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便秘(CI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特征,探讨便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多导单囊肛门直肠功能测定仪检测24例(CIC)患者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阈值及排便功能等指标,并与12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 CIC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肛管长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CIC患者的初始感觉阈值、疼痛阈值、排便阈值、引起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的最低充气量和肛管内括约肌松弛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模拟排便时,CIC组30%(8/24)的患者在直肠收缩时伴有肛管括约肌的矛盾收缩.结论 CIC患者直肠粘膜对容量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排便时肛管括约肌的反向矛盾收缩可能是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国内外学者经肛门直肠测压研究表明,功能性便秘存在肛管直肠动力学的异常,但目前对于肛门直肠测压方法国内外尚未统一,因此结果存在差异.本研究使用瑞典CTD-Synectics公司生产的测压系统对功能性便秘者及健康对照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 探讨功能性便秘可能的发病机理,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功能性便秘组32例(以下简称便秘组),均符合Rome诊断功能性便秘标准.将便秘组分成非老年组(<60岁)22例和老年组(>60岁)10例;健康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30例,分成非老年组20例和老年组10例.本研究采用CTD-Synectics公司生产的水灌注式测压系统对受检者进行肛门直肠的静止测压法(Stationary Technique),测定便秘组和对照组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缩榨压、出现肛管直肠抑制反射(Rectal Anal Inh ibitory Reflex RAIR)需最小空气量、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及直肠最大耐受量.结果非老年便秘组直肠静息压(11.7±7.5mmHg)、肛管静息压(71.7±23 .1mmHg)、肛管缩榨压(266.2±92.0mmHg)及出现RAIR需最小空气量(19.3±12.4mL)与非老年对照组(分别为15.2±7.3mmHg,70.1±22.2mmHg,231.7±88.1mmHg,15.8± 9.6m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老年便秘组直肠初始感觉阈值(40.9±21.4 mL)和直肠最大耐受量(168.6±49.5mL)与非老年对照组(分别为22.0±10.1mL,137.5± 42.4mL)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老年便秘组直肠静息压(14.0±7 .7mmHg)和肛管缩榨压(224.2±61.2mmHg)与老年对照组(分别为12.1±6.6mmHg,222. 3±63.4mmHg)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肛管静息压(53.9±6.3mmHg)与老年对照组(70.3±20.4mmHg)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出现RAIR所需最小空气量、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和直肠最大耐受量老年便秘组(分别为21.0±11.0mL,38.0±23.0mL, 198.0±80.1mL)与老年对照组(分别为11.0±3.2mL,21.0±7.4mL,126.0±29.5mL) 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非老年功能性便秘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显示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缩榨压和出现RAIR需最小空气量无异常,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和最大耐受量均显著增加, 便秘发病机理可能与直肠感觉的低敏感及高耐受有关.老年功能性便秘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显示直肠静息压和肛管缩榨压无异常而存在肛管静息压显著下降,另外出现RAIR需最小空气量、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和最大耐受量均明显增加,因此便秘发病机理亦可能与直肠感觉的低敏感及高耐受有关,并提示直肠扩张不能及时使肛门内括约肌(Internal Anal Sphincter,LA S)出现松弛.