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结外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固定野调强和旋转调强放疗的剂量学和执行效率差异。 方法 选取10例IE ~ⅡE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分别设计共面5野(5F)、共面9野(9F)、非共面5野(5F-N)和旋转调强(RapidArc)方案,以5F计划为参照,9F、5F-N和RapidArc计划分别与其就靶区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各计划剂量验证通过率、出束跳数和治疗时间。 结果 CI值9F(0.478±0.181)、5F-N(0.465±0.121)、RapidArc(0.518±0.111)与5F(0.419±0.159)计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值9F(0.111±0.027)、RapidArc(0.112±0.031)显著低于5F计划的(0.136±0.038)(t=3.11、3.04,P<0.05)。9F计划晶状体Dmax显著高于5F计划(健侧t=2.82,P<0.05;患侧t=3.25,P<0.05)。5F-N计划视神经Dmax显著低于5F计划(健侧t=4.27,P<0.05;患侧t=2.82,P<0.05)。RapidArc计划健侧晶状体(t=3.25,P<0.05)、眼球(t=3.25,P<0.05)和视神经(t=2.57,P<0.05)Dmax显著低于5F计划。此外,RapidArc计划视交叉Dmax显著低于5F计划(t=7.62,P<0.05)。各计划执行效率为RapidArc >5F >5F-N >9F。结论 在剂量学和计划执行效率方面,RapidArc较共面固定野5野调强更具优势,推荐作为早期结外鼻腔NK/T细胞淋巴瘤调强放疗布野模式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容积旋转调强(RapidArc)与固定野动态调强(IMRT)两种宫颈癌术后放疗的剂量学参数及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35例宫颈癌术后盆腔预防放疗患者,其中,17例接受RapidArc,18例接受IMRT,处方剂量50 Gy,共25次。比较两组治疗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靶区剂量适形度、均匀性、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机器跳数及治疗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急性肠道及膀胱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IMRT相比,RapidArc靶区剂量适形度较高(t=3.13,P<0.05),但均匀性略低(t=-4.25,P<0.05);RapidArc计划中股骨头V20V30均低于IMRT(t=2.56、2.34,P<0.05);RapidArc计划机器跳数减少了52.1%,治疗所需时间缩短了46.8%。两组患者肠道、膀胱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结论 对于宫颈癌术后盆腔预防放疗患者,采用RapidArc或IMRT技术均可达到靶区的剂量要求及保护危及器官的目的。RapidArc计划靶区剂量学参数、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与IMRT计划比较未见明显优势,但机器跳数与出束时间明显优于IMRT计划,实现了治疗效率的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人盆腔低剂量CT成像中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结合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将45例先后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盆腔CT检查患者的图像纳入研究,共获得3组图像:A组为常规剂量图像,采用机器默认的滤波反投影重建(FBP);B组为低剂量图像,采用ASIR,并分别按不同ASIR权重值分为B1组(ASIR 0)和 B2组(ASIR 50%)。由两位放射专家对3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B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均显著低于A组(t=12.30、12.10、12.15,P<0.05)。与A、B2组相比,B1组的影像噪声(SD)值增加(t=9.14、8.95,P<0.05),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显著降低(t=8.72、10.62、11.83和8.40、9.55、11.42,P<0.05)。A组与B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和ASIR 50%重建进行成人盆腔CT扫描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而不降低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子野权重优化在宫颈癌术后IMRT计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子野权重优化(SWO)技术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调强放疗(IMRT)计划总子野数、总机器跳数(MU)、靶区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以及靶区和正常组织照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样选取10例接受根治术后的Ⅰ~Ⅱ期宫颈癌患者,应用ELEKTA XIO 4.62系统,采用相同的射野方向和优化参数,利用静态调强(Step & Shoot)的传统方法优化,作为S-IMRT计划;同时,应用SWO对IMRT计划做进一步的优化,作为SWO-IMRT计划。