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治疗的关键,选择正确的再灌注治疗策略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再灌注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溶栓和介入两种,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术在AMI再灌注治疗中极少采用.直接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优于溶栓治疗[1],90%以上AMI患者适合;而近1/3患者有溶栓治疗的相对或绝对禁忌征[2].直接PCI治疗血管再通率高达90%以上,对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首次AMI患者, 128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其中30例溶栓后行补救PCI。8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45例溶栓患者48小时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情况。结果: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CI组(P<0.05).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68.6%,梗死相关血管(IRA)达到TIMIⅢ级血流者为60.5%,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96.8%,有4例发生无再流现象(No-reflow).AMI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溶栓组为(49.3±12.1)%,直接PCI组为(64.2±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5).平均住院天数溶栓组为13.4天,直接PCI组为8.2天,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溶栓治疗比较,首次AMI患者直接PCI治疗,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高,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院内死亡率,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溶栓、一般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远期疗效,评价直接PCI治疗A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获得随访的226例AMI患者分为3组:直接PCI组96例,溶栓组34例,一般治疗组96例,比较3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住院及随访期间病死率、心脏事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直接PCI和溶栓治疗能明显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2)PCI尤其直接PCI治疗AMI,能明显降低住院及随访期间联合终点(心脏死亡事件、非致命性再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术)的发生率和次要终点(心力衰竭、再缺血发作)的发生率.结论 在直接PCI治疗AMI的时间窗(发病到手术)内,直接PCI治疗AMI优于溶栓及一般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PCI)和静脉溶栓治疗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期间收治的首次AMI患者211例,12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其中30例溶栓后行补救PCI。8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45例溶栓患者48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结果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CI组(P〈0.05)。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40.6%,梗死相关血管(IRA)达到TIMI 3级血流者为60.5%,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96.8%,AMI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溶栓组为(49.3±12.1)%,直接PCI组为(64.2±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住院天数溶栓组为13.4d,直接PCI组为8.2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及时、充分、持续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实现有效再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与静脉溶栓相比,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更高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有利于挽救濒死心肌及缺血心肌,更好地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缩短住院时间,并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 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 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 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 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 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 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李鹏 《辽宁医学杂志》2006,20(2):105-106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初期病死率较高,而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选择正确的再灌注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急诊直接冠脉介入(PCI)治疗可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从而使病死率下降。本文对120例AMI患者急诊PCI治疗结果进行了描述及分析。1对象与方法1.1对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与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5例 AMI患者分为两组,静脉溶栓组82例,PCI组53例,比较两组的再通率以及住院和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PCI组住院期间心绞痛的发生率、再梗率、病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均比溶栓组降低(P<0.01或0.05),住院天数比溶栓组明显减少(P<0.01)。治疗6个月后,PCI组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塞、病死率比溶栓组也明显降低(P<0. 01或0.05),LVEF明显升高(P<0.05)。结论直接PCI组治疗AMI与静脉溶栓相比,能更有效地再通梗塞相关血管、降低住院病死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比较直接与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AMI患者115例,其中行直接PCI治疗40例,行延迟PCI治疗37例,未行任何冠脉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或PCI术)38例(对照组)。观察所有患者急性心梗后1周、6个月随访时的心脏超声资料及半年内因心衰住院事件,比较分析三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半年内的心衰再住院率。结果:AMI后行PCI治疗组LVEDVI、LVESVI及LVEF明显好于未行任何冠脉再灌注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并且行直接PCI治疗组LVEDVI、LVESVI及LVEF好于行延迟PCI治疗组患者;PCI治疗组心衰再住院率1.3%明显低于对照组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直接与延迟PCI都可以改善急性心梗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尤以行直接PCI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陈健 《重庆医学》2012,41(3):295-296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TT)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治疗与直接PCI治疗的疗效。方法将发病时间不超过12h的初发AMI患者随机分为TT加PCI组(即TT后进行PCI干预的联合治疗,n=31)及PCI组(直接进行PCI,n=31),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TT加PCI组PCI后梗死相关血管(IRA)达心肌梗死溶栓试验2级以上者24例(77.42%),高于PCI组16例(5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加PCI组术后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61.1±7.5,高于PCI组(49.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TT后PCI治疗的疗效优于直接PCI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在积极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时代,出院前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ET)的预测意义。方法和结果:在DANAMI-2(第二次DANishAMI试验)研究中,有ST段抬高的AMI(STEMI)患者被随机分为直接血管成形术治疗(PCI)组和溶栓治疗组。1462例存活出院患者中1164例(79.6%)进行了ET。主要终点包括死亡和再梗死。随机分入溶栓治疗组的患者较随机分入直接PCI治疗组的患者发生了更大程度的ST段压低(21.7%vs15.3%,P=0.007)。死亡和再梗死的多种预测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卒中史、前壁AMI、随机化溶栓治疗以及运动能力[RR0.8…  相似文献   

11.