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使用泻剂的便秘病人进行肛门直肠压力、直肠敏感性的检测,探讨泻剂对肛门直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Sandhill公司生产的BioLAB动力学参数监测系统、二通道环状固态探头肛门直肠压力测压导管对40例服用泻剂的便秘病人进行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的功能长度、肛门括约肌最大榨缩压、最大榨缩间期;模拟排便动作时直肠的收缩压、肛门括约肌的松弛压、排便指数;直肠感知性的检测.结果必须服药组肛管的长度、肛管静息压、肛管直肠压力差明显低于有时服药组(P<0.05);肛门括约肌最大榨缩压、最大榨缩间期、模拟排便动作时直肠的收缩压、肛门括约肌的松弛压、排便指数、直肠最大耐受容量低于有时服药组(P>0.05) ,直肠开始感觉阈值、排便感阈值、排便紧迫感阈值高于有时服药组(P>0.05);统计学意义不显著.结论服用泻剂的程度与肛门直肠功能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长期服用泻剂可影响肛门直肠的动力,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糖尿病(DM)患者直肠肛门运动有无障碍及运动障碍的类型,以便指导治疗.方法 DM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40~74(58.4)岁,平均DM病程9.3 年,均有便秘及排便困难,其中3例有便秘、腹泻交替现象.功能性便秘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31~82(59.8)岁,均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并行纤维结肠镜或钡灌肠造影检查除外肠道器质性疾病.所有DM患者进行了直肠肛门测压及不透X线标志物法测定48h胃肠通过时间.观察指标肛门括约肌静息压、缩窄压、力排时括约肌运动情况、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气囊注气后初始感觉、初始便意及最大耐受的注气量;48h 胃肠通过时间不透X线标志物排出的%,及残存标志物所在部位.结果 1.肛门括约肌静息压、缩窄压(较静息压上升的幅度)DM组分别为80 .23±8.54mmHg、144.34±30.65mmHg(其中3例上升幅度<125mmHg,且持续时间<4 0s ),功能性便秘组分别为76.47±20.02mmHg、173.87±25.87mmHg;2组间无明显差异; 2.排便动作时肛门括约肌压力反向升高或不松弛D为2/8例,功能性便秘组为13/23例,DM 组明显少(P<0.05); 3.直肠肛门感知测试DM组及功能性便秘组初始感觉、初始便意及最大耐受感觉的注气量分别为68.57±11.80mL及212.62±11.89mL(P=0.08); 4. 48h胃肠通过时间DM组及功能性便秘组不透X线标志物排出率为19.17±7.79%及49 . 58mL 12.27%;不透X线标志物50%在乙状结肠以上2组分别为7/8例及4/23例,2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1.本资料中,DM便秘的主要类型是慢通过,排便动作时肛门括约肌反向运动明显较功能性便秘少;功能性便秘则出口梗阻型比例较大.2.部分DM患者直肠肛门测压既表现为排便时肛门括约肌的矛盾运动,又可见最大肛门括约肌主动收缩压低,持续时间短的双重表现,表明DM便秘与功能性便秘的病理生理学差异,可解释症状上便秘及腹泻交替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的特征.方法采用多导单囊肛门直肠功能测定仪检测21例(UC)患者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阈值等指标,并与12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 UC组活动期和缓解期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肛管长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UC患者的初始感觉阈值、疼痛阈值、排便阈值、活动期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UC患者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是正常的,但活动期直肠粘膜对容量刺激的反应性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我们将出口梗阻型便秘中存在排便时盆底失弛缓的患者,与不存在盆底失弛缓而是由于其他功能性原因,如直肠粘膜脱垂、会阴下降或是直肠壁前突等导致便秘的患者分组,从肛管直肠的神经感觉及反射功能,肛管直肠压力状况和盆底形态功能状况等多种角度进行对照研究,以期发现盆底失弛缓(anismus)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症状特征,从而进一步了解anismus所致便秘患者的肛管直肠功能形态特点及其在便秘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患者均为1998年~2001年间南京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所有便秘患者根据盆底肌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凡肛门随意肌(耻骨直肠肌或外括约肌)在排便时活动电位大于静息电位的,即耻直肌弛缓系数(=耻骨肌排便动作电位/耻直肌静息电位)或外括约肌弛缓系数(=外括约肌排便动作电位/外括约肌静息电位)大于1的患者被列在anismus组;两系数均小于1的患者被列在非anismus组中.同时测得的数据还包括耻直肌收缩系数(=大力收缩时耻直肌动作电位/耻直肌静息电位)和外括约肌收缩系数(=大力收缩时外括约肌动作电位 /外括约肌静息电位).