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风险,建立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实验室标准化评价模式。方法:对不同时间18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检测,采用vidas酶联免疫荧光分析仪测定D-二聚体,Tf(凝血系统启动因子),vwF(血管损伤标志物)。结果:体内D-二聚体含量高过指标的患者中30%存在静脉血栓的症状,70%不存在静脉血栓的症状。而体内D-二聚体含量正常的患者都不存在静脉血栓的症状。结论:在判断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重要指标是D-二聚体,可以预测血栓形成趋势,确定干预策略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静脉血栓栓塞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并导致高额的医疗费用。但对围手术期静脉血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存在不少争议,尤其是D-二聚体对血栓的诊断及预后的判定价值。目前相关研究显示D-二聚体是VTE诊断过程中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特别是对围手术期下肢DVT形成具有非常高的阴性预测价值。本文概述国内外有关D-二聚体对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有利于改善术后临床及护理的预防措施,提高医护对围手术期患者发生血栓的重视,降低VTE及肺栓塞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的动态变化,探讨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变化机制,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室凝血功能数据分析。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 6000全自动血凝仪对2011年12月~2012年4月我院78例静脉血栓病例不同患病时间与45例正常体检的标本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静脉血栓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FDP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D-二聚体值在急性期内含量较高,治疗后20~30d下降至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FDP含量不同时期均存在动态变化,观察静脉血栓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恢复的重要诊断指标,为临床诊治静脉血栓疾病提供客观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的动态变化,探讨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变化机制,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室凝血功能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日本Sysmex-CA 6000全自动血凝仪对2011年12月~2012年4月我院78例静脉血栓病例不同患病时间与45例正常体检的标本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静脉血栓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FDP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 D-二聚体值在急性期内含量较高,治疗后20~30d下降至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FDP含量不同时期均存在动态变化,观察静脉血栓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恢复的重要诊断指标,为临床诊治静脉血栓疾病提供客观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5.
★D-二聚体阴性的患者排除静脉血栓是否安全?根据D-二聚体阴性排除静脉血栓是安全的。VIDAS(D-二聚体排除结果和临床预测试可能性(中低度可能性)的判定相结合。很少ELISA D-二聚体阴性患者伴静脉血栓(VIDAS(者少于2%),可能由于以下原因:●小血栓●临床症状的出现和采血时间相隔  相似文献   

6.
探讨D-二聚体及血栓弹力图(TEG)在预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意义。方法纳入2015 年12 月-2016 年5 月在该院关节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3 例,动态监测置换前及置换后1、3、5、7 和12 d的D- 二聚体,并定期检测TEG 各项指标,置换后12 d 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根据彩超结果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D- 二聚体及TEG 各项指标的水平。结果患者术后定期行患侧肢体血管彩超检查,术后1周内行彩超检查未发现血栓形成,术后第12 天彩超检查提示11 例患者存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纳入血栓组;其余82 例患者未发现血栓,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吸烟史,体重、手术时长及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栓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1、3、5、7 和12 d D- 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 <0.05),所有患者术后较术前凝血反应时间(R)缩短,血栓最大幅度(MA)升高,伴α角升高。术后第12天血栓组TEG的R时间、凝固时间、a角、MA、凝血块强度值及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提示髋关节置换术后D- 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及TEG、小腿肌间静脉丛彩超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栓。  相似文献   

7.
硬膜外腔吗啡对全髋置换术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阿片类药物硬膜外腔持续注射对全髋置换手术围术期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吗啡组:手术开始前15min于硬膜外腔给予吗啡4mg+0.9%生理盐水10ml,术毕硬膜外腔吗啡80μg/h持续给药48h;对照组:术前15min给予0.9%生理盐水10ml,术毕硬膜外腔给予0.15%罗哌卡因2.0ml/h持续给药48h。分别于麻醉前5min、术毕、术后24h、术后48h4个时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IL-6、D-二聚体含量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毕、术后24、48h的IL-6、D-二聚体含量较麻醉前均显著升高(P〈0.01),术毕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回落。吗啡组患者术毕、术后24、48h时间点IL-6、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硬膜外腔注射吗啡对围手术期凝血酶原时间和出血量均无明显影响。结论硬膜外腔注射吗啡可抑制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减少D-二聚体的生成,改善围术期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8.
