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动脉栓塞术前后脾脏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栓塞术前后对 12 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观察。结果: 脾动脉栓塞后脾静脉、门静脉管径缩小 (P< 0.01)。脾静脉、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 (P< 0.05), 血流量明显减少 (P< 0.01)。栓塞前后脾静脉流速与门静脉主干流速比值及脾静脉与门静脉主干流量比值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从而证实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后, 脾静脉血流量增加是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血流量增加的重要因素。结论:脾动脉栓塞术是缓解脾循环高动力状态间接降低部分门静脉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动脉栓塞前后脾脏及脾静脉血流这变化。方法:栓塞 后对12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观察。结果:脾动脉栓塞后脾静脉、门静脉管径缩小。脾静脉、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量明显减少,栓塞前后脾静流速与门静脉主干流速比值及脾静脉与门静脉主干流量幽会比较无明显差异。从而证实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后,脾静脉血汉量增加是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血流量增加的重要因素。结论: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28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于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前后对肝脾血流动力学变化做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 与术前相比,手术后2周的门、脾静脉血流量参数降低(P<0.05),血管内径缩小(P<0.01)。术后半年,三条血管血流量参数和平均血流速度又进一步降低(P<0.01),门、脾静脉血流量参数的减少与脾动脉血流量参数的减少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0.89,P<0.01和r=0.96,P<0.01)。结论 部分脾动脉栓塞可减少门静脉血流量参数,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为栓塞剂用量提供较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正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plenic artery steal syndrome,SASS)是指门静脉高压患者,存在脾脏肿大、脾动脉增粗和血流加快等病理生理改变。由于脾动脉和肝动脉都起源于腹腔干动脉,脾动脉增粗、血流加快和增加,会竞争性的和肝动脉"争夺"来自于腹腔干的血流,从而引发肝动脉变细和血流减少。最终导致肝组织灌流不足(往往在肝硬化基础上更加严重),肝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月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院为8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了断流脾切除术,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后发生多见并发症16例,发生率为18.8%(16/85),包括出血性并发症4例,感染性并发症7例,大量腹水3例,急性门静脉血栓2例。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脾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除与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把握及手术技巧的掌握有关外,注重围术期的密切监测和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胆囊壁增厚时肝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56例患者根据是否有门静脉高压和胆囊壁增厚分成三组: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伴胆囊壁增厚(A组)、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不伴胆囊壁增厚(B组)、有肝炎病史但无门静脉高压及胆囊壁增厚(C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肝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结果A组中肝动脉内径、PSV、EDV较B、C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参与胆囊壁增厚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继发于脾脏瘀血,进而导致脾脏肿大、吞噬功能增强,表现为血液三系细胞中至少一系明显降低,同时脾脏的高血流量加重门脉系统高动力循环,加重门静脉高压症.传统外科脾切除术疗效确切,但存在手术创伤大,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大等问题.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即为临床上常用的"保脾"术式[1-2].本文回顾分析本院采用2种术式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的病例,以期优化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脾动脉栓塞术应用于临床已有二十多年,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2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动脉栓塞术,栓塞术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23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临床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29~63岁,平均445岁,患者于术前1周内,术后第5天开始随访,最长者已随访14个月。仪器选用ALOKASSD17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检查前禁食12小时。分别测量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的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声速…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探测脾动脉阻力指数与门静脉压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高压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门静脉压力的测定对判断病情及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以往多采用侵入性方法测量门静脉压 ,患者难以接受。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探测肝及腹腔血管多项指标 ,筛选与门静脉压有关的指标 ,发现脾动脉阻力指数 (SARI)与门静脉压力有关。资料与方法经临床确诊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 2 5例 (1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 ,其中肝硬化患者 11例 ,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 12例(彩超检查门静脉支无癌栓形成 ) ,胃癌肝转移 2例 ,其中 9例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患者在检查前 3个月内有上消化道出血史。正常人 15例 ,均无任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方法。