根据以上分组方法分组后,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Anismus组患者共52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28例;年龄42.7±6.5岁;病程10.4±6.2年.非anis mus组中患者共5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4例;年龄41.8±6.3岁;病程12.2±7.2年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除助解方式中开塞露运用比例外,患者年龄、病程、其他助解方式情况均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所有患者进行1.肛管肌电功能测定;2.直肠感觉功能测定 ;3.肛管直肠压力动功能测定;4.肛管直肠形态功能测定;5.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1.直肠神经感觉功能两组患者对照,初始感觉,初始便意和直肠最大耐受的压力阈值无显著差异,而初始感觉,初始便意和最大耐受的容积阈值有显著性差异 ,非anismus组的容量阈值要高于anismus组.2.直肠壁顺应性肠壁顺应性反映了直肠壁的弹性状况.两组患者对照,非anismus组直肠顺应性要明显低于anismus组.3.肛管括约肌动力状况反映了内外括约肌的动力功能状况.两组患者比较anismus组患者的静息压和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非anismus组,但两组患者的肛门抑制反射和收缩反射压差相近,两组患者肛管功能长度无明显差异.4.排便时肛管压力梯度状况反映了排便时肛缘6cm以上的压力梯度.anismus组患者排便时肛管高压区的压力梯度呈上升趋势,而非anismus组患者排便时肛管高压区的压力梯度呈下降趋势.5.排便时肛管直肠形态影像对照anismus组患者在X线影像诊断上以搁架征为主要表现,其中部分患者伴发了盆底直肠弛缓状况.而非anism us组则以直肠前突,直肠粘膜脱垂和直肠粘膜内套叠为主征.6.临床症状积分对照anism us组患者临床症状以粪便至肛门口,解出和排便不尽感为主征.非anismus组则以解便周期延长和排便不尽感为主要症状.结论盆底的肌电图和压力测定的异常结果是诊断anismus的"金标准",即排便时盆底肌群的弛缓系数大于1,肛管压力梯度呈上升趋势.除此而外,排粪造影能够使我们了解anismus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及其伴发的盆底其他症状,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盆底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的慢性便秘患者在肛管直肠运动、扩张时的直肠感觉上有无异同。方法 根据RomeⅡ诊断标准选择 16例功能性便秘 (FC)和 2 2例IBS便秘型 (IBS C) ,均了解患者便秘的相关症状 ,运用液体灌注测压系统测量直肠、肛管静息压 ,肛管松弛率等指标 ,利用电子恒压器检测直肠敏感性及顺应性。直肠感觉用压力表示 ,采取时相性增压上升扩张的方式 (充气速率 38mL s)检测。同时以 10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结果 两组中直肠肛管静息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直肠顺应性FC组明显低于IBS C (P <0 0 5 )及对照组 (P <0 …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是对功能性便秘及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进行肛管动力学检查, 了解其动力特点及肌电改变,探索非药物治疗肛直肠动力异常所致排便困难的临床疗效. 方法 1.对象32例功能性便秘及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6.7岁,均有持续1年以上排便困难或排便不畅,所有患者经电子肠镜或钡灌肠检查排外直肠肛门器质性疾病.盆底肌功能紊乱为便秘和/或盆底肌电图描记出现腹前斜肌与盆底肌矛盾运动.正常对照组20例,女10例,男10例,平均年龄44.2岁,近两年内无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2.方法所有患者行不透X线标志物胃肠道通过时间(G ITT)测定及肛肠测压,最后选择生物反馈治疗.使用美国天柱公司生产的Orion PC/12mEMG 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仪包括柱状肛管内肌电感受器、3个腹前斜肌体表电极和一台与之相连的生物反馈治疗机.纵行插入肛管电极与腹前斜肌体表电极构成电流回路,进行直肠电和盆底肌电(EMG)描记分析,评估肌电活动,最后在肌电图指导下,选择生物反馈课程,指导患者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疗程1月,每周2~3次.结果 1. 24h GITT结果所有患者24h钡条排出率20.2%.其中出口梗阻型 17例(17/32,53.1,15.6%),慢通过型5例(5/32,15.6%),混合型10例(10/32,31.3%) .2.健康对照组和便秘组肛肠测压结果见下表.3.直肠电和盆底肌电(EMG)评估32例患者不论为出口梗阻型或慢通过型、混合型便秘均出现腹前斜肌-盆底肌的矛盾运动,且两者收缩幅度明显降低.其中15例患者(15/32,46.8%)腹前斜肌收缩幅度明显降低(<50mmHg ).4.生物反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32例患者生物反馈治疗1疗程后,显效21例、有效10例,1例老年男性(慢通过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96.9%.