比较子野权重优化前后总子野数、总MU数的变化,同时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靶区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以及靶区和正常组织照射剂量。结果 与S-IMRT计划比较,SWO-IMRT计划的平均子野数由(96±4)个降至(87±4)个(t=10.049,P<0.05);MU数由(638.79±35.02)cGy增至(672.03±39.07)cGy(t=3.952,P<0.05);计划靶区(PTV)最大剂量(Dmax)和平均剂量(Dmean)降低(t=2.262、2.323,P<0.05);脊髓最大剂量(Dmax)由(3856.00±112.14)cGy降至(3750.00±141.38)cGy(t=3.976,P<0.05);SWO-IMRT计划膀胱V30V40V50,直肠V30,左侧股骨头V50的剂量低于S-IMRT计划(t=4.223、5.801、7.534、2.451、2.269、3.976,P <0.05);对于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直肠V40V50,左侧股骨头V30V40V50,右侧股骨头V40V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WO技术应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后IMRT计划中,总子野数减少,总MU数增加,脊髓和膀胱剂量降低。既降低了脊髓和膀胱的不良反应,也为肿瘤剂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SWO技术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优化工具。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根治术后调强放疗的一体化射野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一种一体化调强射野设计方式与常规射野设计方法在乳腺癌根治术后调强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41例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CT图像,进行胸壁、部分腋窝、锁骨上、内乳等靶区及危及器官(OAR)勾画。对每一套CT图像分别制作一体化射野设计的调强计划和常规调强计划。评估两种计划靶区和OAR剂量学分布。结果 两种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和OAR受照剂量均满足临床要求,靶区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体化调强计划相比于常规计划:患侧肺V5降低9.7%(t=2.407,P<0.05)、V10降低11.2%(t=2.160,P<0.05)、V20降低17.3%(t=2.465,P<0.05)、V30降低13.4%(t=2.119,P<0.05)、Dmean降低13.8%(t=2.258,P<0.05);心脏V30下降28.4%(t=2.589,P<0.05)、Dmean下降23.2%(t=2.409,P<0.05);其他OAR剂量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体化调强射野设计技术显著降低了患侧肺和心脏的受照体积与受照剂量,有望减轻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的不良反应。新型设计方案选取了较多的样本,包含不同分期的左乳癌根治术患者,对乳腺癌根治术后调强放疗临床应用具有普遍性,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照射方式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颈椎受侵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使用调强放疗(IMRT)和常规放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颈椎受侵无远处转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53例,其中调强放疗24例,肿瘤靶区剂量72~74 Gy/33次。常规放疗29例,靶区剂量68~74 Gy /34~37次。全部患者接受顺铂+氟尿嘧啶方案的同步化疗及放疗后4~6周期的辅助化疗。结果 调强组和常规组3年总生存率为87.7%和65.5%,5年总生存率为45.5%和9.1%(χ2=6.89,P<0.05);两组间的局部无进展3 年生存率分别为87.4%和69.9%,5年生存率为49.4%和9.4%(χ2=13.26,P<0.05)。但两组间的无远处转移3年生存率为94.4%和40.8%,5年生存率为 79.8%和3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分期(χ2=8.53,P<0.05)和调强放疗(χ2=8.02,P<0.05)为患者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调强组放疗后口干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Z=-2.67,P<0.05),两组患者急性口咽黏膜炎和骨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放疗相比,颈椎受侵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行调强放疗能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但未能降低远处转移率;同时,调强放疗可以降低口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RapidArc计划与五野动态调强(5F-IMR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8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女性患者,处方剂量为50 Gy/ 25次。