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8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脂异常对ApoE基因缺失(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ApoE-/-)小鼠视网膜及Bruch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4只2月龄(ApoE-/-)小鼠和24只C57BL/6J小鼠分别分为高脂组和普食组,每组动物12只,喂养4mo后检测其体质量、血浆总胆固醇,视网膜及Bruch膜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6月龄ApoE-/-高脂组的血浆总胆固醇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6月龄ApoE-/-高脂组外核层厚度、色素上皮细胞层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其Bruch膜厚度则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脂异常使ApoE-/-动物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色素上皮细胞及Bruch膜发生病理改变,其改变相似于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张慧  单伟 《眼科新进展》2020,(2):120-124
目的 探讨阿柏西普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制备SD大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9只,A组、B组与C组分别给予20 g·L-1、25 g·L-1、30 g·L-1的阿柏西普滴眼液,D组为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每组每天2次滴眼治疗,共14 d。分别于碱烧伤后第3天、7天、14天,观察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情况并计算CNV面积。碱烧伤后第14天,处死全部小鼠,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CD34、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碱烧伤后第 3天、7天和14天,A组、B组与C组的CNV面积均小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在各时间点上CNV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B组和C组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E 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角膜碱烧伤后第14天,各组角膜CD34和VEGF蛋白表达增强,与A组、B组、C组比较,D组CNV旺盛致密,CD34和VEGF蛋白表达较强。A组CNV较B组和C组多,CD34和VEGF蛋白表达增强;B组和C组棕黄色颗粒分布无明显差异。碱烧伤后第14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结果显示:A组、B组和C组房水中TNF-α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C组与A组比较,房水中TNF-α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是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柏西普对碱烧伤后大鼠CNV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且25 g·L-1阿柏西普的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exosomes,MSC-Exo)治疗小鼠干眼的效果。方法 选取32只(64眼)雄性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各8只。除D组不予处理外,其余24只均给予2 g·L-1苯扎氯铵滴双眼,连续14 d,各建立中重度干眼模型。造模结束后,A组用25 g·L-1MSC-Exo滴眼液点眼,B组用磷酸盐缓冲液点眼,C组为阴性对照组,造模后不予处理。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7天进行小鼠泪膜功能相关检查,包括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Ⅰtest,S Ⅰ 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荧光素染色评分(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测定。于相应时间点收集其角膜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上皮组织结构变化。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A、B、C三组S Ⅰ T、BUT及FL(FL仅A、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时间点S Ⅰ T、BUT A、B、C组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第4天、第7天,A组S Ⅰ T较B组、C组明显增加,A组BUT较B组、C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第4天、第7天,A组S Ⅰ T较B组,C组明显增加,A组BUT较B组、C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第4天和第7天,A组S Ⅰ T、BUT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为P<0.05),FL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B组S Ⅰ T、BUT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造模后未行治疗;D组未行任何处理,两组各项检测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均为P>0.05)。电镜观察可见:A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呈指状突起,微绒毛数量多,排列整齐;B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减少、变短、排列紊乱;C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可见明显减少、脱落、缺失,排列紊乱;D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形态呈指状突起,排列整齐,数量多;C组与A组和D组有很大差异。