治疗后便秘患者每周自主完全排便次数由治疗前的0.8±3次/周提高到3.8±1.1次/周(P<0.01).32例患者中有10例随访1年,其中8例患者每周排便次数恢复正常,2例半年后复发,每周排便次数减少至1~2次,经一疗程生物反馈治疗后随访至今一年余无复发.5.生物反馈治疗后EMG评估 全部患者治疗后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矛盾运动消失,且运动幅值增加>50mmHg.表健康组和便秘组肛肠测压参数结论功能性便秘及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盆底肌电评估有腹前斜肌-盆底肌的矛盾运动,生物反馈治疗后矛盾运动消失,每周排便次数见增加 .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的慢性便秘患者在肛管直肠运动、扩张时的直肠感觉上有无异同. 方法根据RomeⅡ诊断标准选择16例功能性便秘(FC)和22例IBS便秘型(IBS-C),均了解患者便秘的相关症状,运用液体灌注测压系统测量直肠、肛管静息压,肛管松弛率等指标,利用电子恒压器检测直肠敏感性及顺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51例便秘小儿肛门直肠测压,了解便秘小儿肛门直肠压力与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的关系.方法使用MMS(胃肠动力监测系统)UPS-2020系统,对51例便秘小儿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时患者处于清醒、非麻醉状态,不用影响直肠功能的药物,不进行肠道准备.测量肛管的静息压、长度及其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直肠敏感性和顺应性.结果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40天,最大16岁,平均年龄3.7岁; 经外科手术及病理结果证实为先天性巨结肠共19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其肛管的静息压(平均)为220mmHg,平均高压带长度为3.1cm,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减弱或消失, 直肠敏感性减低;平均气囊注气96mL.其余32例病人,其肛管的静息压(平均)为120mmHg, 平均高压带长度为2.1cm,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存在,直肠敏感性和顺应性好;平均气囊注气46mL出现不适感觉,平均气囊注气66mL不能耐受.结论先天性巨结肠肛管的静息压升高,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减弱或消失,是诊断短型和常规型先天性巨肠可靠方法,在手术前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别便秘原因,探索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异常收缩活动和直肠顺用性的变化及评定直肠肛管测压在诊断先天性巨结肠中的作用.方法本院自2000年3月~2001年5月对因便秘就诊的80例患儿和70例正常儿进行同步的直肠肛管及乙状结肠测压观察,并以直肠粘膜组织活检组化染色检查和钡灌肠检查为对照.结果 70例正常儿全部存在直肠肛管松弛反射(RAIR).80例便秘患儿中,18 例存在RAIR,但可见有不同形式的异常波形,而且直肠静息压低于正常.诊断为直肠肛管膜状狭窄合并继发性巨结肠、直肠脱垂等.62例无RAIR反射,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其中32例 (51.6%)可测得同步发生的多节段泛发性收缩.测试时发生排便的28例先天性巨结肠中25例未测得推进性蠕动波;12例可见乙状结肠高大的蠕动波不能通过病变直肠.而且巨结肠病变直肠顺应性(1.0~2.5mL/mmHg)明显低于正常儿(2.4~7.4mL/mmHg).62例巨结肠患儿经手术根治38例,术后均病理证实.结论直肠肛管测压可客观的评定肛门直肠功能,鉴别便秘原因,指导临床治疗,而且准确率高于钡灌肠检查和直肠粘膜局部活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粘膜的保护剂及润滑剂-太宁栓对FC患者的疗效和对其肛管直肠动力及直肠感觉的影响. 方法按罗马Ⅱ标准选择20例FC患者,用瑞典产的Pc Polygraf多功能消化道压力检测仪测定两组的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压(ARP)、最大缩榨压(MSP)、直肠收缩压、肛管松弛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和直肠对容量刺激的初始感觉量(FSV)、排便感觉量(DSV)、最大耐受量(MTV)及直肠顺应性(RC).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直肠肛管压力在直肠肛门反射(RAR)生理功能中的表达,提出其对特发性便秘(CIC)的诊断意义. 方法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30例正常人和32例特发性便秘患者直肠肛门反射曲线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EASCP),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1A-SDP),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的压力差(PD),反射时间(RT)包括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时间(RACRT)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RAIRT)6项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FC)患儿与健康儿童肛门直肠动力学差异,为其临床分型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FC患儿为FC组。