方法选取123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是否出现门静脉血栓(PVT)分为PVT组40例和非PVT组83例,对可能造成患者形成PVT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VT组的腹水史、脾容积、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及抗凝药物的使用与非PV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血小板计数、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未使用抗凝药物是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PVT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术后应该针对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给予相关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1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患者的护理,探讨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11例患者实行严密监护,加强病情观察,引流管和伤口管理,实施心理护理、饮食及活动指导、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结果 11例患者均好转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的患者积极做好治疗的同时,进行细致、全面、有效的护理能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脏切除术在门脉高压脾切除中较传统脾脏切除术的优越性。方法将303例因门脉高压拟行脾切除术的患者分为传统组117例和原位组186例,分别行传统脾脏切除术及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脾切除术比较,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脏切除术更适合于门静脉高压症巨大脾脏的切除,创伤性更小,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刘梅  石春凤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3):2171-2172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切除术是临床上防止各种原因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解除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手术方式。而多数门脉高压症患者由于脾与周围组织广泛紧密粘连,在游离脾脏时易造成周围脏器损伤、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3 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 ,在治疗前后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对门静脉 ,脾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做定量分析和对比。结果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后 4周的门静脉、脾静脉和脾动脉的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 (P <0 .0 1) ,血流量明显减少 (P <0 .0 1) ,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有重要影响 ,可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 ,此对相关症状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彩多普勒超声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坟症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28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于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前后对肝脾血流动力学变化做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 与术前相比,手术后2周的门、脾静脉血流量参数降低(P〈0.05),血管内径缩小(P〈0.01)。术后半年,三条血管血流量参数和平均血流速度垒是一步降低(P〈0.01),门、脾静脉血流量参数的减少与脾动脉血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临床上较常见,术后出现持续发热不仅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而且可以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食欲下降、乏力等,严重影响术后康复。2003年1月-2008年12月年我院共为29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或门体静脉分流加脾切除术,其中术后出现体温〉38.5℃,持续性发热2周以上者51例(17.2%),现就其发热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正常人与门静脉高压症(PH)患者腹腔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血流参数,观察PH断流术前后各血管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测量115例正常人、46例PH患者及43例PH患者断流术前后的腹腔动脉、肝动脉、脾动脉的血流参数,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PH患者与正常人比较,肝动脉血液流速变慢(P<0.05)、血流量减少(P<0.01),脾动脉直径增粗(P<0.01)、血流量增多(P<0.01)。PH患者断流术后肝动脉血流量增多(P<0.05),腹腔动脉流量减少(P<0.05)。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发生率为27.9%(12/43),50%发生于左支。结论:PH时肝动脉血流量(HAF)减少,脾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断流术后肝动脉血流量较术前增加。  相似文献   

18.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目的是止血和防止再出血以及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1]。本文通过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加断流术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这一术式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合理性。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肝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肝硬化HCC接受肝切除术5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是否存在门静脉高压将其分为门静脉高压组(143例)和无门静脉高压组(369例),观察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死亡及并发症情况、随访期间生存率,并对两组生存状况、影响生存状况因素及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门静脉高压组术前Child-Pugh B级、血清总胆红素20μmol/L、血白蛋白35 g/L及输血者所占比例均高于无门静脉高压组,而肿瘤直径≥5 cm者所占比例低于无门静脉高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高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无门静脉高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高压组随访期间生存率低于无门静脉高压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伴门静脉高压、甲胎蛋白20μg/L、肿瘤直径≥5 cm、肝切除范围1个肝段、术前无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组织学分化低、切缘0.5 cm、多发病灶肝硬化HCC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利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后得出肿瘤直径≥5 cm、多发病灶及术前无TACE是导致肝硬化HCC患者肝切除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并非影响肝硬化HCC肝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子,HCC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可行肝切除术,肝脏功能保护为肝切除术后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高压症是由多种病因综合引起的常见疾病,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占居首位。PHT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传统外科治疗采用脾脏切除术.但其造成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临床实施脾动脉栓塞术(partical spleen artery embolotherapy,PSE)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采用PSE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