结论 MSC-Exo滴眼液对小鼠干眼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有望为临床干眼的治疗带来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微结构解剖修复过程与视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手术治疗的IMH患者40例40眼,根据患眼术后1周~1个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微结构连续变化的愈合特征分为3组,其中,A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完全或部分修复,且已修复部分为椭圆体带先愈合者;B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完全或部分修复,且已修复部分为除椭圆体带外的其他视网膜层先愈合者;C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未修复者。对比并观察3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光敏度(MS)及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结果。结果 40例(40眼)患者中术后黄斑裂孔愈合的34例(34眼)裂孔愈合时间为术后1~10(5.42±3.16)d,椭圆体带完全对接时间为术后2~12(5.57±3.69)d。术后1周,A组较B组有更高的全层愈合率(P=0.038)。3组患眼术后1周BCVA均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术后1周,A组BCVA优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A组、B组BCVA均较C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与B组BCVA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A组、B组MS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MS优于B组、B组优于C组(均为P<0.05);术后3个月、6个月,A组、B组MS均较C组提高(均为P<0.05),但A组与B组MS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A组、B组黄斑中心1环、2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为P<0.05),C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B组黄斑中心1环、2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与B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IMH患眼术后初期椭圆体带先愈合者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具有更高的全层愈合率,且视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玻璃体切割术前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时机对新生血管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及患者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将2015 年5 月至2017 年5 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09 例DR患者按随机数余数法分为A组(32 例)、B组(43 例)、C组(34 例),3 组均行玻璃体切割术,A组术前不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B组术前3 d术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C组术前5 d术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观察3 组手术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医源性裂孔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中留取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标本,测定VEGF表达水平;观察各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VCA)的变化情况。 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B、C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A组(P<0.05),术中电凝止血率、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率均低于A组,术后玻璃体内出血发生率较A组低(P<0.05),术后角膜水肿、高眼压、前房炎性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但B、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新生血管膜VEGF阳性率低于A组,但B、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3组BCVA均上升(P<0.05),B、C组术后3、6个月BCVA高于A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患者术前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均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新生血管膜VEGF表达水平,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但术前3 d或5 d注射效果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皮酚磺酸钠对小鼠实验性免疫性结膜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72眼)Balb/c小鼠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1%丹皮酚磺酸钠组(C组)、2%丹皮酚磺酸钠组(D组)、色甘酸钠滴眼液对照组(E组)、奥洛他定滴眼液对照组(F组),每组6只。以鸡卵白蛋白(OVA)腹腔注射免疫B、C、D、E、F组建立免疫性结膜炎动物模型;7 d后,A组和B组予磷酸缓冲盐溶液(PBS)滴眼,C、D组分别予1%、2%丹皮酚磺酸钠滴眼治疗,E、F组分别予色甘酸钠、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用药5 d,最后1次用药后进行眼部临床症状评分。以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检测结膜组织切片肥大细胞脱颗粒(MCD)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的卵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OVA-s IgE)、干扰素γ(IFN-γ)及白介素4(IL-4)水平。所得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各组间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8.72,P<0.001),其中B组症状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01),C、D、E、F组的症状评分均低于B组(均P<0.05)。