选取同期无消化系统症状,平日排便正常的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不透光X线硫酸钡条测定结肠传输指数(TI),依据TI将FC组分为出口梗阻型(OOC)亚组、慢传输型(STC)亚组和混合型(MIX)亚组。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法分析FC各亚组与正常对照组肛门直肠动力学差异。结果研究期间FC组纳入25例,其中STC亚组10例,OOC亚组15例,未发现MIX患儿;正常对照组纳入10名。FC组与正常对照组肛门括约肌静息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C亚组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OC亚组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STC亚组(P〈0.05)。FC组直肠最低敏感量及最大耐受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STC亚组与OOC亚组直肠最低敏感量及最大耐受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FC患儿存在明显的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异常;OOC和STC患儿的肛门直肠动力学存在差异。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对协助诊断FC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粘膜的保护剂及润滑剂 -太宁栓对FC患者的疗效和对其肛管直肠动力及直肠感觉的影响。方法 按罗马Ⅱ标准选择 2 0例FC患者 ,用瑞典产的PcPolygraf多功能消化道压力检测仪测定两组的直肠静息压 (RRP)、肛管静息压 (ARP)、最大缩榨压 (MSP)、直肠收缩压、肛管松弛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 (RAIR)和直肠对容量刺激的初始感觉量(FSV)、排便感觉量 (DSV)、最大耐受量 (MTV)及直肠顺应性 (RC)。给FC患者太宁栓治疗 ,每日早晚各一枚 ,连续使用 15天 ,用药前后由专一医师对FC的主要症状 :排便次数、排便困难、排便不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肛门直肠测压可以了解便秘分型(慢通过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目的是研究慢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探讨对便秘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慢性便秘患者(伴有排便费力和硬便),男 23例,女77例,平均年龄44.3±15.0岁,年龄范围14~77岁.病程3月~50年,56%有泻药依赖.肛门直肠测压采用PC Polygraf HR台式高分辨下消化道动力监测系统(Medtronic). 应用低顺应性气液压毛细管灌注系统(Arndorfer Medical Specialties Inc USA).测压导管为6通道集合管相邻侧孔距离0.5cm,导管前端设有一气囊.分别测定肛门括约肌的动力功能和直肠对气囊的感觉功能.要求患者检查前排空粪便,排便困难者可于检查前外用开塞露协助排便.检查时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经肛门插入测压导管,当导管进入括约肌高压带时,记录括约肌长度、静息压、嘱患者做用力紧缩肛门动作和用力排便动作.分别向气囊内按每次10mL梯度注气,检测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直肠感觉阈值.观察指标1.直肠感觉功能≥300mL作为感觉阈值增高,<200mL作为感觉阈值降低.2.动力异常分型Ⅰ型力排时直肠压力正常的增高,括约肌压力反相升高.Ⅱ型力排时直肠压力上升幅度低,括约肌压力反相升高.Ⅲ型力排时直肠压力正常的增高,肛门括约肌松弛障碍.结果 1.肛门直肠动力功能44例(44%)正常(12例患者力排时括约肌压力表现为先收缩后松弛).Ⅰ型29例(29%),Ⅱ型7例(7%),Ⅲ型20例(20%),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参数(见表).2.直肠感觉功能57例(57%)直肠感觉功能异常,其中感觉阈值增高有27例 (27%),感觉阈值降低有30例(30%).3. 80例(80%)动力功能和/或感觉异常,20例(20%)动力-感觉均正常.结论 1.出口梗阻型便秘为常见的慢性便秘病理生理基础,动力障碍或感觉功能障碍表现形式不一.2.肛门直肠测压为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表便秘患者力排时肛门直肠压力参数(mmHg)  相似文献   

17.
