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靶向预控护理对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躁动预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2月我院行全麻手术的120例外科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2年1月-12月我院行全麻手术的120例外科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靶向预控护理。比较两组麻醉复芳时间、麻醉复苏评分、麻醉复苏期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完全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恢复(PA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iker镇静躁动评分、麻醉躁动及苏醒延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靶向预控护理能有效提升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管理质量,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手术室麻醉复苏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处于麻醉复苏期的7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围麻醉期集束化护理干预;将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处于麻醉复苏期的7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围麻醉期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10 min时Riker镇痛-躁动评分、麻醉恢复评分(PARS)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拔除气管导管10 min时Riker镇痛-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PAR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非计划拔管、坠床、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切口渗血量增多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麻醉复苏期患者躁动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靶向预控护理在无痛胃肠镜术后麻醉复苏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6月30日实施靶向预控护理前的66例行无痛胃肠镜术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将2019年7月1日~12月31日实施靶向预控护理后的66例行无痛胃肠镜术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联用靶向预控护理。比较两组复苏情况、焦虑情绪[采用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麻醉复苏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舒适度[采用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差异。结果:观察组完全清醒时间、复苏室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S-AI、T-A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麻醉复苏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CQ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靶向预控护理可促进无痛胃肠镜术后患者快速苏醒,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有助于降低患者麻醉复苏期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麻醉复苏患者躁动发生率的影响,为提高全麻患者的安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7年6月在本院手术室全身麻醉下行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在麻醉复苏期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发生躁动和躁动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躁动不良反应包括非计划拔管、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伤口渗血增多等,实验组的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麻醉复苏期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是针对全身麻醉复苏期诱发躁动高发因素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麻醉复苏患者躁动发生情况,保障全身麻醉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细化流程管理对麻醉复苏室(PACU)全麻复苏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5月1日~2020年5月31日收治的120例全麻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复苏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精细化流程管理;比较两组麻醉苏醒时间、出PACU时间、护理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两组在PACU经护理后生命体征平稳,顺利返回病房;研究组麻醉苏醒时间、出PA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复苏期间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ACU全麻患者开展精细化流程管理,可促进患者麻醉复苏,降低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PDCA 循环在麻醉恢复期躁动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在我院全身麻醉手术后转入麻醉恢复室的120例患者,将1至6月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7至12月6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PACU常规进行复苏护理,观察组在PACU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PDCA 循环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进行护理和干预,密切观察两组患者在全麻恢复期出现躁动情况及不良事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因躁动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PDCA 循环管理能够降低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前馈控制管理在全麻后留置尿管患者苏醒期躁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21年8月-11月符合标准的295例全麻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47例和对照组148例。对照组采用围麻醉期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采用基于前馈控制管理下的围麻醉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躁动情况,拔管时与术晨的血压、心率,躁动引发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拔管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且与术晨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的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前馈控制管理可显著降低全麻后留置尿管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麻醉前认知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腹部手术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麻醉前认知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持续时间与严重程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9.80%)明显低于对照组(29.14%)(P 0.05);躁动持续时间(3.47±1.27) min短于对照组的(8.69±2.61) min(P 0.05);躁动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麻醉前认知干预可以降低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与严重程度,有利于保证手术效果和术后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躁动发生率、躁动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苏醒期观察组患者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降低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优质护理预防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的效果。方法选取男性开胸手术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方法,实施躁动的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全麻恢复期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麻醉恢复期患者较常规护理可更有效降低躁动的发生率,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12月我院行全麻手术治疗的128例患者,分析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发生率为17.97%(23/1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放置导尿管、药物催眠是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术后镇痛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发生与年龄、放置导尿管、药物催眠、术后镇痛有关。