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患者双侧肱动脉无创血压( NIBP)与桡动脉有创动脉压( IBP)的关系。方法于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的患者82例,麻醉诱导前后及术中同步测量双侧无创血压及有创血压,根据有创收缩压值( ISBP)大小分为A组( ISBP≤90mmHg)、B组(90mmHg<ISBP≤120mmHg)、C组(120mmHg<ISBP≤150mmHg)和D组(ISBP>150mmHg)。对各组数值进行差异分析,并对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值做线性相关分析。结果4组患者双侧无创血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创收缩压低于双侧无创收缩压(P<0.05);B、C、D组有创收缩压高于双侧无创收缩压(P<0.05),且随着血压升高差值呈逐渐增高趋势;A、D组有创舒张压与双侧无创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有创舒张压低于双侧无创收缩压(P<0.05)。有创收缩压与同侧袖带收缩压显著相关(r=0.940,P<0.01),有创舒张压与同侧袖带舒张压显著相关(r=0.925,P<0.01)。结论全麻平卧位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显著相关,在一定血压范围内,可通过无创血压对有创血压进行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臂围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测量值的差别。方法:178例冠脉造影患者分为臂围<27cm组(46例)和臂围≥27cm组(132例),分别测量两组主动脉有创血压和肱动脉无创血压。结果:有创血压的收缩压明显高于无创血压的收缩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创血压的舒张压明显低于无创血压的舒张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收缩压测量值的差值,臂围<27cm者明显高于臂围≥27cm者(P<0.01);臂围<27cm者与臂围≥27cm者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舒张压测量值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臂围,无创血压测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有创血压的测量结果均有差别;臂围≥27cm者无创血压的收缩压更接近真实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症患者不同病理状态下有创与无创血压测量值间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方法 将100例重症患者根据入科时无创血压检测收缩压水平分为三组:A组(SBP<90mmHg)、B组(90mmHg≤SBP<140mmHg)、C组(SBP≥140mmHg),同时进行桡动脉IBP和肱动脉NBP监测,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A组,有创收缩压及舒张压均相应显著低于无创检测值(P<0.05);②B组,IBP和NBP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组,有创收缩压值显著高于无创收缩压值,而有创舒张压的值显著低于无创舒张压值(P<0.05);④两种检测方法间相关性分析显示:A组患者相关系数为0.595-0.492,C组患者相应为0.633-0.650,而B组患者达0.816-0.837。结论 不同病理状态下IBP与NBP存在一定差异,对休克及高血压的重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有创血压监测,以利于及时准确的了解血压和组织灌注,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TL_300 tensymeter系统(TL_300)所测的连续无创血压(NIBP)在全身麻醉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择期仰卧位手术的成年患者20例,ASAⅠ~Ⅲ级。麻醉诱导后无菌操作下左侧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导管进行连续有创血压( IBP)监测,右侧手臂连接TL_300进行NIBP监测,稳定5 min后,同时测量IBP和NIBP,间隔3 min分别记录IBP监测及相应时点NIBP监测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术后监测与两种血压监测相关的并发症如肢体缺血、坏死、感觉异常。结果 NIBP监测与IBP监测所测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差值分别为(-0.086±9.59)、(3.203±7.11)、(2.60±6.76) mmHg,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11、0.565和0.729,P值均小于0.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肢体缺血、坏死、感觉异常。结论与IBP监测相比,NIBP监测在全身麻醉成年手术患者中,可提供连续、无创、准确、安全的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腹腔镜胃肠癌切除手术中观察无创连续血压监测( CNAP)与动脉有创血压监测( IBP)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例择期在腹腔镜下实施胃肠癌手术的患者进行观察。采用CNAP血压监测仪和Philips MP60监护仪连接FloTrac传感器分别连续监测无创和桡动脉有创血压,并以麻醉诱导期( T1)、气腹手术期( T2)、术毕拔管期(T3)以及低血压(Low)、正常血压(Nor)和高血压(Hi)等不同时期和血压状态对比分析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20例血压监测获得匹配数据3721对。两种方法测得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Bias和95%置信区间分别为(-6.7±21.3)(-35.0~48.4)、(8.4±10.8)(-29.6~12.7)和(3.8±13.0)(-29.2~21.6) mmHg。 CNAP在T1和T3的收缩压及在T2的平均压与IBP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Bias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2.8±23.7)(-49.3~36.2)、(3.6±31.8)(-65.9~48.7)和(1.7±13.3)(-27.8~20.3) mmHg。两种血压监测在3种血压状态时的监测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0.000),其Bias平均值及95%置信区间变异较大。结论腹腔镜胃肠癌手术中不同麻醉手术阶段或不同血压状态下,CNAP与IBP血压值均存在较大的偏离性。 CNAP监测的可靠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低血压患者有创连续测血压法、汞柱式血压计测血压法、电子血压计测血压法三种血压测量方法的一致性。方法:在不同时间同时用三种方法测量68例低血压患者的血压1224例次,比较三种方法测得的收缩压。结果:当收缩压低于60mmHg时,有创连续测压法测量的血压值与汞柱式血压计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子血压计测压法测量值高于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收缩压高于60mmHg时,三种方法测量结果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低血压患者测量血压时,宜使用汞柱式或有创连续血压测量方法,不宜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7.
