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重建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诊断与治疗的11例慢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MRI定位梗死部位,CTA确定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以及狭窄率,DSA明确侧支代偿情况,分别行枕动脉-椎动脉(OA-VA)搭桥术、颈外动脉-桡动脉-椎动脉(ECA-RA-VA)搭桥术、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OA-PICA/AICA)搭桥术、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STA-PCA/SCA)搭桥术等后循环血管重建治疗,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 11例患者经CTA确定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分别位于基底动脉占2/11,双侧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串联病变占1/11,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占2/11、颅外段占1/11,一侧椎动脉颅内段合并对侧颅外段占4/11,一侧椎动脉起始部闭塞合并另一侧椎动脉纤细占1/11。DSA明确侧支代偿情况,代偿血管分别为后交通动脉占7/11,小脑软膜吻合(包括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占5/11,颈升动脉占4/11,大脑软膜吻合(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占3/11,脊髓前动脉占1/11。11例患者顺利完成血管搭桥术,影像学检查(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DSA和CTA)均提示桥血管通畅。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例可疑颅内感染,均经抗生素治疗后好转。11例患者出院时mRS量表中位评分为1;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9例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1)、2例预后中等(mRS评分为2~3)。结论血管重建治疗慢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具备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部位对支架成形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共73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狭窄部位分为颈内动脉颅内段组(18例)、大脑中动脉M1段组(11例)、椎动脉颅内段组(27例)和基底动脉组(17例),均行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记录颅内动脉狭窄改善情况,脑血管并发症(包括穿支事件、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远端动脉栓塞和脑组织过度灌注等)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卒中和颅内出血),术后3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结果 73例患者共植入支架73个,包括Apollo球囊扩张式支架35例和Wingspan自膨式支架38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组应用Apollo支架10例(10/18),Wingspan支架8例(8/18);大脑中动脉M1段组应用Apollo支架5例(5/11),Wingspan支架6例(6/11);椎动脉颅内段组应用Apollo支架16例(59.26%,16/27),Wingspan支架11例(40.74%,11/27);基底动脉组应用Apollo支架4例(4/17),Wingspan支架13例(13/17),4组患者术中应用支架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422,P=0.201)。治疗后颈内动脉颅内段组[(10.94±1.99)%对(90.89±7.71)%;t=69.545,P=0.000]、大脑中动脉M1段组[(10.37±2.14)%对(87.64±9.46)%;t=26.000,P=0.000]、椎动脉颅内段组[(11.02±1.99)%对(89.11±7.97)%;t=50.726,P=0.000]和基底动脉组[(10.99±3.39)%对(91.35±5.62)%;t=69.545,P=0.000]血管狭窄率均较治疗前改善。73例患者中11例(15.07%)发生脑血管并发症,分别为穿支事件4例、动脉夹层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支架远端动脉栓塞2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组3例(3/18),为动脉夹层2例、支架远端动脉栓塞1例,基底动脉组8例(8/17),为穿支事件4例、动脉夹层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支架远端动脉栓塞1例,而大脑中动脉M1段组和椎动脉颅内段组无一例发生脑血管并发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3.134,P=0.000);6例(8.22%)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缺血性卒中2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组1例(1/18),为缺血性卒中,基底动脉组5例(5/17),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缺血性卒中1例,而大脑中动脉M1段组和椎动脉颅内段组无一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H=65.698,P=0.003)。术后30 d颈内动脉颅内段组有1例、基底动脉组有1例mRS评分1分,预后良好率为97.26%(71/73)。结论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脑血管和神经系统并发症风险与支架植入部位密切相关,且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ICVD)是老年患者常发的疾病之一,其高致死率、致残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后2/5(枕叶及颞叶内侧)、丘脑、内囊后肢后1/3、全部脑干和小脑的血液。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其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1])。目前关于前循环缺血的  相似文献   

4.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和部分颞叶。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后循环的TIA和梗死,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相似文献   

