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了解襄阳市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CV、HBV及梅毒(TP)状况。方法收集168例HIV感染者及356例普通体检人群血液标本,对其进行HCV、HBV及TP标志物检测,分别比较各项感染率;再对HIV感染者按感染方式分组比较各项感染率。结果 HIV感染者HCV及TP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体检人群(P均<0.01),而HBV感染率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途径感染HIV者,其HCV的感染率与经静脉吸毒感染HIV者HCV无显著性差异,但二者的HCV感染率均显著高于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者。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者,其TP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非性传播感染组(P<0.01);HBV感染率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HIV感染者不同感染方式导致HCV及TP感染率不同,但对HBV感染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新疆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的舌脉症状、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对142例HIV/AIDS患者的感染途径、舌象、脉象、病位、病性、证候分型进行统计.并对性接触和静脉吸毒2种不同感染途径患者主要证候分型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142例中感染途径为性接触者占4...  相似文献   

3.
郭毅曼  张超  李顺英  杨梅  陈文慧  何梅光  樊延平  周青 《中医杂志》2012,53(10):864-866,885
目的 观察云南省996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舌象分布特点,探讨AIDS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选取云南省9个州、市996例HIV/AIDS患者舌象资料,从舌色、舌形、苔色、苔质进行观察,并分析其与地区、性别、HIV/AIDS分组及生活习惯的关系.结果 HIV/AIDS患者红舌、紫舌、瘀斑舌、裂纹舌、胖大舌、齿痕舌、腻苔、润苔和剥苔所占比例较高(P<0.05);女性的淡红舌、薄苔、白苔、裂纹舌和瘀斑舌比例高于男性(P<0.05);吸烟者黄苔所占比例高(P<0.05),酗酒者绛舌、裂纹舌、剥苔所占比例较高(P<0.05);HIV组的淡白舌、淡红舌、绛舌、润苔所占比例较高(P<0.05).结论 AIDS具有正虚、湿浊、瘀血、邪热、表里相兼为病的特点,由于性别、地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舌象的分布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湖南郴州、上海两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舌象表现分析其病机特点。方法:选择2020年1月23日至31日在湖南郴州、上海两地入院治疗的普通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共40例,其中湖南郴州20例、上海20例,客观记录患者舌象,并从舌色、苔质、苔色三方面比较两地患者的舌象分布差异。结果:两地患者舌色比较,舌红(湖南郴州5例,上海12例)、舌淡红(湖南郴州15例,上海8例)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苔质比较,两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苔色比较,两地苔白(湖南郴州14例,上海7例)、苔黄(湖南郴州6例,上海13例)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舌象判断,湖南郴州、上海两地普通型新冠肺炎的基本病机特点为湿、毒,部分患者有热化表现,受地域因素影响,上海较湖南郴州热化者多。  相似文献   

5.
张蕾  李小茜  何建成 《新中医》2023,55(16):75-80
目的:观察181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舌象特征,并探讨其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 心功能 分级的关系。方法:应用中医传统望舌方法,采集181 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舌诊资料,包括舌色、舌 形、苔色、苔质。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舌质、舌苔特征。结果:①舌色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青紫 舌、绛舌、红舌、淡红舌、淡白舌。NYHA 心功能Ⅱ级患者主要为淡红舌,心功能Ⅲ、Ⅳ级患者主要为青紫 舌。不同NYHA 心功能分级之间舌色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心功能Ⅱ、Ⅲ级淡白舌 比率低于心功能Ⅳ级者(P<0.05);心功能Ⅲ、Ⅳ级淡红舌比率低于心功能Ⅱ级者(P<0.05),青紫舌比率高 于心功能Ⅱ级者(P<0.05)。②舌形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裂纹舌、瘦薄舌、胖大舌、正常舌。NYHA 心功 能Ⅱ级患者主要为瘦薄舌,心功能Ⅲ、Ⅳ级患者以裂纹舌多见。不同NYHA 心功能分级之间舌形分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心功能Ⅲ、Ⅳ级正常舌比率低于心功能Ⅱ级患者(P<0.05),裂纹舌比率 高于心功能Ⅱ级者(P<0.05)。③苔色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苔、灰黑苔、白苔。心功能Ⅱ级患者主要为 白苔,心功能Ⅲ级患者中黄苔、灰黑苔较常见,心功能Ⅳ级患者以灰黑苔多见。不同NYHA 心功能分级之间 苔色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心功能Ⅲ、Ⅳ级白苔比率低于心功能Ⅱ级者(P<0.05), 灰黑苔比率高于心功能Ⅱ级者(P<0.05)。④苔质厚薄程度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少/无苔、腻苔、厚苔、 薄苔。