分别设计RapidArc计划与5F-IMRT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靶区覆盖度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体积,同时比较两组计划实施时的治疗时间和机器跳数。结果 在两种计划的靶区比较中,RapidArc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为(0.88±0.03),高于5F-IMRT计划的(0.79±0.02)(t=8.28,P<0.05);RapidArc计划的均匀性指数为(9.01±0.73),优于5F-IMRT计划的(10.44±1.08)(t=-2.73,P<0.05)。两组计划在同侧肺受照剂量体积比较中RapidArc计划的DmeanV10V20V30小于5F-IMRT计划(t=-7.53、-7.20、-8.39、-7.80,P<0.05),但RapidArc计划中的V5较5F-IMRT计划增加了约16% (t=5.67,P<0.05);心脏的受照剂量体积比较中RapidArc计划中的DmeanV5V10均高于5F-IMRT(t=10.46、28.76、5.40,P<0.05),但在RapidArc计划中心脏的V30低于5F-IMRT (t=-6.12,P<0.05)。对侧肺和对侧乳腺的V5在RapidArc计划中明显高于5F-IMRT计划 (肺:t=21.50,P<0.05;乳腺:t=5.44,P<0.05)。RapidArc计划中机器跳数减少了25%,平均治疗时间节省了60%。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RapidArc计划与5F-IMRT计划比较提高了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度,减少了高剂量区的受照体积,降低了机器跳数,缩短了治疗时间,但增加了正常组织低剂量区的受照体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切线2野动态调强与非共面多野调强放疗治疗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40例接受保乳术后放疗的左侧乳腺癌患者,在同一患者CT影像上,利用相同优化条件分别进行切线2野和非共面3、4、5野4种调强治疗计划设计。比较4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心脏、左肺及右侧乳腺受照剂量和体积,以及机器跳数的差异。结果 非共面4、5野调强计划适形度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均优于切线2野调强计划(P<0.05),临床靶区(PTV)最大剂量(Dmax)小于2野调强计划(P<0.05),PTV最小剂量(Dmin)大于2野调强计划(P<0.05)。3野与2野计划间无明显差异。4种计划的右乳接受5 Gy照射的百分体积(V5)、心脏接受30 Gy照射的百分体积(V30)及平均剂量(Dmean)、左肺接受20和5 Gy照射的百分体积(V20V5)、平均剂量(Dmean)无明显差异,而机器跳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3,P<0.05),2野调强跳数最少,5野最多。结论 保乳术后非共面4、5野调强计划与切线2野调强计划相比,靶区剂量分布更好,不明显增加正常组织、器官的受照射剂量,但机器跳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射线能量对子宫内膜癌调强放疗计划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射线能量对子宫内膜癌术后全盆腔调强放射治疗计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10例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对每例患者分别设计6和18 MV的全盆腔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所有计划均使用相同的布野方案和剂量体积约束。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结果 6和18 MV计划的平均PTV100分别是95.6%和95.3% (检验值P=0.26), Dmean分别是52.55 Gy和52.60 Gy(P=0.54),适形指数分别是0.87 和 0.88 (P=0.03),均匀性指数均为1.10 (P=0.38)。18 MV计划较6 MV计划正常组织的平均积分剂量下降了2.4% (P=0.001),小肠和结肠的平均V30和V50分别下降了4.2% (P=0.006)和3.3% (P=0.046),其他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术后全盆腔调强放射治疗,18 MV计划比6 MV计划剂量分布的适形度更好,能够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小肠和结肠。两组计划靶区的覆盖度和剂量分布的均匀性,以及直肠、膀胱和盆腔骨的保护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直肠癌患者应用固定铅门技术(FJT)和分野技术(SFT),分析比较2种不同的调强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15例直肠癌患者,进行CT模拟定位,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对同一CT图像设计FJT计划和SFT计划。评估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结果 FJT计划组PTV95覆盖度降低(t=-2.24,P<0.05);Dmean升高(t=2.54,P<0.05);HI较差(t=3.09,P<0.05),CI无差异。小肠V5升高(t=4.76,P<0.05),骨髓V20V50优于SFT计划组(t=-2.66、-3.36,P<0.05),而Dmax高于SFT计划组(t=3.30,P<0.05);全身的V20高于SFT计划组(t=2.48,P<0.05)。MU的数量和子野数量明显低于SFT计划组(t=-9.38、-6.46,P<0.05),计划验证通过率优于SFT计划组(t=10.46,P<0.05);治疗时间由原来的平均12 min缩短至6 min,缩短50%。