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樊讯  成肇仁 《中国医药指南》2013,(9):660-660,664
<正>湖北中医药大学成肇仁教授为湖北省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学验具丰,善用经方结合时方治疗疑难杂症,疗效颇佳。笔者有幸师从左右,受益良多,现将其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介绍如下。1概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亦称多发性抽动症、习惯性抽搐或抽动障碍等,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运动性抽动,以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不自主地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  相似文献   

2.
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儿童期起病,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特点的神经精神性障碍,由Georges Gilles de la Tourette (1857--1904年)首先提出,他第一个出版了有关此类疾病的系列案例。该病病程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在数量、频率、强度、复杂性上会出现显著的波动。流行病学发现,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发病相当普遍,但在临床上却经常被延误诊断[1]。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氟哌啶醇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儿科收治的70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口服氟哌啶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穴位针刺治疗,8周后统计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8周后,2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YGTS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治疗组为94.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浆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血浆DA、5-HT水平均显著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针刺联合氟哌啶醇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YGTSS评分以及DA、5-HT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8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特征研究.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86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统计.结果 6例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口服氟哌啶醇、泰必利治疗1~4周后68例临床症状得到基本控制,临床控制率79.06%,11例临床症状减轻未发展.经配合应用硝基安定症状得到显著改善,7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儿童中慢性神经精神表现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以头面部为初发的多种形式抽动、可以向颈、肩、躯干发展,常伴有吭吭等不自主发声,正确识别本病临床特征,及早进行诊断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对76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76例患儿中,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约为7∶1,多见于8~10岁的学龄儿童,平均(8.9±1.9)岁,就诊时病程为2个月~3年。神经系统检查均无阳性体征。结论 诊断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上还没有特征性的诊断指标,主要诊断依据是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性诊断,本组病例经脑电图、头部CT或MRI等检查均未发现特异性的异常改变。氟哌啶醇治疗本病效果好,总有效率为94.74%,与苯海索合用,可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重视心理和生理因素,加强支持性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6.
1资料和方法1 1一般资料 :1992年~1998年我院经临床诊断符合抽动秽语综合症 (TS)的诊断标准 [1]并作脑电图检查共388例 ,其中男282例 ,女106例 ,年龄2~15岁 ,其中≤10岁252例(64 9 % ) ,11~17岁136例 (35 1 % ) ,病程15天~9年。临床表现 :106例眨眼、摆头、耸肩、作鬼脸、嘴角抽动 ,97例喉鸣、干咳、鼻嚏声和嘘嘘声 ,89例挺腹、摆手、跳跃 ,96例重复言语、模仿他人动作、说秽语。患儿抽动为不自主、突发、快速、反复发生 ,无节律、方式固定的运动或发声。抽动的发生患儿感到…  相似文献   

7.
114例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及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发生于儿童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现将我院1998年9月~2000年9月经儿科门诊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和脑电图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 1一般情况 :114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中 ,男87例 ,女27例 ,发病年龄为3~14岁 ,其中3~6岁17例 ,7~10岁63例 ,11~14岁34例 ,其中以7~10岁为发病高峰。1 2临床症状 :114例病人中以首发症状为眨眼37例 ,多部位同时抽动的为72例 ,发声伴口角抽动3例 ,扭颈为2例 ,上述症状于紧张兴奋时加重 ,入睡时症状消失 ,注意力多伴不集中 ,…  相似文献   

8.
抽动秽语综合征加用干扰素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加用干扰素的临床疗效,以进一步了解其发病原因和免疫失调的机理,提高该病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总结抽动秽语综合征62例1998~1999年30例为常规用药(对照)组,单用泰必利、氟哌啶醇治疗;2000~2002年32例为常规用药+干扰素(治疗)组,常规应用泰必利、氟哌啶醇治疗,同时加用干扰素10×106 U,1次/d肌注,连用3~4周;设30例健康查体儿童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常规检测免疫球蛋白,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功能,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变化.结果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80%细胞免疫功能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免疫球蛋白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应用干扰素可以改善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结论抽动秽语综合征与病毒感染有关,同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应用干扰素辅助治疗有加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且有抗病毒作用,治疗抽动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阿普唑仑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9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琳  廖小平  李志新 《医药导报》2003,22(8):557-558
目的:观察阿普唑仑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服用阿普唑仑片0.2~0.8 mg,每晚1次,连服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或2个疗程判定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有效率74.5%,不良反应仅见嗜睡.结论:应用阿普唑仑片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抽动─秽语综合症42例临床观察宁德地区第二医院神经科陈秀莺宁德地区第二医院儿科缪影玲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症是儿童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它是以头面部、肢体或躯干肌肉抽动并伴有不自主发声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本院1988~1992年治疗较典型的多发性抽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平肝汤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选用平肝汤来进行治疗,疗程30d。结果 30例患儿中18例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到80%。结论平肝汤为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38例脑电图改变观察福建省立医院陈炳英,王曙华,季晓林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GillesLlelaTourtte,TS)是一种儿童期疾病。临床上以头面部肢体或躯干部肌肉抽动或爆发性不自主发声或秽语等为特征。本征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  相似文献   