NYHA 心功能Ⅱ级患者主要为薄苔,心功能Ⅲ、Ⅳ级患者以少/无苔多见。不同NYHA 心功能分级之间 舌苔质厚薄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心功能Ⅲ、Ⅳ级薄苔比率低于心功能Ⅱ级 者(P<0.05),少/无苔比率高于心功能Ⅱ级者(P<0.05);心功能Ⅳ级腻苔比率高于心功能Ⅱ级者(P< 0.05)。⑤舌苔润燥程度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干苔、润苔。心功能Ⅱ级患者主要为润苔,心功能Ⅲ、Ⅳ级 患者以干苔多见。不同NYHA 心功能分级之间舌苔润燥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 心功能Ⅲ、Ⅳ级干苔比率高于心功能Ⅱ级者(P<0.05),润苔比率低于心功能Ⅱ级者(P<0.05)。结论:心功 能Ⅲ、Ⅳ级患者以青紫舌、裂纹舌、瘦薄舌,灰黑苔,少/无苔,干苔多见;心功能Ⅱ级患者常表现为淡红 舌、白苔、薄苔、润苔。舌诊可作为评估慢性心力衰竭(CHF) 病情轻重程度的一个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运用中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的方法,在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地区,选择不同感染途径(性传播878例,静脉吸毒527例,有偿供血652例)的HIV/AID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对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症、证分布规律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随访,初步总结出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的病性、病位和病机等特点.3种传播途径主要病性中虚证以气虚、阴虚和阳虚为主;实证中,血液传播以痰湿为主,性传播以气滞为主,静脉吸毒以热(火)毒为主.性传播者以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证为主;静脉吸毒者以气阴两虚、湿热蕴结证为主;采供血者以肝胃不和、脾虚湿盛证为主.  相似文献   

7.
湿热证患者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湿热证患者舌象,检测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分析湿热证舌苔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湿热证的患者49例为观察组,记录舌质颜色的变化和黄腻苔苔色深浅、苔质厚薄的变化;30例健康人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为对照组。结果:湿热证黄腻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低于正常薄白苔(P<0.05);黄腻苔苔质厚者低于苔质薄者和正常薄苔(P<0.05),而苔质薄者与正常薄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黄腻苔苔色深者低于苔色浅者和正常薄白苔(P<0.05),而苔色浅者与正常薄白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的变化,反映在舌苔的病理变化上并与舌上皮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舌象颜色与病情及病因病机的相关性,以期为本病的临床研究增加一种探索方式。方法:以目视方式采集72例寻常型银屑病住院患者的舌象颜色并参照《中医舌诊图谱》分析舌象;将所获得的舌象颜色资料与寻常型银屑病轻、中、重三级病情之间进行比较,并比较各级病情之间各类舌象颜色的构成比。结果:1对7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首次观察所获得的舌象颜色进行统计,其中绛舌6例(8.3%),红舌19例(26.4%),淡红舌41例(56.9%),淡舌4例(5.6%),青紫舌2例(2.8%)。2轻、中、重三级病情之间比较:重度病情中"绛舌"的构成比最高(44.4%),与中、轻度病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7);红舌、淡红舌、淡舌、青紫舌、黄苔的构成比在三级病情之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轻、中、重各级病情之间比较:轻度病情中"淡红舌"构成比高于"红、绛舌"及"淡舌与青紫舌"(P均0.017);中度病情中"淡红舌"构成比高于"淡舌与青紫舌"(P0.017),与"红、绛舌"无统计学差异(P0.017);重度病情中"红、绛舌"与"淡红舌"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见淡舌与青紫舌;在轻度与中度病情中,黄苔构成比均高于白苔(P均0.05),在重度病情中黄苔与白苔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舌质颜色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寻常型银屑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出现绛舌表示病情严重,出现淡红舌一般说明病情较轻;同时舌象颜色也能部分反映本病的病因病机,此研究表明热邪是本病的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云南省HIV/AIDS患者心理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2例云南省HIV/AIDS患者进行测定。结果:与常模比较:除人际关系因子外,HIV/AIDS患者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常模(P〈0.05)。组间比较:男性敌对因子显著高于女性(P〈0.05),其余各项评分男女无显著差异。发病期患者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因子显著高于无症状期患者(P〈0.05),阴性项目数显著低于无症状期患者(P〈0.05),其余各项评分不同分期患者无显著差异。注射吸毒感染者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因子显著高于性接触感染者(P〈0.05),阴性项目数显著低于性接触感染者(P〈0.05),其余各项评分不同感染途径患者无显著差异。结论:HIV/AIDS患者心理状况较正常人差。其中不同性别患者无显著差异,发病期患者差于无症状期患者,注射吸毒感染者差于性接触感染者,部分因子分存在组间差异。  相似文献   

10.
