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迎气口脉法中人迎气口的定位以及人迎气口脉法诊断六经病的规律。方法:文献分析法结合临床实际。结果:笔者认同《脉经》的观点,人迎气口脉法中的人迎脉应位于左关前一分,而气口脉位于右关前一分。并且人迎气口脉法可以与《伤寒论》六经辨证相结合,对《伤寒论》六经病主要条文进行重新解读有重要意义。结论:人迎气口脉法对于《伤寒论》六经病的诊断具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论述最为详细的脉法,是指用人迎和气口二部的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脉方法,是古人基于遍诊法理论知识,通过不断临床实践验证而提出的一种对比诊脉方法。周文强主任医师是全国名老中医张永树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福建省针灸学会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临床一线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工作中继承和发扬张老教授“养阳育阴”“经络辨证”等学术思想,认为针灸治病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可使人体阴阳归于平衡,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诊疗思路及施治经验。周老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中医经典理论总结,提出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处方应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人迎气口脉法,判断机体的阴阳盛衰关系,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准确把握患者病理状态、病变经络、针刺疗效及预后,很大程度上减少针刺的盲目性,可行可靠且简便易操作,不仅仅对咳嗽病有效果,对失眠、慢性痛症、肿瘤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也有显著疗效。文章探究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临床治病的理论依据,并通过病案说明该脉法在针刺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以供临床参考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人迎气口脉法作为中医临床重要的脉诊方法,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专篇论述,但《黄帝内经》并未说明人迎与气口的具体诊脉部位,历代医家对此莫衷一是。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及脉息术是长桑君脉法传人李树森老师的祖传绝学。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将人体疾病分为六经,依据人迎气口脉的“一盛、二盛、三盛”辨别病在六经中的哪条经络上。脉息术是李树森老师从《黄帝内经》中研究整理出来的一项重要中医理论。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结合脉息术,根据“少气、平人、脉躁”三种状态,能够方便区分疾病是在手六经,还是在足六经上。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脉息术能精准指导中医临床经络辨证、分经取穴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文章结合案例介绍长桑君人迎气口脉针法治疗痹证肢体麻木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4.
耿晨  董海航  何俗非  王邈 《河南中医》2022,42(2):186-189
人迎气口脉法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被多次提到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内经》并未明确说明人迎和气口的具体位置,历代医家对《内经》人迎气口脉法诊脉位置的理解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腕,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手太阴脉动点";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足,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趺阳脉动点";还有一种是人迎气口均在腕,人迎在左,气口在右,即"人迎、气口分别在左、右手太阴脉动点"。王叔和的《脉经》最早明确提出"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其中,《脉法赞》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脉法赞》中"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定位更符合《内经》本意,人迎气口脉法中人迎与气口的位置均在腕部,运用左人迎右气口脉法可以指导临床针灸及用药。  相似文献   

5.
李绵莎 《新中医》2019,51(7):250-252
引《黄帝内经》《难经》等重点篇章和后世学者的论述,对中医经典中的针刺调气思维和选穴方法进行论述。认为针刺是通过调气来治疗临床疾病,以脉诊测气机,定得气,准确取穴是实现调气的关键步骤,可使用四时脉法、人迎气口脉法、三部九候脉法来选经择穴。  相似文献   

6.
《难经》的功绩之一,是发展了中医脉学理论,创立了完整的寸口脉诊系统。其中某些问题,历代争论很大,迄无定论。近读《难经》,颇有心得,今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就正于同道。一、独取寸口一般认为,“独取寸口”为《难经》所首创。但《内经》也曾提出“气口独为五脏主”、“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是否也可理解为“独取寸口”?若是,则“独取寸口”非《难经》之首创。考《内经》脉法,除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法外,还有寸口、人迎、手少阴以及太溪、神门、趺阳等单一脉位法。而后者可能是某些医家对遍诊法中某一脉位单独运用,并加以发挥的结果。如偏用寸口者,根据“中部天,手太阴也”以  相似文献   

7.
《脉经》为脉学经典著作,总结了晋代之前的古代脉学文献,如《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扁鹊脉法、华佗脉法等,是中医诊脉的主流脉法.后人对其脉法各有理解.通过对《脉经》中寸关尺的定位、脏腑分部所属、人迎之辨、八纲辨证的诊疗思想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寸关尺的定位关键是关部的结论,寸部在人迎线、气口线之前,尺部在神门线之后;相表里的脏腑在同部以浮沉分阴阳;人迎在此有两种含义,一指人迎线,一指人迎穴;《脉经》体现了八纲辨证的思想,以阴阳为总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周慎斋脉诊学术思想特色。方法:通过分析周慎斋《慎斋遗书》《医家秘奥》脉论原文,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从脉象、脉理和主病等方面梳理其脉诊学术思想。结果:慎斋先生重视“三部九候、人迎气口”脉诊诊法,灵活运用以脉辨神与力、以脉辨胃气胃阳、以脉辨气血精神等望色切诊之法;并将脉诊与脏腑、八纲、三焦等辨证方法结合,充分发挥脾胃学说,明确脾阴证治,重视肾与命门,最终将脉诊理论应用于临床,明辨病机,指导遣方用药。结论:慎斋先生脉诊理论融合脉象、脉理、主病以及治法方药来辨治疾病,临证经验丰富,为脉学理论的临床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周文强主任运用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五腧穴治疗慢性痛症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门诊跟师学习,整理病理及相关文献,从理论基础及源流、临床运用与特点、在慢性痛症治疗中的临床验案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总结周文强主任运用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治疗慢性痛症临床经验。结果:周老师认为人迎气口脉法源于《黄帝内经》,理论独特,虽在传承中出现分歧,但经临床实践仍验之有效,通过脉法能准确分析患者病位所在及阴阳盛衰,再针刺五腧穴从根本上调整人体阴阳之平衡,又可经脉法评估针刺效果,治疗大部分疾病特别是改善慢性痛症效果显著。结论:人迎气口脉法指导下针刺五腧穴能调整阴阳盛衰,恢复其协调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且脉法、取穴、施针均较为简便,值得临床上学习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与《脉经》均记载了人迎寸口脉法,但两者区别较大.通过分析推理《内经》《脉经》及后世医家的相关论述,发现《内经》人迎寸口脉法既可提取盛虚紧代等脉象,亦可通过对比人迎寸口盛虚判断经脉脏腑病变;而《脉经》人迎寸口脉法实质与后世寸口脉法一致,即通过候诊寸关尺各部虚实判断脏腑经脉病变.  相似文献   

