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椎间盘镜与开放手术对患者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后路显微内窥镜手术(microendoscopic disccectomy ,MED)与开放手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对患者腰椎稳定性1的影响,探讨两种术式对患者腰椎稳定性影响程度的不同.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09年7月手术治疗的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其中应用椎间盘镜手术及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各25例,对术后病人主观满意度及腰椎稳定性的影响等进行回顾性随访观察研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FD组相比,MED组术后水平移位及角移位较术前无显著差异,FD组在术后3个月以后的水平移位或角移位较术前增加,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MED术后临床疗效相近,但术后对患者腰椎稳定性影响程度较开放手术明显降低,更具有微创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经皮椎间孔镜或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患者192例,其中118例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PELD组),74例给予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照)。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后的VAS疼痛评分、Mac Nab疗效、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及住院时间、费用、手术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Mac Nab疗效、总费用、手术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ELD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或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能够在保证良好疗效的前提下,明显减少出血及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进一步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和比较椎板间内镜与椎板小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指标。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2012-2014 年共计126 例在我科行椎板间内镜手术或椎板小开窗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纳入和排除 标准的筛选,经皮椎板间内镜组纳入48例,椎板小开窗组纳入78 例。结合详实的术后随访,对两组患者在花费,住院时间等一般 性指标,疼痛指标,功能指标,并发症等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均取得明显的治疗疗效,在疼痛、功能等指标 中都有明显的改善。但两组之间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椎板间内镜组在住院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并发症等方面明 显的优于小开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板间内镜手术作为一种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好,能体 现微创的优势,可作为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益补充,在临床中进一步的开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向上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科诊治的单纯向上脱出型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均被给于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减压手术。结果:将手术前后疼痛及麻木的感觉对比,疗效分为术前VAS(5.79±0.37)分,术后1周为(0.9±0.56)分,术后6个月(0.5±0.67)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并减压术治疗向下脱出型椎间盘突出症的破坏性小,安全性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单或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29例,对其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减压手术,观察术前术后的疗效对比。结果:疗效按照术前和术后疼痛及麻木的感觉类比(VAS)评定,术前VAS评分为(5.46±0.56)分,术后1周为(0.8±0.65)分,术后6个月(0.5±0.43)分,在不同时间节点术后与术前相比较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并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可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椎间孔镜组(47例)和腰椎间盘切除组(46例)。椎间孔镜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切除组患者采用显微内镜下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等,分别于手术前后采用主诉疼痛分级法(VRS)和视觉模拟法(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椎间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3.54±12.28)min、术中出血量为(10.39±2.91)m L、切口长度为(0.84±0.13)cm、住院时间为(6.25±1.48)d;腰椎间盘切除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8.82±10.47)min、术中出血量为(81.56±20.48)m L、切口长度为(1.92±0.35)cm、住院时间为(9.94±1.65)d;与腰椎间盘切除组比较,椎间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住院时间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RS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术后VRS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腰椎间盘切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患者手术优良率(72.34%)显著高于腰椎间盘切除组(5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关节疼痛症状,而且手术对患者机体创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椎板开窗"盲视"法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的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4月至2009年7月经显微镜下椎板开窗"盲视"法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2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效果的长期随访结果.结果:12例病人症状改善良好,手术效果优良.结论:显微镜下椎板开窗"盲视"法髓核摘除术具有安全有效,可同时处理椎管内病变及较少的影响腰椎稳定性等优点,是极外侧椎间盘微创治疗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和比较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Mast Quadrant通道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5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90例,其中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PTED)患者58例,接受Mast Quadrant通道系统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32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TED组与Quadrant组。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并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效果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椎间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天、7天腰痛VAS评分及ODI均优于Quadrant组(P0.05);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Quadrant组(P0.05);两组术后腿痛VAS评分、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与Mast Quadrant通道技术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症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能够明显减少出血及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缺点、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和回顾2012.06-2015.06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收治的共计1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严格的进行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其中椎间盘镜组共纳入患者46例,椎间孔镜组患者共纳入患者72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6个月以上的术后随访,记录和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疼痛、并发症等指标。并通过Macnab腰椎功能评分等对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进行比较。结果:在术后,两组患者在疼痛评分及功能恢复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且两组之间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椎间孔镜组在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总花费等指标中要优于椎间盘组(P0.05)。但在住院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并发症等方面两组无明显的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作为脊柱微创手术,能够有效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程度较高,各有其优劣性,在临床中应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椎间盘突出患者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及腰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椎间孔镜组(n=45)和后路切开组(n=45)。对照组给予后路切开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CK、CRP、腰椎功能、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后路切开组更长,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后路切开组更低(P<0.05);手术前,两组CK、CRP检测结果无差异;手术后,两组CK、CRP均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上升趋势,且椎间孔镜组上升较后路切开组低(P<0.05);手术前,两组腰椎功能检测结果无差异;手术后,两组腰椎曲度、直腿抬高试验均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上升趋势,且椎间孔镜组上升更为明显(P<0.05);手术前,两组VAS、ODI评分评定结果无差异;手术后,两组VAS、ODI评分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且椎间孔镜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手术后,与后路切开组24.44%(11/45)进行比较,椎间孔镜组4.44%(2/45)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应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CK、CRP及腰椎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