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分析影响脑梗死预后的因素。方法我院收治的172例脑梗死患者,均接受阿托伐他汀钙+rt-PA静脉溶栓治疗,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预后(mRS评分),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治疗前后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患者治疗总好转率为90. 12%; 172例脑梗死患者中预后不良者占40. 12%,预后良好者占59. 88%;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吸烟史、脑梗死体积、治疗后收缩压、发病至治疗起始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脑梗死体积、治疗后收缩压、发病至治疗起始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是影响阿托伐他汀钙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P0. 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明确,可有效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患者脑梗死体积、治疗后收缩压、发病至治疗起始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可能是影响阿托伐他汀钙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白质病变(WML)对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WML患者326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WML对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结果:预后不良组的高龄、冠心病、合并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合并房颤患者比例较预后良好组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2.040,P=0.024)、溶栓前NIHSS评分(OR 1.128,P0.01)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出血转化组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的患者较未出血组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4.059,P=0.012)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论:中重度WML是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病后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并根据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安全性及发病90 d时的病死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有8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5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90 d,共有5例患者死亡;预后良好组患者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起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27、5.126、2.715、4.249、3.918,χ2=7.868,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溶栓治疗后出现不良预后与糖尿病史(OR=1.567)、溶栓前NIHSS评分(OR=1.916)、溶栓前收缩压(OR=1.269)、溶栓前血糖(OR=2.206)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近期预后与其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糖代谢异常、血压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对这些高危因素给予准确的识别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12期间收治的245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HT组与非HT组(NHT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病至治疗时间(OTT)、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特点等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245例接受rt-PA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的38例,占15.5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0.737,95%CI:0.765~1.048)、溶栓前NIHSS评分(OR=0.590,95%CI:0.428~0.814)、OTT(OR=0.351,95%CI:0.530~1.185)、血尿酸(OR=0.954,95%CI:0.928~0.980)、溶栓前收缩压(OR=0.819,95%CI:0.737~0.910)、脑白质疏松(OR=0.459,95%CI:0.865~0.912)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溶栓前收缩压、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应谨慎,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90 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好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基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33±2.04)分 vs (11.50±3.47)分]、基线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美国)评分(NIHSS)评分[(9.55±6.01)分vs (15.63±8.29)分]、24 h GCS [(14.48±0.99)分 vs (11.74±3.51)分]、24 h NIHSS[(4.80±3.83)分 vs (15.76±9.69)分]、既往抗血小板情况(1例 vs 8例)、脑出血(0例 vs 4例)及死亡情况(0例 vs 14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12,P=0.007;t=-3.694,P<0.001;t=4.640,P<0.001;t=-6.509,P<0.001;χ2=6.571,P=0.010;χ2=4.438,P=0.035;χ2=17.96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舒张压、溶栓前血糖、24 h NIHSS是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改善24 h NIHSS、溶栓前血糖、溶栓前舒张压可改善高龄脑梗死患者静脉rt-PA溶栓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中,高血糖对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的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安徽省阜南县人民医院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256例AIS患者的信息资料。根据入院血糖将患者分为正常血糖组(血糖≤7.8mmol/L)和急性高血糖组(血糖7.8mmol/L),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Hb A1c组(Hb A1c≤6.5%)和慢性高血糖组(Hb A1c6.5%)。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生化指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临床预后等指标。观察高血糖对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早期疗效的影响。结果:入院急性高血糖、慢性高血糖以及既往糖尿病史均与溶栓后不良预后相关。入院时,相比于正常血糖患者,急性高血糖患者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P=0.039)和24 h NIHSS评分(P=0.025)更低,而不良预后比率(P0.05)更高。而慢性高血糖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P=0.04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急性高血糖、慢性高血糖、糖尿病史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不良预后独立相关。结论:对于rt-PA静脉溶栓的AIS患者,溶栓前血糖7.8 mmol/L或Hb A1c6.5%以及有既往糖尿病史时,溶栓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增加。虽然高血糖影响溶栓治疗的预后,但是总体上溶栓仍可改善高血糖伴AIS患者的神经功能。对于纠正急性期高血糖是否能改善AIS患者rt-PA溶栓的预后仍需要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死亡作为疗效指标,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 2分及死亡),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溶栓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溶栓治疗后NLR水平对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治疗后NLR及溶栓前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治疗后NLR对AIS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界值为0.769,敏感性为80.00%,特异性为73.80%。结论溶栓治疗后24 h内NLR是预测AIS溶栓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用于发病3~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2例发病在3~4.5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观察组(n=76)和对照组(n=76),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rt-PA静脉溶栓。