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村委会以村规民约等方式限制、剥夺"出嫁女"的土地权益,而这种以村规民约等形式表现的民间法以单系继替偏重的社会继替规律以及"男婚女嫁"的习俗为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因此,要实现对"出嫁女"土地权益的有效保护,必须通过发展农村经济、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开展法治宣传、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动、消除这种民间法存在的基础,实现国家法在农村的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2.
我国妇女农地权利法律制度运作的实证研究与完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但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频受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未得到充分的保障。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立法上对"男娶女嫁"婚嫁方式可能损害妇女土地权利的认识不足;二是法律、政策的相关规定互相矛盾;三是立法上对妇女权益法律保护的效果适得其反;四是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五是当村规民约侵害妇女土地承包权益时,缺乏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为此,应当有效化解政策、法律之间的冲突,完善细化法律规则,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加强对村规民约的法律审查,消除制度歧视。  相似文献   

3.
现实中一些出嫁女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已引起各方的关注,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由此引起的村民资格认定标准不一以及村规民约缺乏审查机制,是侵害出嫁女权益的最主要手段。应明确农村集体的主体地位,采纳户口与综合考虑为村民资格的认定标准,并建立村规民约的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保障妇女权益,浙江省人大针对近几年反映突出的“农嫁女”权益保障、预防与制止家庭暴力两大问题进行了重点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全省性的“农嫁女”土地权益保障问题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加强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备案、审查和撤销工作,制定《浙江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等多项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泽想 《中外法学》1992,(4):29-30,28
<正> 村规民约是农村村民共同制定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社会自治规范,是法律在农村的一种补充手段。目前我国农村村规民约的制定、执行还存在着许多正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村规民约的制定程序违法。村规民约在制定程序上的违法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 村规民约根据基层政府的要求制定。很多地方的村规民约不是根据村民的意愿和要求制定的,而是根据"上级指示和要求"制定的,使村规民约成为一种不为群众所拥护的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权益流转非常有必要,但存在着现实上和法律上的障碍。构建土地权益流转的制度应当遵循"明晰产权,放开流转,管住规划"的指导原则,即进一步明晰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体系,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放开土地权益流转。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的决心。作为村民自治制度核心内容的村规民约也日益受到关注。村规民约自身的特点及其特殊的地位,使其与"法治"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张力。通过对村规民约与法治的内在关联正反两方面的剖析,揭示出"村规民约"对法治的推动保障作用与客观消极影响之间的矛盾,并从法律多元格局的角度,为协调这一矛盾,推进村规民约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以期实现国家法律与民间秩序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权典 《河北法学》2011,29(6):17-25
《物权法》基于"物权平等保护"理念与"物权法定"原则,确立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一系列的农民土地基本权利,且确立了农民土地权益特别保护的机制,较之以往相关立法,颇有理念创新与创制整合意义;然而,《物权法》的颁布并不意味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完美,其对农民土地权益保障仍有不尽到位的某些缺憾,如针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尚无具体规制,实施机制存在某些障碍及其与相关立法的协调融合问题等,期待法律变革创新及实施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作为一项全新工作,并无现成路径或既定模式可循,但可能导致土地产权性质、归属及客体(地块)的调整,进而带来诸多利益关系的冲突与协调。作为一项土地新政,其政策灵活性容易被曲解及违规滥用演变成"掠夺"农民土地权益的"村庄撤并圈地"运动。在相关立法政策调整不到位特别是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法律机制欠完善的情况下,应充分认识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种种掣肘因素、法律风险及政策障碍。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不能依赖行政强制,而要在法治理念下依靠法律制度完善和政策机制创新,予以积极引导、正确调整及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农民工在城镇中工作、生活的待遇方面,而对他们原有的土地权益问题却很少注意。当城镇用工环境或国家相关政策发生变化时,农民工返乡现象增多,他们便会重新要求其土地权利(承包经营或居住),致使村内已有的人地关系产生了新的矛盾。为解决这类矛盾,在分析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可以从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权利并将其转化为财产权利、规范宅基地流转行为、完善相关的法制建设与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维护农民工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1.
法治湖南的内涵涵括国家法与民间法两个层面的法治化,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治规约,具有民间法意义上的软法特质,村规民约法治化是法治湖南的必然要求。当前湖南村规民约存在违背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等情形,同时存在制定程序不规范和执行力有限等问题,建议严格依据法律和政策修订,确保村规民约自治性质,突出湖南地方民族特色,同时加大村规民约的程序保障,增强村规民约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2.
农民土地权益遭侵害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资源利用制度不健全,具体来讲就是农地产权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不能有效满足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就要尽快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坚持产权与监管并重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荷兰空间规划制度的核心,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定。《空间规划法》赋予相对人对土地利用规划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主要是考虑到土地利用规划对于相对人权益的实际影响。法院通过判例建立了"距离标准"、"可见性标准"和"空间影响标准"等三个主要标准来划定原告范围。依原告申请,法院有权在审查土地利用规划的合法性中对于体系规划的合法性进行附带审查。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的保护问题,一直是妇女权益保障中的难点.以"户"为承包主体使农村难以真正行使承包经营权利等现象是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主要存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引入社会性别理论,进一步完善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的保障性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土地租赁法律关系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种法律现象,其内容包括租赁合同和承租人对土地的占有两个构成要素。各国法律在规范土地租赁关系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大陆法系国家主要依据合同法调整土地租赁关系。16世纪以前,英国法律始终依据合同法为承租人提供保护,承租人的权益在法律上也被视为动产。从16世纪开始,普通法承认了承租人土地占有的独立性,法律对土地承租人的保护经历了一个"从契约到财产"的转变过程。在法律传统的影响下,这种转变没有完成。普通法最终综合运用合同法和财产法的规则调整土地租赁关系,不仅使土地租赁法律关系的两个构成要素都得到了法律的保护,而且将土地承租人的权益最终变成一种兼有动产和不动产属性的"准不动产"。  相似文献   

16.
咸鸿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6.9万字。作者考察了英国历史上各种土地法律制度的内容及其历史沿革,提出并详细阐释了英国土地权利制度的"保有权模式"。作者认为,英国土地法始终在土地保有制这一基本法律关系框架下建构土地权利、规范土地关系,法律关系模式的差异也是导致普通法法系财产权制度迥异于大陆法系财产法律制度的根本原因。土地保有制对土地权益的分  相似文献   

17.
张鹏 《法制与社会》2011,(31):210-210
农村妇女的诸多土地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主要是由于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比如在妇女身份问题上法律规定的缺失:法条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没有专门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因此,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进行专门规定,并赋予法院对村民委员会决议的司法审查权等。  相似文献   

18.
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集体土地征收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完整。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就是要用私权保护理念来保护农民的财产权,防止公权力对农民私权利的侵犯。因此,提高土地征收标准,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寻求政府、开发商、失地农民间最佳的利益分配结合点,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范进学 《法学杂志》2018,(12):28-36
我国《宪法》关于"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是一条原则规范而不是规则规范,对该条款应作政策性原则解释。该规定实际上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土地国有化历史事实与现实的确认,城市土地国有化在中国具有其历史的必然与正当性。同时,应在时空效力上明确其规范意义,以划清国家所有土地与集体所有土地的界限,避免在城市化进程中将集体所有土地随意变为国家所有而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20.
刘雅馨 《法制与社会》2014,(16):212-213
在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教授主编的《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一书中,其以案例的形式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的后续现状,即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量村民集体所有土地被征收征用,被转化为城市建设或工业需求用地,农民"被"离开土地已成为社会焦点,其中,农村妇女,尤其是婚姻变化中的妇女土地权益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不公平待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