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查明某幼托机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致病因子、传播途径、危险因素,为制定幼托机构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某幼托机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进行回顾性调查,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采集病例及相关人员肛拭样品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本次疫情共有病例29例,主要分布在小(3)班,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9份患者标本有8份检测出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GⅡ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感染途径为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广州市某高校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影响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结果 2014年11月9~27日该校共发生疑似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667例,罹患率为6.0%,18~23日为发病高峰。采集病例及厨工肛拭子及环境涂抹标本247份,其中诺如病毒核酸阳性65份。病例对照显示接触过同类病人(OR=1.41,95%CI=1.05~1.98),发病当天(OR=1.60,95%CI=1.02~2.49)及发病前天(OR=1.55,95%CI=1.02~2.37)曾经在第三食堂吃饭为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起疫情为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  相似文献   

3.
吴夏艳  陈磊 《现代预防医学》2015,(23):4398-4399
摘要:目的 了解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的原因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以及现场卫生学调查方法,探索引起本次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疫情历时8 d,共患病92例,罹患率4.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是由学生乘坐公交车接触诺如病毒病人引起的学校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结论 加强病情监测和报告,是学校诺如病毒疫情防控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某小学(以下称F小学)一起GⅠ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为有效控制学校内发生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借鉴。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F小学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和餐饮人员样本和环境样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核酸。结果 2018年10月19 - 22日,F小学共报告急性胃肠炎病例145例,罹患率为21.77%。采集呕吐物及粪便标本29份,采集环境涂抹标本10份, 经检测9份粪便标本和2份涂抹标本为GⅠ型诺如病毒病毒核酸阳性。结论 此次疫情为一起由GⅠ型诺如病毒引起的小学生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餐饮人员隐性感染可能与本次疫情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调查处置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分析引起暴发的危险因素,为有效地防控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学校基本情况和患儿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采集病例、食堂工作人员和宿舍管理员的便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疫情从2017年5月9日起至20日结束,历时12 d,共报告疑似病例86例,罹患率7.22%,病例集中于一、二年级。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17件病例粪便标本中16件检出诺如病毒GⅡ核酸阳性,阳性率94.12%。结论此次疫情为一起诺如病毒GⅡ型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传播途径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病例在班级内呕吐可能是导致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北京市某小学一起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特点,探讨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的经验。方法采取人员访谈的形式收集暴发疫情基本情况,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结果此次疫情流行历时4 d,共发现患儿24例,涉及5个班级,主要集中在一年级,罹患率为13.95%。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均数为6.63岁。患者以呕吐症状为主,未出现腹泻病例。8件患儿便标本中检出GⅡ组诺如病毒核酸6件,阳性率为75.00%。结论此次疫情为一起由GⅡ组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调查分析1起某老人护理院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的原因,为今后老年人此类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个案调查收集病例资料,采集部分病例和工作人员肛拭子标本,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1份肛拭子样本中,19份诺如病毒GⅡ犁核酸阳性,其中11份阳性为发病老人肛拭子样本,8份为工作人员肛拭子样本。结论该疫情是一起由GⅡ型诺如病毒引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密切生活接触及未能及时消毒是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调查和分析江苏省某小学一起胃肠炎暴发的病原和传播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运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集病例、桶装水及环境有关标本,进行可疑病原体PCR核酸检测,并对部分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该起事件共报告病例78例,罹患率为2.44%.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接触病例、暴露过患者的呕吐物是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x2值分别为18.20,27.18,P值均<0.05);洗手时用洗手液或肥皂(x2=6.17,P=0.013)为保护因素.11例病例的肛拭子标本5份检测出诺如病毒GII.4型阳性.结论 该起事件为由诺如病毒GⅡ.4型感染所致的急性胃肠炎暴发.密切接触和暴露于患者的呕吐物可能是此次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疫情调查处置,了解疫情发生发展特点,分析引起暴发的危险因素,为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回顾性队列分析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传播方式及危险因素;对学校教室、食堂、饮水等开展卫生学调查,标本送实验室采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结果 本次疫情共有病例20例,均发生在六(2)班,其中1例为该班班主任,班级学生罹患率为40.43%;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吃寿司是本次疫情危险因素,采集6份粪便/肛拭子标本检测,4份标本诺如病毒GⅡ4 Sydney-2012变异毒株阳性。结论 本次疫情为一起由GⅡ4 Sydney-2012变异毒株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爆发疫情,吃寿司可能是本次疫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查明一起胃肠炎疫情暴发原因,为预防控制类似事件提供依据。方法搜索病例、采集病人呕吐物、粪便标本及饮用水样进行病原检测,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发现病例98例,罹患率8.70%。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使用涧水刷牙和使用涧水清洗水果等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使用涧水清洗水果风险最高(OR=3.81,95%CI:1.29~11.54)。