结论 与SFT技术比较,直肠癌患者采用FJT技术,其靶区、危及器官受量均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患者治疗时间缩短,MU数量降低,单位时间内每天每台机器治疗患者的数量增加,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降低加速器质量保证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局部晚期宫颈癌单纯腔内放疗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3月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共35例,均行根治性放疗,治疗方法为外照射+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调强放射治疗处方剂量为46.8~50.4 Gy/26~28次,1.8 Gy/次。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为7 Gy/次,1次/周,共4次。同一患者首先置入三管式后装放疗施源器,采集CT图像制定治疗计划,取出三管式施源器后,置入宫腔管并植入插植针,再次采集图像制定放疗计划。分别评价比较两组计划中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差别。结果 共制定212次后装放疗计划,其中单纯腔内治疗计划106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计划106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组计划较单纯腔内放疗组的靶区剂量明显升高,高危临床靶区(CTV)的D90、中危CTV的D90均显著增高(t=-6.01、-2.73,P<0.05),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D2 cm3显著降低(t=3.07、4.52、2.91,P<0.05)。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应用腔内联合插植放疗可以明显提高靶区剂量,并降低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宫颈癌二维近距离后装治疗中危及器官(OARs)点剂量预测其三维体积剂量,评估在特定条件下,二维计划OARs体积剂量能否满足三维后装剂量限值要求。方法 回顾性分析基于CT图像的10例宫颈癌患者近距离后装治疗计划,将处方参考点剂量定为600 cGy,膀胱和直肠参考点剂量<360 cGy,设计并优化得到二维后装治疗计划。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膀胱、直肠参考点剂量及OARs体积受量做相关性分析,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出膀胱、直肠参考点与其体积剂量的线性方程。结果 膀胱、直肠参考点剂量分别与其D1 cm3D2 cm3D5 cm3和平均剂量显著正相关(r=0.559~0.668,P<0.05);膀胱、直肠参考点剂量分别是其D2 cm3的1.404和1.181倍;内外照射完成后膀胱、直肠D2 cm3的相当于200 cGy分次等效生物剂量(EQD2)分别为8 410.0和6 827.0 cGy,均低于二者体积剂量限值。结论 利用膀胱、直肠参考点剂量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体积剂量,对于满足膀胱、直肠参考点剂量低于处方剂量60%二维近距离后装计划,可将膀胱、直肠体积受量控制在相对安全的剂量范围内。而由于缺乏对小肠、乙状结肠剂量检测,二维后装计划在临床使用上仍然具有很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三维后装计划中模拟退火逆向优化(IPSA)和混合逆向优化(HIPO)剂量分布的差异,为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后装治疗逆向计划优化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43例宫颈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原后装治疗计划采用IPSA优化,基于原图像信息,给定同样的初始约束条件,不进行手动优化,直接计算IPSA和HIPO计划,对高危靶区(HR-CTV)剂量体积参数D90D100V100%,以及均匀性指数(HI)、适形指数(CI)、危及器官(OAR)(膀胱、直肠和乙状结肠)D2 cm3的数据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间HR-CTV的D90D100以及CI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IPO组HR-CTV的V100%为(87.72±0.49)%;HI为(0.51±0.08),明显高于IPSA组的(85.01±0.55)%,HI(0.42±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4、3.02,P<0.05)。对于OAR,与IPSA计划相比,HIPO计划中膀胱的D2 cm3(3.42±0.17)Gy,直肠的D2 cm3(3.04±0.37)Gy,明显低于IPSA计划膀胱的D2 cm3(3.57±0.28)Gy,直肠的D2 cm3(3.21±0.48)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27、0.19,P<0.05)。乙状结肠D2 cm3剂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后装治疗中,采用HIPO优化比IPSA优化可以获得更好的靶区HI以及减少膀胱和直肠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局部晚期宫颈癌后装放疗应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的剂量学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9年8月就诊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共68例,均为偏心性或外照射后仍有巨大肿块(肿瘤直径>5 cm)残存的患者,外照射采用调强放疗,后装治疗方法为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高危临床靶区(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area,HR-CTV)剂量为6 Gy/次,1次/周,共5次。