葡萄糖基-6,7,3′,4′-四羟基橙酮,即海生菊苷(maritimetin)Ⅰ,槲皮素(quercetin)Ⅱ,6-O-(6″-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6,7,3′,4′-四羟基橙酮(Z-6-O-(6″-propionyl-β-D-glucopyranosyl)-6,7,3′,4′-tetrahydroxy-auron)Ⅲ,4-O-(2″-O-乙酰基-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对香豆酸(4-O-(2″-O-acetyl-6″-O-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yl)-p-coumaricacid)Ⅳ,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Ⅴ,豆甾醇(stigmasterol)Ⅵ。结论化合物Ⅲ,Ⅴ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得到,Ⅰ,Ⅱ,Ⅳ,Ⅵ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3.
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利用溶剂萃取和大孔树脂对油菜蜂花粉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富集黄酮,然后对不同极性组分进行抑制α-葡萄糖苷酶实验,并利用红外光谱(IR)和液-质联用(LC-MS)对体外降糖活性最高的组分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黄酮类物质在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中起主要作用;AB-8大孔树脂纯化得到的PEFS-3组分总黄酮含量为68.77%,IC50为72.16μg/m L,远小于阿卡波糖的IC50(1124.86μg/m L),表明其抑制效果强于阿卡波糖;PEFS-3组分中共鉴定出5种主要物质,其中4种为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山奈酚-3,4’-双-O-β-D-吡喃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第5种推断为亥茅酚苷或黄烷醇,具体结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研究烟草糖苷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以贵州烤烟为材料,首先用有机溶剂甲醇回流提取和大孔树脂吸附法获得糖苷类化学成分粗提物,对糖苷粗提物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进行研究,再应用反相色谱、凝胶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及薄层层析等技术,对清除自由基活性最好的组分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结果表明,糖苷粗提物不同溶剂萃取物均表现一定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其中乙酸乙酯部分活性最好。从乙酸乙酯部分分离获得了多个糖苷类单体,并利用核磁共振仪对其中4个单体结构进行了鉴定,分别为7,8-二氢-3-氧代-α-紫罗兰醇-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1),3-氧代-α-紫罗兰醇-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2),异嗪皮啶6-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3),东莨菪苷(化合物4)。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提高香气质、增强底香厚实性的方法,以及进一步探索糖苷类香料前体作为香原料用于高温食品加香的可行性,基于天然等同结构的单萜烯醇糖苷键合态香料前体,对其性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遵循立体选择性合成方法,首先选择具有典型正甜及花香韵的香料玫瑰醇为主要原料,与溴代五乙酰糖进行糖苷化反应,采用改进的Koenigs-Knorr法,合成玫瑰醇-β-D-五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然后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脱乙酰化反应,得到玫瑰醇-β-D-葡萄糖苷键合态香料前体,粗品经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目标产物,以FT-IR、1H NMR和LC-MS等进行表征,确定为天然等同结构。最后采用RP-HPLC测定其含量为99.46%。研究结果为单萜烯醇-β-D-吡喃葡萄糖苷键合态香料前体的立体合成提供重要数据,为探讨糖苷类香料前体的性质及在耐高温食品中的应用研究提供香原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金盏银盘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乙醇提取,不同溶剂提取,硅胶柱、聚酰胺柱色谱分离纯化,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金盏银盘中得到单体9个,用化学和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6个,分别为: (Z)-6-D-B-D-吡喃葡萄糖基-6,7,3 ’,4’-四羟基橙酮,即海生菊苷(maritimetin)Ⅰ,槲皮素(quercetin)Ⅱ,6-O-(6”-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6,7,3 ’,4’-四羟基橙酮(Z-6-O-(6”-propionyl-ββ-D-glucopyranosyl)-6,7,3 ’,4’-tetrahydroxy-auron)Ⅲ,4-O-(2”-O-乙酰基-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对香豆酸(4-O-(2”-O-acetyl-6”-O-p-coumaroyl-β- D-glucopyranosyl )-p-coumaric acid)Ⅳ,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Ⅴ,豆甾醇(stigmasterol)Ⅵ.结论 化合物Ⅲ,Ⅴ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得到,Ⅰ,Ⅱ,Ⅳ,Ⅵ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β-紫罗兰醇葡糖苷在卷烟主流烟气中的释放情况,对所合成的β-紫罗兰醇葡糖苷进行了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分析,并采用GC/MS考察了裂解产物中香味成分在卷烟主流烟气中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①β-紫罗兰醇葡糖苷热裂解能生成多种香味成分;②在卷烟燃烧过程中能够有效释放出β-紫罗兰醇、β-紫罗兰酮和巨豆三烯,同时巨豆三烯酮释放量也呈增大趋势;随着添加量的增大,特征香味成分的释放量随之增大;③裂解产物在卷烟主流烟气中的释放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相似文献   

18.
麦芽糖醇(maltitol),化学名为1,4-O-α-D-吡喃葡萄糖基-D葡萄糖醇,其结构式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山香圆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山香圆叶分离出9个五环三萜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Ⅰ),pomolic acid(Ⅱ),corosolic acid(Ⅲ),tormentic acid(Ⅳ),maslinic acid(Ⅴ),tormentic acid-28-O-β-D-吡喃葡萄糖酯(Ⅵ),arjunolic acid-28-O-β-D-吡喃葡萄糖酯(Ⅶ),2a,3β,23,29-四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酯(Ⅷ),2α,3β,19α,23-四羟基乌苏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酯(Ⅸ).结论 化合物Ⅴ-Ⅸ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山香圆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山香圆叶分离出9个五环三萜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I),pomolic acid(II),corosolic acid(III),tormentic acid(IV),maslinic acid(V),tormentic acid-28-O-β-D-吡喃葡萄糖酯(VI),arjunolic acid-28-O-β-D-吡喃葡萄糖酯(VII),2α,3β,23,29-四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酯(VIII),2α,3β,19α,23-四羟基乌苏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酯(IX)。结论化合物V-IX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