各组间肥大细胞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28,P<0.001),B组及各用药组肥大细胞脱颗粒计数均明显高于A组(均P<0.05)。C、D、E、F组小鼠血清中OVA-s IgE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A、C、D、E、F组小鼠血清中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IL-4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丹皮酚磺酸钠对实验性免疫性结膜炎具有治疗作用,能够稳定实验性免疫性结膜炎小鼠眼结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抑制活化脱颗粒,下调小鼠血清中OVA-sIgE、IL-4水平及上调IFN-γ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ApoE基因缺失(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ApoE-/-)小鼠视网膜及Bruch膜的组织形态改变.方法 随机将24只2月龄C57BL小鼠分为高脂组和普食组,每组12只,另用2月龄ApoE-/-小鼠12只作为普食组,喂养4个月后检测各组动物血浆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含量,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视网膜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L)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和Bruch膜形态结构改变,半定量检测视网膜ONL、RPE细胞数和Bruch膜厚度.结果 6月龄ApoE-/-普食组小鼠、6月龄C57 BL高脂组小鼠、6月龄C57BL普食组小鼠血浆TC的含量分别为(9.72±0.41)mmol·L-1、(6.97±0.54) mmol·L-、(5.15±0.31)mmol·L-1,LDL的含量分别为(1.05±0.16)mmol·L-1、(1.25±0.10)mmol·L-1、(0.43±0.08)mmol·L-1,TG的含量分别为(0.78±0.16) mmol·L-1、(0.56±0.19)mmol·L-1、(0.53±0.17)mmol·L-1,ONL细胞核面积分别为(23 208.00±716.91)μm2、(24 269.00±1263.13) μm2、(26 952.00±2449.10) μm2,RPE细胞数目分别为10.20±0.83、11.70±0.62、13.80±1.01,Bruch膜厚度分别为(0.87±0.04) μm、(0.77±0.07) μm、(0.59±0.03) μm.TC:6月龄ApoE-/-普食组小鼠比6月龄C57BL高脂组和普食组明显增高(P<0.001);LDL:6月龄ApoE-/-普食组小鼠比6月龄C57BL普食组明显增高(P <0.001);TG:6月龄ApoE-/-普食组小鼠比6月龄C57BL普食组明显增高(P<0.05),比6月龄C57BL高脂组增高(P>0.05).光镜下观察发现:6月龄ApoE-/-普食组小鼠视网膜ONL、RPE细胞排列紊乱、萎缩;半定量结果显示,6月龄ApoE-/-普食组小鼠比6月龄C57BL普食组视网膜RPE细胞明显减少(P<0.001),ONL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Bruch膜显著增厚(P<0.001).6月龄ApoE-/-普食组小鼠比6月龄C57BL高脂组视网膜RPE细胞明显减少(P<0.O1),ONL细胞数减少(P>0.05),Bruch膜显著增厚(P<0.05).电镜观察发现:6月龄ApoE-/-普食组小鼠RPE基底膜皱褶减少,胞质内线粒体轻度肿胀,可见核边聚现象,Bruch膜纤维结构不均匀,弹力层断裂,有空泡出现.结论 ApoE-/-普食组小鼠出现显著高脂血症,引起视网膜ONL、RPE及Bruch膜呈现AMD的病理改变,表明ApoE-/-与AMD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应用振荡法分离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并进行总RNA提取的效果。方法实验研究。应用机械法对4只小鼠眼制作眼杯,去除视网膜后应用RNA保护试剂及振荡的方法对小鼠RPE进行分离,将应用振荡法分离后的眼杯铺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分离后RPE细胞残留情况;收集分离的细胞,提取总RNA。同时分别应用自发分离法、酶法、眼杯法各对4只小鼠眼RPE进行分离,提取总RNA,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RPE细胞总RNA量,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RPE细胞中RPE65、vWF及COL6A1 mRNA表达水平进行比较。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采用4种方法进行RPE分离得到的总RNA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38,P<0.01),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证实应用振荡法可以使RPE细胞与脉络膜完全分离,得到的总RNA量为(234.47±49.13)ng,与自发分离法及酶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眼杯法(P<0.05)。4种方法得到的RPE65的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453,P<0.01),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振荡法RPE65的mRNA表达量与自发分离法相当(P>0.05),低于酶法(P<0.01),但要高于眼杯法(P<0.01)。体现脉络膜细胞污染程度的标志物vWF及COL6A1 mRNA相对表达量,4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432、90.498,P<0.01)。振荡法vWF mRNA表达水平低于自发分离法(P<0.05),与酶法相似(P>0.05),远低于眼杯法(P<0.01);COL6A1mRNA表达水平与自发分离法及酶法相似(P>0.05),远低于眼杯法(P<0.01)。结论应用振荡法可有效分离小鼠RPE细胞,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来自脉络膜的污染,经总RNA提取后可得到较多的总RNA量及较好的质量,此方法方便快捷、稳定性较好,适合小样本量的RPE细胞的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他克莫司与地塞米松治疗碱烧伤所致大鼠非特异性角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实验研究。24只SD大鼠,体质量180~ 220 g,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只行单眼碱烧伤造模,造模后排除2只。将18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A、B、C碱烧伤组,每组6只,A组使用PBS缓冲液作为阳性对照组(20 µl/次,3次/d),B组使用地塞米松滴眼液作为平行对照组,C组使用他克莫司滴眼液作为治疗组(20 µl/次,3次/d),D组4只为空白对照组。