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模板组35例采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辅助置入宫腔管并植入插植针;自由插植组33例徒手进行宫腔管的置入及插植针的植入。所有患者均于CT引导下调整宫腔管、插植针位置及深度,将最终CT图像传入后装治疗计划系统,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结果 共制定340次后装放疗计划,其中模板组175次、自由插植组165次。模板组较自由插植组的HR-CTV的D90(包绕90%靶区体积的剂量)、中危临床靶区(intermediate-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IR-CTV)的D90均明显增高(t=3.63、2.45,P<0.05),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的D2 cm3均显著降低(t=-2.81、-2.54、-2.33,P<0.05)。同时,模板组每次后装治疗平均扫描CT次数为(1.78±0.53)次,每次治疗从宫腔管及插植针植入至调整达满意位置的平均消耗时间为(11.35±3.98)min,每次治疗使用插植针的针数平均为(5.21±1.37)枚。而自由插植组分别为(3.56±0.88)次,(30.67±5.83)min,(7.48±2.79)枚,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26、-4.53、-3.21,P<0.05)。结论 对于偏心性或巨大肿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应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剂量学优势明显,操作简便,用时短。  相似文献   

15.
射野角度优化在颅脑多发转移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在颅脑多发转移瘤中,不同射野角度对逆向调强放疗计划剂量的影响及射野角度优化的可行性。方法 单纯随机取样法选取11例多发脑转移瘤患者,采用射野角度优化逆向调强计划(BAO组),并与射野角度均分逆向调强计划(BAF组)进行比较,统计分析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靶区剂量分布及机器跳数,分析不同射野角度引起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与BAF组相比,BAO组中左、右眼晶状体最大受照剂量降低了45%、37%(t=-5.707、-4.438,P<0.05);左、右眼球平均受照剂量分别降低了42.6%、44.5%(t=-4.380、-5.638,P<0.05);右侧眼球的最大剂量平均降低32.5%(t=-2.518,P<0.05);右侧视神经的最大剂量降低了23%(t=-3.105,P<0.05);正常脑组织平均受量降低了3%(t=-3.437,P<0.05)。两组逆向调强计划的靶区剂量、适形度和均匀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度优化逆向调强计划降低了脑干、视交叉的最大受照剂量和机器跳数,但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野角度优化后的逆向调强计划,可保持与射野角度均分的逆向调强计划相当的靶区剂量,同时降低了部分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对于多发脑转移瘤,射野角度优化的逆向调强计划是可行且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膀胱不同充盈体积对三维后装靶区及危及器官体积、剂量的影响,探讨宫颈癌术后三维后装近距离治疗时最佳膀胱充盈体积。方法:纳入术后病理明确的早期宫颈癌切缘阳性及安全边界不够的患者共111例,采用随机数表法给予膀胱灌注50、60、70、80、90、100 ml生理盐水共6组,每组依次为66、69、66、69、7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调强放疗患者治疗与定位时膀胱充盈程度不一致对剂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42例行调强放疗的前列腺癌患者,真空垫体位固定后行定位CT扫描,用放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计划设计及计算。患者首次治疗时行锥形束CT(CBCT),与定位CT图像配准后将CBCT图像导入计划系统,将定位CT计划的靶区拷贝至CBCT图像上,并勾画危及器官,采用与定位CT计划相同的计划设计进行剂量计算。比较定位CT计划和CBCT计划获得的剂量学参数差异,包括计划靶区(PTV)平均剂量、均匀性指数(HI)、适形指数(CI);膀胱及直肠的平均剂量、V30V40V50V60V65结果 根据治疗与定位时相比膀胱体积变化,将患者分为膀胱体积缩小组和膀胱体积增大组,42例患者中膀胱体积缩小组有27例,膀胱体积增大组有15例。定位CT计划与CBCT计划比较,下列剂量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膀胱体积、PTV HI、PTV CI(t=6.838、-4.372、-3.553、-3.462、6.380、5.037,P<0.05);膀胱体积缩小组膀胱V30V40V50V60V65t=-5.004、-4.092、-3.124、-2.707、-2.489,P <0.05)和直肠V40V50V60V65、平均剂量(t=-2.946、-2.643、-2.426、-3.127、-2.530,P <0.05);膀胱体积增大组膀胱V30V40V50及平均剂量(t=5.107、4.204、3.777、4.155,P <0.05)。