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骨筋膜室综合征要做到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首先必须弄清楚引发该病的损伤情况,其次需要通过细致的临床检查发现其临床征象,然后迅速进行外科手术以解除受累之骨筋膜室的压力。病人早期症状为肢体肿胀并感觉肢体内压力增高,继而疼痛加剧并出现麻木。...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急性缺血继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 肢体急性创伤和急性缺血的严重并发症,作者总结5例治疗经验,认为骨-筋膜室组织压测定是早期明确诊断的可靠检测指标;早期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是治疗本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肌酸激酶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早期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降低其致残率,提供一项简便、易行的生化指标。方法 对27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分别测定血清肌酸激酶 及筋膜室压力,其中15例作筋膜室切开减压,取肌肉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肌酸激酶 值与肌肉组织病理变化程度一致。结论 肌酸激酶 值测定可用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上常见的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于小腿闭合性骨折、软组织伤引起的筋膜间室张力增高,从而引起肌肉和神经急性缺血、缺氧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但是我们注意到单纯的腘血管损伤也可引起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因为发病机制的不同,其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等与前者均有所不同。我们从2005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治疗腘血管损伤引发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12例,总结分析其发病特点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足筋膜间室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筋膜间室综合征比小腿或前臂发生者少见。作者复习了自1990年5月~1994年4月诊治的6例患者,占同期住院筋膜间室综合征的20%。伤后4小时~3周入院。3例伴有跖骨骨折,2例跟骨或踝关节骨折。极度肿胀,两点分辨觉减弱,足趾被动活动时剧痛,以及足背动脉变弱或消失等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体征。足筋膜间室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对不同的足筋膜间室综合征减压时,应选择相应的不同手术径路以达到有效减压的目的。手术并不影响正常的负重功能。随访发现4例满意,1例后遗创伤性踝关节炎,并拒绝关节融合术。作者认为高度警惕、严密观察并及时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是诊断和治疗足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急性创伤和急性缺血的严重并发症。作者总结5例治疗经验,认为骨-筋膜室组织区测定是早期明确诊断的可靠检测指标;早期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是治疗本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党立 《实用骨科杂志》2004,10(3):245-245
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为骨科急诊,诊断方法一是五P征阳性,二是筋膜间室内压测定。前者没有客观指标不易掌握,5P征阳性者都属晚期病例,后者是有创检查,动态监测困难。1998~2003年收治筋膜间室综合征16例,通过监测血氧饱和度,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小腿及前臂,发生于大腿部位的临床上少见,但却对于患者局部肢体功能与生命有着严重威胁,需要临床上医生早期诊断、迅速处理,以保留患肢功能,挽救患者生命,避免出现永久性功能损害。笔者于2011年6月收治大腿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因急性下肢缺血在我科行动脉再通治疗后并发急性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原因、时间、治疗方式、治疗效果、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126例病人因急性下肢缺血行动脉再通治疗,发病至再通时间平均为26h(3h至6d),其中24例(共27条肢体)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而行筋膜切开(包括3例行双侧肢体预防性切开)。21例动脉再通术后延迟切开时间平均为10(5—48)h,其中2例术中行血液透析,1例行术后血液透析。本组3例截肢,2例死亡(包括1例截肢)。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的严重并发症,动脉再通后持续疼痛或疼痛加重伴局部张力升高者应高度怀疑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其治疗方法是充分切开4个筋膜腔减压,同时动态监测病人电解质和肾功能指标,维持肾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必要时应早期进行透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重视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7年~2000年收治的382例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中,合并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急性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的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例合并急性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均为第2、3、4、5掌骨干多发骨折,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行手部骨筋膜室切开减压;4例并发急性腕管综合征,均为掌骨基底骨折,予以骨折复位,未行腕横韧带切开;1例掌骨基底多发骨折合并腕部正中神经闭合性挫伤,骨折予以复位,神经未行特殊治疗。结果 本组12例经3个月随访,骨折于术后4~6周愈合,患手无爪形手畸形及痛、温觉功能障碍,与健手对比,其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屈伸运动正常,无对掌功能障碍。结论 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应警惕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急性腕管综合征及正中神经直接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免贻误诊断。  相似文献   

11.