于碱烧伤后不同时间(1、3、5、7、10、14 d)使用裂隙灯显微镜动态观察角膜基质混浊程度、角膜新生血管面积、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前房积血和角膜溃疡发生例数并记录,并取角膜组织(7、14 d各一只)进行HE染色观察角膜炎症细胞浸润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U检验对相应时间点多组或2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14天C组角膜基质较B组清晰(U=2.00,P<0.05)。B组、C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第7、10、14天均明显较A组小(U=5.00、2.00,P<0.05;U=0.00、0.00,P<0.05;U=0.00、0.00,P<0.05),且B组、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上皮缺损面积第10、14天明显较B组小(U=0.00、0.00,P<0.05;U=0.00、0.00,P<0.05)。全程C组前房积血发生例数最少,无角膜溃疡,B组前房积血例数与A组相当且角膜溃疡最严重。第7、14天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角膜基质炎症细胞浸润和VEGF阳性细胞数目最多,B组、C组均较A组少(炎症细胞:U=2.00、0.00,P<0.05;U=0.00、0.00,P<0.05。VEGF阳性细胞:U=0.00、0.00,P<0.05;U=0.00、0.00,P<0.05)。第7、14天C组较B组角膜基质炎症细胞数目少(U=0.00、0.00,P<0.05),VEGF阳性细胞第7天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4天C组较B组少(U=3.00,P<0.05)。结论他克莫司对碱烧伤所致大鼠非特异性角膜炎有效,且安全性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蒲黄提取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饲养;DR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A组:蒲黄提取物50mg/(kg·d);实验B组:蒲黄提取物100mg/(kg·d);实验C组:蒲黄提取物200mg/(kg·d)。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蛋白表达水平;q RT-PCR法检测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R组和各实验组大鼠空腹血糖、血清中IL-6、TNF-α含量及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DR组相比,各实验组大鼠空腹血糖均有下降,且实验B组和实验C组大鼠空腹血糖显著降低(P<0.05);此外,实验B组和实验C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与DR组相比均降低(P<0.05)。HE结果发现,DR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结构被明显破坏,细胞出现水肿、间隙增宽;实验B组和实验C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蒲黄提取物可下调DR大鼠炎症水平及VEGF、VEGFR2和Ang-1的表达,从而改善视网膜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12.
缺氧状态下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与VEGF分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氧对牛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作用及VEGF与RPE细胞增殖的相关性。 方法:以不同环境(正常:5% CO_2,95%空气,37℃;缺氧:3% O_2,5% CO_2,92% N_2,37℃)下培养的牛RPE细胞为研究对象,抗VEGF单克隆抗体(VEGF M_(Ab))为干预剂,培养24h后收集上清:(1)ELISA VEGF kit测定VEGF含量;(2)用四甲基偶氮唑蓝[3-(4,5-dimethylthiazole-2yl)-2,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MTT]比色法观察不同培养环境下抗VEGF单克隆抗体干预时细胞的增殖程度。 结果:吸光度A值和VEGF含量:缺氧加VEGF MAb组(A组)分别为(1.812±0.068)、(55.07±19.18)pg/ml;缺氧无VEGF MAb组(B组)分别为(2.292±0.197)、(171.61±16.02)pg/ml;正常加VEGF MAb组(C组)分别为(1.350±0.185)、(43.92±21.39)pg/ml;正常无VEGF MAb组(D组)分别为(1.435±0.157)、(48.51±24.73)pg/ml。其中A组细胞增殖程度和VEGF含量均较B组明显降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A组与D组在细胞增殖程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细胞增殖程度和VEGF含量均较C组明显增高,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通过Pearson Correlation相关分析发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和房水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23只分为正常组A组3只,实验对照组B组20只左眼,实验干预组C组20只右眼。建立兔角膜碱烧伤CNV模型,运用裂隙灯观察CNV生长及用病理组织切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应用姜黄素前后角膜微血管计数和VEGF在兔房水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没有CNV生成,C组和B组相比CNV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二者微血管计数差异具有显著性(B组vsC组,P<0.05)。房水VEGF在3组中均有表达,但是B组和C组明显高于A组(B组vsA组、C组vsA组,两者均P<0.05),C组的VEGF表达低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B组vsC组,P<0.05)。结论:姜黄素可有效降低角膜碱烧伤后房水VEGF的表达并使CNV数目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体外观察17-AAG对人RPE细胞中VEGFA,VEGFB,VEGFR1,VEGFR2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体外培养人RPE细胞株加入17-AAG并作用不同浓度及时间梯度后,收集细胞,抽提RNA进行反转录。同时根据VEGFA,VEGFB,VEGFR1,VEGFR2的基因序列,设计相应的引物,进行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于分析引物的特异性,再利用ABI7300PCR仪和SYBRGreen,建立实时荧光PCR反应条件,通过比较Ct进行基因表达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17-AAG可以下调VEGFA,VEGFB和VEGFR1基因的表达,而VEGFR2只有再高浓度17-AAG作用时才下调。