13.
唐洪丽  刘放南 《江苏医药》2003,29(10):725-727
目的 了解抽动障碍患儿血兴奋性氨基酸中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水平现状及其与行为心理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48例抽动障碍患儿血浆GLU、ASP水平,其中暂时性抽动13例,慢性运动性抽动20例,抽动-秽语综合征15例;并对其家庭状况和相关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1)48例抽动患儿血浆GLU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慢性运动性抽动组和抽动-秽语综合征组患儿血浆GLU、ASP分别与对照组和暂时性抽动组比较,结果发现前两组血浆GLU水平明显高于后两组(P<0.05、P<0.01);各组血浆ASP水平无显差异(P>0.05)。(3)抽动障碍患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精神紧张、脾气暴躁等行为心理问题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P<0.05)。(4)抽动组血浆兴奋性氨基酸(EAAs)与多动注意缺陷障碍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 (1)儿童抽动障碍存在EAA水平变化,GLU可能参与抽动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2)EAA与抽动障碍所致的部分行为心理问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托吡酯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儿童神经精神系统的常见疾病,以学龄前期至青少年期儿童多见,患病率高达1%-2%[1]。其症状迁延治疗困难,部分甚至迁延至成人,严重影响学业、工作和生活质量。氟哌啶醇一直是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首选药物,但由于该药的不良反应常致使患者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为此,笔者自2002年开始采用托吡酯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64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泰必乐(tiapride)是一种精神安定药,70年代初合成,1977年试用于临床以来,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舞蹈症和抽动—秽语综合征(Gilles de La Tourette's syndrome)等神经精神科疾病,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本院于1982年1-9月采用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研制的泰必乐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18例,随访2-9个月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与分组 男13例,女5例。年龄5—13岁,其中7—13岁占14例。病程3月—10年,平均22月。大部分患者具有反复发作的面部、颈部、四肢和躯干运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菖蒲郁金汤加减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采用菖蒲郁金汤加减治疗3月,治疗前后采用DSM-IV中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进行计分,并评价治疗3月与治疗后6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运动抽动、发声抽动评分及抽动总分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3月与治疗后6月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90.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在1年以内的患儿治疗效果最佳,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优于病程更长的患儿(P<0.05)。结论菖蒲郁金汤能明显改善患儿运动抽动、发声抽动的症状,减少抽动综合损害,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α受体兴奋药——可乐定,临床上主要作为一种降压药物来使用,近年来在临床上有了多种新的用途,如治疗体格发育迟缓、抽动-秽语综合征(Gilles de la Tourette病)、迟发性运动障碍、假性肠梗阻、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糖尿病腹泻及腿痛症,戒烟和诊断嗜铬细胞瘤等。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ydrome,Ts)亦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眨眼、面部抽搐、鬼脸、多动、不自主发声等多组肌肉不自主抽动为临床特征的常见的锥体外系统疾病,患儿多数心理负担较大,甚至学习困难.传统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自1996年应用可乐定治疗本症11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儿童行为异常的一种。在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多发性运动肌抽搐伴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70年代前,我国曾报告51例。80年代,国内高氏等调查其发病率为2.42‰。兹将作者经治的31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具有以下特点:(1)反复发作的眼、头面部、四肢、颈部、肩部肌肉多发性不自主抽动;(2)多伴有喉部发声、或伴有语言障碍(构音不清或语言重复);(3)病程3个月以上;(4)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5)除外舞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纳入临床观察研究的84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按照小儿中医体质分类标准进行临床分类。结果属于肺热阳盛质28例,占33.33%;阴虚燥红质24例,占28.57%;湿热腻滞质22例,占26.24%;气虚倦怠质8例,占9.52%;属于阳虚迟冷质2例,仅占2.34%;平和正常质0例。结论肺热阳盛质、阴虚燥红质、湿热腻滞质、气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和平和正常质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呈递减趋势,且与临床症状出现的次数成正相关性,说明临床体质特征可以作为辨质调治方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