小肠疾病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治难点之一,检查技术有限,严重制约了儿童消化道疾病的诊疗水平。随着小肠镜在儿科临床应用的推广与小肠镜设备和附件的优化,小肠镜技术为儿科消化道诊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临床操作规范化和镜下治疗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为规范儿童小肠镜诊疗技术及提高小肠疾病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牵头,组织专家充分讨论,并参考儿童小肠镜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制定了儿童小肠镜临床应用管理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腺类癌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结合我院确诊的1例胰腺类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对胰腺类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胰腺类癌极为罕见,临床表现多样化,术前容易误诊。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超声内镜可以提供诊断帮助,病理是确诊的关键。胰腺类癌虽易发生转移,但恶性程度较低,早期诊断后手术治疗效果好。结论 胰腺占位合并类癌症状需考虑胰腺类癌诊断,结合影像学检查可以做到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是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下消化道食源性异物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1—2020-12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4例下消化道食源性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异物类型、位置、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14例食源性异物中,枣核6例,鱼骨5例,鸡骨1例,甲鱼骨1例,鱼钩1例.出现临床症状者12例(急腹症6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闭孔疝的临床诊治体会及经验交流。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且术中证实为闭孔疝的8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诊疗过程及临床表现,总结诊疗经验。 结果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无并发症,安全出院。 结论闭孔疝临床较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行多排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急诊手术治疗为其首选治疗方式,手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脐尿管囊肿伴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脐尿管囊肿伴感染表现为卵巢囊肿蒂扭转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及病理,对脐尿管畸形进行相关的探讨及文献复习。 结果患儿行腹腔镜探查术,明确诊断,于腹腔镜下完整切除病灶。 结论小儿脐尿管囊肿伴感染诊断困难,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易误诊、漏诊,诊断性腹腔镜可减少误诊的发生并可行相应的微创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肿瘤,具有多种恶性潜能。随着横断面成像的广泛应用,无症状的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F-pNEN)被诊断的频率逐年升高,但仍存在临床确诊难度大,手术治疗不及时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加深对NF-pNEN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进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笔者就NF-pNEN在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中存在的争议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深入了解肝癌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引起的胆管支气管瘘(bronchobiliary fistula,BBF)的诊断、临床特征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接受肝癌RFA术后引起BBF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明确诊断后,该BBF患者接受了肝左外叶切除术及胆管支气管瘘修补术,术后14日咳嗽、咳痰症状消失,术后2月复查CT提示瘘管消失。结论咳胆色素痰(bilioptysis)是BBF最为特征性临床表现。本例患者的诊治经验证实在术前充分评估和准备的情况下,早期诊断并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BBF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验性临床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合理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急诊时尚无影像学确诊依据者)PGDU的合理性及其对非手术治疗方式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急诊入院时临床诊断PGDU,并采用行非手术治疗的117例患者,在根据临床指标认定穿孔闭合后经住院期间胃镜检查,以及中转手术探查,明确其穿孔病因诊断及其病理改变。结果入选者经非手术治愈114例,其中,确诊穿孔病因为胃十二指肠溃疡(GDU)111例,占受检者97.3%;胃癌2例,占1.8%;十二指肠憩室1例,占0.9%。中转急诊手术3例,均为十二指肠溃疡(DU)。结论在急诊的特定情况下,临床诊断PGDU有其合理性,但其中非溃疡因素应引起重视,PGD非手术治疗后早期胃镜检查对确定病因诊断及后续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依据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26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临床特征总结出诊断要点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要点是:1.一般都有明显的外伤史或先天畸形。2.临床症状轻、体征重。3.临床检查和X线片检查不易确诊和定位。4.CT、MRI检查能明确诊断。非手术治疗效果差,胶原酶溶核和经皮穿刺抽吸疗效不理想,手术治疗优良率高。结论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特征突,CT、MRI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CONTEXT: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testing, unilateral hip analysis and lumbar spine measurement have been the clinical standard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lassification for postmenopausal women at risk of osteoporosis. OBJECTIVE: To determine if analysis of the bilateral hip in BMD testing has a clinical effect on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 and treatment classification of patients. METHODS: Dual-femur BMD test results from 313 postmenopausal women (mean age 61.2 years, range 32-90 years) were evaluated using standard BMD reference valu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lassification. The author compared T scores for right and left femurs at three sites: femoral neck, trochanter, and total femur. Results: When the bilateral hip was considered in BMD testing and compared with unilateral hip results, a clinical change in diagnosis from normal to osteopenia occurred in 5.7% of subjects. In addition, a clinical change in diagnosis from osteopenia to osteoporosis occurred in 3.3% of subjects. A clinical change in treatment classification from "no treatment required" to "treatment required if one or more risk factors are present" occurred in 3% of subjects. A change in treatment classification from "treatment required if one or more risk factors are present" to "treatment required independent of risk factors" happened in 2.4% of subjects. CONCLUSION: When compared with BMD testing of the unilateral hip, inclusion of the bilateral hip in BMD testing resulted in a change in classification to a more severe diagnosis in a total of 9% of subjects, and to a more aggressive treatment category in a total of 5.4% of subjects. Dual-femur BMD testing may impro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lassification for postmenopausal women at risk of osteopor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