结论:17-AAG可抑制RPE细胞VEGF及其受体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p75 NTR受体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RPE)氧化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将转染p75 NTR受体的RPE细胞作为实验组,未转染的RPE细胞作为对照组。BrdU检测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PI/Annexin V-FITC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激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ROS的表达情况;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线粒体标志物、细胞色素C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Fas蛋白、裂解Caspase-3、VEGF165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随着p75 NTR受体转染时间的延长,实验组RPE细胞的增殖活性呈逐渐降低趋势,各转染时间点的RPE细胞增殖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各转染时间点的RPE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转染时间的延长,实验组RPE细胞凋亡率呈逐渐增加趋势,各转染时间点的RPE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实验组各转染时间点的RPE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ROS荧光信号明显强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RPE细胞中ROS、细胞色素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线粒体标志物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 法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细胞内Fas蛋白、Caspase-3、VEGF165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p75 NTR受体高表达可导致RPE细胞线粒体发生损伤,同时促进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表明p75 NTR受体可能是导致RPE细胞发生损伤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MSCs)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PE)低氧高糖培养的细胞共培养模型,研究在与hMSCs共培养条件下低氧及高糖时RPE细胞增殖、凋亡和移行等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对糖尿病刺激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使用Transwell间接共培养模型。将共培养模型按照培养氧浓度及糖浓度培养基类型分为4组:常氧常糖组(21% O2加5.56mmol/L葡萄糖培养液,A组)、常氧高糖组(21% O2加30mmol/L葡萄糖培养液,B组)、低氧常糖组(5% O2加5.56mmol/L葡萄糖培养液,C组)和低氧高糖组(5% O2加30mmol/L 葡萄糖培养液,D 组)。通过CCK-8检测间接共培养模型在12,24,48 h时RPE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 检测间接共培养模型在24 h 时 RPE细胞的移行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间接共培养模型中24 h时RPE细胞的凋亡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2,24和48 h时, B组(1.61±0.41,1.80±0.34,1.91±0.35)、C 组(1.34±0.46,1.94±0.40,2.14±0.41)及D组(1.98±0.47,2.26±0.42,2.55±0.40)中的细胞增殖能力均较对照组(0.92±0.45,1.27±0.32,1.59±0.41)增强(P<0.05),并且低氧高糖联合作用组增殖能力最强。在24h时,B 组(149.5±9.19)、C 组(140±9.90)、D组(170.5±7.78)较对照组(114.5±7.78)的RPE
  细胞移行能力增强(P<0.05)。而在24h时各组间的凋亡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与hMSCs共培养条件下,低氧及高糖环境促进RPE细胞的增殖和移行,而对其凋亡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ce of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its receptor (VEGFR) in human orbital preadipocyte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VEGF on human orbital pre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adipogenesis in vitro.Results: Four isoforms of VEGF (VEGF121, 155, 189, and 206), VEGFR-1, VEGF-2, and neuropilin-1 were expressed in human orbital preadipocytes. Treatment with 100 ng/ml VEGF induced higher expressions of C/EBPα and LPL than the non-treated control (p = 0.03 and p = 0.01) or treatment with 50ng/ml (p = 0.04 for both). At both concentrations VEGF enhanced the accumulation of intra-cytoplasmic lipid versus the control, and treatment with 100 ng/ml VEGF induced more lipid accumulation than treatment with 50 ng/ml VEGF (p = 0.03).Conclusions: VEGF and VEGFR were observed in human orbital preadipocytes, and exogenous VEGF enhanced adipogenesis in these cell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VEGF plays a role as an autocrine or paracrine growth factor during human orbital pre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