护理人员应重视上述相关因素,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治干预措施,预防或减少麻醉复苏期躁动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在降低全麻术后患者复苏期躁动发生率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对2018年10—12月在本院行全麻择期手术的120例患者(对照组)在麻醉复苏期间发生的躁动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并提出全麻术后复苏期间躁动发生的防范对策;选取2019年1—3月在本院行全麻择期手术的120例患者(实验组),实施全麻术后复苏期间躁动发生的防范对策。采用自制全麻术后复苏期间躁动发生认知问卷于防范对策实施前后对麻醉科轮PACU的40名护理人员各进行一次测评,观察40名护理人员对全麻术后复苏期间躁动发生认知改变;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躁动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全麻术后复苏期间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范对策实施后,40名护理人员对全麻术后复苏期间躁动发生认知总分及各个方面得分均高于防范对策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本原因分析法运用在全麻术后患者复苏期间的躁动风险管理中,能有效提高PACU护理人员对全麻患者复苏期间躁动发生认知,快速识别全麻术后患者发生躁动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躁动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原因和护理策略。方法回顾1500例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类型、麻醉、催醒、术后镇痛方式、不良刺激与躁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500例患者中,发生躁动282例,占18.8%,手术类型中以耳鼻喉手术的躁动发生率最高,为56.1%(101/180),其次是胸部手术,为37.1%(23/62);全凭静脉麻醉的躁动发生率为12.6%(120/956),低于静吸复合麻醉的29.8%(162/544)(P0.05);使用盐酸纳美芬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29.3%(101/345),高于未使用者的15.7%(181/1155)(P0.05);进行术后镇痛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6.9%(20/289),低于未使用者的21.6%(262/1211)(P0.05);躁动相关的各种不良刺激中,以疼痛、气管插管刺激、尿道插管刺激为主,躁动发生率分别是47.8%、24.8%、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躁动的发生与手术类型、麻醉、催醒、术后镇痛方式、不良刺激紧密相关,护理人员需保持患者呼吸,控制疼痛,尽可能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实施心理干预,降低躁动发生率,保证患者在麻醉复苏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麻醉恢复期患者躁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施全身麻醉手术后转入麻醉恢复室(PACU)的患者120例,将1-6月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7—12月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PACU常规进行复苏护理,观察组在PACU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4个阶段进行躁动管理,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出现躁动情况及因躁动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因躁动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能够降低麻醉恢复期患者发生躁动及不良事件情况,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选择不同时机对全麻手术患者进行肢体约束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6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均给予常规手术室舒适护理。对照组在麻醉前对患者进行肢体约束,术后清醒后解除约束;观察组在麻醉诱导期对患者进行肢体约束,术后麻醉复苏前评估患者状态后解除约束。比较两组患者意外拔管率、躁动情况、术中舒适度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期躁动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舒适感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麻醉诱导期和复苏期应用非约束性舒适护理临床效果满意,能减低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增加患者手术过程的舒适感,使患者得到更人性化的舒适护理服务,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患者复苏期躁动的效果。方法对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4月期间96例行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的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48例。对照组所有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复苏期躁动评分、尿道刺激症状评分、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及躁动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期躁动评分、尿道刺激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拔管后5min的心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复苏期躁动发生率为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患者施行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减轻尿道刺激症状,稳定患者心率、血压,减少复苏期发生躁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伴手术联合卡通模拟游戏干预在小儿眼科全麻手术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斜视行全麻手术治疗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结伴手术联合卡通模拟游戏干预,两组均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术前父母分离焦虑量表(P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麻醉用药、心率监测、血压监测的麻醉诱导配合度评分、麻醉复苏期镇静药物使用率、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复苏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伴手术联合卡通模拟游戏干预应用于小儿眼科全麻手术中,可有效缓解患儿焦虑状态,提高麻醉配合度,改善苏醒质量,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患者麻醉复苏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2月—4月50例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2017年5月—7月5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基于ERAS理念的围手术期护理,并加强患者麻醉复苏期管理。比较2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复苏室(PACU)停留时间、定向力复苏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低体温、躁动、呕吐、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ERAS理念应用于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护理管中,能有效降低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气道护理在大面积烧伤患者全麻术后复苏期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45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为观察组,在全麻术后复苏期实施综合气道护理。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3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为对照组,在全麻术后复苏期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呼吸道并发症、躁动发生率、复苏室滞留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室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气道护理能够减少大面积烧伤患者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和躁动的发生,加速患者复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护理标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建立护理标识系统前后1年患者1 000例,将护理标识系统建立前患者设为对照组,将护理标识系统建立后患者设为干预组,每组500例.对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标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标识应用于护理安全管理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