陈雅雯  许琳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8):111-112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中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螺体(TP)混合感染的特点。方法:对88份抗HIV-1抗体阳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CV抗体(抗-HCV),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RPR)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血清采用梅毒螺旋体血球试验(TPHA)确认梅毒螺旋体抗体。分析抗-HIV与抗-HCV及TP混合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感染途经的分布。结果:抗-HCV/抗-HIV混合感染率为36.36%(32/88),其中经静脉吸毒途经混合感染率为91.6%(22/24),经性传播途径感染率为13.33%(8/60),两种感染途径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19.6233 P<0.005,小于35岁、大于35岁年龄组HCV/HIV混合感染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男性、女性HCV/HIV混合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差异。结论:静脉吸毒是爱滋病、丙肝、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青壮年是爱滋病、丙肝、梅毒感染的主要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结果:广东地区107例经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最常见症状、体征为乏力(41.12%)、头痛(25.23%)、腰痛(24.30%)、自汗(23.36%)、咳嗽(20.56%)、皮疹(18.69%)、关节痛(18.69%)等;舌象以红舌(53.27%)为主,舌苔以白苔(54.21%)多见;最常见的脉象为细脉(59.81%)、弦脉(55.14%)、沉脉(23.36%)等;最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19.63%)、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14.02%)、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13.08%)。结论:广东地区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病位主要集中在肾、肝、脾(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后证候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诊断晚期宫颈癌初次接受放化疗的患者进行放化疗前后证候病机变化的对照研究。结果:①临床各证型(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瘀毒)放化疗前与首次放化疗后1周、第2次放化疗后1周、首次放化疗后3个月、第2次放化疗后3个月的证候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晚期宫颈癌患者放化疗前后面色变化比较,面色白放化疗治疗后各时间调查点与放化疗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晚期宫颈癌患者放化疗前后舌色变化观察,舌质(淡红、红、黯红、淡白、淡黯)、舌苔(薄白苔、白腻苔、白厚苔、黄腻苔、剥少苔)构成比放化疗前与首次放化疗后1周、第2次放化疗后1周、首次放化疗后3个月、第2次放化疗后3个月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同期放化疗前后各证型不同,则舌质、舌苔的变化也不同,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HIV感染者和病人自愿检测、告知感染HIV病毒的情况,为进一步深化VCT策略和探索告知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对257名HIV感染者和病人进行匿名现况调查,利用百分比和卡方检验描述。结果:告知率为93.85%;其中以告知配偶(95.08%)、父母(57.22%)为主,极少有人告知朋友或子女;未告知任何人的占26.03%;在配偶和性伴的告知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红=20.09,P〈0.00);在得知自己感染时,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占89.63%;当天告知配偶的占62.59%,且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3,P〈0.05);除配偶之外的首选告知对象为父母;愿意由自己实施告知的占88.49%;仅有4.92%的人不愿意告知配偶,有32.14%不愿意告知性伴。结论:吸毒人群,尤其是HIV阳性静脉吸毒者是HIV传播的核心人群,其配偶或性伴及其家庭成员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告知的主要对象,也是获得支持的重要来源,告知应考虑民族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检者的舌色与外周血7项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2 218例体检者(男性888人,女性1 330人),由中医师判断舌色。采集静脉血,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测定(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舌色的出现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舌色分类与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运用近似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与男性比较,女性中淡白舌、淡红舌、淡暗舌的出现率增高,而暗红舌的出现率降低(P0.01);与淡红舌组比较,女性淡白舌组的RBC、HGB、HCT降低,RDW增加(P0.05或P0.01);红舌组的RBC、HGB、HCT增加(P0.05)。