直肠肛管测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肠肛管测压是诊断直肠肛门疾病及评价肛门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其检测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包括:直肠肛管压力测试、直肠肛门松弛反射、肛门内括约肌节律性和直肠顺应性等。肛管压力不能单独评价肛门功能,直肠肛门松弛反射不可忽视。检测中三维压力向量分析、容量分析及梯度分析等方法可发现肛管球面或扇面压力缺陷,更好地反映排便机制和肛门功能,使直肠肛门生理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直肠肛管测压与肛门内超声描记术相结合能更好地评价肛门括约肌状态,在肛门括约肌研究方面,动态直肠肛管测压是静态测压的有益补充,直肠肛管测压已用于生物反馈治疗,成为肛门外括约肌重复训练的物理疗法之一。计算机的应用使直肠肛管测压形象化、标准化,提高了科学性,是直肠肛管测压技术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I期经肛门术后患儿的排便功能、结肠和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对I期经肛门术后5~9年的89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同时对来院随访的58例患儿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和钡灌肠检查,评价其术后肛肠功能。结果 89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患儿中,72例排便功能良好,排便次数1~2次/d,仅6例3~4次/d,7例稀便时污便,1例经常污便;3例便秘。89例患儿均有便意无便失禁。直肠肛门测压结果:2例患儿术后直肠肛管反射弱阳性;污便组肛管静息压较无症状组及对照组显著降低[(29.4±3.2)mmHg vs(40.2±5.1)mmHg vs(36.9±2.6)mmHg,P〈0.05,P〈0.05)],而直肠静息压显著增高[(65.9±7.2)mmHg vs(25.7±4.1)mmHg vs(11.0±1.3)mmHg,P〈0.05,P〈0.05)];污便组肛管收缩压明显低于无症状组及对照组[(183.5±15.6)mmHg vs(210.2±18.3)mmHg vs(200.6±13.8)mmHg,P〈0.01];而持续缩榨时间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便秘组与其他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有1例出现括约肌反常运动。钡灌肠结果: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所有患儿的结肠形态恢复良好,结肠框基本正常,未见到明显的痉挛段、移行段和扩张段,乙状结肠迂曲减少或消失,与术中切除肠管长度相符。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所有病例的直肠肛管角比对照组明显增大(121.6°±14.2°vs 82.0°±11.4°,P〈0.01),污便组又较便秘组及无症状组明显增大(138.4°±16.8°vs 106.3°±13.8°vs 110.6°±15.2°,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I期经肛门术后患儿多数排便功能良好,结肠形态及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良好,少数患儿污便可能与拖出结肠储便功能代偿不全、乙状结肠迂曲减少或消失、肛门括约肌损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直肠肛管压力在直肠肛门反射(RAR)生理功能中的表达 ,提出其对特发性便秘(CIC)的诊断意义。方法 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 30例正常人和32例特发性便秘患者直肠肛门反射曲线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 (EASCP) ,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 (1A SDP) ,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的压力差 (PD) ,反射时间 (RT)包括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时间 (RACRT)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 (RAIRT)6项技术指标。结果  30例正常人均能导引直肠肛门反射 ,32例特发性便秘患者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EASCP) ,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 (1ASDP) ,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糖尿病患者的肛管、直肠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多导单囊肛管直肠运动功能测定仪测下正常人20例,糖尿病患者3 5例的直肠肛管压力及直肠容量感知、耐受阈值、直肠肛管抑制反射.结果正常人直肠最大耐受容量为(165±55.11)mL,糖尿病组为(223.6±8 8.83)mL与正常人比较显著增高(P<0.05).且糖尿病组行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时10人(2 8.6%)无松弛呈逆向收缩;1人呈双向运动,先收缩后松弛.结论糖尿病患者直肠粘膜对内容物刺激产生便意的反应性降低,易形成便秘.且糖尿病患者多伴有神经受损,包括内脏植物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