D-二聚体(D -dimer) 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的最终降解产物.血浆 D-二聚体含量升高提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和凝血酶增多,可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记物之一.本研究观察了老年高血压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 D-二聚体的变化,旨在为防治老年高血压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病人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在围手术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36例骨盆骨折患者受伤后、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骨盆骨折病人受伤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高于正常值上限,且受伤后及术后第1天D-二聚体数值达到两个高峰期。结论骨盆骨折病人围手术期DD水平明显升高,围手术期DD动态监测对于血栓形成的预防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D-二聚体含量水平与老年男性进展性卒中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进展性脑卒中老年男性患者48例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一时期的正常体检者48例(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D-二聚体水平含量进行比较,并检测实验组治疗前后的两组D-二聚体水平含量变化。结果:实验组的老年进展性脑卒中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在1.6±1.37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者的D-二聚体含量水平,而且D-二聚体检测值显示为阳性的有41例所占比例为85.4%,对照组测定呈阳性的有7例(14.58%),两组患者在D-二聚体阳性率相互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经过30 d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水平明显下降,D-二聚体阳性率也降低了62.48%,治疗前后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水平及其阳性率相比,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男性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过程中,D-二聚体可以作为分子标志物,对患者体内血栓早期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单体和D-二聚体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或进行体格检查的200例患者及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老年恶性肿瘤患者、非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老年体格检查健康者、非老年体格检查健康者各50例,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对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单体和D-二聚体进行测定,比较其含量。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检测结果发现,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单体和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体格检查健康者,而老年体格检查健康者D-二聚体含量也较非老年体格检查健康者含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单体和D-二聚体的含量与非年恶性肿瘤患者的含量差异不明显,老年体格检查健康者与非老年体格检查健康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单体含量差别也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进行诊断时,可将血浆纤维蛋白单体和D-二聚体作为其诊断的重要指标,而血浆纤维蛋白单体和D-二聚体二者联合能够有效诊断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肿瘤性血栓,并且可作为检查肿瘤进展及疗效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探讨桃红四物汤在临床上对全髋关节置换(THA)围手术期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将5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26例。西药组术后采用物理方法及低分子肝素钠抗凝防血栓等治疗,中药组术前、术后在西药组基础上加服桃红四物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围手术期D-二聚体值及DVT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术前1天、术后1天、7天、14天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D-二聚体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中药组DVT发生率(7.69%)比西药组(30.77%)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两组失血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能够在THA围手术期明显降低D-二聚体值、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能够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测定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6例为实验对象,对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联合测定.数据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在伴有感染或者静脉血栓患者中明显升高.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感染及静脉血栓的高度敏感指标,对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促进康复有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治疗前后D-二聚体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随机选取4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检测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含量,选取4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同时测定老年AECOPD治疗前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分析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动脉血氧分压的相关性. 结果 老年AE-COPD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老年AECOPD患者在治疗后较治疗前D-二聚体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老年AECOPD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动脉血氧分压呈负相关(P<0. 05).结论 COPD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D-二聚体水平可能反映COPD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凝血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5.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5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与缓解后第三天及21例健康对照组儿童采用胶乳凝集半定量方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同时监测肺通气功能FEV1占预计值%.结果 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此期FEV1占预计值%显著下降,哮喘缓解后D-二聚体值下降,FEV1占预计值%增加.结论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体内存在高凝状态,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及观察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急性低血压与术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方便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该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围手术期是否出现急性低血压分为急性低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并利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急性低血压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9.13%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急性低血压可明显增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39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其中全髋关节置换(THA)315例325髋;全膝关节置换(TKA)24例31膝。患者入院后均常规检测凝血纤溶情况,术后1、3、5 d监测D-二聚体(D-D)。对于可疑DVT患者,均首选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必要时行静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全部患者均接受物理治疗和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共诊断19例DVT(25侧肢体),其中中心型或混合型6例,周围型13例。经预防性抗凝之后,非DVT的患者的D-D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DVT患者在监测的第1天和第3天甚至更长时间D-D仍维持在高水平状态。周围型DVT患者术后抗凝6个月,中心型或混合型DVT患者骨科手术后放置了临时腔静脉滤器,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未出现肺栓塞情况。结论:对高危老年病人应做到术前充分评估,早期功能锻炼联合抗凝治疗预防DVT的发生安全有效,D-二聚体可作为老年DVT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杨凯乐  孙克佳 《河北医学》2012,18(1):102-10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妇科手术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宫颈良性病变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女性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宫颈癌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宫颈良性病变组及健康组(P均<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率随宫颈癌病变的恶性程度升高而呈上升趋势;Ⅰ期、Ⅱa期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变化程度显著高于Ⅱb期官颈癌患者(P均<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能可作为临床上预测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及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223例鼻咽癌患者(鼻咽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鼻咽癌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APTT、Fib、D-二聚体)的血浆水平均比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和Ⅳ期的鼻咽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Ⅰ期+Ⅱ期鼻咽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咽癌患者PT、APTT延长以及Fib、D-二聚体升高,提示鼻咽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而且Ⅲ期和Ⅳ期的鼻咽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更高,提示鼻咽癌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的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鼻咽癌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老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12月我院住院患者2985例,测定患者的空腹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根据ROC曲线确定D-二聚体诊断老年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界值.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浆D-二聚体值逐渐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在对老年人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筛查排除时,其D-二聚体水平的临界值也随之增高,同时诊断敏感度却有伴随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