5.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和部分颞叶。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后循环的TIA和梗死,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T MRI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或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对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2年10月-2014年8月行头颈部3.0T MRI(3D TOF)或CEMRA检查的患者资料371例,原始和减影图像经工作站后处理,得到容积重组(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或曲面重组(thin slice MIP,TSMIP),比较各组图像对血管异常的显示情况。结果 371例中,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18例(检出率4.9%,18/371),位于基底动脉11例(检出率3.0%,11/371),其中10例位于基底动脉起始处,1例位于基底动脉干;位于椎动脉入颅底段3例(检出率0.8%,3/371);位于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1例;位于前交通动脉1例;位于大脑中动脉2例。18例中,3例(16.7%,3/18)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合并动脉瘤。结论 CEMRA或3D TOFMRA能清楚显示和诊断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这一少见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特发性脑动脉夹层(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患者影像学和血管学资料研究其缺血性卒中机制,为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8例特发性CAD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缺血性卒中病灶形态和分布来确定CAD致缺血性卒中机制;根据夹层病变的位置分为颅内组和颅外组,对两组患者夹层致缺血性卒中机制进行比较。结果 共28例患者纳入研究,男19例,女9例。颅外组17例,其中颈内动脉夹层15例,椎动脉V1段夹层2例。颅内组11例,其中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3例,基底动脉夹层2例,椎动脉V4段夹层6例。颅内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分别为7例(63.6%)和5例(45.5%),颅外组均为1例(5.9%),颅内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比例多于颅外组(P =0.002,0.022)。颅外组和颅内组单纯栓塞性缺血性卒中分别有12例(70.6%)和2例(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8)。颅内组由夹层病变闭塞局部穿支动脉所致缺血性卒中7例(63.6%),由夹层闭塞穿支合并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1例(9.1%),单纯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1例(9.1%)。结论 颅外CAD致缺血性卒中机制与颅内CAD有所不同,前者主要导致栓塞性缺血性卒中,而后者致缺血性卒中机制主要为夹层病变闭塞局部穿支动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TCD)及椎动脉超声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4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椎动脉超声异常25例(60.98%).椎动脉MRA能清楚地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椎动脉局部狭窄、单侧椎动脉变细及血流信号降低.结论 椎动脉MRA、TCD与椎动脉超声的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9.
腔隙性脑梗塞又称为腔隙卒中,是指大脑前、中、后动脉,基底动脉及椎动脉的深支闭塞,而残留的小腔隙。故又称为深支梗塞。病灶多位于基底节、丘脑、内囊及桥脑,多表现为亚急性发病,同时多表现为单一的症状及体征。多数患者在数周至数月恢复。本病系慢性高血压病所致的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0.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急诊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主干或其较大主要分支闭塞17例,双侧椎动脉闭塞4例,一侧椎动脉闭塞,另一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严重狭窄5例,未见血管闭塞19例。符合动脉溶栓条件,实施接触性动脉溶栓的病人45例。结果45例病人溶栓后血管成功再通17例(65,4%),血管不成功再通9例(34.6%)。30例疗效好。溶栓后发现基础血管中重度狭窄5例,溶栓后近期复发1例,颅内出血2例,死亡5例,病死率11%。结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是决定运动和感觉功能的重要组织结构。该区梗塞最常见的神经症状是偏瘫,这是病变累及内囊后肢的锥体束所致。 本研究为16名非选择性连续入院的急诊病人,男8例,女8例。年龄:17~89岁(平均年龄52岁)。16例均出现与AChA区梗塞有关的缺血性卒中或瞬间缺血发作(TIA)。病人无神经手术史、严重头部创伤史、脑动静脉畸形及痴呆。入院做了各种所需检查,其中除3例外,均在卒中发作后6周  相似文献   

12.
丘脑梗死是一种少见的脑卒中类型,仅占所有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11%,旁正中区卒中约占所有丘脑梗死的22%~35%。Percheron动脉闭塞可导致双侧丘脑卒中,国外报道其常见病因是心源性栓塞,而近年来,国内多个小样本病例报告提示同时存在非心源性栓子所致,栓子主要来源于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近端。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属于脑卒中高发地区,而近年来临床上青年人卒中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在我国,青年卒中发病率占全年龄组卒中的2.5%~5.9%[2].青年人后循环缺血是指发生在15~45岁的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TIA和脑梗死,其中后循环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弯曲及椎基底动脉连接部脑桥和小脑梗死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91例单侧脑桥或小脑后下动脉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梗死侧别、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及其方向性关系等,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基底动脉弯曲的预测因素. 结果 旁正中动脉供血区的脑桥中央是脑桥梗死最多的受累部位,右侧小脑内下部是小脑后下动脉梗死最多的受累部位.