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的出血性转化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 thel指数(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30,90 d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90 d观察组的改良R ankin量表(mRS)评估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期间的出血性转化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在3~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仍具有显著效果,且并未明显增加出血性转化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90 d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溶栓后1h NIHSS评分减少≥5分或NIHSS评分=0分,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评估90 d预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90 d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纳入94例患者,在溶栓后1 h,早期神经功能改善27例(28.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是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OR 6.79;95%CI 1.73~26.61,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则90 d后具有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 对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采用NIHSS评估短期预后,溶栓后90天mRS评分和生活质量指数Barthal指数(BI)标准评定。结果 95例静脉溶栓的患者中溶栓有效53例(55.79%), mRS评分≤2分61例,3-6分34例,预后良好61例( 64.21%);生活质量指数Barthal指数80~100分有61例,<80分有34例,预后良好共61例(64.2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护士的密切配合,及时用药,有效观察病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汉族居民急性脑卒中溶栓时间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广州市中心城区2005年1月至2012年3月连续入选的急性脑卒中综合征并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患者。入选标准:1)按Kidwell标准定义的明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4~25分;3)接受过阿替普酶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4)入院基线CT、MRI扫描未发现明显异常信号,或者低信号区域小于三分之一血管供血区;5)症状出现到接受治疗时间均在12 h以内。排除标准与美国的NINDS试验类似。静脉溶栓最大剂量0.9 mg.kg-1,动脉溶栓最大剂量不超过30 mg。临床结局指标以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0~1分为良好,2~6分为不良,同时对死亡结局进行单独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共入选100例患者(男44例,女56例),年龄中位数73岁,阿替普酶剂量中位数50 mg,NIHSS评分中位数13分;溶栓方式(静脉67例,动脉33例)。溶栓后90 d预后良好37例(37%),预后不良63例(63%);死亡15例(15%)。时间窗﹤3 h、3~6 h和﹥6~12 h 3个时间段对溶栓预后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7,OR=0.858,95%CI 0.666~1.106),但时间窗、NIHSS评分和体温3个因素与死亡结局独立相关,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3、0.905和0.624;死亡分布与时间窗呈负相关,而单位时间NIHSS改变值强烈预测溶栓后死亡,ROC曲线下面积为0.904;小于5分.h-1者,生存概率可增加约27倍(P=0.000,OR=28.03,95%CI 5.74~136.76)。结论汉族城市居民急性脑卒中溶栓结局与传统时间窗定义无显著相关性,而急性脑卒中病情的发展速度则与溶栓后90 d死亡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建立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的方法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远期临床预后。方法:通过使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118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联合预测值Y;采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效度。结果:纳入预后良好组56例(47.46%),纳入预后不良组62例(52.54%)。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比例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值增高、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S)评分降低、溶栓后出血率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PECTS评分和基线NIHSS评分为影响静脉溶栓远期预后的因素(P0.001);两者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的联合预测值Y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敏感度为60.70%、特异度为74.19%;优于单独使用ASPECTS评分(AUC=0.672、敏感度=82.10%、特异度=48.39%)和基线NIHSS评分(AUC=0.693、敏感度=75.00%、特异度=59.68%)作为单因素预测AIS溶栓患者预后的效果。结论:在AIS患者溶栓前的基线指标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ASPECTS评分、基线NIHSS评分等可作为预测AIS溶栓治疗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因素。通过建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计算的联合变量Y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后造影剂渗出的相关因素和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病例研究,对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4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8例发病6h内行动脉溶栓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比较基线和动脉溶栓治疗后头颅CT结果,观察造影剂渗出的发生情况.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闭塞30例,大脑中动脉闭塞48例.动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78.2% (61/78).动脉溶栓术后即刻头颅CT扫描显示,造影剂渗出共16例(占20.5%),其中4例为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的患者,12例为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溶栓后获得部分或完全再通者.无造影剂渗出者3个月时预后良好率(modified Rankin Score,mRS 0 ~2)的比例(74.2%)明显高于发生造影剂渗出者(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发生造影剂渗出者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25%)明显高于无造影剂渗出者(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单因素X2检验分析显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6分(且<22分)、动脉溶栓过程中收缩压高于160 mmHg、溶栓后血管获得再通、使用微导管和微导丝机械碎栓、经微导管造影和发病至溶栓后血管再通时间>6h可能与发生造影剂渗出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16分(且<22分)、动脉溶栓过程中收缩压高于160 mm Hg和发病至溶栓后血管再通时间>6h可能是造影剂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基线NIHSS评分>16分(且<22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症患者、动脉溶栓过程中收缩压高于160 mm Hg和发病至溶栓后血管再通时间>6h者易于发生造影剂渗出.造影剂渗出与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相关,而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房颤及非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1例,分为房颤组22例和非房颤组39例。比较2组的基线特征,采用NIHSS及mRS量表评定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7 d、90 d的疗效。结果:房颤组男性人数、起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均低于非房颤组,首次收缩压高于非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溶栓后2 h、24 h、7 d NIHSS评分、7 d疗效、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治疗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疗效及安全性与非房颤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15.