张鹏娟  吕明芳 《医学综述》2011,17(4):575-576
由于心率是一项易于监测的生命体征,通过对心率节律变化的规律性以及该变化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提取和分析,提出了杓型、非杓型和反杓型心率的分类。该分类可以更深入了解心律的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以及预后的相关性,从而对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者更好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帮助进一步制订合理的诊疗方案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可危及生命的重要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往的研究资料表明血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但在实际临床中发现部分ACS急性期患者血脂水平正常或低于正常。正确认识ACS患者的血脂状况,通过对血脂代谢变化相关机制的探讨,指导ACS急性期的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阑尾炎误诊为急性胰腺炎的原因.方法 对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各种辅助检查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精细查体、动态观察结合辅助检查,必要时进行特殊检查,可对急性阑尾炎进行确诊.结论 急性阑尾炎病例经适当诊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上急腹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期间22例急腹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均以右下腹痛为主诉,查体右下腹均有压痛。误诊后经手术、病理等方法确诊,其中胃十二指肠穿孔7例,卵巢囊肿4例,化脓性胆管炎3例,胆结石3例,卵巢蒂扭转2例,异位妊娠2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例。全部误诊患者中行手术治疗16例,非手术治疗6例。全部患者经手术及药物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对急性阑尾炎患者需根据年龄、性别认真询问病史,并进行全面正规的体格检查,进行必要的B超、X线片、腹穿、尿妊娠试验等辅助检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5.
16.
张丽虹 《医学综述》2012,18(2):230-233
围术期血液稀释包括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与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可改善微循环灌注,减少异体输血量,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一种良好的血液保护方法。但不同血液稀释方法有不同的适应证和局限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选择适合患者的最佳方法以达到血液保护的最好效果。现就ANH与AHH在应用上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对麻醉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并予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与梗死程度及急性期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因急性脑梗死入院并经磁共振或CT检查证实梗死灶的住院患者并检查入院后空腹血糖值(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根据FPG和HbA1c分为血糖正常组和高血糖Ⅰ~Ⅲ组,统计四组患者的大面积脑梗死和死亡情况。结果高血糖Ⅰ组和高血糖Ⅲ组与血糖正常组相比较,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和急性期病死率均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Ⅱ组与血糖正常组、高血糖Ⅲ组与高血糖Ⅰ组以及高血糖Ⅲ组与高血糖Ⅱ组相比较,虽然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前者均比后者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和急性期病死率高。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值可以反映急性期血糖水平,从而预测患者脑梗死程度和存活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肺损伤(ALI)患者的发病及住院情况,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00—2007年SAP住院患者188例,Logistic回归对影响并发ALI患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88例SAP患者并发ALI者70例,其中男62例,女8例;ALI患者死亡19例,病死率为27.1%,与病死率有关的因素有:年龄、原有疾病数≥4、RANSON评分≥3分、器官衰竭数目≥2、A-PACHEⅡ评分≥16分、机械通气(MV)治疗、SEPSIS、腹腔感染、菌血症和手术治疗(P<0.05);PaO2/FiO2≤100mmHg、发病24h内FiO2>60%、肺部感染和血液净化与患者预后无关(P>0.05)。结论ALI是SAP常见并发症,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是年龄、原有疾病数≥4,RANSON评分≥3分、APACHEⅡ评分≥16分、器官衰竭数目≥2、MV治疗、SEPSIS、腹腔感染、菌血症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急性胰腺炎急性期局部组织结构所起的作用,采用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制备大鼠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模型。并观察了模型制备后原发性病变与继发性局部病变以及胰腺病理的变化。大体病理所见:同一时段的模型各组间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胰腺水肿或出血坏死和胰周水肿或出血坏死间均存在正相关(P<0.01)。镜下病理所见:同一时段的模型中,除了6h间质出血和脂肪坏死各组间差异显著外(P<0.05),其余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例外情况的病理所见:2例轻度胰腺水肿或出血与腹膜后间隙广泛浸润:3例重度胰腺水肿或出血坏死与腹膜后局限浸润:5例出血坏死组脾门区病变严重。结果提示,在实验模型制备条件近似相同的情况下,原发性病变越严重,继发性的局部病变也越严重。局部病变表现的差异,可能与局部组织结构上存在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20.
《JAMA》2003,289(1):1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