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时,定位和治疗时膀胱充盈程度不一致,会导致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实际数值与治疗计划计算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容积旋转调强(RapidArc)和固定野调强(IMRT)技术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剂量学参数、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局部晚期(IIb~IV)宫颈癌患者,其中22例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21例行固定野调强放疗,处方剂量50.4 Gy/28次,比较两组靶区剂量适形度、均匀性、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机器跳数及治疗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急性肠道及膀胱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结果 与IMRT计划相比,RapidArc计划的靶区适形性指数CI略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计划的靶区均匀性指数H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apidArc计划中膀胱的V40V50以及直肠的V30V40V50均低于IMRT计划(t=-2.386、-2.397、-5.525、-2.883、-2.686,P < 0.05),RapidArc计划中股骨头的平均剂量低于IMRT计划(t=-2.395,P < 0.05)。RapidArc较IMRT平均MU减少了53.15%,治疗所需平均时间缩短了62.14%。两组患者肠道、膀胱急性反应发生率相近。两组患者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相近。结论 晚期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采用RapidArc技术可以降低危及器官受量,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分析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计划3种优化方法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回顾性选取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20例,对每例患者根据不同优化方法,分别制定3种计划,分别为手动计划组,基于图形优化;逆向1计划组,基于模拟退火优化算法;逆向2计划组,在逆向1组基础上增加了靶区(CTV)最大剂量限定。比较计划中CTV的体积剂量参数V200V150V100D100D90、均匀性指数(HI),以及直肠、膀胱、乙状结肠的剂量参数D0.1 cm3D1 cm3D2 cm3结果 CTV方面,手动组和2个逆向组的D100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个逆向组的V200V150V100、HI参数明显优于手动组(t=-3.422~9.910,P<0.05)。逆向1组的V100D100优于逆向2组(t=7.238、5.032,P<0.05)。危及器官(OARs)方面,与手动组相比,2个逆向组中直肠、膀胱、乙状结肠的D0.1 cm3D1 cm3D2 cm3明显降低(t=2.235~5.819,P<0.05)。结论 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技术,基于3组优化方法的计划均能满足临床需求,且使用逆向优化方法保证了靶区剂量覆盖,同时减少直肠、膀胱、乙状结肠的最大受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模拟退火逆向优化算法(IPSA)在以插植针为施源器的宫颈癌三维后装腔内放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6年10月至2018年7月接受根治性外照射及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宫腔管联合1~4根插植针的患者各15例。在每例患者的同一套CT图像上,分别用正向的图形优化(GRO)方式和IPSA完成两种放疗计划,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计划方式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IPSA计划的D90V100均高于GRO计划(t=-4.742、-4.823,P<0.05),但靶区一致性指数(CI)和靶区适形指数(COIN)略低于GRO计划(t=9.642、8.783,P<0.05)。两组计划的靶区高量(V150V200V3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计划的膀胱、直肠D2 cm3相近(P>0.05)。宫腔管联合1根插植针时,IPSA较GRO的平均D90只提高了4 cGy (P>0.05);但随着插植针管数的增加,IPSA相比于GRO,D90提高的幅度也逐渐增加;当增加到4根插植针时,IPSA较GRO的平均D90增加了14 cGy (t=-3.180,P<0.05)。与GRO相比,IPSA的V100提高的幅度同样随着插植针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结论 在以宫腔管联合插植针为施源器的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相比于GRO计划,IPSA计划在未增加靶区高量和危及器官剂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靶区的覆盖度(D90V100),且随着插植针管数的增多,IPSA较GRO在提高靶区覆盖度方面的优势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