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介入技术是指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诊疗的创伤最小的技术方法,是介于外科、内科诊治技术之间的新兴方法,包括内镜和血管内介入.  相似文献   

2.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内镜检查在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诊治中得到高度重视。虽然消化内镜的生产过程是非常精细的,但是由于消化内镜结构比较复杂,导致内镜中传播的疾病逐渐增多,其中人为因素对消化内镜造成的影响较大。本文主要对人为因素造成内镜损害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包正英 《吉林医学》2010,(30):5441-5442
<正>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提高,内镜检查在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诊治中的价值愈来愈得到重视。内镜的生产工艺非常精密,而一些常见的故障往往是由于平时在使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实时组织弹性成像鉴别诊断消化系统肿瘤良恶性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信阳市中医院收治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53例,共79个消化系统实质性肿瘤病灶,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内镜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诊断,使用弹性成像评分,对患者病灶及其周围对照组织的弹性应变率比值进行测量并对比分析。结果良性病灶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与恶性病灶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灶组弹性应变率比值低于恶性病灶组(P<0.05);超声内镜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诊断准确率为91.14%、敏感性为94.74%、特异性为81.82%。结论超声内镜实时组织弹性成像鉴别诊断消化系统肿瘤效果显著,可有效判定肿瘤良恶性,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当代医学》2011,(29):I0004-I0004
第十一届全国消化道恶性病变介入诊疗暨2011年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微创诊疗大会、消化介入/内镜/放疗及微创外科新技术国际论坛将于2011年11月18日-23日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余年来,随着内镜及放射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胆胰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成为可能。由于胆胰疾病的介入治疗日趋成熟,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低等优点,已成为胰胆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以内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治疗在胆胰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参与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抢救的人员了解诊治过程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尤其是多部分合作中容易忽略的协作问题,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分析66例复杂的消化道大出血抢救的全过程,了解内科、介入放射科、外科联合抢救过程中的问题与其产生的原因,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出解决的思维方法和技术方法。结果:内科对向血管介入科室选送的病人进行的提高血容量、减少血管收缩剂的使用等预处理和入选病例问题上应予重视;介入放射科在造影血管的选择、操作技术、采像方式和时间上的完善可提高成功率,在病灶区放入导管可协助外科的手术定位;外科在手术中除积极运用传统的技术耐心探查,还应采用术中内镜和灵活创新的新技术方法以探明病灶。结论:本病的抢救是急诊的难点之一。重点在于病灶定位,在此问题上,多科室间的协作和技术的完善以及创新在成功抢救上尤为关键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由于它的弯曲和游离度大,现有的诊断技术不尽如人意,致小肠疾病很难诊断,而胶囊内镜(M2A)能发现小肠内的微小病变。方法:自2008年11月,我们对结肠镜、胃镜、X线钡餐造影、小肠造影等检查未发现异常的33例小肠疾病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原因不明消化道出血及腹痛28例。结果:33例中发现病灶27例(81.80%),包括血管发育不良、静脉扩张、息肉样病变、黏膜下肿物、Crohn‘s病、淋巴结增生等,其中11例同时存在两种病灶。结论:胶囊内镜小肠疾病诊断阳性率达81.80%,故胶囊内镜检查对诊断小肠病变具有特殊诊断价值,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近二十余年来,随着内镜及放射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胆胰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成为可能。由于胆胰疾病的介入治疗日趋成熟,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低等优点,已成为胰胆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以内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治疗在胆胰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大[1]。1胆道疾病介入治疗的现状胆  相似文献   