5份病人呕吐、排泻物标本和6份外环境标本检测结果显示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结论该疫情为一起由GⅡ型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暴发,可能的感染途径为化粪池水外溢污染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一起学校内腹泻相关暴发疫情的病原和传播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的诊断治疗和疑似暴发疫情的判定》制定病例定义,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疑似病例、食品相关标本进行PCR核酸检测。结果本次暴发疫情共发现疑似病例110例,罹患率为5.74%。发病以住宿学生为主,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病例集中于高二年级,其居住的宿舍无明显聚集性分布。现场采集标本检测结果显示为诺如病毒GⅡ核酸阳性。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诺如病毒GⅡ型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防控工作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一起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类似事件调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诺如病毒调查问卷,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荧光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结果此次疫情共有诺如病毒感染病例47例,采集现症患者粪便标本3份,经检测3份为诺如病毒GII阳性;罹患率为27.65%。平均年龄51岁,临床表现为腹泻(100.00%)、腹痛(80.85%)、恶心(89.36%)、呕吐(8.51%)等等胃肠道症状。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GII型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暴发疫情,供水管网泄漏为本次疫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了解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订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设立病例定义,对暴发疫情发生地进行病例搜索,同时进行诺如病毒RNA检测,确定病原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暴发疫情共搜索到83例病例,临床症状/体征为胃胀、呕吐、腹痛、腹泻;发病人群为10岁以下及60岁以上人群,9~11岁组为高发人群;疫情发生在旅游景点并波及附近及养老院,病原为诺如病毒。结论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秋季,多发生在人群聚集地区,食物污染及生活接触传播所致。及时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可避免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起中学诺如病毒聚集性胃肠炎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病例定义方法,查找病原和传播因素,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并开展病例对照调查了解发病状况和可疑的传播途径,采取病例肛拭子、饮水等进行PCR检测和常规致病菌检测。结果 2014-10-21/23该校出现急性胃肠炎学生病例42例,罹患率为2.1%,疫情历时3 d,分布在7个班级,男女比例1∶1.1,3例病例诺如病毒核酸检测GⅡ型阳性,20日晚餐为危险因素。结论该学校疫情为诺如病毒GⅡ型感染的暴发疫情,20日晚餐为可疑暴发因素;诺如病毒感染疫情不适用感染性腹泻进行定义;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暴发诺如病毒胃肠炎,采取病人隔离、规范饮食饮水、消毒等措施能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济南市槐荫区某学校胃肠炎暴发疫情的病因及其流行因素,为制订并实施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病例对照研究对调查的数据和暴发疫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集可疑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起疫情首发病例发病于2017年3月15日,末例病例发病于3月31日,持续17d,共搜索病例93例,罹患率为3.94%(93/2 355)。学生罹患率为4.03%(90/2235),教职工罹患率为2.50%(3/120)(P0.05)。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接触病例发病的危险性增加(OR=5.13,95%CI:1.76~14.90)。检测36份样本,其中病例粪便标本检出9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阳性检出率为40.90%(9/22),基因型均为GⅡ型;食物、环境和水中未检测到诺如病毒,感染来源尚不清楚。结论本次事件为1起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诺如病毒Ⅰ型胃肠炎暴发疫情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控诺如病毒Ⅰ型胃肠炎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选取杭州市某校115例诺如病毒型胃肠炎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该校非胃肠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重点调查患者饮水与接触史.采用x2检验和分层分析诺如病毒Ⅰ型胃肠炎发病的关联因素.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桶装水饮用量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2,P<0.01).饭前便后洗手(OR=0.37,x2=5.05,P=0.02)与同伴存在病例(OR=6.56,x2=40.82,P=0.00)是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辣条为混杂因素(OR=1.86,x2=3.30,P=0.07).结论 桶装水在水质净化与消毒处理环节存在漏洞,可能导致污染,引发疫情暴发;随着饮水量的增加,患病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珠海市某中学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原因。方法开展病例搜索,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采集样本用多重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测定核苷酸序列。结果该校共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51例(学生49例、厨工2例),罹患率12.3%(51/416);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和发热,症状均较轻,呈自限性,病例无班级和宿舍聚集性,无重症病例;食堂就餐是危险因素(OR=8.46);39份标本(病例及厨工肛拭子、食堂食物留样、厨房自来水及学校直饮水)中,有31份检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GⅡ.17基因型),证实疫情是由GⅡ.17诺如病毒引起急性胃肠炎暴发,污染食物是主要原因。结论冬春季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学校是发生疫情的主要场所,污染食物是引起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加强食堂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体检,杜绝从业人员带病上岗;疫情暴发流行期要加强外环境消毒,及时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一起聚集性胃肠炎事件暴发的病源、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依据,为减少同类事件提供经验。方法制订病例定义并搜索,采取病例对照方法寻找可疑餐次及危险食物,采集样品进行核酸检测和分离培养。结果共搜索到疑似病例60例,确诊24例,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露,2014年11月24日午餐是可疑餐次,该午餐中的客家秘制烧鸭是危险食物,邻座或共用工作卡座通道存在的接触是疫情扩散的因素,24例患者肛拭子标本经PCR检测,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经鉴定为GⅡ.17型病毒株。结论该次疫情是一起GⅡ.17型诺如病毒导致的感染性胃肠炎暴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泉州市某封闭学校发生的一起腹泻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病例发生情况及可疑传播因素;采用ELISA、RT-PCR等方法对人体和外环境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本次疫情从2007年3月29日开始至4月13日结束,共发生腹泻病例99例,罹患率13.9%。从6份病人粪便标本中均检测出诺如病毒核酸片段。疫情特点符合经食物和接触传播传染病特征。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暴发,可疑传染源为被污染的早点,传播模式主要为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