2)与淡红舌组比较,男、女性的暗红舌、紫暗舌组均表现为HGB、HCT增加(P0.05或P0.01)。结论:1)女性中各种淡舌(淡白舌、淡红舌、淡暗舌)的出现率高于男性。2)舌色的浅深与HGB、HCT成正相关。3)暗红舌、紫暗舌与HGB、HCT增加的关联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中医舌象的分析,探讨颈动脉斑块的中医病机特点。方法:收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门诊和住院患者,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A组)、不稳定型斑块组(B组)、稳定型宽块组(C组),观察舌象,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舌色以暗红为主,其次是淡红;腻苔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薄苔;白苔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黄苔。结论:舌象特点反映出脾肾气虚及痰、瘀、热是颈动脉斑块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558例HIV/AIDS患者舌象(包括舌色、舌形、舌态、苔色、苔质、舌苔位置等)的横断面研究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关系的初步探讨,以期阐明艾滋病病邪的性质、病机特点、经有偿供血感染HIV/AIDS患者的常见舌象、抗病毒化学药物对舌象的影响以及舌象与不同阶段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为艾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判断转归预后及治疗时机的把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中医症状及舌脉特点,为脑卒中的中医预防提供辨证论治依据,并为脑卒中高危人群辨证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前瞻性观察方法,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筛查选取脑卒中高危人群2536例,分析其中医症状、舌脉、证类分布的频数特征,观察不同性别、年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医症状分布特点的差异性。结果检出率前5位的中医症状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视物模糊(1670例,65.9%)、急躁易怒(1458例,57.5%)、腰膝酸软或痛(1445例,57.1%)、头晕(1286例,50.7%)、双目干涩(1274例,50.2%);检出率前5位的舌脉象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苔白(1401例,55.2%)、苔薄(1260例,49.7%)、脉弦(1201例,47.4%)、舌黯(1168例,46.1%)、舌红(1027例,40.5%)。头晕、失眠、苔白、苔薄等检出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齿摇、苔腻、苔黄、脉弦等检出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齿摇、双目干涩、口渴、舌黯、舌红、脉弦等的检出率老年组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急躁易怒、麻木、气短、舌齿痕、苔薄、脉沉等检出率中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临床表现复杂,既有肝脾肾亏损本虚之象,又有风火痰瘀的标实之征,多属虚实夹杂证。不同性别、年龄脑卒中高危人群症状分布具有一定差异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风后认知障碍不同状态症状的差异,探讨认知功能下降的病因病机。方法多中心协作纳入中风患者共2614例,分为无认知障碍组1319例、认知障碍组1295例,其中认知障碍组又分为轻度认知障碍组553例和轻度痴呆组742例,通过标准化四诊信息采集,观察并比较中医症状及舌象、脉象情况。结果与中风后无认知障碍组比较,认知障碍组乏力、神疲、夜尿频多、多梦、气短、齿摇、视物模糊、目涩、咳痰、肢倦身重、头晕、麻木、口唇紫暗、腰膝酸软/痛、面色晦暗、耳鸣、舌暗、舌苔腻、脉沉等出现频率增多(P〈0.05)。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组和轻度痴呆组间神疲、咳痰、肢倦身重、齿摇、口唇紫暗、目涩、便秘、视物模糊、气短、面色晦暗、舌红、舌苔腻等症状或体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认知功能的下降与元气耗损、肝肾阴精亏虚密切相关。提示本病早期防治应注重补益肝、脾、肾,兼以化痰开窍、活血祛瘀。  相似文献   

19.
急性呼吸系感染疾病的舌象及其与症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采用相关系数分析法 ,对 6 1名急性呼吸系感染病人的舌苔厚度、苔色、舌面pH值、舌面干湿度以及症状进行分析 ,探讨舌象特证与症状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 :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中 ,舌苔增厚的出现率为 97% ,苔色积分异常者为 98% ,舌面pH值偏于酸性者为 70 % ,舌面干湿度异常率为 4 6 % ,显示具有最低在 0 32的相关性。结论 :对不同舌象之间的相关性 ,以及舌象与症状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是探讨舌象形成机理以及辨证理论的基础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