椎动脉优势常发生于左侧(69.2%,63/91).91例患者中有76例在椎动脉优势和基底动脉弯曲之间存在相反方向的关系.椎动脉内径是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的唯一预测因素,其OR值为2.70,95%CI为1.22~5.98. 结论 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弯曲的重要预测因素,且弯曲多朝向优势椎动脉的对侧.椎动脉优势及其造成的基底动脉弯曲增加了椎基底动脉连接部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基底动脉动脉瘤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自发性闭塞致枕叶梗死的诊治经验,以提高此类疾病的认识,避免将FPCA残端误诊为动脉瘤。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基底动脉动脉瘤合并FPCA自发性闭塞致枕叶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人以突发右上肢麻木及视物模糊起病,外院DWI显示左侧枕叶内侧面梗死伴左侧丘脑灶样梗死,外院头颈部CTA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呈梭形)、基底动脉动脉瘤以及颅内多发血管硬化狭窄。我院左侧颈内动脉造影见左侧后交通动脉闭塞残端,残端远端可见中断后又部分显影,左侧大脑后动脉P1、P2均闭塞,椎动脉造影未见P1段发育,基底动脉中段动脉瘤。结合病人DWI梗死部位及术前灌注成像所示灌注失代偿区,考虑为左侧FPCA急性闭塞引起同侧枕叶梗死,CTA所谓的“梭样动脉瘤”其实为闭塞后的残端。采用双支架套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中段动脉瘤,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结论 FPCA自发性闭塞临床极其罕见,急性闭塞后是否行血管内治疗依然存在争议;应加强对其影像学特征的认识和了解,以避免将其闭塞后残端误当做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syndrome,TOB综合征)由Caplan(1980)首先提出,系因基底动脉顶部血循环障碍所致丘脑、中脑、桥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面梗塞产生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为特征性表现。TOB综合征并非少见,有人报告占脑梗死的4~7.6%,本文报告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造影显示的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卒中患者30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狭窄程度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测量标准分为5个等级.结果(1)颅内动脉狭窄149例(48.6%),颅外动脉狭窄25例(8.2%),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33例(10.8%);(2)207例动脉狭窄患者中,单支狭窄129例(62.3%),多支狭窄78例(37.7%);(3)动脉狭窄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虹吸段>椎动脉起始段;(4)DSA所示狭窄程度:207例316条狭窄血管中,重度狭窄或闭塞87条(27.5%);(5)157/164例(95.7%)脑卒中病灶与血管狭窄的部位相对应.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为多见,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的头部磁共振特点,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临床确诊为脑桥梗死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头部磁共振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与梗死灶分布的关系。结果脑桥前内侧区梗死最为常见(56.3%),其次为前外侧区梗死(14.6%),分水岭梗死(10.4%),侧部(8.3%),混合型梗死(8.3%)及后部梗死(2.1%)。临床表现主要有偏瘫(72.9%)、构音障碍(68.8%)、感觉障碍(68.8%)、共济失调(37.5%)、头晕(22.9%)、复视(18.8%)、外展神经麻痹(16.7%)、双眼凝视(12.5%)、周围性面瘫(12.5%)等。梗死前有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为脑桥分水岭区梗死。脑桥混合型梗死及分水岭区梗死患者的基底动脉狭窄比例高,双侧脑桥梗死的椎动脉狭窄比例高。结论脑桥梗死以前内侧区梗死最为常见,机制主要为旁正中小动脉闭塞。而脑桥分水岭区梗死常提示基底动脉主干狭窄,混合型梗死多为基底动脉斑块同时堵塞多支穿支动脉开口,双侧脑桥梗死一般为基底动脉或椎动脉斑块脱落所致。而合并有核间性眼肌麻痹、两眼向病灶对侧偏视、病灶侧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特异性,最能提示梗死部位在脑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ICAD-AIVAO)伴与不伴基底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并于发病24 h内接受急诊血管内治疗的ICAD-AIVAO患者, 收集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治疗及随访资料。所有患者的AIVAO均由动脉粥样硬化原位血栓形成(ISAT)所致, 根据是否伴有动脉到动脉栓塞累及基底动脉, 将患者分为ISAT组和ISAT+基底动脉栓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共纳入52例患者, 男性占90.4%(47/52), 进展型起病占57.7%(30/52)。与ISAT组(32例)比较, ISAT+基底动脉栓塞组(20例)术前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pc-ASPECTS)和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低, 脑桥中脑指数高, 中脑梗死、脑干梗死者的占比均更高(均P<0.05)。ISAT+基底动脉栓塞组机械取栓次数较ISAT组多[M(Q1, Q3)分别为2(1, 2)次、1(0, 2)次, P=...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开窗畸形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搜集民航总医院3376例患者完善头颅血管影像学检查数据,统计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病例,并搜集头晕及脑干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完善头颅核磁平扫,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94例(2.8%)病人存在基底动脉开窗畸形,以头晕为主诉入院39例(41.5%),合并急性脑干梗死20例(21.3%)。高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均参与疾病的形成(P0.05)。结论 基底动脉开窗畸形发生率约为2.8%,临床表现多为头晕,严重者出现脑干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