11.
人迎寸口脉法乃《黄帝内经》脉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提出至今颇有争议,本文以王叔和“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为诊断操作依据,以左右分阴阳,左手人迎脉盛则为阳病,右手寸口脉盛则为阴病,并以同手关脉与“关前一分”的盛数躁急定三阴三阳。治疗方面以《黄帝内经》主要基于人迎寸口脉法所提出的手足阴阳经脉补泻法为原则,以五输穴及原穴为针刺主穴,治疗过程重视脉象变化,以人迎寸口脉作为判断“气至”“气调”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再谈脉诊为何独取寸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脉诊病早在《周礼》上便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而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切脉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所记载的脉诊部位有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尺肤诊法等。同时,《素问·五脏别论》[1]中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也就是说,《内经》为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提出做了铺垫。其后的《难经》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脉学理论,如《难经》第一难中指出:“…  相似文献   

13.
《灵枢·四时气》载"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中"阴阳"对脏腑,通过探知人迎气口处脉气的盛衰相对关系及是否兼躁象可以判断脏腑虚实并对应十二经脉之所生病,形成以脏腑辨证为主的人迎气口脉诊法,并以人迎气口脉诊法指导针刺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田大哲  黄伟萍  李乃奇 《中国针灸》2023,(10):1202-1206
人迎寸口脉法为《黄帝内经》针灸学古典脉法之一,也是古典针灸诊治经脉病的临床经典范式。通过梳理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发现该法通过比较颈人迎脉和手寸口脉大小,根据脉象判定阴阳盛虚变化,以确定所病经脉;选取所病经脉表里经之井、荥、输为主,通过补泻以调虚实。人迎寸口脉法医理古朴,诊法简易,定经选穴明确,值得进一步发掘其内涵和诊疗规律。  相似文献   

15.
人迎气口脉法首见于《灵枢》,是《黄帝内经》中记载最多的诊脉法,同时这套脉法能明确具体病变的部位,为临床带来了极大便利。导师经过大量临床后总结出,以左右手关前一分初步判断定病性,即定疾病的阴阳属性,以同手关前一分与关脉对比来定病位,即先定病性,再定病位,这样为临床诊病提供了简捷、实用,又易于掌握的一个技巧。同时将人迎气口脉法应用于妇科盆腔炎性疾病后显著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脉诊刍议     
脉诊,亦称切脉或按脉,始见于《内经》,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寸口诊法站载于(索问·五睑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我于胃以养五脏气,气D亦大阴也,是五脏六腑之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亦称寸口或脉口.春秋战国时期秦越人,在《内经)基础上加深研究,取其脉的精毕,对脉学大有发挥.西晋·王叔和更进一步选取(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华访有关脉学的论述,结合临床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脉象、脉理加深研究,著有《脉经》,将五脏六用在两手寸关尺明…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探究人迎寸口脉法之精华,从《难经·四难》入手,发掘《难经》寸口脉法和《灵枢·终始》人迎寸口脉法的异同之处。通过诸多医家对于这二者的见解,发现二者在源流、辨证(八纲辨证)、判断标准(阴阳划分标准、人迎寸口位置关系、经络与脏腑的表里关系)、机理(阴阳转化)4个方面皆能找到共同之处,说明二者存在互相参照的可能。最后提出二者脉法具体应用的理论及病案2则,说明二者参照可以进一步明确患者病机,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为人迎寸口脉法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汉代以前,脉诊处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除寸口外,还有脉口、气口的称谓,三者的含义相同,并非都特指手腕桡侧脉动处,而是泛指脉诊处,因此寸口的取脉处应不仅限于手太阴肺经。故通过对古籍中脉诊处称谓的整理,结合中医脉诊发展的演变进行研究分析,认为《灵枢经·禁服》人迎气口脉的人迎脉位于颈动脉处,而寸口位于趺阳脉口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三阴三阳脉法为统领,从起始源头至发展巅峰再到发展稳定纵向论述了以诊断三阴三阳为核心的脉法演变,分别是标本脉法、人迎气口脉法、四时阴阳脉法;横向论述了各脉法自身的演变发展关系,分别是标本脉法与寸口分部候经脉法,人迎气口脉法与寸口对比诊法,《黄帝内经》四时阴阳脉法与扁鹊四时阴阳脉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各脉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与其相适应的临床模式,予以诊断阴阳之多少,分辨手足六经,进而明确十二经脉之所病为特长的三阴三阳脉法,做一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20.
1 《金匮要略》有关诊脉部位和脉象种类1.1 诊脉部位《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主要是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各篇以直言寸口者为多,凡言脉而未标明部位的,亦皆指寸口。那么,寸口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呢?《素问·五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更进一步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