潘瑛梅 《中外医疗》2014,(11):176-177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ICU危重病人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ICU 160例危重病人分为休克组(A组)和非休克组(B组),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按间隔时间5 min监测两组24 h有创动脉血压和无创动脉血压,将所得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A组的有创血动脉压值收缩压为(9.8±1.9)kPa,舒张压为(6.2±1.8)kPa,无创动脉血压值收缩压为(13.3±2.7)kPa,舒张压为(7.6±2.4)kPa,A组的有创血压值低于无创血压值,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B组有创动脉血压值略高于无创动脉血压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能准确反映危重患者尤其是休克患者血压的真实变化,正确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宋稳丹 《吉林医学》2011,32(27):5665-5665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差异,寻找合理的监测方案。方法:选取收治的60例心内直视术后患者,分析对比其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所得结果,比较其中差异。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在心脏手术后8 h内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 h后及舒张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手术后8 h内宜采用有创血压监测,其结果更接近于真实值,而8 h后可用无创血压监测替代有创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TL-200 Tensymetry连续无创血压与直接桡动脉测量不稳定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0例需进行连续实时动脉血压监测的患者,分别于两侧桡动脉采取无创连续血压监测系统(T-line)与直接桡动脉血压监测(A-line)进行血压监测,比较两种方法血压监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line与A-line血压测定结果平均血压值基本一致,决定系数也较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未出现回归关系的变化,表明T-line与A-Line血压测定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T-line能够实现实时、无创、连续、准确血压动态监测,较间断袖带式血压测量和直接桡动脉血压测量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护系统在颅内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 全身麻 醉下行颅内血管内介入治疗病人 30 例,年龄 50~ 78 岁,ASA 2~ 3 级,格拉斯评分>8 分。同时测量由 TL-300 系 统的 CNAP 血压和有创动脉 ABP,每间隔 5 min 记录一组相应时间点 ABP 及相应 CNAP 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 均压。用 Bland-Altman 分析评价两种测量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ABP 与 CNBP 所测 SAP、MAP 和 DAP 的偏 倚分别为-0.45、-1.5、-0.7,标准差分别为,3.4、2.8、2.7,两者所测 SAP、MAP 和 DAP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7 和0.97( 均 P<0.001) .所有病人均未发生局部感染、肢体缺血、假性动脉瘤、感觉异常等.结论: 连续无创动脉血压 检测系统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手术病人全身麻醉中,可提供与有创动脉血压一致的准确、安全的血压监测,且与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相比具有无创、能够快速建立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休克患者直接血压和间接血压之间的差异。方法对15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直接血压和间接血压进行共150次测量,分析两种测量方法得出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差之间的关系。结果直接血压的收缩压高于间接血压测量结果,而舒张压在两种方法间相近。结论休克患者间接血压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直接血压的真实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血压(TBP)测量法的临床特点及对血压变化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方法:4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全麻下经足背动脉行IBP监测,同侧上肢行TBP和NIBP监测,每间隔2min同步记录IBP、NIBP和TBP的SBP、MAP和DBP值,每例患者均记录20对数据,结果:IBP和TBP、IBP和NIBP、TBP和TBP之间的SBP、,MAP和DBP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以NIBP和TBP的相关性最好(SBP:r=0.98,MAP:r=0.96,DBP:r=0.97)三种测量方法的SBP、MAP和DBP的变化趋势一致。血压出现急剧变化时,与IBP相比,TBP波峰滞后出现,峰值偏低。结论:TBP测量法能较准确地反映患者的无创血压水平,能连续和实时地反映患者的动脉血压状况及变化趋势,但当血压发生急剧和(或)异常波动时需注意其应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症患者不同病理状态下有创血压测量(IBP)与无创血压测量(NBP)间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方法将100例重症患者根据入科时NBP检测收缩压水平分为三组,即A组(SBP<90 mmHg)、B组(90mmHg≤SBP<140 mmHg)、C组(SBP≥140 mmHg),同时进行桡动脉IBP和肱动脉NBP监测,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A组,有创收缩压及舒张压均相应显著低于无创检测值(P<0.05);②B组I,BP和NBP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组,有创收缩压值显著高于无创收缩压值,而有创舒张压的值显著低于无创舒张压值(P<0.05);④两种检测方法间相关性分析显示,A组患者收缩压下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为0.595、0.492,C组患者相应为0.633、0.650,而B组患者达0.8160、.837。结论不同病理状态下IBP与NBP存在一定差异,对低血压及高血压的重症患者应积极进行IBP监测,以利于及时准确地了解血压和组织灌注,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及其评估靶器官损害的价值.方法 2010年9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单纯高血压)各40例,监测两组不同时间的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情况,以及监测研究组不同靶器官损害患者不同时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监测不同时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合并2个或以上靶器官损害患者监测不同时间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合并1个靶器官损害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使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定期监测,从而掌握每个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昼夜变化规律,以达到防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研究危重患者无创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及对临床决策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12月南京鼓楼医院ICU已建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133例危重患者,入室后1 h内同时测量无创血压和有创血压,记录无创与有创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将患者分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休克组和未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非休克组。