10.
内镜技术、腔镜技术、介入超声技术、介入放射技术以及微创化外科技术,成为了现代微创技术的基本内容[1].在5种技术中,不同的技术在不同疾病中心中的重要性不同,如消化、呼吸、泌尿、妇女系统疾病中,内镜、腔镜技术尤为重要,而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中,介入放射技术则最为重要;不同技术在不同疾病中心的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也参差不齐,如介入超声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远比在妇女疾病中应用水平为高,泌尿系统内镜和腹腔镜技术水平已经相当完善.因此,在每一个疾病中心,根据其疾病与解剖特点,系统、全面地发展每一种微创技术,则是全面提高各种微创技术在不同疾病中心的应用范围、提高微创技术的整体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微创技术在腹部外科中的应用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微创是21世纪外科发展的方向之一,以内镜、腔镜和介入技术为基础的微创技术在腹部外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有些技术已迅速取代传统剖腹手术,成为部分疾病治疗的首选。同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认识上的误区也要引起了我们足够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多种微创技术的全面发展和组合应用是当前发展的潮流,而虚拟现实技术、手术机器人和远程微创手术的研发将是今后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谢斌  刘宏鸣  李杉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1028-1029
肝胆外科介入治疗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肝胆胰疾病的诊疗技术,其微创、安全、简便有效的优点已得到认同。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介入医师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因此,肝胆外科相关疾病的介入治疗培训也就显得十分重要。针对带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肝胆外科介入治疗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3.
浅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并发症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继业 《医学综述》2008,14(4):603-604
随着内镜设备的改进及内镜技术的提高,其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其近期并发症主要为低氧血症和心脏意外、胰腺炎、穿孔、感染、出血等,远期并发症主要为结石复发、乳头狭窄、胆管炎、胆囊炎、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和(或)慢性胰腺炎、肝脓肿等。如何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发症发生后怎样采取积极措施和正确治疗仍然是临床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肝胆外科介入治疗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肝胆胰疾病的诊疗技术,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介入医师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但是介入治疗特有的"有创性"和"辐射性"不可能使实习生有太多的机会实际演练,成为该技术教学发展的"瓶颈"。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好的多媒体课件能突破这个"瓶颈"。设计、开发一套系统的、适合医院肝胆外科介入治疗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以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效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介入医学是医学领域内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存在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介入放射治疗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主要是学科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介入诊疗技术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要加强学科自身建设,加强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介入放射学科要强调创新;要重视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信息科学相结合研究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仍然是重中之重,针对该两大疾病的治疗技术及其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自然是未来的总体方向。管腔内支架(endoluminal stent,ES)作为介入医学领域的一项高新技术,用于临床的历史不长,但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该项技术无论在临床疗效与应用范围,还是在新型ES研制与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必将成为21世纪介入医学的研究热点。大力发展介入放射学是当今介入医学战略的重要决策。  相似文献   

16.
介入放射学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3年,血管造影术首次成功用于人体。1953年,瑞典Sven—Ivar Sddinger医生首创了Sddinger技术,为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3年,Dotter首次提出了介入放射学的设想。1964年,Dotter的一次意外操作开创了经皮血管成形术的新纪元,标志着介入放射学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球囊导管扩张术和金属支架植入术。1969年,血管内支架的设想被提出。1973年,柔软的双腔球囊导管的出现使经皮血管成形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1977年,经皮血管成形术被应用于冠状动脉。20世纪90年代,金属支架出现,球囊成形术退居辅助地位。目前,可回收支架、覆膜支架和生物学支架,使血管支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导管血管栓塞术始于1965年,是介入放射学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随着栓塞剂的发展以及导管技术的改进,该技术也有了相应的发展,目前已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是最具代表性的综合介入放射学技术,该技术始于1967年的一种经颈静脉途径到达胆道系统的方法。1986年,球囊膨胀支架建立分流道技术出现,形成现在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始于1972年的非血管性介入技术是介入放射学的另一重要分支,目前已应用于胰、肝、肾、脊髓、输卵管、食道等多个脏器疾病的诊治。1973年,中国大陆学者首次进行了血管造影术试验。20世纪80年代,介入放射学开始传人中国大陆,学习班(1981)和学术会议(1986)的举办促进了介入放射学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海外学者归国,中国与世界介入诊疗技术的差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冠脉介入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已经成为冠心病的重要诊疗手段,来华的留学生也对此非常感兴趣,并涉猎了该领域的学习。但心血管介入作为一项有创的诊疗技术,具有一定的医疗风险,规范留学生的心血管介入培训既能满足留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也保证了医疗安全。本文结合心血管留学生冠脉介入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规范留学生的心血管介入诊疗培训。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已成为目前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临床诊断及治疗手段,但其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等并发症的高发病率大大限制了临床应用,亦给患者生命带来了严重威胁。预防PEP成为ERCP相关研究的热点。药物预防PEP的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可有效预防PEP;然而,非药物措施,如胰管支架植入术、导丝引导插管等在PEP的预防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为PEP的有效预防带来了新希望。本文就非药物预防措施预防PEP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高分辨率便携式超声设备和探头技术的改进,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超声造影以及超声介入治疗等技术的推广,使超声在心血管麻醉、部位麻醉、疼痛诊疗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不断扩展。另外,现在还开展了超声引导硬膜外穿刺、辅助插管及胃内容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成果提高了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以及围术期疼痛治疗的水平,部分实现了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的精确化和可视化,引领临床、麻醉走向更高层次的技术变革。  相似文献   

20.
一站式复合(one-stop hybrid)技术是外科、内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各个学科之间的完美结合,是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融合。一站式复合技术充分结合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技术的优点,以患者为中心,达到创伤、痛苦最小化,疗效最大化。近年来,随着该技术的发展,已经成功用于复杂冠心病的治疗并显示出特有的优势。本文总结一站式复合技术在冠心病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