胡明洁  张凤英  刘慧影 《新医学》2021,52(3):203-20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与血栓-炎症因子的相关性,以及发病后6 h的hs-cTnT在预测神经功能结局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106例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于患者发病后6 h内和72 h检测血清hs-cTnT、S100B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栓-炎症因子[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P-选择素]水平,并于入院时和发病后9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联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根据患者发病后90 d的神经功能结局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分析hs-cTnT与血栓-炎症因子的相关性,以及其对神经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纳入预后不良组62例,预后良好组44例。发病后6 h内,预后不良组血清hs-cTnT、hs-CRP、MCP-1、t-PA、sCD40L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 0.05)。发病后72 h,预后不良组血清hs-cTnT、S100B、hs-CRP、sCD40L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均< 0.05)。发病后6 h内和发病后72 h,血清hs-cTnT水平与发病后72 h的hs-CRP水平呈正相关(r = 0.585,P < 0.001;r = 0.599,P < 0.001),与发病后6 h内t-PA水平呈正相关(r = 0.551,P = 0.001;r = 0.547,P = 0.002),与发病后6 h内的MCP-1 水平呈正相关(r = 0.475,P = 0.014;r = 0.462,P = 0.015)。基线NIHSS 评分 ≥8分(OR = 2.656, 95% CI 1.009 ~ 6.995,P = 0.048)、发病后6 h内hs-cTnT(OR = 6.050,95% CI 2.352 ~ 15.560,P < 0.001)、 hs-CRP(OR = 7.294,95% CI 3.285 ~ 16.195,P < 0.001)、 MCP-1(OR = 1.349,95% CI 1.002 ~ 1.818,P = 0.049)、t-PA (OR = 1.007,95% CI 1.001 ~ 2.446,P = 0.004)是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6 h内的hs-cTnT升高是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并且还与hs-CRP、t-PA和MCP-1的急性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在贺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支架取栓治疗组及静脉溶栓治疗组,其中支架取栓治疗组35例,静脉溶栓治疗组30例,通过比较两组基线资料、血管再通率、治疗后24小时、14天的NIHSS评分改善情况、90天神经功能恢复评分(mRS)、治疗期间颅内出血转化、临床死亡率等,评估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支架取栓组治疗后24小时、14天NIHSS评分较静脉溶栓组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90天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mRS 0~2分)支架取栓治疗组(54.28%)明显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24.33%)(P<0.05),支架取栓治疗组血管再通率(85.7%)显著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16.67%)(P<0.05);两组间的总颅内出血转化风险及各亚型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效果较静脉溶栓更好。  相似文献   

17.
静脉注射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脑梗死早期公认的治疗方法。但由于严格的溶栓时间窗、获得溶栓同意及出血风险等限制,多数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并没有得到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率仅达3%),寻找更有效、安全、时间窗外的溶栓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溶栓药物新出路、影像指导溶栓、超声辅助溶栓以及血管内机械取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影响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因素,分析糖代谢情况、腹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是否为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急性脑梗死病例76例,测量腹围,确定糖代谢情况及TOAST分型,入院及发病2周或出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评分的差值作为结局变量。比较预后良好(NIHSS差值≥4)及预后不良(NIHSS差值<4)两组患者的糖代谢情况、腹围、基线NIHSS评分及TOAST分型的差异。结果糖代谢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良好比例为29/37,而糖代谢异常者为1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基线NIHSS高者预后相对较差(P=0.011);腹围数值对早期预后无影响(P=0.770),不同TOAST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2)。结论糖代谢情况、基线NIHSS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预后明确相关,而腹围、TOAST分型对早期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出现的相关因素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MCA区域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为FVH阳性组和阴性组,阳性组又依据FVH的分布情况分为3个级别。此外,阳性组血管狭窄程度3级的22例患者7 d后复查(根据MRA表现分为血管再通组和未再通组),并进行了90 d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根据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和不良组(mRS>2)。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影响FVH出现及级别的因素。血管再通组和未再通组之间FVH消失的情况及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的基线FVH级别、治疗后FVH消失、血管再通情况采用Fisher精确检验。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采用t检验。结果FVH阳性组和阴性组两组之间患者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及Willis环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现症状-MRI检查时间、血管狭窄部位、程度及梗死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1、0.011、0.000、0.000)。阳性组不同级别间仅梗死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26,P=0.030)。复查血管再通组和未再通组之间FVH的消失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之间基线NIHSS评分及治疗后FVH消失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2),基线FVH级别及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0,P=0.080)。结论患者症状-MRI检查时间、血管狭窄部位及程度、梗死面积是影响FVH出现的重要因素。治疗后FVH的消失可以预测闭塞血管再通,且患者预后与基线NIHSS评分、治疗后FVH消失情况有关,基线NIHSS评分低、治疗后FVH消失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