应用Spearman、Bland-Altman相关性分析、组内相关系数(ICC)验证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采用误差网格法分析无创血压对临床决策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无创血压测量准确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 Spearman相关性结果显示,非休克组患者,有创与无创血压呈显著正相关(SBP有创-SBP无创、DBP有创-D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 r分别为0.69、0.72、0.70,P均<0.001);休克组患者,SBP有创-SBP无创呈一定正相关(r=0.34,P<0.05),但DBP有创-D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②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非休克组患者,有创与无创血压呈正相关(SBP有创-SBP无创、DBP有创-D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6、0.58、0.43,P均<0.05);休克组患者,有创与无创SBP、MAP成一定正相关(SBP有创-S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相关系数R2分别为0.20、0.10,P均<0.05),但DBP有创-DBP无创线性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 Bland-Altman结果显示,非休克组与休克组患者,有创与无创血压在平均差值区间±10 mmHg的数据点占比均不满足美国医疗仪器促进协会(AAMI)无创血压测量标准,一致性差(SBP有创 SBP无创、DBP有创-D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在平均差值区间±10 mmHg的数据点占比:非休克组患者分别为63%、73%、76%,休克组患者分别为35%、50%、52%,P均<0.05)。④ ICC结果显示,非休克组患者,DBP有创-DBP无创一致性较好(绝对一致性系数0.76>0.75,P<0.001);休克组患者,SBP有创 SBP无创、MAP有创 MAP无创一致性均较差(绝对一致性系数0.33、0.31<0.4,P均<0.05),DBP有创-DBP无创无显著一致性(P>0.05)。⑤ 误差网格分析结果显示,休克组患者,无创与有创SBP配对测量数据点在A~E区占比分别为88.7%、6.5%、4.8%、0%和0%,无创与有创MAP配对测量数据点的占比分别为61.3%、38.7%、0%、0%和0%;非休克组患者,无创与有创SBP配对测量数据点在A~E区占比分别为95.8%、4.2%、0%、0%和0%,无创与有创MAP配对测量数据点的占比分别为97.2%、1.4%、1.4%、0%和0%。⑥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休克是导致无创与有创SBP、DBP、MAP差值大于10 mmHg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是导致无创与有创SBP、MAP差值大于10 mmHg的危险因素(P<0.05),心率是导致无创与有创SBP差值大于10 mmHg的危险因素(P<0.05),是无创与有创DBP、MAP差值大于10 mmHg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未休克的危重患者,无创血压测量准确性较好,以无创MAP指导临床决策较可靠,伴有休克的危重患者应用无创血压代替有创血压测量需谨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全麻胃肠手术患者苏醒期恢复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择浙江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胃肠外科全麻手术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泵注,对照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咪达唑仑静滴。观察2组患者麻醉诱导期、手术期、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观察2组患者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和RASS评分情况。 结果 右美托咪定组插管时、插管5 min、插管1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低于入手术室时(P<0.05);对照组插管时、插管5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均高于入手术室时(P<0.05),且高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手术期及拔管期各时间段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与切皮时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胃肠探查和胃肠切除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均高于切皮时(P<0.05),且高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对照组拔管1 min、拔管5 min、拔管10 min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均高于拔管前(P<0.05),且高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拔管后10 min、拔管后20 min的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拔管后10 min、拔管后20 min的RA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稳定全麻胃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有利于苏醒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临床的角度探讨除外新疆少数民族中的非黄种人胰岛素(INS)和胆固醇与血压的关系。方法: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283例高血压患者及正常血压对照的INS及血脂各组份与血压的关系。结果:283例空腹胰岛素(INS^0)及糖负荷后2h的胰岛素(INS^2)影响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不影响收缩压,但影响舒张压。结论:新疆部分黄种人的收缩压受INS^0调节,舒张压受LDL调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昼夜模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WHO标准选40例高血压病人,用美国罗京公司产2420-2020型动态血压仪连续观察血压24h,结束后使用该机器配置的计算机回放进行分析,观察24h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标准差,观察血压负荷及血压模式。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构型组昼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均值昼>夜(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构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夜间明显高于日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压昼夜变化受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双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